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新型肺炎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黄益坦


如果轻的话,可以自己调整。如果比较严重,可以咨询心理救助热线。疫情期间有很多机构开放免费的心理救助。



最爱我家大王


目前疫情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还是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以及因这些负性情绪通过植物神经导致的一些躯体化反应,应付方法除了严格按照要求洗手、无要事不外出等措施自我保护,通过免费心理咨询热线求助外,重要的还是应该在掌握新冠疾病科学知识(不能道听途说)基础上调整自己对疫情的认知和心态,通过自助去化解这些负性情绪。

同时,疫情后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多和突显的一些心理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以防患于未然并做些预案。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延迟性哀痛障碍等,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场所恐惧症与疫期回避人际近距离交往、回避人多的公共场所以致疫后对人际交往、公共场所仍有过敏性!焦虑和恐惧相关,一些现场救治过病人的医护人员和目睹过危重病人的人员,因留下阴影则有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而那些患病亲人(尤其是中青年病人)因病去世的家属人员,则有可能因长期哀伤、悲痛而出现延迟性哀痛障碍。

根据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笫11版(lCD-11 2018年)的临床描述,这些心理问题可以根据各自的临床特点进行评估。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特点:

①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时的表现持有负面认知,害怕被人负面评价而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或焦虑,能避则避,甚至也不愿去可能要与人打交道的公共场所;

②如不得不交往,则会带着强烈恐惧和焦虑去忍受,常伴有心悸、出汗或举止笨拙、忐忑不安。

场所恐惧症特点:

①担心在封闭场所或有包围感的开放场所出现惊恐发作或惊恐发作样症状;

②需要有人陪伴才去这些公共场所;

③如果无人陪伴而又不得不去这些公共场所,则会带着强烈的恐惧和焦虑去忍受。

创伤后应激障碍特点:

①由威胁性、灾难性的暴力性事件、严重灾情、严重事故等创伤性事件引起;

②症状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数周甚至数月才会满足诊断标准,满足诊断标准的核心症状为:闯入性(闪回)、持续性回避、持续存在受到威胁的感受等三项;

③如果患者长期受到创伤性事件和创伤性体验的影响,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三项核心症状,同时具有认知与心境负性改变、反应性敏感与警觉性增高等症状以及冲突的人际关系,且人格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则应诊断为世卫组织lCD-11新增设的“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

④整个病程少则一年半载,长则可达数年。

延迟性哀痛障碍特点:

①配偶、父母、子女或其他亲近的人等去世后导致的哀丧反应具有对已故者的渴望和深切关注并伴有强烈痛苦;

②哀丧反应是持续的、广泛的,至少已持续6个月以上甚至数年还沉浸在悲伤、哀痛之中,明显超过个体社会文化或宗教背景下的预期(一般人丧痛情绪通常持续数月但不足6个月即可康复);

③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禄福子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截止到1月24日19:00,全国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94例,死亡26例,治愈出院35例,疑似病例1073例。

北京、浙江、湖北、安徽、江西、重庆、天津、上海、四川等各级也陆续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可见疫情的严重性。

这段时间,在网上有了很多谣言。

有人说喝酒、抽烟能消毒,这已经被专家辟谣了。

还有人说喝板蓝根能预防,但专家不建议没病乱吃药,毕竟是药三分毒!

那新型冠状病毒,应该如何预防?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高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口罩文化,另一个是居家休息。

戴口罩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护,不同类型的口罩,其防护作用也会有所区别。

像N95口罩,可以阻挡95%的细菌,如果会接触到病人,建议优先选择N95口罩。

而医用外科口罩,可以阻挡70%的细菌,如果去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可以优先选择这种。

如果实在购买不到这两款口罩,普通医用口罩也具备一定的防护作用。

除了戴口罩,居家休息也非常关键!

在广东健委回应记者问题时,特别强调: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要合理安排医务人员休息时间。”

在目前的阶段,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减少医护人员受感染的几率,可以更好防控疫情。

休息好,睡眠好,能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患病几率,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同样有用。

德国一项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能提高一部分免疫细胞结合它们的靶标的能力,而熬夜的人其T细胞整合素激活的水平明显更差。研究者称,T细胞是对机体免疫反应非常重要的白细胞。

换句话说,一旦免疫力下降,就更容易出现感冒、发烧的情况,即便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这个时期患病,也会增加自己以及家人的心理负担。

网上的谣言不可信,但医护专家的建议一定要重视。

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居家休息好,晚上别熬夜。希望大家都能做到!

这一年,出门戴口罩,回家洗手,成了预防的关键。

这一年,有90后开始劝说长辈戴口罩,重视防范。

这一年,每个中国人都在为武汉加油,为他们募捐医院所需的医疗设备。

生成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基础物资及医疗设备的各大工厂已经开始连夜赶工。

武汉版小汤山开始建设,百台机械同时运作,数百名工人连夜赶工。

虽说这是一场硬战,但我们一定能打赢!


心潮APP


疑惑,恐惧,担心。这也许是出现比较常见的心理。但是,这并不算是心理问题,反倒这是一种极其正常的机制,面对危机,危险,人本身做出的心理层面的反应。换句话说,没有这种反应和心理,人类不可能从危机四伏的自然界中存活。

而我理解你所说的问题,更像是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导致肺炎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它。

首先,我们老百姓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预防措施,相信国家,有打赢SARS的经验,一定能战胜这次病毒。

其次,搜集到的信息,要擦亮眼睛。不同的渠道有其优劣性,官方的渠道像学习强国,中央电视台,这类的官方信息,更新会比较慢,但信息来源真实可靠。像微博,等大众传媒,信息传播会比较快,但真实性较官方差一点。而如同一些自媒体,营销号,长文的真实性便更加靠不住。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病毒横行中,保护自己和家人。

最后,要理性对待疑似病历和患病人群。肺炎已有治愈病历,在这场攻坚战中,对待他们既要用科学的方法,更要照顾患者的情绪,积极鼓励他们战胜病魔。

最后再解释一下,这不是鸡汤。希望能对题主和大家有帮助。








小歪讲心理


首先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消除对新型肺炎的恐惧心理,相信政府严防严控,众志成城,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新型肺炎的防控战!

不外出,不聚集,不聚餐,不聚会,不到麻将室去打麻将。

勤洗手,勤消毒,居室勤通风,勤清理,讲卫生,出门必须带口罩,不要随地吐痰。

在室内健身,一个人踢毽子,练瑜珈,深呼吸,提肛收腹,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不信谣,不传谣,请不要听信不实的消息,药方等。

放松心情,在家里来点琴棋书画,多听轻音乐,钢琴,小提琴,保持心情愉悦,是不得病的良药。

疑似有新型肺炎的朋友,不要惊慌,不要害怕,要配合医务人员作好隔离和检查,既使传染上了新型肺炎,也不要恐惧,首先要在精神上战胜病毒,相信医务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是可以痊愈的。

有信心,有担当,严防严控从我做起,过十几天猪一样的生活是暂时的。我坚信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会打赢这场消灭冠状病毒的歼灭战。

祝朋友们春节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鼠年吉祥!


曙光179237098姚曙光


如何应对新型肺炎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新型肺炎引起了人们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过度恐慌会引起某些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洁癖等。

那么,我们在心理上该如何应对?

首先,我们需要准确了解疫情,要从正常渠道了解新型肺炎相关信息,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自己和家人,而不是将其变为恐慌,导致心理问题。因为人们过度的恐慌会迷失自我,降低个体免疫力,不利于抵抗疾病。

面对新型肺炎造成的心理压力,要采取正确的方式调整好心态,要相信现代的医学技术,完全有能力控制这种新型肺炎。

其次,就是要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多消毒,咳嗽打喷嚏时捂住口鼻,戴上符合要求的口罩,肉类煮熟,尽量不要外出,不信谣、不传谣等等。


雪山飞虎日记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截至目前,各大省市遇到无法短时间有效控制的疫情所下发的最高应急机制,可想而知,此次新型肺炎的严重程度。

新型肺炎俨然成为了一个需要全国性共同面对的难题。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自身免疫力的提升,更能帮助身边的人稳定情绪、缓解焦虑。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了解一下新型肺炎的来龙去脉 对心性肺炎建立一个正确观念

可以转移注意力。 在室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稳定情绪,比如看看电影 看看书 收拾屋子等

疫情的爆发可能会影响我们春节的正常出行 走亲访友 朋友聚会等 。因此会无聊至极 会有一种虚无感。当出现这种空虚感的时候我们可以和朋友谈心聊天、家里人可以一起做做小游戏 都会有所帮助。

我们给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环境。不要让情绪主导我们生活


小六说电影


当前,新型病毒肺炎给人们造成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恐慌,应对解决这一心理问题,首先要清醒冷静认识这种疫情的主要特征、危害条件,看到这一疫情是可防可控的。只要遵循防治规律,加强和落实预防措施,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不可以惊慌失措,草木皆兵。特别是要看到党和国家对疫情的重视程度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增强信心,减少顾虑。


思之远方


1、从行动上积极应对

1.1正常作息、保证饮食和睡眠,适当运动和娱乐是维持自己身心稳定的基本条件——保护易感人群。

1.2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可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切断传播途径。

1.3如有潜在接触史,需留意自己的症状,必要时自我隔离,积极就诊,目前网络就诊平台已开放——隔离传染源。

2、做好心理上的自我调整

2.1相信政府所公布信息的权威性,不要轻易相信未经核实的信息,更不要以讹传讹,也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关注的频率,适时轻视一下,做一些可让自己更开心的事情。

2.2学会识别自己生理和情绪上的不适,虽然我们可能并没有感染肺炎,但我们会有心身不良反应,这些可能表现为失眠、食欲差、心慌、头昏头痛等,也可以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发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不良反应较轻时可自我调整,当反应严重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2.3“响应号召”、“提供资源”向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希望大家能在此次危机中先调整好自己,适应新的平衡,然后可再出一份力,共渡难关!(转自南方医科大学心理系)




心理上不要怕,但也不是就无所畏惧,就随便乱跑,觉得不会发生到自己身上,我们首先要做好防备,保护自己。做好防护措施,勇敢的面对,肺炎病毒被消除只是时间问题,相信自己,相信国家。

(一)尽量不去人多的公共场合,避免被传染,尽量不要与从武汉往返人员接触。

(二)戴一次性医用口罩, 4个小时或口罩潮湿后更换。

(三)注意个人卫生,多喝水生命的源泉,勤洗手,打喷嚏自己注意。

(四)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家庭消毒,参照网络上的配方。

(五)自己生活用品不与别人乱用

(六)适当在室内做一些有氧运动,俯卧撑,平板支撑等都可以,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七)心态要好,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 笛福在书中写到"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还可怕一万倍",同理我们应该心态良好,做好防护措施,身体和心理双防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