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把刘邦写成小混混,把项羽写成了大英雄,汉武帝为何不生气?

史事春秋


这个问题我们应当站在汉朝统治者的立场上来看。一个王朝的建立,首先要确定合法性的来源(刘邦作为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从起兵到统一天下称帝只用了大约八年的时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神迹!刘邦见始皇的车驾,就是“大丈夫当如是也”,其他枭雄见刘邦得天下似乎如此容易,会不会也产生自己创业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汉朝的官方宣传就是天意选择了刘邦!所以刘邦的老妈被龙强暴了!在人物细节描写上,把刘邦描绘的贪财好色,似乎是小人得志,有意忽略刘邦的雄才大略;而对项羽的宣传就比较正面一点。这样宣传形成的结果就是:刘邦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你才能再高,道德再高,想当皇帝?没门!因为天意没选择你。

以上应该是汉初宣传的主基调,司马迁在此基础上所描绘的刘邦,也是符合汉初官方宣传的指导思想的。司马迁不过是基于事实为李陵说了几句好话,就被宫刑。如果史记里对刘邦的记述,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司马迁三族的头都不够砍得(汉武帝可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皇帝)。

综上,在当时,司马迁如此写刘邦、项羽,没毛病!否则,即使史记在汉宣帝时问世,即使汉宣帝对汉武帝有所不满,也不能忍受司马迁这样写刘邦啊!


读出历史中的不得已


西汉史官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口碑最好的史官。《史记》是史学界公认的可信度最高的史学著作,并且《史记》既可当作史书来读,又可当作文学佳作来读。语言生动,绘声绘声、简约明快、通俗易懂,是文学成就最高的史学巨著。最能体现《史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主要篇章非《高祖本纪》莫属,简直把刘邦写活了,刘邦起兵前,作为沛县泗水亭长的基层小吏,娶吕氏之前,作为40多岁的光根与多名寡妇有染,沛县县令请客,礼金千金以下者,只能坐下位,刘邦礼贴写上礼金万金,实际一文不名。对官阶高于刘邦的萧何、曹参,常戏弄之,在家中且不务农事,混迹于酒肆之中,一个乡间流氓形象跃上纸上。致于汉武帝为什么不生气,《史记》成书后,经过讨伐匈奴大获全胜之后,国力损耗极大,汉武帝亦对自己过度用兵有所醒悟,同时汉武帝这时已进入晚年,年青气盛禀性已有所收敛,且司马迁已受过“宫刑”,汉武帝不太可能因司马迁如实写刘邦起兵前乡野本性予以追究。而且从《高祖本纪》整体上看,赞誉之词写的非常精彩,一是刘邦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之长,善于倾听张良、萧何、曹参、韩信等文臣武将的建议,从善如流。刘邦自我总结:运筹维幄、决胜千里,吾不如子房,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吾不如韩信,筹措粮草、不绝于道,吾不如萧何。此足以说明刘邦雄才大略、知人善住的优势。在儿女私情方面,刘邦更不同于常人,项羽为迫使刘邦投降,用大锅欲烹其父刘老太爷,刘邦说,你我拜把兄弟,吾翁乃你翁,莫忘分我一杯羹。彭城之战,刘却战败,只车逃命,眼看追兵逼近,刘邦将亲自子女丢下车,是车夫把孩子将孩子又抱上车子,继继逃命,这绝非常人所能做得到的。总之,司马迁作为史官,据实而为,汉武帝没理由生气,更没理由一怒之下杀死司马迁。


李同民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评价刘邦,“好酒及色也!”,说白了,就是“骂”刘邦乃酒色之徒。而司马迁却对刘邦的老对手项羽不吝赞美之词,项羽残暴不失温情,像一个任性又单纯的大男孩,而刘邦则像一个猥琐阴暗的老男人。

要知道,司马迁是汉朝人,他所处的时代是汉武帝时代,刘邦是汉武帝的曾祖父,汉武帝怎能忍受司马迁如此“埋汰”祖上啊?置皇家威严于何地啊?

咱们先来看看司马迁如何“埋汰”刘邦的。

司马迁

司马迁笔下的刘邦

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好逸恶劳,好酒无度,好色成性,堪称古代版的老流氓,他干的那些龌龊事,简直了!现在咱们来列举一下吧!

一是,吃狗肉不给钱。沛县有个有名的小吃叫樊哙狗肉,是樊哙使用了独家秘方制作的,香气扑鼻,入口即化。每次,刘邦都去樊哙家吃狗肉,但刘邦身无分文,每次都是赊账,樊哙见到刘邦就躲,但躲又躲不掉,惹又惹不起,因为刘邦是个泗水亭亭长,好歹是个官。

二是,与寡妇生孩子。刘邦这样的破落户,是讨不到老婆的,没有哪个女人肯嫁给一个没钱没房一身缺点的男人的,所以刘邦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是没有讨到老婆。

后来,邻村有个美艳的曹寡妇,很是寂寞,刘邦隔三差五地去帮曹寡妇挑个水,砍个柴,做个饭啥的,非常勤快,曹寡妇觉得刘邦不错,便委身于他,一年之后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取名刘肥。

三是,踹孩子下马。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大军,击败了刘邦五十万大军,刘邦玩命地往西逃窜,眼看楚军将至,刘邦嫌马车跑的太慢,就把儿女踹下了马车。

车夫夏侯婴不忍心,就把孩子拽了上来,结果刘邦又把孩子踹了下去,夏侯婴又把他们救了上来,一而再,再而三,关键时刻,宁愿保自己的命,也不顾孩子的命,这样不负责任的男人,他的后代又出现一个,刘备。

四是,隔空喊话。彭城之战后,刘太公和吕雉成了俘虏,刘邦和项羽隔着鸿沟对峙,项羽架起了一只大锅,下面烧起了柴火,不一会儿,水咕噜噜地开了。项羽命人把刘太公带了过来,对着刘邦大喊:“刘三,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

刘邦哈哈一笑:“大哥,咱们是结拜兄弟,这不是我爹,是咱爹,你煮吧,记得给我留点汤水!”项羽气急败坏,但他顾及名声,只得放了刘太公和吕雉。

五是,不尊重知识分子。刘邦看不上寒酸的儒生,所以经常戏弄他们,最出格的一次,他看到一个儒生戴着一顶奇怪的帽子,刘邦就把帽子拿了下来,往里面撒尿,完了之后,才把帽子还给他,此后,儒生见刘邦就提前把帽子藏了起来。

刘邦

汉武帝怎么看

司马迁是汉朝的史官,史官的职责是如实地记录历史,司马迁如此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还原历史,把刘邦塑造成了自私自利、一无是处的小混混,汉武帝难道不知情吗?

怎么可能!帝王最在意的是后世的评价,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可以把黑的写成白的,把白的写成黑的,是黑是白全靠史官一只笔,汉武帝岂能不知这个道理。

1、或许有人说,汉武帝成天忙于四处征战,无暇拜读《史记》。

不是的。汉武帝精力充沛,他是个工作狂,汉武帝继位初期,面向天下广招贤才。东方朔写了三十万字的自荐信,胡言乱语,乱吹一气。汉武帝愣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所以汉武帝断然没有理由不看《史记》的,他就算不看汉朝以前的历史,但汉朝历史总该看看吧!

2、或许有人说,汉武帝求真务实,倡导言论自由,不搞虚头巴脑的一套。

不是的!当年司马迁只是替李广的孙子李凌求个情,说了一句公道话,就惹得汉武帝雷霆震怒,并将司马迁处以宫刑。在西汉,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忍的刑罚,一般人宁肯死也不愿遭此奇耻大辱,然而,司马迁却选择了宫刑,他如此选择不是为了苟且偷生,而是为了写《史记》。

3、还有人会问,刘邦真的干了这么多龌龊事吗?

应该是的!刘邦好逸恶劳,流氓习气重,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与曹寡妇生了儿子刘肥,踹孩子下车,往儒生帽子里面尿尿应该都是真的,但把开国皇帝写的如此龌龊的,恐怕只有司马迁一个了!

除了刘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等等,哪一个不是堂堂正正的君子啊,只有刘邦是个吊儿郎当小混混。

4、或许有人问,司马迁都受到了宫刑之辱了,为何还敢把刘邦写成小混混?不怕杀头吗?

看了以上几点,大家应该明白了,司马迁就算再借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随意发挥的,他之所以这么写,都是汉武帝默许的,或者说,是汉武帝定下了调子,让司马迁这么写的。

司马迁当然也想尽量还原真实历史,但他必须在汉武帝制定条条框框下写,他只能在尽量不违反“原则”之下,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哪怕他有一点点出格,轻则重新写,重则直接烧毁,让他的心血付之一炬。

汉武帝为何这么干

汉武帝让司马迁把刘邦写成了一个浑身缺点,四十还娶不到老婆的老男人,其实大有深意的,咱们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

秦朝末年,烽烟四起,战乱不断,先是陈胜吴广起义,特别是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晴天霹雳一般震惊了整个华夏。

接着,群雄四起,天下大乱,之前被秦国吞并的七国纷纷宣布独立,楚国贵族项羽和项伯找到了放牛的楚怀王,打着他的旗号起义,沛县泗水亭长刘邦也跟着起义了。

秦国灭亡之后,楚汉战争爆发,四年之后,刘邦击败了项羽,夺取了整个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但此时天下人心不负,大家还想着回到秦国之前,七国并存的时代。

后来,刘邦借用吕后之手,一一除掉了这些手握重兵的异性藩王,并把儿子们封到了七国的地盘,这样帝国才正常运转起来。

之后,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朝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有了经济实力,汉武帝开始征讨四方,开疆破土。汉武帝是个好大喜功的人,特别在意世人的评价,特别是历史的评价,于是他让司马迁写《史记》。

如何写开国皇帝刘邦呢?

古代讲究个“皇权天授”,皇帝是龙的儿子,真龙天子,但刘邦出身贫寒,他爹是刘太公,不是龙,于是汉武帝就让司马迁虚构了一个故事:

这天,刘邦妈妈在河边休息,突然阴云密布,雷声大作,刘太公担心媳妇出事,赶忙去河边寻找,刚到河边,突然看到一条黑龙盘在媳妇下身。

刘太公不敢过去,远远地瞅着,大约十分钟之后,龙腾空而去,媳妇居然毫发无损,刘太公把媳妇带回了家里,不久之后,媳妇怀孕生下了刘邦。

汉武帝为了证明刘邦是龙子,不惜玷污祖奶奶的名节,真的是拼了!

接着,汉武帝为了继续证明刘邦是真命天子,开始全力吐槽刘邦了,什么与曹寡妇勾搭生子,什么踹儿子下马,什么往儒生帽里尿尿,诸如此类,反正,品行上刘邦一无是处,浑身都是槽点。

而与刘邦相比,项羽高大英俊威猛,出身高贵,重情重义,爱情专一,有血有肉,是个高高在上的大英雄,可这又怎么样呢!最后还不是被小混混刘邦打败了,此乃天意啊!

刘邦是真命天子,就算他再无耻下流,再胡作非为,但天命所归,他还是当了皇帝,而项羽当不了。诸如,陈胜吴广起兵最早,但没有天命,失败了;韩信用兵如神,但没有天命,死于非命;张良绝世之才,但没有天命,只能给刘邦打工。

汉武帝是想告诉天下百姓,人要信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刘邦得了天下是天命使然,不是他努力的结果,他是躺赢的。所以,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各回各家,各安其命,老老实实地替老刘家,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

因为命是争不来的!





Hai子君


《史记》中的刘邦形象,肯定不是酒色之徒,项羽也不全是阳光。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他笔下的人物既饱含个人的情感色彩,同时又不失真实性,怎么解读,全凭读者个人把握。自古读《史记》者,虽不全然赞同司马迁的立场,但是无人不为其中的精彩而大呼过瘾。

这就是《史记》的魅力,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受追捧两千多年,名不虚传。

汉武帝为何不生气,因为汉武帝大概率没有看过《史记》!我相信即便汉武帝看了,也不一定真的毁掉《史记》。

汉武帝极有可能与《史记》失之交臂

首先要知道一个前提,《史记》并非官修史书,而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私家著作。

古代修史,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朝廷出资组织的官修史书,一般由学术水平很高的官员担任负责人,由史官、学者等共同参与,主要针对前朝史,这类史书编修过程复杂,皇帝是肯定要审阅的。另一类就是私人作品,从编撰到刻印、流行,都是个人行为,知名度非常低。

《史记》就是私家著作,司马迁在世时,这本著作几乎无人知晓,直到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第一次将他献给了朝廷,并在极小的范围内流传。

即便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记》的价值和地位,都没有得到社会公认。直到唐宋,在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一批文学家的推崇下,《史记》才渐渐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

司马迁继承父命,编修《史记》是从汉武帝太初四年开始,历经十四年,至征和二年终止。之所以说是终止,而不是说完成,是因为征和二年很可能司马迁就去世了,《史记》很可能并没有最终完成,某些章节是由后人增补的。

征和二年是汉帝国最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爆发了著名的巫蛊之祸,那一场灾难,导致全国十几万人丧生,案件审理一直拖到四年后的汉武帝驾崩,也没有定论。

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汉武帝与《史记》的交集记载,也就是说,年老体衰,被巫蛊之祸搅得头昏脑涨的老皇帝,恐怕根本没有精力去看这么一部煌煌巨作。更大的可能是,司马迁直到临终,也没有完全辍笔,他也没有时间考虑《史记》的流传问题。

从《史记》记载的内容来看,司马迁应该不会自找麻烦,将这本书献给晚年喜怒无常的汉武帝。

《史记》中的刘邦和项羽不能狭隘地理解

《史记》中,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偏向是非常明显的。按理来说,修史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中立。偏偏司马迁打破了这个禁忌,《史记》中人物的饱满形象,就是来自于司马迁强烈的爱憎。

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司马迁失去了公允,情感偏向在他的作品中只是调味剂,司马迁秉承了一个基本原则:保留事件的真实性。这才是《史记》被认为是史书,而不是单纯的文学著作的原因。

比如,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除了说他好酒色,但是不难看出刘邦的胸怀大志,高超的用人技巧,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和胸怀天下的大仁大爱。

也就是说,司马迁对刘邦的态度是:不喜欢痞性十足的自然人刘邦,但是非常崇敬伟大政治家的社会人刘邦,同样对项羽也是如此。

其实列朝列代大有作为者,基本都逃不掉这个规律,完美如刘秀,也足可以挑出一大堆毛病。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就下结论说司马迁贬低刘邦,褒扬项羽。

立场问题,让《史记》面目全非

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史记》了,自西汉末年《史记》流传开始,它就经历“刀劈斧砍”的命运。据列代史学家考证,《史记》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历经数次删减、修改和增补。从官方第一次流传出来的《史记》版本,就缺了十章,最严重的一次删减发生在东汉,史学家杨终奉命,将五十二万字的《太史公书》,删减成了只有十万字的微缩本。倘若司马迁在天有灵,真的恐怕欲哭无泪。

《史记》为何遭遇这个待遇,最主要的原因是司马迁的立场,被儒学家批判为离经叛道。司马迁受董仲舒影响,继承了公羊学派的思想,大力宣扬“汤武革命”,甚至替儒家所不齿的“货殖”立传。

无疑司马迁的这个思想,对统治阶级来说不利,也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标准。司马迁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著作,要想修改难度极大,这就是《史记》遭遇了多次大规模删减和增补的原因。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原版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恐怕比现存的还要辛辣!

假如汉武帝见到《史记》也未必是《史记》的末日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一个镜头,汉武帝看了《史记》后,勃然大怒,将书简扔进火堆,不一会儿又让人赶紧从火堆里捞出烧着的竹简。后来汉武帝特地找司马迁做了一次交谈,说,你的这本书让我气病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决定让它留存,它只是你的一家之言,所有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说。

这段情节虽不是史实,但是比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实情。汉武帝此人很暴虐,但绝不是昏君,假如他看到《史记》,可能会暴跳如雷,甚至可能杀了司马迁,但是应该不至于毁掉《史记》。最大的可能,他会封存,甚至让人删改。

征和二年的巫蛊事件后,汉武帝也对自己做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并改变了很多施政方针。这说明汉武帝为人虽暴虐,但是却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面对前无古人的煌煌巨作,千古一帝的他不可能认识不到它的价值,他可以杀掉司马迁泄愤,断然不会让著作毁掉。

其实,即便没有司马迁,宫中的史官们也会如实记录下每一件历史事件。按照规矩,皇帝是不能看史官记录的本朝史,汉武帝如果想掩盖真相,靠烧掉《史记》其实是徒劳无功的,这一点他不会不明白。


寻根拜祖


司马迁没有刻意丑化刘邦,汉武帝生哪门子气呀。

刘邦能夺得天下,必有过人之处。当时那么多能人都投在刘邦帐前,决不是随意和盲目的。历史不允猜想,但我们可以推测,没有一套开明的用人制度,如何有张良、韩信的衷心效力?

封建社会的皇帝,为的是家天下,为了家天下的稳定,皇帝老儿必定容不下功高盖主的有功之臣的。当初韩信等人正是对皇帝的残忍认识不足,才有了后边的一系列悲剧,致使后来无数文人愤愤不平。没做皇帝前,刘邦还是开明的,他到萧何门前,照样要司礼的。当初韩信当上元帅,是刘邦拜韩信为帅的,而不是一道圣旨宣令的。这比宋以后的皇帝可不是开明了一星半点。

估计,当初汉武帝也不向后来的那些皇帝容不下半点不同意见。

现代的文人都仇恨刘邦,至于原因,鬼知道!


逸散哥


这就有点断章取义了吧,大家自己看看人家司马迁到底咋写的,就会明白“夸人要有技巧”。

首先,司马迁表示:我是写史的,不是写小说的。

你看,这就是第一大限制条件。写史,你可以适当的夸张,也可以“详略得当”,但是不能睁眼说瞎话。比如刘邦出身就不是贵族,小时候读书不行,长大了混的也一般,都只能照实写——所以,司马迁要想办法夸刘邦才行。

首先,刘邦的母亲梦到过神仙,而且在雷雨夜被一条龙趴在身上,才生了刘邦——这是暗示啊,刘邦和神仙、龙,都有说不清的关系,难道不比贵族牛?关键是,这事儿你也没法考证啊。


咱们再看看司马迁“贬低”刘邦的地方。

(刘邦)

比如“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也就是啥事不干光知道玩——要是只看这一句,确实是贬低,但是咱们要参照上下文,司马迁在这一句之前写的是“常有大度”,刘邦那是胸怀广大,不屑和常人一样,这算是贬低吗?

再说“好酒及色”,记住,原文是没有“!”这个标点符号的,不要误导人。这句“好酒及色”之前一句,是“廷中吏无所不狎侮”。也就是说,刘邦这个人与众不同,就算当了泗水亭长,也看不惯那些凡夫俗子、繁文缛节,所以那些小吏都被他戏弄欺负过。


什么意思呢?刘邦不同于一般人,没这么多虚的假的。

(刘邦与吕后)

喜欢喝酒,还是赊账喝酒,但是喜欢跟着刘邦喝酒的人多,酒店的生意非常好,于是人家常常给他免单。喜欢美色,会相面的吕公见了“小混混”刘邦,主动把女儿嫁给了他——这是借别人的具体行动,告诉我们刘邦的“好酒色”不算恶习。

司马迁真的没有贬低刘邦,反而是想办法狠狠的夸了他。在常人眼中的缺点,司马迁一写,就成了与众不同、帝王之相。

再仔细看看司马迁的原文,就会明白了。

如果还有人坚持说司马迁贬低了刘邦,那就借《史记·高祖本纪》的一句话来说吧。吕后他妈听说女儿被许配给了刘老三,心情很不爽,于是埋怨吕公。吕公懒得解释,就说了一句:“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七追风


前言:刘邦和项羽,一个是秦朝末年崛起的平民代表,一个是六国后裔的贵族代表。可以这么说,两个人相互交锋是迟早的事。

结果也正如大家所知晓的那样,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建立了汉朝,而项羽则是在乌江自刎,永远留下了“霸王”之名。

按照成王败寇的理论,刘邦应该是被后人无限称颂,项羽则应该被无限抹黑才对。然而事实上,对项羽的歌颂者却数不胜数,类似“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都是称赞项羽的。甚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都表达了司马迁对项羽的赞美之情。而司马迁对刘邦则是类似“好酒及色”的评价。

而司马迁身为汉武帝时期的人,难道不害怕汉武帝怪罪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贬低刘邦,反而是大加赞赏的

司马迁乃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也就是说他是汉朝的臣子。在古代,忠君报国的思想是十分流行的。哪怕是汉武帝对司马迁做了很过分的事情,司马迁也依旧要将这本史书写完,足可以他对汉朝的忠心。

而刘邦作为大汉王朝的缔造者,对这些汉朝臣子的意义则更加重大。因此,司马迁是不会对刘邦又任何不敬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史记·高祖本纪》中,随处都能看见司马迁对刘邦的尊敬。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首先,在司马迁对刘邦描述性格时提到其“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古代民以食为天,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无法养活,那是会受人耻笑的。比如说韩信,因为其不会劳作,还骄傲自大,以至于被周围的人嘲笑,甚至遭受胯下之辱。

就算是到了现在,这种人也是为社会所不容的。结果到了司马迁口中,刘邦游手好闲的行为却被美化成了意豁如也,有大度。这足可见司马迁对刘邦的尊重。

再来看看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对其不敬的地方。

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刘邦好酒及色,确实不是什么好词,特别是对于当时一事无成的刘邦。然而根据下文所描述的事情,就能看出司马迁这是对刘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刘邦因为喜爱喝酒和美色,所以经常去王媪、武负那里欠钱喝酒。谁曾想只要刘邦来喝酒,她们店里的生意就会出奇的好,以至于她们自愿放弃刘邦的欠债。

刘邦的行为明明是十分无赖的,可偏偏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了神迹。不得不说,司马迁对于刘邦是十分偏爱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虽对项羽有赞扬之词,但亦有贬低之词,可以说十分公正

看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司马迁在每一个本纪、世家、列传的后面,都会在最后协商对应的评价。项羽这里也不例外。《史记·项羽本纪》的最后,司马迁写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大概意思是说,项羽在毫无凭借的情况下,迅速地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并自称为霸王,这是千古以来都未曾发生的事情。这一段显然是为了赞赏项羽的功绩。从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对于项羽推翻秦朝统治的行为是表示赞赏的。

然而,在这之后,司马迁马上就起了个转折,那就是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大概意思是说,项羽自持武力,背离天下,施行暴政,终于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而司马迁此举显然是对项羽的行为表达了极大的不满。

也就是说,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十分中肯,没有偏颇的。

司马迁所撰写的史书被发现时,司马迁已经死了,而汉武帝根本没看见过《史记》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而杨敞是汉昭帝时期的宰相。杨敞和司马迁女儿有一个儿子叫做杨恽。杨恽十分喜欢看司马迁所留下的《史记》,并一直想要将其公布开来。但是当时的大汉朝廷,一直被几大权臣们把持着。因此,杨恽一直没有将其献出。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汉书·司马迁传》

直到后来汉宣帝即位,大汉逐渐呈现出政治清明的情形,杨恽才将这部史书公布。而《史记》也得以重见天日。

也就是说就算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真的不敬,那也不关他什么事了。当然,司马迁还是十分公正的,毕竟史书就是要这样。

结束语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不吝啬自己对刘邦的赞美,也不过分的吹嘘项羽,可谓是十分公正了。


小云轩谈史


在封建社会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虽说项羽是大英雄,但他毕竟还是因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输掉了自己即使到手的大好江山。在刘帮面前,项羽使终是位失败者。


雨后滴水


这显然是以现代的眼光来揣度汉朝的情况。

首先,汉朝是最有“规矩”的朝代

照我们现在的理解,你写历史的史官,首要的服务对象难道不是最高领导—皇帝?工作的最高原则难道不是一切以最高领导的意志为转移?汉朝时并不是这样。在汉朝政治稳定时期,无论是帝王还是各级臣子,都一致遵循相应的规则、不会为所欲为,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关于庙号:后来有些朝代的皇帝,对自己死去的先祖巴不得尽量美化,不仅谥号要尽量选好的字眼,庙号那也一个也不拉下;而汉朝在这方面却异常认真、从不打哈哈。两汉时期,只有做出重大贡献的皇帝才配得上庙号,所以西汉享受这一殊荣的只有四位:刘邦—太祖、刘恒(汉文帝)—太宗、刘彻(汉武帝)—世宗、刘询(汉宣帝)—中宗。东汉有庙号的只有刘秀—世祖、刘庄(汉明帝)—显宗、刘炟(汉章帝)—肃宗。其他曾经上过庙号的,则被刘秀、汉献帝俩人先后撸掉了。

有实力的帝王,从来不要过多的词藻修饰,比如刘邦死后的全称:太祖高皇帝,多么低调、却有格调;再看看后世的,比如乾隆: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关于马屁精:皇帝也是人,总有些个人爱好,所以有些善于迎合之人往往能得宠;然而汉代的宠臣向来受朝野鄙夷,皇帝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将这些马仔视为取乐的奴才,只给予金钱、极少赐予官职爵位,在需要抛弃时更是从不手软。如汉武帝曾宠信董偃,时常让其陪着喝酒、游戏,但被东方朔以“败坏王制、带坏皇帝”为名怒喷之后,汉武帝默默认错,“董君之宠日衰”。

其次,司马迁对刘邦及项羽的记录比较客观

《史记》中确实记载刘邦“好酒及色”,但也说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对于刘邦的成功,也从来不吝肯定之语,比如赞其“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威加四海,还歌大风”等;

而对于项羽,司马迁确实承认他“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为千百年少有的英雄人物;但也毫不掩饰他肆意屠杀无辜、背信弃义、妄自尊大等黑料:“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违约王汉,背关怀楚”等。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司马迁如实记载刘邦好酒好色,就认为是在黑他。况且对封建时代的英雄人物来说,喝酒爱美女,并不是什么大缺点,反之背信弃义才是要命的污点,从这个角度来说,莫非他在黑项羽?

其三,相对客观的《史记》,体现了汉武帝时期的时代观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每篇的末尾都会加上司马迁的评论,有褒有贬;对于西汉政权建立,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描绘当时群雄并起、最终刘邦出身布衣却夺天下的过程,虽然带有个人观点,但从当时统治者及士大夫阶层对此书的反映来看,应该基本客观。

对于自家祖宗的出身,汉代的帝王们从不讳言;而汉武帝所在的西汉前半期,由于离楚汉相争并不遥远,更加不会给自己乱贴金。这份自信,其实源于当时的特殊时代变迁大背景。秦灭六国,本质是对贵族政治的终结;秦末起义,更多的是六国贵族的复辟。而刘邦出身秦朝基层公务员,最终却能战胜楚国贵族项羽、建立大汉;朝廷的勋贵,大部分也跟刘邦一样的出身。这一胜利,汉朝统治阶层及文人认为是“上应天道、下顺人心”,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因此,对于项羽出身贵族所具有的一些英雄气魄,西汉朝野并不回避;对于当权阶层原本的出身,没必要、也无法寻根问祖拉贵亲。

对于形成汉民族的两汉王朝,我们应心怀感激;而对历史上最有节操、最有骨气的一波人—史官,我们更要致以最高的敬意。正是他们的舍身记载,让我们能详尽领略祖先几千年的生存与奋斗历程,见证中华文明的艰难而伟大的延续。


正史漫谈


结论:

《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是在他的外孙杨恽手中得以发扬光大的。根本没有机会惹怒汉武帝。

导语:

从《史记》著作的本身而言,它并没有把刘邦写成小混混,也并没有把项羽写成大英雄。只是太史公从自己的角度,把两个人的事迹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至于是什么形象都是读者自己所理解出来的,并非太史公本意。

分析

  • 《史记》的成书过程是极其艰难的,太史公在保护《史记》方面也是绞尽脑汁
  1. 太史公司马迁在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一事上触怒了汉武帝,因此被下入狱。为了能够完成《史记》的创作,太史公忍辱负重,接受了腐刑。即便朋友不解,亲人离弃,太史公也从未曾放弃自己的追求,前后历时一十四年,完成了《史记》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这本宝贵的财富。
  2. 太史公曾担心过,《史记》如果在汉武帝年代出现会被汉武帝焚毁。因此,他对《史记》进行了保护。在《报任安书》中他写到过: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可见太史公在保护自己心血方面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3. 《史记》能够发扬光大要得力于太史公的外孙杨恽。杨恽所处的汉宣帝时代,让他感觉到了政治清明。为了能够让外祖父的心血得以流传,他把《史记》献给了汉宣帝,此时《史记》才得以现世。也就是说,汉武帝在《史记》现世的时候已经去世多年了。
  • 通过《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史记》并没有把刘邦刻画成一个小混混,也没有把项羽美化成大英雄。
  1. 从《太史公自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立场: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太史公在这里就亮明了观点:项羽背信弃义,为人残暴;刘邦仁义爱民,奋发图强,使天下重归安宁。
  2. 《项羽本纪》里面主要记录了项羽的残暴和勇武。书中记载了项羽勇武的表现,这是为了还原历史而必要的记录。也毫无隐瞒的记载了他的残暴。仅仅是“烹”人这种事,项羽就干了三次。在“烹”韩生、周苛两件事上他实施了,在“烹”刘太公这件事上他没有完成了。一个动不动以“烹”人为乐的人,很难让我看出是司马迁要把项羽描绘成大英雄。《项羽本纪》中勇武、残暴的项羽并非真正的大英雄。之所以被后人视作英雄,是因为《项羽本纪》中对于项羽的巨鹿之战与垓下之围两处描写,真的是精彩绝伦,精彩到让人忽略了他的残暴,只记住了他的勇猛。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他悲剧的结局引发了读者的同情,将这种同情演化为认同。
  3. 刘邦在《高祖本纪》中也绝非小混混的形象。有关刘邦的负面形象主要是记录于其他人的传记当中。虽然说在《高祖本纪》里一上来就说了刘邦好色,而其真正的目的是要突出他入咸阳后的秋毫无犯,志在天下。
  • 假设汉武帝本人看到了《史记》会不会因为书中的内容而生气呢?
  1. 汉武帝是有大胸襟的人。他可以让金日磾这个外族做托孤大臣,可以下《轮台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这都说明他是宏阔大气之人。我承认汉武帝有其残暴的一面,那都是为了维护他统治的尊严。对于一个史官的著作很难引发汉武帝的生气。
  2. 史官本来就是要记录历史的,汉武帝不会因为《史记》上记录着一些先祖小小不言的“不堪之事”,去为难一个史官。
  3. 汉武帝这个人在我看来有些六亲不认,如果不会影响到他的统治地位,他可以放任不管,可只要是影响到了他的统治地位,他连儿子都不会放过。这样一个亲情感淡薄的人,我实在不敢想象他会为了一个自己连面都没有见过的曾祖父去生气。

结语:

司马迁的《史记》客观的记录了刘邦与项羽的真实事迹,并没有去把刘邦刻画成一个小混混,也没有刻意回避项羽身上的不足,而把项羽刻画成大英雄。在《史记》得以发扬光大的时候,汉武帝早已不在人世,他根本没有机会读到这本皇皇巨著。即便汉武帝本人真的读了《史记》,看到里面对刘邦那些“琐事”的描写,应该也是一笑而过。以汉武帝的胸怀,断不会因为这些事情而生气的。

画外音:

然自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是汉代大文学家扬雄对《史记》的评价,足见《史记》所记载史料之真实性。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论是从了解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这部传世大作,都值得每个人去品读一番。

《史记》

《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