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將來農村誰種地?

新大風歌


國家現在在推行農場模式農村運作,也就是承包給私人,私人組建農場公司,然後招聘周邊農民來種田。所以原來的農民變成了農場的工人,這種方式來說80後,90後都願意去幹這樣職業的。畢竟現在農場機械化程度高,事也輕鬆,所以還是有人種田的


安陸論壇吧


我來辦農場,不種地就交還國家啊,種地提前一年和國家說,再要回來,不荒著,城市人不幹活不交保險啥都沒有,農村人不交保險還有集體養老,有地種菜,別嫌少,城市人美月交最低保險還一千多呢,農村人有幾個交保險的,打工發錢還得問問不交保險多發多少呢,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是我是城市人,沒工作,啥都沒有呢


明天98310566


有人說“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將來農村誰種地?

這個問題既說出了當今農業農村的現狀,也飽含了對今後我國農業未來發展的憂慮。針對這個提問,我提出如下看法和觀點:

出現“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的現狀,我分別用簡短的一句話來概括其主要原因

“70後”不願種地、是70後出生的人現在年齡大了,種地很辛苦、幹不動也掙不到錢;“80後”不會種地,是他們大部分為獨生子女或者從小隨進城務工父母生活,從小沒有接觸或者很少接觸種地、沒有掌握種地的一些知識和技能,種地也不掙錢;“90後”不提種地,是如今為新經濟時代,掙錢的渠道和方式很多、而且掙錢輕鬆還比種地當農民掙錢多又高大上。

中國有14億人口,“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面對將來農村土地可能出現沒有人種的困境,國家高度重視、採取了一系列的辦法和措施

近年來,國家已經在推動農業創新發展的政策層面上,密集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措施和辦法,以推動和引導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比如,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確權,對農村土地流轉進行規範和改革;對蔬菜大棚種植等設施農業、休閒觀光農業、種植大戶和農業機械購置進行了大量補貼;對家庭農場、田園綜合體進行了大力培育和經濟補貼扶持;對農村道路、農田水利設施、電力電網、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改造和升級;對農村廁所和環境衛生汙染進行了有效整治。如今的大部分農村已是綠水青山、環境優美、交通便利、醫療條件改善、電力通訊設施齊全。

這些年,國家之所以持續和密集出臺這些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有利的改革措施和扶持政策,每年投入幾萬億資金(國家和地方政府配套)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扶持補貼農業投資項目,其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今後農村土地有人種,端好中國人自己的飯碗。

今後農村土地誰來種呢?我認為將來農村土地會由以下五類主體來種:

第一類:民營資本家和投資機構

近年來,國家實施農村土地確權、對土地流轉進行規範和改革、對《土地管理法》等涉及到農村土地相關政策法規實施一系列變革措施,以及投入大量資金對農村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其中,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吸引民營資本到農村去從事農業項目投資。這類投資人將是今後成片大面積土地種植(幾百上千畝,甚至更多)、休閒觀光農業、使用非基本農田和符合環保要求進行大面積、大規模養殖的“種地”主體。也是將來農村土地經營面積佔用最多的主體。

第二類:有相應的文化和知識、善於學習、人脈和資金具備、懂經營管理,不願意繼續在城市務工的返鄉農民

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統計的數據,2018年農民工總量為2.88億人。這一類人當中,將有數量不少的一部分人對國家近年來的農業政策有一定了解和研究,思想敏銳、眼光獨到、眷戀家鄉、喜愛農村,不願意繼續在城市務工。在城市務工上班或者從事個體經營中,積累了不少人脈(人脈主要是便於今後農產品在城市裡的推廣和銷售)、學習掌握了一些農業新技術、新知識,懂經營管理之道,也積攢了一些資金。他們對今後我國農業未來發展趨勢看好,對從事農業創業有信心,樂意回農村從事農業創業。這類人將是未來小規模家庭農場、田園綜合體和種養殖戶的主力軍,也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主力軍。

第三類:現有在農村居住,以公司+農戶為合作模式的從事農業種植或者養殖投資的農民

現有在農村居住生活的年輕人、中年人當中,有部分人因家庭原因或者其他原因,無法或者不願意外出務工而希望留守在農村發展的。這些人大多思想觀念較為保守和落後、既想掙錢過小康或者富裕生活又怕承擔投資風險,公司+農戶這種農業種養殖合作模式,既不要投資人掌握過多相關技術,又不要承擔投資風險,對他們很有吸引力。在農村居住、沒有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或中年人中,有部分人將會選擇公司+農戶的投資經營模式,而成為將來農村土地的經營者。

第四類:年輕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從事農業創業的成功者

在年輕的大學畢業生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農村人。面對現有城市工作難找或不如意,或者對農村和農業有想法、有信心,他們少部分人將憑藉自己所學知識和學習能力,選擇到農村去從事農業創業。當然,創業、投資有風險,創業也會有不少失敗者。在這群創業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會成為成功者。這些成功者也是將來農村土地經營者之一(將來種地的)。


第五類:在城市退休、喜愛農村生活的養老一族

因為現在農村環境優美,道路交通、通訊設施、醫療條件也都大大改善了。在城市退休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現在比例約為10~15%,今後更多)不喜歡城市的空氣和嘈雜喧囂的環境,而追求能吃上優質農產品和過上農村悠閒自在的養老生活。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會選擇回到自己家鄉或者城市的郊區,租上幾畝地種上一些水果、蔬菜,養上一些雞、鴨、鵝、魚什麼的,過上田園生活,把農村作為自己今後的養老所在地。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快,這類人今後比例會越來越多。這個群體也是將來農村土地不可小視的種地人。

我認為以上5類主體就是將來農村土地的經營者或者種地的人。期盼你看後進行評價或發表不同意見。謝謝!


無來無去者


大家好!關於農村70後、80後、90後都不願種地了,未來土地誰來種這個話題,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如今農村土地改革進入新的階段,根據政策規定,2018年將全面完成土地確權工作,一旦土地確權就無疑提升了土地的價值,並且,國家出臺允許部分土地入市及抵壓貸款等政策,都表明農村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土地和農村改革都會更加深刻。那麼未來隨著農村人口的流動,會有誰來種地?農民又何去何從呢?其實從三個政策可以預測出農村土地未來的走向。

一是農業戶口的全面取消,從戶籍上將農民與土地解綁,這為以後農民進城落戶提供了基礎性和關鍵性條件。

二是農村土地流轉,未來將成為規模化。隨著許多農民不願再種地以及大量農民進城,會通過土地流轉,將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通過合法手段流轉給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公司或者家庭農場等形式。未來規模化種植會大量出現。

三是隨著土地承包期再次延長,土地再分可能性極小,沒有土地的只能通過流轉獲得,已經進城落戶、戶口遷出農村的農民,也將永久失去農村土地的相關權益。

以上幾點充分表明未來規模化種植成為趨勢,這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間接的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那麼農村土地面臨規模化種植,農民又何去何從呢?

第一種農民進城成為市民,脫離農業本身。

第二種農民在農村變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比如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

第三種農民成為新型經營主體的打工者。

第四種農民處於半農村半城市,遊走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

第五種農民按部就班的生活在農村,直到終老。

以上也只是本人的預測,但至於最後如何發展,還不得而知。不過,從農村改革來看,農業轉型是必然的,這是國家基於提高農村土地的利用率,提高生產效率以及農民收入水平來考慮的。也是社農發展和時代變遷大背景下,必然要經過的結果,但總的來說,未來農村改革必然深刻影響農村格局和農民的生活方式,農村和農民都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耕耘日當午


將來農村誰種地?

還是這些不願、不會、不提種地的70後80後和90後的人以及流轉後的專業種植戶或其他某種形式的組織來種地。除非你洗腳上岸不是農村戶口或者有其他更好的謀生方式,不靠或不在農村生活,否則,只要是你生活在農村,最終總是要落葉歸根,迴歸故里的。有可能人人都會跳出農村嗎?不可能。

當你在外闖蕩折騰的那些年裡沒積賺出足夠的錢來供你不種地也能衣食無憂,或者長大的子女不能滿足你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時,不管你是不願不會還是不提種地的人,為了生存,你就不得扛起那把三斤多的鋤頭,義無反顧地走向田間地頭,過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生活。

因為你總要餵飽自己吧。特別是現在的農村,攀比之心如止之強,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當別人家從集市上大魚大肉往家搬的時候,你卻連下餐的米在哪裡都不知時,你會不動手種地?真不相信有寧願餓死也不願種地的人。

這是現實所逼的。

看看農村的現實吧。除了一些經濟條件好的農村外,絕大多數農村的留守人員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以獲取較高工資待遇。然而務工是有條件限制的,當你的年齡已無法找到工作時,並且兒女也已長大成人時,如沒有好的門路,迴歸農村就很自然被提上日程。

而此時,你的年紀正是不上不下之時,退休不做工還為之尚早,況且還沒這福利呢,即便有當鹽吃都嫌淡,而務工又趕不上,你會怎麼辦?會遊手好閒地東遊西逛打發時間?這樣的人有,但是是少數,更多的是毫不猶豫拿起鋤頭,參與到修理地球的行列中,高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農村,這樣的事例多了去。所以別擔心沒人種地,只是個人經歷還未到這個時刻,船到橋頭自然直。人到了那個階段,不管是不願不會還是不提的人,很自然就會提入其中的。


經農記


這個恰恰也是一種戰略引導——中國農民回不去了,糧食不可能大幅度漲價的原因是傳統農耕效率太低成本太高,根本無法和國際上競爭。如果不是國家控制進口配額,加上各種補貼收儲。中國農業根本沒有生存條件。一是外部環境限制漲價——不降價已經阿彌陀佛,要想漲價除非閉關鎖國。二是為了社會穩定不能隨便漲價,中國曆朝歷代出現社會動盪,本質上都是糧食問題,所以,穩定糧食價格壓倒一切。農民靠種糧在未來幾乎不可能。而且,中國發展農業,必須搞大規模現代化農業,要推掉田埂,方便各種現代化農業設備進行全新農耕模式,包括農用飛機的使用——否則根本無法和國際市場競爭,戰略上又必須擺脫對國際市場的完全依賴,發展我們自己的農業……所以,最終會通過政策吸引資本進入農業——地主或者農場主重新粉墨登場。

而傳統農民,除了少部分被農場主僱傭,絕大多數搬進城市或者新一代鄉鎮。從事新的產業。

城鎮化城鎮化,你以為只是個口號?

連城裡人未來都會被人工智能替代,你以為農民還會回到傳統農耕時代?


南一66


看到這個話題,真的很有感觸!因為這些景象都是我平時看到的,經歷的。自古以來,農民對土地的感情是深厚的,這是他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根本。可是現在為什麼會出現現在這種不願種地,不會種地和不談種地的現象呢?我覺得和社會發展的大環境有直接關係。

70後不願種田,是因為在目前的形式下,種田相比其他的行業不但更辛苦,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掙錢,掙不到錢,甚至還賠錢。種子,化肥,農藥一直在漲價,還有各種機械人工費用也在水漲船高,可是農產品價格一直是國家控制的民生基礎,價格相對來說,一直都沒有多大變化。所以辛苦一年,又髒又累,也掙不了啥錢,而出去打工,每個月也要有3000到4000的收入,一年下來少說也會有五六萬元的手如,而且也要比種地要輕鬆。所以誰還願意在家種地呢?80後自然一畢業就各個行業謀生了,自然也不會來種地這種又苦又累的活了,90後就更不用說了,連種地的概念都不會有了。

不過說起以後誰來種地,我覺得但是倒是不用擔心,農業是國家的根本,這幾年國家對農村這種現象越來越重視,出臺了很多三農的扶持政策。目前的土地流轉政策,農業合作社,及農業商貿公司等多種農業模式的出現應該會是中國新型農業的雛形。規模化專業化的農場形式,各種種植園,養殖基地都會以規模化,科學化,工廠管理化的形式出現,以後專業的農業工人是一種收入很高的技術工,需要技術培訓,持證上崗。所以以後的土地不存在沒人種的事情,只會以一種新的農業模式出現。


歡公子的日月江湖


我也是70後農村的,我來說說我的觀點:現在在農村種地的都是些老人或在家照顧小孩的(規模化除外),為什麼現在人不願意在家種地了呢,其實誰都會去算這筆帳的;在家種幾畝地,收稻穀也就幾千斤,折現也幾千塊,還要除種子化肥農藥人工。假如去外面打工現在最少也能掙個3千來塊,兩個月就能掙夠這筆錢,誰還願意去種地呢。 對於80後,他們在農村種地時年紀較小,沒有這方面的耕種經驗,況且他們是外面打拼的主力軍,更不會去種地了。 90後一般對種地接觸少,文化程度也較高,在外面拼搏的機會也很多,所以他們對種地也沒什麼概念。 以後地肯定是要通過規模化,機械化來耕種,利用現代化的設備,減少各種耗資,從而達到耕種最大利益化。





亮亮57598021


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也是當前大多數農村人所擔憂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我認為大家不必擔憂,將來地肯定會有人種,而且還會種得更好。

下來我給大家分析一組數據。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14億人口,有六七億是農民。國家現在強調18億畝耕地紅線不能破,我國人均耕地不到二畝,農民平均耕地不到三畝。在中國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是農民。

美國人口3億多人,農民有150萬左右。美國農民平均耕地每人3000畝左右。200個人中有一個農民。

有以上數據可以看到中國農民的比例是美國的100倍。美國農民耕地的面積是中國農民面積的1000倍。這樣的數據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所以說中國農民太多,耕地太少,致使種地不掙錢,所以大多數年輕人不想種地。這是現實情況。

但是現實也需要大部分農民離開土地,不在種地,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減少中國農民的龐大數量。80後,90後不種地,這是形勢所趨,現實所迫,也是適應社會現實發展的。中國的農民數量必須大幅減少。只有減少到有少部分人認為種地可以掙錢了。地照樣是有人種了。

那麼以後種地的模式是農民大幅度減少了。有少數的農民就可以種好多地。種地即將向農莊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

也就是說以後農民數量少了,一個農民就可以種好多的地,種地也機械化,專業化、規模化了,這才是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目前大家看到的現象只是朝那個方向發展的過渡階段,所以大家不必擔憂,以後地沒有人會種的問題。

[我是農人潘哥,一名熱愛三農的退伍軍人,喜歡我的觀點或文章記得點贊加關注哈!]


農人潘哥


70後不願種地,認為“種地”“賠本”,力爭求穩。新的時代,每個人都努力的拼搏,極力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說白了,就是“消尖了腦袋”想多賺錢,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70後更有壓力。說起個人家裡的“一畝三分地”,雖然在“兒時”得到了父母的言傳身教,掌握了大部分的“種地”經驗,但傳統的老方法耕種起來實在是“只虧不賺”。即使是有在村裡大面積“拿地”承包的想法,但因缺啟動資金和先進種植方法變得“縮手縮腳”。想一下,萬一“賠本”了,一家老小怎麼辦?


80和90後絕大多數不會種地,也不想種地。作為農村的新生代,比起70後的哥哥姐姐和叔叔阿姨,父母更加“寵愛”,接受了更多的學校教育,在腦子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覺得在城市能有更好的發展。

農村人確實買糧比自己種糧更划得來。農村出現了太多荒土地,究其原因不是人們不想種地,而是種地壓根不賺錢。


有土地,不耕種,任其荒廢嗎?答案是否定的。多少年來,農業是中國的立國之本,土地又是農業的“命根子”。國家一直重視農業方面的人才培養與對農業和耕田的保護,對農民耕種土地補貼力度不斷加大,重新整合農村農耕土地資源,鼓勵農民積極承包。相信不遠的將來,農村土地耕種智能機械化全面取代人工,加上更先進科學的種植方法大大降低種植成本……到那時,種地一定很輕鬆,很賺錢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