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却为何单单放过了汤和?你怎么看?

紫衫龙王张耀武


因为汤和太了解朱元璋了,所以深谙进退之道的汤和,懂得及时隐退,让心狠手辣的朱元璋也拿不出理由杀他。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一点在明太祖朱元璋身上可谓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平定天下后,朱元璋便开始不断对开国功臣展开疯狂的杀戮,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据统计,明初开国元勋武将中,只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六人,得以保全身名,其余全部被朱元璋诛灭殆尽。要注意的是,其中的徐、常、李、邓四人,均在“胡蓝党狱”全面兴起之前便已离世,所以才得以幸免。假如这四人再多活个十年八年,恐怕也是难逃一死。

所以说,开国功臣中,真正没有被朱元璋加害的,其实就只有汤和和常年驻守云南,远离朝政斗争的沐英。

那么,汤和究竟做了什么事,让朱元璋放他一马呢?

实际上,汤和真可谓明初举足轻重的一号历史人物。他与朱元璋乃是一起长大的发小,而且还是最早辅佐朱元璋的人,为其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

因此,汤和可以说是相当了解朱元璋的。为人谨慎,沉敏多智的汤和实际上很早就看出朱元璋坐稳江山后,定然不会放过他们这些开国功勋。所以,在功成名就后,汤和并没有像蓝玉和胡惟庸这些人那样,一再在作死的边缘危险试探,而是十分识趣的选择告老还乡。朱元璋听后,很快就批准了汤和的告退,并且下旨在凤阳老家给汤和修建豪华的府邸,还给予了大量的赏赐。

而汤和回乡之后,还很机智的选择完全淡薄名利。他不与朝中大员和当地官吏交往,也不过问国家政事,而是选择整日与子孙后代游山玩水,一副贪图享乐的样子。而汤和这种不问世事,只顾享乐的姿态,反而让朱元璋很是满意和放心,自然也就没有对汤和动杀心,而且朱元璋也找不到杀他理由。



这些历史要读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朱元璋并没有所谓的几乎杀光所有的开国功臣,更没有所谓的只单单放过汤和。

根据史书上记载,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共分封了150名最主要的功臣,其中公爵25人,侯爵79人,伯爵12人,子爵11人、男爵23人。

我们就单看这最显赫的25位公爵:在这25位公爵中,有13位是在明朝建国之前就已经牺牲,属于事后被追封的,所以我们不看他们,只重点看下活着被敕封的12位公爵:

第一位魏国公徐达,正常病逝于洪武十八年,那个所谓的烧鹅事件纯属野史杜撰。并且,在徐达死后,朱元璋还追封他为中山王,其子孙后代一直世袭其爵位,直到明朝灭亡。

第二位鄂国公常遇春,正常病逝于洪武二年,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后其子常茂也因军功被封为郑国公,位列二十五公爵之一,正常病逝于洪武二十四年。



第四位韩国公李善长,因牵涉到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处死。第五位曹国公李文忠,正常病逝于洪武十七年,死后被追封岐阳王。

第六位宋国公冯胜,因骄横跋扈,于洪武二十八年被朱元璋赐死。第七位卫国公邓愈,正常病逝于洪武十年,追封宁河王。

第八位信国公汤和,正常病逝于二十八年,追封东瓯王。第九位颍国公傅友德,因牵连到蓝玉案,于洪武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第十位凉国公蓝玉,因涉嫌谋反,于洪武二十六年被诛杀。第十一位蕲国公康茂才,正常病逝于洪武三年。第十二位,也被封为蕲国公,但叫做康铎,正常病逝于洪武十五年。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来,朱元璋所封的十二个公爵中,只有李善长、冯胜、傅友德和蓝玉这四位是被他所杀,其他的8个人都是善始善终。

尤其是在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惟庸案爆发后,活着的功臣除汤和之外,常茂也没有受到牵连。至于79个侯爵中,也只有19个人是被朱元璋下令处死的。



从这层意义上说,朱元璋就并没有所谓的大肆屠杀功臣,所以汤和能够善终,其实真谈不不是什么特别稀奇的事情,换句话说,只要能够遵纪守法,不居功自傲,不参与到朝廷的党争之中,处处懂得避嫌,就基本上可以安然无恙。

现在,受各种阴谋论的影响,很多人朱元璋诛杀功臣时,总觉得他是为巩固皇权。总而言之,谁对皇权有危险,就除掉谁。

但其实呢,明朝和之前的王朝已经完全不一样,明朝的官僚制度非常成熟,皇权也非常集中和强大,基本不存在任何皇权外的势力能够威胁到皇权。

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下朱元璋之后的皇帝,他们面对所谓的权臣、权阉时,基本上就是轻轻一挥手,这些不可一世的权臣和权阉就立马灰飞烟灭。

从这层意义上说,朱元璋根本就不需要为所谓的巩固皇权,来杀掉这些功臣,因为这些功臣,说破天也就是个高级打工仔。

所以,只要你这个打工仔好好干活,不过分贪污腐败、不过分违法乱纪,朱元璋就不会打击你,你也就能够像汤和一样善始善终。当然,让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官不贪污腐败,不违法乱纪,显然也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是赵帅锅


汤和是谁?明太祖朱元璋发小,大明开国功臣,死后被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strong>

众所周知,朱元璋生性多疑,心狠手辣,建立明朝后,大杀开国功臣,蓝玉、徐达、李善长,无一幸免。而汤和却是能逃过此劫,寿终正寝,得以善终,在当时来看,颇为难得!

汤和之所以能够在朱元璋杀掉大部分的开国功臣的情况下保全自己,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汤和很了解朱元璋的为人

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它非常清楚朱元璋是什么人。在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不久,汤和就想要远离朝廷,回到家乡。

而且他曾多次经向朱元璋表明自己的想法,自己对于权力并没有很强的渴望,来表明自己对于朱元璋的绝对服从。

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所以朱元璋一直很信任汤和,与他比较合得来;

其二,汤和对朱元璋有恩

汤和比朱元璋更早的进入红巾军,并拥有了一定的权力,之后他遍让朱元璋也加入自己,这才有了朱元璋的后来加入郭子义,借助郭子义的势力建立了明朝,可见,汤和就如同朱元璋的伯乐,对他有恩情,这也是一向狠辣的朱元璋没除掉他的原因。

其三,汤和没有威胁

朱元璋是在晚年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孩子比较懦弱,所以怕一些老臣夺取他辛苦得到的江山,所以才会杀掉大部分的开国老臣。此时的汤和已到暮年,纵有野心,也无力再去这混乱的朝局,再加上当时汤和病重,已不能下床,朱元璋亲自看过他以后,确定汤和已经不会威胁到明朝的稳定,于是也就没有杀掉他。

其四,汤和为人低调

从汤和这个人来看,他做事小心谨慎,从无半点逾矩之处,在明朝建立之后,就想要隐退,从不贪恋权力和财富。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

在功成名就的情况之下,汤和是非常清醒的的,所以便早早的安排自己的后路,退出了权力相争的朝廷,朱元璋也没有杀掉他。


白话历史君


朱元璋并不是传闻那样弑杀功臣,洪武年间的很多大案要案基本上都是主犯有了严重的不法行为,朱元璋才杀的,只要是遵纪守法,低调稳重的臣子,一般都能得以善终,汤和能够70高寿而终,与他的性格莫无关系。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天下真真的是靠打下来的,他能够从最底层的乞丐跃升为皇帝,不但是运气,更有能力。

就因为朱元璋层级身处社会底层,对于社会的不公,民间的疾苦有相当的体会和理解,当他做了皇帝后,到达社会权利的巅峰,更是对于社会不公,官吏不法有着切实的体会,更有痛恨之心,甚至有时候矫枉过正,比如著名的“空印案”,按照一般情况来看,其实只是官吏办公的流程失误,却让朱元璋痛下狠手,杀了一万多官员。

朱元璋弑杀有着他自己的性格短板,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相当大的关系,他出身底层,内心天然的对官吏、权力有着抵触感,朱元璋的骨子里一直都有悲惨童年带给他的“不安全感”,对于安全的感的缺乏,即使贵为皇帝,依然对政权、对官吏有着极度的不信任感。

朱元璋痛恨不法,无论是功勋权贵,还是官员衙吏,只要犯有不法之事,处罚是非常的严重。朱元璋是底层赤贫起家,他那帮功臣勋贵也好不了哪里去,要么是穷苦人家,要么是绿林大盗,总之也没几个世袭贵族,知识分子跟随他。

朱元璋当了皇帝,自然那帮打天下的功臣也就是开国元勋了,有些功臣能够恪守为臣之道,有些功臣就有些飘飘然,享受胜利带来的成果,自然就有些骄纵跋扈,甚至有不法之举。这很正常,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蓝玉、冯胜属于骄纵跋扈的,后来被朱元璋杀了;徐达、汤和属于稳重低调的,一直得以善终。

以上解释了半天主要想说明一个问题:朱元璋不是弑杀的人,杀的都是些该杀的人;汤和能够得以善终,并不是因为朱元璋不杀他,而是汤和一直以来遵纪守法,低调稳重,皇帝没有理由杀他。

汤和和徐达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人,他们不但是发小,更是朱元璋起家的本钱和引路人。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还是汤和写信给朱元璋,劝其来投奔,朱元璋此时还在皇觉寺当和尚呢,饿得个半死不活的;朱元璋逃难般的来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后,汤和已经是军中千户了,但是汤和对朱元璋却尊重有加,以其马首是瞻。

朱元璋在起义军中混出头后,一直离不开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人鼎力支持,甚至开国建朝后,朱元璋对于他们的倚重也是越来越大,而这些功臣为人行事也很低调,并不像其他功勋那么嚣张跋扈,汤和更是如此。

到了朱元璋晚年,汤和体会到朱元璋并期望这群打天下的老人们继续在军中把持军权,第一个上书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非常高兴的答应,并亲自给汤和在老家凤阳修建府邸养老。

洪武二十八年,汤和70高龄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沉墨I方之城


在当时明朝的开国功臣中,朱元璋还是留下了好几个战功卓著的大将的。当然这些人能够从朱元璋的大刀下捡回一条性命,都有自己的一套活命之术。

比如耿炳文他就是靠着自己天下第一的防守功力才得以活命,朱元璋深知这位大将攻不足守有余,所以他被朱皇帝留下来辅佐好孙子。

而汤和之所以能够留下来,有一半的功劳应该记在交情之上。从理论上说,汤和才是那个真正引领朱元璋登上帝位的人。

汤和从小就是朱元璋的玩伴,这两个人是光屁股玩到大的好兄弟

元末民不聊生烽烟四起,汤和也活不下去了,决定投奔起义军。他加盟了红巾军,在郭子兴手下做事,很快便崭露头角。汤和没有忘记自己的好兄弟朱元璋,写了一封信,热情邀请朱元璋加入红巾军。

接到这封信后,朱元璋还在犹豫,毕竟造反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活,不得不慎重对待。但是在这个时候这封信却被人发现了,那人要去官府告发朱元璋。这个很《水浒传》的桥段,逼得朱元璋不得不去投靠了红巾军。

参加了红巾军起义之后,朱元璋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兵,汤和已经成为了军官,可是阿汤哥什么事情都听朱元璋的。于是在大军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景象,一个小兵大摇大摆在前面走,一个千户军官谨慎的亦步亦趋,为他马首是瞻。

正所谓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朱元璋很快就在起义军中脱颖而出。他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朱元璋逐渐成长成为了一员战将。

俗话说的好,不遭人妒是庸才,朱元璋很快就受到了他的便宜岳父郭子兴的猜忌。

于是朱元璋带了20几个兄弟离开濠州城到定远去发展。在当时这些人和朱元璋的年龄差不多,对于朱元璋的指挥并不很听从,只有汤和虽然年龄比朱元璋大了三岁,但是在执行朱元璋的命令这方面从来不打折扣,这让朱元璋非常的满意和感激。

汤和虽然在朱元璋征服全国的历程中不是最出色的将领,也不是战功最大的将军,但他绝对是对朱元璋最忠诚的将领,所以朱元璋一直很信任他。建立了明朝之后,先是封侯不久之后进封为信国公,登上了大明朝功勋之巅。

其次汤和也靠着善于体察圣意才保住了性命

别看汤和这个人文化水平不高是个老粗,但是他的政治敏感性却非常的高,远远超过那些满腹经纶的文人。

朱元璋晚年不再希望这些老将在外领兵,汤和察觉到朱元璋的意思之后,毫不犹豫地向朱元璋表达了要解甲归田安享晚年的想法。朱元璋对此很满意,此举也间接保住了他的性命。

后来汤和在给朱元璋请安的时候突发重病,口不能言,回家接受治疗。

可是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展现了他的多疑性格,他对自己的老战友还是不放心,曾经亲自到汤和家里去慰问。其实慰问是假,探查虚实才是真,当他看到汤和真的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这才放下心来,和这个童年挚友讲了很多事情。

汤和只是流泪磕头不止,洪武大帝也是龙目滔滔。洪武28年,汤和去世,享年70岁,他也成了在朱元璋手下得以善终的少数几人之一。


历史评说


汤和的经历告诉我们,跟对领导可以打下江山;看透领导才能活到最后。

朱元璋准备传位的儿子和孙子都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剿杀打江山的老资格文臣武将几乎是必选动作。汤和能够寿终正寝,主要是做了下面几件事。

第一,不贪权力,及时跑路。

眼看着当年并肩作战,浴血疆场的老弟兄们一个个的都给朱元璋灭了,汤和见机不妙赶紧给朱洪武上交了辞职信:岁数那么大,我想回去看看!

“以 间从 容 言: ‘臣犬马齿长 ,不堪复任驱 策,愿得归故 乡 ,为容棺之 墟 , 以待 骸骨。’帝 大悦 ”。

看见没有,朱元璋连装模作样都懒得装了,眉开眼笑的说:滚!

第二,多请示多汇报,甘做如来掌上的孙猴子。

汤和回家之后也不没有和皇帝断了联系,反而是每年都要进京向朱元璋汇报思想工作,自己这一年在老家都干了啥事儿,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大家说汤和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就算汤和不说,朱元璋也会在他这样的重臣附近安排间谍密探,掌握所有动向的。现在汤和索性敞开一切,就像丘吉尔在罗斯福面前光屁股一样,反倒让朱元璋对他更放心:老汤是个老实人,汇报的情况跟我已经掌握的情况一模一样,不错,没有造反嫌疑,老命就给你留着吧。汤和每次进京汇报都会说,俺老汤每天都会面向京城,遥祝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每天望京拜 阙,遥祝 陛 下 身心安康 、国家长治久安 ,而后 才敢放任 自乐。”

你看着马屁拍的,不动声色竞得风流。

第三,坚决不问政事,断绝一切政治来往。

汤和告老还乡之后,不但严守组织秘密,而且告诫子孙夹起尾巴做人。最最重要的一条,汤和退休之后,坚决不和地方官员接触。皇帝最不放心的就是权臣勾结下面的地方官乱搞,山高皇帝远,一不小心就整出一彪兵马出来搞事情。汤和深知朱元璋的心理,所以在这一条重要原则上从来不犯错误。

正因为汤和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地步,朱元璋才能饶他一条老命不死。甚至于在汤和病重不能说话之后,还用车把他拉到皇宫,拉着汤和的手,和他回忆起当年在村里穿着开裆裤的儿时记忆和一起打江山的旧事。汤和死后,又被朱元璋追封其为东瓯王,谥襄武。备极哀荣。

《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不服不行啊。

总结:作为下属,跟领导打天下的时候要有才华,跟着领导坐天下的时候要听话,无论在台上还是台下,最最重要的,是要让领导放心。这是皇朝的特色,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我是铁锤,喜欢就关注吧。


铁锤文史


很多史料都说朱元璋为了巩固其自身权利和为了太子能够顺利接班,几乎杀光开国功臣,其实这是比较片面的说法,不可否认,朱元璋是杀掉过一些功臣,但并没有杀光。

朱元璋能从一个快要饿死的难民变成一个庞大帝国的开国皇帝,没有过人的本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朱元璋真要杀功臣那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举例几个来分析一下。

徐达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野史上说他背上生疮以后被朱元璋赐烧鹅,徐达含泪吃下从此一命呜呼,其实这都是杜撰,徐达是正常病死的,死后还被追封为中山王,而且徐达的女儿还成为了朱棣的皇后,一家富贵直到明朝灭亡。

李善长在朱元璋四川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堪比汉代萧何,被封为韩国公。可得势以后的李善长专横跋扈,结党营私,甚至很多命令不经朱元璋知晓,擅自专权。皇帝昏庸,可能就没事,可朱元璋属于开国的马上皇帝,怎么能允许这些事情的发生,后来李善长牵连到胡惟庸一党谋反之罪,被朱元璋趁机下罪处死,当时他已经77岁高龄。

淮西将领凉国公蓝玉,也因为涉嫌谋反,于洪武二十六年被朱元璋下令处死。宋国公冯胜,于洪武二十八年被朱元璋处死。

所以,从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杀掉的人基本上都是自己开始飘了,不听老朱的话了,老朱给过机会自己不珍惜,同时犯了朱元璋忌讳的人才会处死的。

而对比起来,汤和就聪明很多,他一不贪权势,二是知进退,三是懂政治。所以不仅能全身而退,还给朱元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所以说,有时候人要懂得自知,自己得势时要懂得收敛锋芒,与皇帝相处,更应如此。


春秋乱舞


毕竟汤和是最早和朱元璋混在一起的小弟兄,他最了解朱元璋的秉性,朱元璋也清楚汤和为人底子里的脾气。当年汤和镇守常州,有些事情向朱元璋请示最后讨了个没趣,就嘴皮子上过过瘾,发了一大通牢骚,话里话外有向张士诚靠拢的意思。


也亏得朱元璋太了解他的这位开裆裤朋友,别人来告密他只当一听,朱元璋清楚汤和只是说话没动脑子而已。在定鼎江山大封功臣时,汤和位居侯爵乐得接受,也不去纠结自己最早从龙有功应该位列王公。

洪武年间君权和相权军权争斗,鲜血染红了开国功勋的衣冠和他们从皇帝手里捧回的免死铁券。汤和作为仅存侥幸者,他及时地退出朱元璋充满血腥气的权力圈,向朱皇帝表示自己只愿回故乡,求得一块放棺材的地方就足够了。


朱元璋巴不得像汤和这种元勋功臣解甲归田,在凤阳为他造了豪华的府第,主动放弃兵权才有可能在朱皇帝的阴影下苟活终老。但这也只是第一步,汤和清楚他在豪华别墅里的一切都在朱元璋的眼里,他虽然远远地处在权力中心以外,但并不代表就是绝对安全。

刘基退休在家还要关心什么地方朝廷应该怎么管理,难得还要上个折子关心一下国家政务,被政敌利用陷害,朱元璋正可以借刀杀人。李善长退休也别想就此隐身江湖,他是淮西帮的头领,势力爪牙遍布朝堂,他人不在朱元璋跟前,但他的影子无时不刻地会让朱元璋感到在眼前晃悠。哪怕胡惟墉案已经过了好多年,李善长已经垂垂老矣,朱元璋还是没有放过他,因为朱元璋需要彻底剪灭他的影响。


而汤和的退休表现得最为彻底,从来不结交当地的官员和乡绅,也丝毫不过问政事,游山玩水吃酒下棋。不管汤和是性格使然,还是有意这样,让皇帝认为汤和退休在家是真正的与世隔绝,不再对朝政有丝毫左右的能力,不会对他或他的子孙产生威胁,他才有可能放你一马,让这位小弟兄寿终正寝。


看遍山川


这个问题就有问题呀。作为一个平台的官方声音,不要对一些事件贸然下结论,许多不了解历史的人很容易被蛊惑的。

我们来看朱元璋到底有没有大杀功臣(以下名单来自知乎,作者:风龙云虎)。


洪武二年   鄂国公常遇春病卒 

洪武四年   广德侯华高病卒

洪武五年   宣宁侯曹良臣战死

洪武七年   淮安侯华云龙病卒

洪武八年   德庆侯廖永忠赐死

洪武十年   卫国公邓愈病卒

洪武十一年  临江侯陈德病卒   东平侯韩政病卒

洪武十二年  济宁侯顾时病卒   靖海侯吴祯病卒

洪武十三年  永嘉侯朱亮祖鞭死

洪武十四年  江阴侯吴良病卒

洪武十五年  营阳侯杨景病卒   汝南侯梅思祖病卒   宣德侯金朝兴病卒

洪武十六年  安陆侯吴复病卒

洪武十七年  曹国公李文忠病卒  巩昌侯郭兴病卒

洪武十八年  魏国公徐达病卒

洪武十九年  六安侯王志病卒

洪武二十年  郑国公常茂流放   永城侯薛显病卒

洪武二十一年 安庆侯仇成病卒   海西侯纳哈出卒

洪武二十二年 南安侯俞通源病卒

洪武二十三年 韩国公李善长坐胡党死

    延安侯唐胜宗 吉安侯陆仲亨 荥阳侯郑遇春 平凉侯费聚 南雄侯赵庸临川侯胡美  宜春侯黄彬  河南侯陆聚等坐胡党诛

      雄武侯周武病卒    航海侯张赫病卒

洪武二十五年 黔国公沐英病卒

       江夏侯周德兴罪诛 靖宁侯叶升坐胡党诛 

洪武二十六年 凉国公蓝玉 开国公常升被诛

      会宁侯张温 鹤庆侯张翼 普定侯陈桓 景川侯曹震 舳舻侯朱寿 

      怀远侯曹兴 全宁侯孙恪 沈阳侯察罕 西凉侯濮兴 宜宁侯曹泰 

      支平侯韩勋 徽先伯桑敬  东莞伯何荣等坐蓝玉案诛

洪武二十七年 颖国公傅友德赐死

       定远侯王弼 永平侯谢成坐蓝玉案诛

洪武二十八年 宋国公冯胜赐死 信国公汤和病卒

       崇山侯李新以罪诛

洪武三十年  凤翔侯张龙病卒


看到没,洪武年间死掉的侯爵以上的人,真正被朱元璋杀掉才有多少,而且这些人中的大多数还都是在朱元璋快要死的那几年,因为蓝玉案的牵连才被杀掉的。除次之外,之前被杀的也就是胡惟庸案了。

所以请不要随意下结论。


李任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明朝共传十六帝,1368年朱元璋称帝,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功臣都得到了封赏。

朱元璋,著名的铁血帝王,斩杀了朝中无数手握重权的开国功臣,开国功臣中,几乎全部被朱元璋杀光了。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开国功臣?

朱元璋当皇帝可以说比较血腥,从一个乞丐到皇帝的地位一路走过来,本身就是过五关,斩六将,手上有沾满了鲜血,也正是因为朱元璋的杀伐果断,对外抵制掠夺者,对内也是恢复民族的尊严和属性,才让他的步子越走越高,一路走到建立自己的大明朝。

在朱元璋一路向前的时候,其实有很多肩并肩的战友,他们都是同朱元璋一起前进的,直到在翻阳湖大战之前,他们的距离才逐渐的拉开,地位才逐渐的彰显出来,所以当时他们虽然是君臣关系,但是更多的是上下级关系。

后来的大明朝建立,最初的时候政治局势比较动荡,受到北元很大的威胁,朱元璋当时的权力还不能是说一不二,所以只能隐忍,也没有大杀功臣,但是他也是在暗中找机会,清理掉了一些对他有威胁的势力。后来局势也逐渐的稳定下来。

但是后来朱元璋为了给朱标铺路,捍卫他们朱家的权力,还是开始对各个开国大臣懂动了杀念,并付出了行动,很多的建国大臣接替的都被杀死。但是没想到他的儿子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特备的伤心,后来立他孙子为太子,也开始大开杀戒,借着利用蓝玉案把很多人都一起除掉了。

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为何放过了汤和?

首先我们来看看汤河其人

汤和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朱元璋与他是发小,从小在一条街上长大。小时候的汤和便表现出了领导才能。与其他小孩子一起玩闹时,总是做老大,带着他们骑马射箭。长大以后的汤和身高七尺,性格沉稳,善于谋略。1352年,汤和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很快便被封了千户之职。随后,汤和写信给朱元璋,邀请他来参加义军。朱元璋入伍后,因功升职,封为镇抚,职位在汤和之上。

1353年,汤和跟着朱元璋进攻大洪山,攻下了滁州,被授为管军总管。后来他又跟着朱元璋去打和州。当时很多将领与朱元璋都是同辈,不肯听从朱元璋指挥,独汤和虽然比朱元璋还大三岁,但还是恭敬地听从朱元璋指挥,朱元璋对此非常高兴。大概汤和与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早已发现他并非池中之物,所以对他百般听从。这种相处模式一直到朱元璋登位。

1368年朱元璋登位,准备大封功臣。朱元璋并没有像对其他人一样封汤和为公,而故意降他一等为侯。但汤和不贪公,也不发牢骚。继续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几年之后,被提升为公。汤和很善于捕捉朱元璋的心思。

为什么独独放过汤和?

一、在众多高级将领中汤和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

当时明朝所面临的外患主要是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对此很头疼,他把汤和召回来,让他前去解决此事。汤和到达沿海地区,了解了实际情况后,决定在江浙沿海一带修筑59座城来防范倭寇。一年后,59座城建好了,汤和便返京复命。这时,凤阳新宅也已建成。汤和带着妻子儿女去向朱元璋辞行,朱元璋赐他三百两黄金、二千两白金、三千锭纸钞、四十多套彩币,对汤和的夫人也是多次下诏褒奖,赏赐物品不断。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一次上京觐见皇帝。

二、回家后汤和低调做人

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他知道,在他的身边肯定埋伏了许多朱元璋的耳目。不结交一下地方上的官员。或者是问一些政治类的话题,他每天只是做一些放松自己愉悦身心的事,让人觉得他老了只贪图享受什么别的事都不想管。

汤和告老还乡后,在二十三年患病,二十八年八月病卒,被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总结:汤和因为陪伴在朱元璋的身边这么多年,从他刚刚起步陪伴到了他的辉煌时刻,汤和十分的清楚朱元璋想要的朝廷局面是一种怎样的样子以及他最讨厌看到的人和事是什么。这可能就是成为他保命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