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有心电图,中医为啥不能有脉诊图?科学家应该和老中医合作?

乡村达人2019


现在的科学未必是真理,西医也只是西方医学,需要通过机械和外物帮助医生验证患者得的什么病,患者明显有点小白鼠被实验验证的性质,只是医学文明西方一支而已,并不能代表科学,更代表不了真理。而中医是东方文明以自身体内感受和不断尝草药,研究出来的医学文明,中医讲究一个感同身受,严格来说中医也是科学的分支,是真理的分支。现在科学定义太小,只是西方一家之言,代表不了地球文明融合后的名字。


龙啸飞羽


心电图等是辅助工具,就是说医生作出了诊断,然后用仪器确认自己诊断。

我一个长辈,胃疼了大半辈子,胃镜做出来是正常的,现在七十多岁了,还年年胃疼,年年做胃镜,还是什么也没诊出来。

所以不要迷信仪器,我还有个亲戚住院,一天护士说血压低,要叫医生抢救,还好边上有家属陪着,让护士用手动的量,结果一量正常的。她们护士长来打招呼,说她们这就二台仪器,一台坏了拿去修了,她们没想到这台也坏了。所以一些病人多跑,几家医院诊断是正确的。

中医脉诊是望闻问切 一种,不能单独拿出来诊断。中医界有句话:病看三代。就是这家三代都是中医,你上他那去看。中医需要很丰富经验 ,脉诊是很难的。我当年在医学院,我们老师给全班同学搭下脉,结果她只是很大路,说了每个人情况,后面脸都红了,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所以把脉诊定形成图,是毫无意义的。


西行降魔


诊脉的传感器没有达到中医手指的诊脉的分辨率,这是主要原因,虽然早在七十年代,天津中医学院就搞了出来脉象仪,也是这个原因,很多脉象还测定的不精确,也就满足不了中医诊脉的要求。当然,比较简单的脉象能够检测 但实际应用意义不大。这是一个基础科技的问题,不光要求触觉传感器的灵密度要达到或超过人手指,还要求密度也达到,分辨率也达到。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会克服这些困难的。中医的医疗设备也会大量研发初来,造福人类的健康。另有🕐我们也应该注意 ,不要误解现代科技只能为西医服务,现代科技只属于西医,不是那回事,他也完全可以用于中医 ,西医的放射疗法,是利用了核科学技术、化疗是利用了化学科学,制药大部分也是利用化学科学、核磁共振成像等是利用物理科学,这些都不是西医医学本身。是不是中医,主要看他的治病主导思想是什么,而不是具体手段。比如,现在的电刮痧仪,电拔罐仪,红外加热药敷仪,等等。另外说一点,我就是研究脉电图的工作人员之一,我为什么没出产品,也是基于传感器的问题。但现在思想有点改变,也就是他虽然满足不了科学诊脉,但他还是可以作为其他中医医术的一些创新应勇,疫情过去,我就将开始这个工作的启动。


家人健康系统


韩国中医机器人已经有少量应用了,但是很不成熟,中国也在开发类似产品。脉诊的传感器研究是核心问题,需要建立专家数据库并不断优化,这需要大量的中医科研人员参加,目前发展这套装置需要给予中医长期的环境支持,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了,这个东西自然就成熟并广泛应用了。中国若不在此时加速发展中医,可能被其他国家超越。


晋阳元德先生


答:永远不可能!为什么?因为中医是玄学。

按照现在的科学技术,搞个精密的脉诊图仪器是极其容易的事。难的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中医门派林立,各师各法,各敬各菩萨。就是同一师门下,学生也是凭自己的感觉走,众口难调。

比喻中医脉学有廿八脉。分为浮洪实短芤迟散沉微伏弱虚牢革缓涩数疾弦滑促濡。

浮脉又分为浮紧,缓,滑,数,迟,虚,洪。口诀为: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

三指按下,如何定夺轻寻有,按无有?如何分为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有人把浮紧诊为浮洪,有人把浮脉诊为虚脉,弱脉,迟脉,散脉,沉脉,微脉,缓脉。你说你正确,我说我正确,你是国医大师,我是民间高手,各各称孤道寡,高天七尺。也就是说,一百个中医脉诊有一百种诊断,几乎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这就是中医现状。

现代医学一日千里,有心电图,有ct,有胃镜,有抽血化验。。。。而中医还在原地踏步,靠猜,靠蒙,靠感觉,跟着感觉走。嘘!萤火与皓月,云泥之别。

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哈!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老花眼睇世界


脉诊是中医生凭手触脉动,感觉到人体血液流动变化的特征(称脉象)来确定病症。医生的“手”就是现代意义的传感器。众所周知,传感器是半导体行业中一大门类,也是我国工业的短板。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微型数字血压计,其核心部件就是传感器。数日本德国产最优,关键在“传感器”。这可不是说说就办的到的。起码既懂中医又懂传感器的人才都没有,在中国找不到一所大学有这类学科专业。


用户6909244029891


请不要生硬的用西医模式化中医技术!中医诊脉根本不可以转换成心电图模式。中医诊脉,三指下,包函中医学,五行辫证,病因,病机。且同病,不同个体,处方千差万别!不同于西医一种药针对一种病,之被动医学。中医学,100种草药,可机动灵活组成几十个有效方剂,治疗几十种不同病证。所以不要用西医知识解读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技术,,,,


牧人2173326307635


现在中医看病还摸脉吗?我在省级中医学院住院好几次,也没有医生给我诊脉,一次都没有,反而把CT、B超、核磁问候个遍。颗粒的中药可没少吃!


与非或非gy


这是个很好的想法,中医诊脉是最难学的技术,但如果结合AI和设备,把这个事情标准化之后,中医药的推广就可以实现大众化。你看伤寒论和温病论里面都是脉弦而紧,用什么方,脉洪,用什么方,脉诊准确了,药也就差不多定了,比西医那一大堆费钱的检测方便多了,关键是不费钱(这是个双刃剑,对老百姓是好事,对医疗机构就不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