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奇葩历史大观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活动,它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发端于19世纪六十年代,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结束,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破产了,但它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西北尕兰州


题目很大,全说清楚就是好几卷的专著了,这里只能简单聊聊。

洋务运动,英语里有一个专用名词“Westernization Movement”,意思是“西化运动”。现在这个叫法,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规范用法。

这个运动,指清朝政府于在19世纪下半叶,为了维持自己风雨飘摇的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在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良的活动。

具体时间,是从19世纪的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之所以会形成一个“洋务运动”,是清朝王室和地方权贵中的一部分实权派,迫于 “内忧外患”的严酷形势,所决定实行的“自强”措施。

所以,这个运动,曾长时间被学者称为“自强运动”。

咸丰六年至十年(1856- 1860),清政府内部面临太平天国兴起的压力,外部遭受英法联军的重大威胁,可谓内外交困,步履维艰。

朝廷内部,曾延续了长达四年的争论,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先除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心腹之害”,再御被认为是“肢体之患”的外国侵略。

具体的方略,就是实行“自强新政”。主要内容,一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二是对外国侵略者妥协退让,以争取其军事上的支援。

两项合一,就是迅速加强清军的军事实力,以图尽快荡平太平军和捻军。

而当时坚决主张大办“洋务”的一批清廷贵族和官僚,被称为“洋务派”。

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时任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的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他是道光皇帝的六子,咸丰皇帝的异母兄弟。

除他之外,朝廷内还有他的岳父东阁大学士桂良和军机大臣文祥。

地方官僚中,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咸丰十一年(1861),清廷成立以为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办理外交事务为主,同时亦掌管以“自强”、“求富”为内容的洋务活动。奕䜣任总理大臣。

“洋务运动”兴起之初,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尽快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因此,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

曾国藩于1861年,在安徽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晚清最早官办的近代军事工厂,以制造弹药、炸炮等军火为主。生产基本靠手工制造,没有洋人工匠。

李鸿章及其统率的淮军,一开始,则是采购西方武器较早较多者,以购买西方近代军事武器为主。随后,其又成为创办近代军用工业的规模较大而又较早者。

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工企业,早期规模最大的有4家——

1,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年在上海建成,主要制造军火和轮船。

2,金陵机器制造局。李鸿章1865年在南京建成,主要为“剿捻”制造枪支弹药。

3,福州船政局。左宗棠1866年在福州马尾创办,专造兵、商轮船。

4,天津机器局。三口通商大臣崇厚1867年创办,主要制造华北地区用来“剿捻”的军事装备。

1860年以后,曾经有关一段帝国列强侵扰中国减弱的阶段。清政府称此为“中外和好”的局面。

但是到了70年代初,西方列强再次加大了侵略强度。

鉴于这种局面,清政府和“洋务派”,开始大力建设海军,增强海防;并编练区别于以前湘淮旧军的新式陆军。

清政府除设厂制造兵船外,还以重金购买外国军舰。先后向英、德等国订购舰只,建立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

中法战争中,福建以及南洋水师受挫。

光绪十一年(1885)后,清廷重点建设北洋海军。成立海军衙门统一一事权,以醇亲王奕擐为总理,庆郡王奕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会办。陆续向外国订购定远、镇远、济远等铁甲舰和其他较先进舰只,均编入北洋海军舰队。

1888年,北洋舰队基本成军。与此相适应,沿海各重要海口均设炮台等防御工事。这些设施,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起了一定的防御作用,但终因清廷腐败而惨败。

“洋务运动”中,在经济上,除陆续在各地设兵工厂并不断扩大军用工业外,还建立了一些民用工业并加强经营,以期与洋商竞争。

轮船招商局,创立于1872年,是由军用工业为主向民用工业企业为主转变的标志。

“洋务运动”的这种变化,亦使参加者的成分有所变化——除原有封建官僚集团之外,又新加入了一些买办商人和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

这就使当时的民用工业企业,除少数为清政府出资的官办企业之外,大多为官督商办。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企业在资金来源和经营管理上虽有差别,但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是为了“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军队饷源;二是也为了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的依赖。

当时的民用工业企业主要有是四类——轮船航运;煤矿采掘及其他金属矿藏的开采冶炼;电报;纺织业。

“洋务运动”,开了新式人才的培养的先河。

创办工业,建立新式海军,首先就需要人才。最初显现的,是翻译人才奇缺。为了培养翻译,清政府于同治元年(1862),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随后又设立了上海、广州广方言馆。

随后,洋务派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要想真正办好“洋务”,实现“求强”、“求富”,没有通晓洋务的人才不行。于是,采用了一是派遣人员出国留学,二是开办学堂的办法。

派遣留学生,始于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倡议,他出生于广东香山县,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此倡议,受到曾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大力支持,由曾国藩、李鸿章会奏促成。

后来,清政府逐渐觉得,出国留学人员应以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为宜,学习期限以3-5年为宜。当时能具备这个条件的,主要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因此,自70年代中期以后,派遭出国的留学生以福州船政局者居多。多数赴英、法学习制造和驾驶;另有派赴德国学习陆军。

张之洞派遣过一些赴欧美学习治炼钢铁的人员。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陆续在国内创办了一些专门性的学堂。

“洋务运动”,在总体闭关锁国的晚清,能够稍稍打开一扇窗口,对于外部世界的新思想、新技术进入中国,无疑是有所助推的。

同时,开创工业,不管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毕竟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生产力的代表,其性质显然是资本主义的。这不但对于撼动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的根基,是一种撬动力量,也为后来的民族工业发展,打下了一些基础。

开放办学,促进留学,是“洋务运动”最具积极效应的事件。一旦先进的思想冲破禁锢,就在以后转化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

19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上开始出现了具有倾向资本主义的早期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主张“君民共主制”最适合中国,提出了设议院的要求。

这是清廷绝对想不到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学习西方的技术,仍然保持封建统治。

这就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主流趋势,产生了巨大的、不可融合的尖锐矛盾。

作为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中国是一大块肥肉,你买它的东西行,派人留学也行,但想强大起来和它们抗衡,门儿也没有。

光绪二十年(1894),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洋务运动”对于病入膏肓的清朝统治,已经不能起死回生;同时,西方列强也根本不给清政府苟延残喘的机会。


一老沈一


小玥来回答:

先来说影响:

洋务运动内容包括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度引起广泛的国际关注,它虽然没能救中国,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

这场运动前后历时30多年,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派遣幼童到欧美留学,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尽管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勇于实践与创新,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洋务运动就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再来说启示:

由于洋务运动是满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力领域的改良,只改经济基础,不改上层建筑,违反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所以洋务运动失败。

一、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曾经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要破除封闭守旧的思想,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之处。努力借鉴,为我所用.尤其要破除对资本主义的成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洋务运动是换汤不换药的封建阶级改良自救运动。我们今天大力开展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小玥历史


影响:军事方面: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从军事领域开始已达到富国强兵。军事上开办军工企业,改良军用武器;加强海军建设,同时加强陆军训练;通过设立军事学堂等培养军事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军事化进程,并提高了近代中国抵御外侵的能力。

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宣扬“自强,求富”的口号,在“自强”口号的军事建设过程中解决了很多经历问题,之后“求富”开办民用工业,从采矿、冶铁、铁路等方面进行经济生产,洋务运动改变了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使中国近代经济开始商品化和近代化,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政治方面: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文化方面: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当前形势需要,洋务运动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人才,为后来科举制的废除打下基础,同时也推动中国文化向近代化发展。


没关系等


洋务运动时期:1860~1890时期

学近代史都知道,晚清时期的中国在经过鸦片战争以来,割地和赔付巨额白银后,晚清已经千疮百孔

这时候,稍微先进的封建统治者也要开始改良和学习西方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在中央是恭亲王奕欣、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故而洋务运动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八个字。在原有资产和技术的前提下学习西方,进而运用。

大家都知道的"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就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优秀的技术目的是抵制西方的侵略。

所以说: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为了国家,也为了自己个人的处境

影响:

洋务运动进行的几十年里虽然没有使故步自封的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下图为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工业)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下:

一:西方列强没有把先进技术和武器装备卖给清朝,属于客观原因

二:缺乏科技人才,引进的技术无法应用、消化和推广,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这导致清朝官员不关心企业效益,存在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进而导致洋务运动失败,但其根本原因还是体制观念方面的问题。

四:制度腐朽,观念固步自封,使得封建军队体制不适应先进技术和装备的运用,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教训:

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史观,改革开放,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依靠谁。


闲挂银钩


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洋务运动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外国资本输出的侵略的作用。尽管洋务运动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也未能真正达到“自强”的目的,但是,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

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

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求富"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掠夺。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还要学习先进的制度。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要开始洋务运动,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扩展了人们的视野,使西方民主,平等,科学等先进思想传入中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先进军事来维护封建统治,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

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如果没有甲午海战,洋务运动使中国人从器物道制度,思想的学习,然而甲午海战扼杀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错失了一次向近代化转变的机会。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使中国更加落后西方。










独孤求败谷


洋务运动内容包括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度引起广泛的国际关注,它虽然没能救中国,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

这场运动前后历时30多年,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派遣幼童到欧美留学,开近代教育之先河。

尽管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勇于实践与创新,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当时过往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虽然这次运动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最终失败,也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它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门。从此中国走上了工业、军事、教育近代化的道路。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也为当代中国带来了一定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2.改革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3.要加强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从学习开始。


卧雪踏梅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内忧外患,清王朝岌岌可危。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领导人 中央:奕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目的 直接:改变在军事上落后于西方的状态;根本:维护统治

方式、内容 练兵制器

时间 从19世纪60年起,到90年代的中日甲午战争止

经过 1. 1860年代,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a) 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派防止西洋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b)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当时最大的军事工业企业。

2. 1870年代,求富,创办民用工业。

a) 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轮船招商局,这是第一个民用企业。

b) 随后兴办的有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3. 创办新式学堂

a) 奕欣等于1862年奏设同文馆

b)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自然科学人才。

4. 派留学生出国

a) 容闳向曾国藩提出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的建议。

5. 建立近代海军——战争的规模扩大到了海上

纲领、文件

结果 失败。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历史作用与意义 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生产方式,文化教育,军事。

引进了一些近代的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受到这些企业的影响,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实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喵喵观


洋务运动是大清第一次有组织的去学习西方的技术的运动。上到朝廷,下到地方洋务派,都在积极的兴办洋务。这意味着,闭关一百多年之后,大清再次敞开国门,主动的去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文化。但是秉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洋务派没有注意到,大清极弱的原因其实不仅仅是器物上不如人,而是思想,制度,观念,经济以及全方位的落后于西方。所以要改变中国极弱的局面光靠器物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就很直接的给了洋务派当头一棒。但是,洋务运动队伍大清或者说对于中国还是有一些积极的意义的。比如说他们派遣出去的留学生,有一些后来回国之后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之才,他们建立的很多学堂也为后来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帮助,他们建立的很多的企业后来在民国时期甚至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都在投产,比如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等。所以说这个问题不能够一概而论。洋务运动没能救得了大清,但他对于中国还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