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帆醫療:“11個日夜連軸轉的日子”


藍帆醫療:“11個日夜連軸轉的日子”

“我們真是竭盡全力了。如果不是特別緊急的商業採購,能緩一緩則緩一緩,先讓我們有限的能力支援到最需要的醫院、重災區那些最需要的地方去”。


文 | 《中國企業家》記者 連然

圖片來源 | 被訪者

從1月23日成立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指揮部起,劉文靜每晚最早也要凌晨一點半才能入睡,不到七點就得起,中間屢屢驚醒。

這種焦慮狀態是她前所未有過的。她曾經歷過藍帆醫療上市、60億跨國併購這樣的人生重大歷史節點,但那時她仍可以讓工作生活保持相對平穩的節奏。

劉文靜是醫用手套全球龍頭企業藍帆醫療的董事長,藍帆醫療的核心產品PVC手套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2%。


藍帆醫療:“11個日夜連軸轉的日子”

藍帆醫療董事長劉文靜。


自1月23日媒體在報道中強調洗手帶手套的重要性後,手套的需求猛增,藍帆醫療成為戰“疫”的主力軍。

疫情緊急,劉文靜連日奔波,還有全國直接、間接認識她的領導和醫療機構合作伙伴、同學、朋友,每天都有上百人發來消息,等著她的回應……

有一天,為了一件小事,她忍不住哭了。

當天,她發了個朋友圈:嗓子啞了。於是就有人去餐廳趕緊給大家都煮了銀耳蓮子湯,分給她和同事們喝。

“本來大家都處在相當緊張和疲勞的狀況當中,24小時大家都在拿命拼,他們卻仍努力分出時間來關照他人,我被感動了。”劉文靜對《中國企業家》說。

對劉文靜而言,曾有很多合作伙伴對她說,做企業要做到能讓員工“以心換命”。

所以當她看到公司所有人都真正用心的努力時,她會被這些狀態所激勵、感動著。“這種真情流露出來願意努力付出的企業文化,不是花錢能買來的,花錢買來的只是給你幹工作的而已。”

回想這些天來,劉文靜覺得自己和很多同事都是靠著對國家的感情在支撐,大是大非面前,內心的驅動力到底是什麼就顯現出來,“我們覺得確實應該站出來,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緊急響應上萬個訴求背後


1月22日,劉文靜在緊急研究後決定,全面恢復生產,春節期間防護事業部幹部、黨員不放假,在生產工人不足時,幹部和黨員上,以全力以赴應對疫情。


第2天,藍帆醫療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指揮部成立,劉文靜擔任總指揮,同時設立了生產組、質量組、物流組、客戶組,後勤組等專業小組,二十多個人的團隊開始24小時在線響應各方訴求;同時,藍帆醫療安排出一條生產專線用於疫情專用手套,確保生產防護能力最強、針孔率最低(AQL 1.5以上)的醫療級防護手套;國際貿易團隊緊急從全球渠道組織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更多品類的貨源,進口馳援一線;在藍帆醫療公眾號發出計劃捐贈100萬支手套到武漢、並號召全國醫療防護企業一起行動起來的倡議書。


連軸轉的日子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發出的倡議書迅速轉化為鋪天蓋地的捐贈求援。1月29號,藍帆醫療又聯手光大信託發起設立了中國第一支實物慈善信託,宣佈再捐贈100萬支醫用手套到災區,這也帶動了越來越多的愛心機構與人士紛至沓來,紛紛緊急採購醫用手套馳援災區。


大量計劃外非流程作業的訂單考驗著藍帆醫療應對變化的響應能力、柔性作業能力、多環節協同能力與內部溝通能力。這次疫情的相關訂單屬於臨時性的緊急插單,是不能錄入到往常使用的ERP系統的,因為一旦錄入到系統,就會通過自動排產、自動生產、自動包裝、自動物流進入智能倉庫等待出貨期……

藍帆醫療:“11個日夜連軸轉的日子”

這時考驗的就是藍帆的人工作業能力,大量信息包括貨物、賬單、賬戶、運輸時間、收發貨地址與人員等一系列信息以及後續的確認收貨、捐贈證明等內容都需要員工手動輸入到Excel表來統計管理。到2月3日晚,藍帆醫療響應了上萬個訴求。並已支持976家機構與個人的1.5億支醫用手套用於捐贈。與此同時,正常的商業訂單也開始大量出現,都在搶貨了……


手套的重要性已經被醫生和媒體反覆強調,各級政府和機構均需要大量採購醫用手套,這些訴求主要是為了用於各地方的疫情防護。而為響應最新的情況,藍帆醫療也將5條專用生產線調整到9條,並協調全球海外客戶,跟他們做工作,一一說服他們推遲交貨期限,到最後,藍帆醫療合計推遲了2億隻海外手套訂單來保證國內供應。


物流和原材料的挑戰


保障國內供應,還有一個難點在物流環節。當時,很多地方交通中斷,藍帆醫療遭遇了種種挑戰。


杜雲峰是藍帆醫療防護事業部供應鏈總監,負責保障公司生產、組織與物流環節的暢通。


在得到公司應急響應指揮部的消息後,他調整了生產計劃,組織專線生產。同時,他把技術熟練的骨幹員工留下來加班。

藍帆醫療:“11個日夜連軸轉的日子”

儘管已經一年沒回家看老人,技術員劉亞楠還是很快作出了退票的決定。供應鏈管理部部長焦旭鋒夫妻兩個都在藍帆工作,常年沒有回家,也都毫不猶豫的留下來組織訂單生產、發貨。


杜雲峰的愛人在藍帆醫療做客服工作,負責記錄訂單。因為這次疫情,所接的訂單很多都是新客戶,所以安排登記這些格外複雜,一開始還能一邊在家裡遠程操作一邊看看孩子,到後期越來越忙,只好讓年近70歲的母親在家裡幫忙照看著兩個孩子,小的才三歲多。


起初,負責發貨的順豐速遞去武漢能比較順利的往返,但後來,順豐的司機一回來就得隔離,車有時也會被扣留下,這時,貨物運輸的時效性沒辦法保證了。

很快,杜雲峰發現EMS也很給力,當藍帆醫療負責物流的同事跟EMS商量春節假期運送貨物時,EMS選擇在特殊時期仍維持原價,不漲價,於是,藍帆醫療往武漢那邊的運送貨物便大量使用了EMS。


即便如此,從武漢回來的運貨車,一回來司機還是會被要求隔離。這導致司機也只能輪班來,連軸轉起來。或者司機直接不下高速,將貨車交給他人後,重新再找一輛車上路去武漢。


直到現在,物流環節仍是巨大的挑戰,從湖北尤其是武漢、黃岡回來的司機將會被隔離7到14天,這導致司機嚴重缺乏,貨物運送難度不斷提升。

最近,杜雲峰想到的辦法是聯繫火車,通過火車車廂搭載集裝箱,到目的地後直接由當地聯繫人進行分發。


讓劉文靜感到暖心的是來自山東臨淄當地志願者的愛心,兩個開貨車的年輕男子主動過來公司幫忙拉上一車貨,一路奔波幾十個小時運送到目的地,運完回來說隔離後,還可以再運一次,當藍帆公司說要付給他們運費時,被他們拒絕了,他們說,只是想借機為社會出力,貢獻一份心意。


不光物流,在原材料採購也遇到了挑戰。

疫情的突然爆發,導致防護物資的需求量呈現幾何級的爆發,從1月23號以來,藍帆醫療防護事業部營銷中心副總經理李斌負責的整個營銷部門,不管是銷售部還是採購部,都在全天24小時響應防護物資的求購電話。

在迪拜參展的同事尤其忙碌,在當地時間的白天要參加展會,結識更多的客戶,要做產品和公司正常的推廣,還要捎帶著做好口罩等防護用品的採購,夜晚還要跟國內的人員對接其它具體業務。


由於需求爆發增長,國內很多原材料的產能被徵用,全力以赴保證一線醫療機構使用,藍帆便將目光轉向了海外。1月23日,公司第一時間就開啟了藍帆全球供應鏈,大批量從海外採購原材料和物資。

然而,國內防護用品爆炸的需求,也造成了國際市場上防護物資的緊張乃至短缺。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讓人無奈的事情相繼出現。

首先是甩貨,有些國外的貿易商、工廠,“前腳跟我們談完了,後腳遇到價格比我們高的,立馬把我們甩掉,把我們的協議作廢”。


接著是坐地起價,往往只是在員工甄別公司,判斷口罩質量與價格合理性的過程中,對方就在漲價了,“我們做國外口罩採購,找到的一般是工廠或貿易商,直接工廠還好一點,貿易商就經常反覆,我們談好了1塊錢一隻,後面來一個1塊5一隻的,他立馬會跟我們推翻協議。”

很多時候根本來不及籤合同,只能口頭約定,過了一夜,協議就被作廢,“晚上約定好了,我們在第二天早上辦理貨款,結果第二天告訴我們退掉了,沒有理由,他就說被截流了或者其他原因,我們一點辦法沒有。”採訪前李斌剛確認完,目前已確定採購的八九單生意,其實是從幾百個業務渠道中篩選洽談,並最終能實現的。


藍帆醫療:“11個日夜連軸轉的日子”

24小時不間斷的戰鬥

包裝物料的短缺也是很多防護企業的難點。

藍帆醫療一直推行精益生產,所有的包裝材料都必須和訂單相匹配,現存的包裝物庫存是供藥店零售渠道的,存量有限,不足以支撐大量捐助物資的需要,所以公司還得動員更多包裝材料生產工廠也開工,而這樣的工廠通常規模有限,多數是小企業,春節期間召集工人上班難,而且紙張、運輸和資金來源都存在挑戰。

對此,劉文靜採取的措施是,“我們提前給他們預付款,讓他們給員工漲工資或者緊急求援上游企業,上游的紙廠都是大企業,給紙廠加點錢買原料,這樣就能夠讓紙廠保證生產,供應我們的包裝。我們幫助包裝材料工廠解決困難也是在幫助我們,支援整個產業鏈運轉起來。”另外,山東省工信廳特事特辦,給藍帆醫療批准了新的包裝材料供應商,這對恢復生產也是很關鍵的因素。


劉文靜回想這段時間,“幸虧我們反應快,早行動早佈局”,再晚些時間,資源更緊缺。

鍾南山向全國公佈消息那幾天,藍帆醫療剛好有團隊在迪拜參展,而藍帆自己在美國、韓國都有分公司,在德國也有緊密的合作伙伴,於是,藍帆便從這些國家積極組織購買了大量N95口罩、外科口罩、防護服和護目鏡等防護物資運進國內,除了已捐贈的20萬支藍帆醫用檢查口罩和從韓國進口的N95口罩之外,後面公司還從阿聯酋進口了大量外科口罩,到貨後也會立即用於政府統一調配。


採訪時間是2月2日,藍帆團隊已經24小時不斷連軸戰鬥11天10夜,幾乎每個人都已經臨近極限,除了疫情應急小組的20多位核心成員以外,後面幾十人的銷售服務團隊、總部財務、人事、行政等各辦公人員全部沒有任何休息,而各生產基地除了留下必要的安全負責人員以外,各基地總監、技術人員,行政、後勤等上百名非一線人員全都上了生產線。劉文靜感嘆,“我們真是竭盡全力了。如果不是特別緊急的商業採購,能緩一緩則緩一緩,先讓我們有限的能力支援到最需要的醫院、重災區那些最需要的地方去”。

歡迎關注中國企業家雜誌,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