哪些生物進化到了死衚衕?

項亮z


我覺得一種生物只要進化到了食物鏈頂端或者是沒有天敵之後,就屬於進化到了死衚衕。

在沒有天敵之後,生物的進化會變得非常緩慢,緩慢到有時候適應不了自然環境的改變,無論這種改變是來自人類還是來自自然。所以它們在還沒進化到適應環境之前就已經滅絕掉了。

生物存在的最大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基因傳下去,滅絕之後基因傳承斷裂,往回看,自然是覺得它們進入到了死衚衕。


千奇百怪的漫長旅行


進化到死衚衕其實是很難避免的一個問題,我們這個時代其實就有很多已經進入死衚衕的物種,它們正在自然且緩慢地滅絕著,只是這個時間尺度很長,在人類導致的滅絕面前不值一提,所以所以大多沒有意識到。

協同進化=雙輸

為什麼進化會進入死衚衕呢?其實也非常簡單,因為生物都是向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而生物本身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所以在進化中彼此就會相互影響。相互影響就容易產生正反饋循環,就是A刺激B增長,B反過來刺激A增長。

這在進化中表現為高度的特化,A物種的很多性狀就是為適應B物種的特性而生的,而B物種的特性又是為了反制A物種的特性而強化的,於是這兩個物種就這樣纏纏綿綿,一起朝著進化跑偏的方向上一路狂奔,這種現象被稱為協同進化。

如果環境永遠不變其實問題也不大,無非大家就是長得怪點,過得難受點。可關鍵問題就在於環境是會變化的,不僅會變化有時還會劇變。我們都知道無論是什麼東西,越是專精於某些功能,其兼容性就越差。生命也是如此,所以這些特化的生物幾乎不可能適應新環境的變化,紛紛滅絕。

這些滅絕的生物往往是在舊時代混得最好的一批,它們越是適應舊時代,也就越沒有可能在新時代擁有一席之地,所以它們是跑得最遠的,也是最深入死衚衕的。

一臉死相的獵豹

說了這麼多,舉個例子吧。我們非常熟悉的獵豹,眾所周知是世界是跑的最快的動物,也極有可能是有史以來跑的最快的動物。但是最快的速度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這個物種滿臉“死相”,因為“最”就是進入死衚衕的證據。

獵豹為了極致的速度,身體有很多特化的結構特徵,比如非常纖細的軀體與偏低的體重。這讓它們變成了貓科動物中的瓷娃娃,一旦受傷就很容易完全失去捕食能力。

獵豹的攻擊方式非常簡單,用高速奔跑在直線上追擊獵物,那為什麼獵豹會越跑越快呢?當然是因為它的主要獵物瞪羚也越跑越快了,不過作為食草動物它們並沒有能與獵豹正面對決的速度,只有獵豹的70%,所以它們以走“之字形”等方法與獵豹周旋,而獵豹的解決方法就很簡粗暴——比快更快就好了。

這樣的攻擊模式非常依賴寬闊平坦的環境,也就是說是一種為草原捕捉擅跑動物定製的捕獵模式。如果環境發生變化降雨增多,草原變成了森林,獵豹的速度就完全失去了意義,那麼這具處處都以速度為第一位的軀體就會變得一無是處,陷入滅絕的邊緣。

雖然草原變森林的事情還沒有上演,但在人類的破壞下,動物抗風險的能力已經可見一斑了。獵豹是最接近滅絕的大型食肉動物,獅子雖然數量也下降了,但是現在還沒有到被列為保護動物,甚至還有合法獵獅的旅遊項目;而鬣狗基本沒有受到多少威脅,依然過得有滋有味。

達爾文與“預言之蛾”

再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吧,在達爾文總結出進化論的過程中,有很多奇特的發現給了他不少靈感。1798年,法國植物學家杜比特·圖亞斯(Louis-Marie Aubert du Petit-Thouars)發現了一種特殊的蘭花,它與一般植物不同,擁有一個非常長的“距”(可達30釐米),而花蜜只在此器官的最末端才有一點點,它叫長距武夷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別被這名字騙了,其實它是一種馬達加斯加的特有物種,這個島在非洲東邊。

這在當時引發了熱議,為什麼這種花會長成這樣呢?達爾文在書中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馬達加斯加一定有某種蛾的吻部可以延伸到25~30釐米”。達爾文沒有說錯,在他死後,距預言之日過去40年後人們終於發現了這種蛾子——馬島長喙蛾(Xanthopan morganii praedicta),“praedicta”這個詞有預言之意,不過是為了紀念較晚但更精確預言此物種生物分類的華萊士。

那麼為什麼它們會進化成這個樣子呢?其實這也是完美的“進化到死衚衕”的例子,其中的邏輯很簡單:對於蘭花來說,更深的“距”可以讓蛾子更靠近花,從而多傳播花粉;對於蛾子來說,更長的吻可以吸取更多的花蜜。於是二者的特性在進化中被不斷強化,變成了彼此都高度依賴的關係,如果這種蛾滅絕了,那蘭花就會因為無法繁殖而滅絕,反之亦然。但是對於生物來說,賴以生存的環境是很複雜的,如果其它因素導致其中一個滅絕,那另一個也就不得不隨之“殉情”

這就是有關進化到死衚衕的故事了,喜歡嗎?我是酋知魚,一條喜歡進化論的科學作者,歡迎關注!


酋知魚


熊貓,成活率低,食性不廣泛,適應能力差,本來是要被大自然淘汰的,由於人類的干預苟延殘喘到現在


0位粉絲1979


天花病毒就是進化到死衚衕了。

天花病毒很厲害,致死超高。但它太穩定,不懂得變異,所以留給人類足夠的時間和方法去對付它。而且它還有個白痴一樣的豬隊友,就是牛痘。牛痘不致死,也能讓人發病,但發過牛痘的人就不會得天花,然後,然後天花病毒就被人類滅了,只剩下一點最後火種在實驗室了。


安利馬喬


長頸鹿,大象,犀牛,


東方絲綢1812


馬。

現在世界上所擁有的野馬的數量已經是非常之少。馬屬奇蹄目動物,隨著偶題目動物的出現,逐漸侵蝕馬的生態位。

後來人類將馬作為食物,導致北美洲的野馬幾近滅絕。

直到人類發現馬可以馴養作為代步的交通工具,開始刻意的培養馬,才使得現在的家馬得以存在。


Chemidog


說句實話,所有珍惜保護動物都是。生物鏈就是這麼殘酷。


幽離之塵


所為進化的死衚衕不過是上帝視角罷了。

舉兩個例子,比如猛獁象,現在主要認為氣候鉅變是一大原因。猛獁象顯然不能在短時間內適應氣候,他太大了。我們可以說他走進了進化的死衚衕。但是在當時,沒人能預言氣候會如何變化。

再比如牛油果。牛油果也走進了死衚衕。牛油果曾經是大地懶喜歡的食物。大地懶身高巨大,體重能達到五噸。牛油果富含脂肪,它大而圓潤的核就是為了順利通過大地懶的腸道。但是大地懶滅絕了,理論上牛油果也會慢慢滅絕,但是由於人類喜歡吃,選擇人工栽培,所以它暫時脫離了滅絕的危險。

所以只有在預知未來環境的情況下,才能知道什麼是死衚衕。一個物種只要出現並興盛過,就說明它適應過某種環境。只要這種環境依然存在,它就很難滅絕。比如讓你分析現代那些動物走進了死衚衕,你可能只能說出一些瀕危物種。肯定會有一些現在很常見的動植物在不遠的未來消失,但由於我們無法預測氣候的變化,我們不可能作出正確的預言。

不過有兩種情況最容易走進死衚衕。

一種是高度特化,比如只吃桉樹葉的考拉,只吃桑葉的蠶。如果由於某些原因這些樹瀕臨滅絕,那這些生物也會一起滅絕。包括一些只寄生在某種動物身上的寄生蟲,某些特化出專門捕食某種獵物的器官的動物,也是這個道理。

第二是頂級獵食者,頂級獵食者聽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是個debuff。根據中學生物學到的食物鏈能量傳遞效率,每級之間只有大概10%的傳遞。這也註定頂級獵食者只能獲取很少的能量,數量稀少,並且大多單獨行動。一旦環境變化,植物和素食動物減少,對這些獵食者的打擊可能是致命的,它們很容易減少到難以相遇並繁殖的地步。並且這些獵食者身體高度特化,適應捕獵,可能只能消化肉食,難以改變食性來適應新的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