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们对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历史很模糊?

调侃历史


唐朝盛世的表现全部都在前期,甚至明君也多出现在前期,一对比下,自然安使之乱后就显得默默无闻了!

安史之乱前,前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接着就是有被称为贞观遗风的武则天治世,最后还有唐朝巅峰的开元盛世。

可谓前期已经把一个朝代所有的辉煌已经表现完整了,后人只是保持即可。例如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无论对内对外均做到了极致。武则天作为唯一的女皇帝,但治理国家却比唐高宗要好得多,最后也把江山还给了李唐。唐玄宗更是治理国家的天才,未即位前,已经起兵平定了韦后一党和太平公主的叛乱,也正是他扶持了父亲李旦登上帝位,当然最后提前下台,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

在唐玄宗时期,唐朝国家实力强盛,民众富裕,政治清明。后期,唐玄宗就安于享乐了,让各地刺史逐渐掌握了军权,特别是安禄山,天下十三州,一人就掌管了最强的三州之地,最终也正是他开启了安史之乱。

等到安史之乱平息,唐玄宗回到长安之时,国家已经动乱许久,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能人依然辈出,但是跟前期比起来,已经没落许多,特别是各地刺史逐渐掌控权力,为后来的五代十国混战埋下了祸根。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唐诗来说,前期有赫赫有名的李白,杜甫,甚至白居易也算是唐玄宗时期的,再看后期就只有小李杜了。至唐朝灭亡,也未能恢复从前之一二。不得不说,我们记忆中的唐朝正是开元盛世中和以前的唐朝,安史之乱让偌大的帝国从此苟延残喘!


以史知今


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唐朝前期光辉的历史,却对安史之乱之后的历史非常模糊,连我也不例外,后来我也是看了史料才有所了解的。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原因吧。

1、唐朝前期璀璨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人们看不到唐后期

唐朝自李渊建立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就展开了激烈的“争储大战”,在两人的激烈竞争中,也使得唐朝版图不断扩大,两人的军旅生涯和政治斗争吸引了后世人们的广泛讨论,例如,玄武门之变等。后来,李世民继位后,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也被后人津津论道,他的传奇经历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再后来,女皇武则天的出现,又让大唐展现出新的面貌和高度,同时也被无数历史学家所研究讨论。

最后,唐玄宗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让唐朝成为世界第一大国,这一功勋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最后,安史之乱,又让无数人反思了唐朝的不足。还有唐朝最有名的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初唐四杰等著名诗人,都是出现在唐朝前期,一些文人们研究文学也是将重心放在唐朝前期。唐朝前期实在是太给力了,它的光芒几乎照耀了整个大唐,使得人们忽略了唐朝后期。

2、电视剧、电影等媒体和小说都是描写唐朝前期,基本没有唐后期的描写

除了一些历史学家和读书人对唐后期的历史模糊以外,我们发现没有读过书的人也对唐后期的历史非常模糊。他们所了解的唐朝历史基本是从电视剧、电影等媒体和小说中得来的,而这些领域都是描写唐朝前期,比如一些著名的电视剧,《隋唐英雄传》、《隋唐英雄》、《贞观长歌》、《武则天传奇》等都是描写唐朝前期的。一些有名的小说也基本都是描写唐朝前期,而对唐朝后期的记录和描写,太少了,所以,人们了解的也很少,自然就对唐朝后期的历史非常模糊了。

3、唐后期基本没有拿的出手的东西让人们去讨论

唐朝后期是唐朝的没落史,它记录唐朝怎么一步步走向灭亡,相对于前期的光辉来说,自然是没有那么“迷人”。安史之乱后,统一的大唐王朝变的四分五裂,除了唐肃宗、德宗、宪宗稍微有点作为,再基本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政绩和军事来吸引人们,人们自然就对唐朝后期的历史了解的较少了。

好了,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大家如果有其他的想法欢迎评论留言噢!


那些历史的真相


一、最重要的原因是唐代前期的历史才是大唐气象的代表

唐代历史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开元盛世才是大唐历史的符号。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教科书中也是突出前期的历史。

以初中历史为例,关于唐朝的内容很少。

现行的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代历史只有四课,讲述了唐代最重要的唐太宗“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开元盛世”(中间也介绍了武则天),其次就是盛唐气象(主要唐代经济、民族关系、文学艺术等),然后是唐代的外交,最后是安史之乱及以后的历史。

安史之乱和唐代的衰亡仅仅一开始,而且讲的比较简略。

所以,从基础教育上来说安史之乱的唐代历史,学生基本上就没有学什么,进入高中也没有增加多少,大多数人以后也不会去特别进修,所以总体人们对唐代历史了解的笔记模糊。

唐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气象。

教科书上这么安排也是这个道理的,把唐太宗至盛唐部分最重要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了,形成了学生对大唐的最基本也是最正面的看法,义务教育的目标也算是达成了。

二、安史之乱的后的一百五十多年的唐史比较混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此后大唐要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

但是这一段历史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农民起义等交织在一起的历史,很混乱,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太复杂。

对于专业的学者也是困难,不去苦心研究了十年二十年,你说你是唐史专家,都能让人笑掉大牙。

不过这一段也是最能为治国提供经验教训的唐史,唐代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的背景下还能维持一百多年的统治,是能让后人汲取出很多宝贵的治国智慧和历史教训来的。

当然,这是政治家和史学者需要用心是苦读研究。一般人若有兴趣也可以去研究,可能会觉得枯燥、混乱的。


微史春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天朝就是唐朝时的称号,唐太宗李世民还被称为天可汗,万邦朝拜!

可惜,这一切赞美只能放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大唐,在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乱了……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玄宗可不是个昏庸的皇帝,他缔造的天宝盛世比贞观之治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跟很多好皇帝一样,他没能坚持到最后,晚年他宠爱杨贵妃,任用奸臣,一直被安禄山欺骗蒙蔽,成为这个所谓的"干儿子"最大庇佑。

最终,安禄山反了,史思明反了,很多手里有军队的藩镇都反了,大唐一夜之间从繁华昌盛变成血腥之地。

最可悲的是,即使在安禄山和史思明被消灭之后,大唐也只是表面上的统一,那些藩镇各自为政,自己组建军队、收税、指派官员、父死子承,俨然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所以,中唐以后的历史可谓纷纷乱,说是统一实则四分五裂,再加上没有有才能的皇帝可以力挽狂澜,所以少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而历史爱好者看到这段历史,也只觉得压抑、痛苦、惋惜,所以,人们自然印象就模糊了……





历史有趣儿


最主要的是唐朝前期的几位皇帝都有巨大的光芒,他们的文治武功,丰功伟业早已经让我们耳熟能详,以至于我们对后边的一塌糊涂的历史都不太关注了。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大治时期总会有一个巨大光芒的伟人,一个能力巨大的伟人,一个非常特别伟人,然而走向衰落的时候就会出现一堆的跳梁小丑,比如说唐朝后期自安禄山之后,我们发现了很多的宦官集团,文官集团,还有一些节度使的武官集团。人数众多,纷争不断,党争不断,天下大乱,虽然最终平定了,但是也有巨大的内耗,消耗了很大的元气,元气大伤后再也没缓过劲儿来。人们自然就记不住这一时期的跳梁小丑,乌烟瘴气的妖魔鬼怪,同时也许是史学家不愿意回忆这段痛苦的历史吧。我们来看一看这时期主要有几位伟大的帝王呢?

首先是开启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他不但开疆拓土,保家卫国,而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从而在自己的任上实现了贞观之治。让大唐成为世界强国,世界中心。
其次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虽然说是个女人,但是她的能力比许多男人要强太多,在她任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很多方面都得以了长足的发展,武则天任用贤能,非常具备识人和用人的智慧,武则天在任期间疆土也有所扩大,而且武则天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若没有武则天的努力,恐怕今天我们的疆域还到达不了这么的广大。


武则天之后就是年轻有为的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不但有文治武功,而且他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继续推进了大唐的辉煌。虽然后期他有一些失误的过错,但是这不足以否定他的功绩。
李隆基在晚年还是犯了一些比较致命的错误的,否则的话不会导致安史之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尽管过程当中会有各种折磨,但是未来还是美好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最让人痛恨的就是发动内乱的指指挥人安禄山,他因为一己的私利造成了天下大乱,无数的黎明百姓流离失所,天下生灵涂炭。最后安禄山自己也落得一个惨死的局面,这或许是他的一个报应吧。

祈愿天下再没有战争,希望百姓永远生活在天下太平,四海和睦的国度!


旅游美食创业者


大部分国人对哪一段历史有点印象,要么是中学历史教科书重点讲过,要么是各种文学影视作品常常出现。

而安史之乱之后接近158年的唐朝历史。首先教科书是不怎么提的。教科书出于篇幅限制,要讲上下五千年和古今中外。初中阶段主要是对历史事件有个大致梗概。高中阶段去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找到内在规律。

无论初高中,都不可能每一阶段都去详细描述。盛唐前期辉煌灿烂,天可汗万国来朝才是唐朝的重点。至于每个王朝衰落之后的那一段相对平淡的日子。教科书一般都不怎么涉及。这个不单单是唐朝的问题。比如强汉在武帝之后,宋朝在统一全国之后,明朝在靖难之后是不是就着墨很少,然后又到灭亡时重点提一下呢。

所以,这个其实不是唐朝的问题,相对平淡,没什么大事发生的历史教科书限于篇幅基本都是略过的。

至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前二十年满屏清宫戏让大清每个皇帝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一点印象。一部《明朝那些事儿》让大明历史也掀起一轮热潮。

但你仔细想想安史乱后的中晚唐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传播广泛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没有。

没有。所以中晚唐历史对大部分人就很模糊了。


丁强888


强汉盛唐,大唐帝国是繁荣开放的,但这主要说的是前期,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开创了贞观之治。

武则天在中国可是大大的有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关键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仍然得到发展。

接下来的李隆基也是很了不起,在他统治前期,任用贤良,吏治清明,开创了开元盛世。

这些事情历史教材描述非常多,影视剧更是有很多。所以深入人心,存在感很强。

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藩镇割据,唐朝有盛转衰,历史教材一提而过,几乎没有描述,影视剧更是鲜有提到,人们对它模糊,当然是很正常的。


知无为而有益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所属十五万大军在范阳叛乱,引兵南下。从此长达七年三个月的“安史之乱”拉开了序幕,从此直到公元907年朱温代唐,150余年,唐朝一直在动荡中顽强的生存了,即使出现短暂的中兴,但也无法恢复大唐曾经的荣光了。而这段历史在人们的心中也是十分模糊的,这是为何?

1、从历史角度讲

我们对乱世的印象普遍不是很好,无论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大乱世,还是各个朝代末期的小乱世,这些时代涉及的人物多、事件多,人们普遍记不清,如果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肯定会比较混乱,人们潜意识中会排斥这些历史。

2、从教育角度讲

我特意看了看人教版的历史教材(高中的),历史作为高考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的历史大致分为: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内容量十分巨大,这就造成历史肯定不会太过详细,一笔带过的情况比较多,整个隋唐只算作一个章节。

教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早的平台,整个唐史在历史教科书中所占比例都不是很大,别说那一半的大唐史了。

3、从文化宣传的角度讲

现实中,普通人了解历史更多是通过影视剧,然而我国的历史剧太少了,大家更喜欢那些网文大IP的古装剧,即使有投资历史剧的,也不会选择乱世时期的历史剧。因为角色太多,故事线复杂,不好编剧。而且乱世中,负能量的东西比较多,不符合主流价值取向。你看关于唐代的作品,一般集中在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这一时代的作品比较多,这一时期也是大唐乃至中国古代的高峰时期,大家都喜欢看自己最好的时候,很正常。

从中唐到晚唐,100多年的历史,换了14位皇帝,朝外藩镇割据,朝内宦官专权,这个让我们骄傲的大唐,其实有一半的时间在动乱中度过,当大厦崩塌的时候,谁会愿意回忆那段历史呢?


黑水布衣


安史之乱一直都被看作是唐朝的重大转折点,经历过这一次战乱之后的唐朝,虽然还是存续了一百多年,但是这一百多年却一直都是在走下坡路,再也没有回到之前的那种状态。按理说,既然战乱已经平定,那么就应该获得更好的发展才是,为什么唐朝的安史之乱之后,却没有这种情况?安史之乱对于唐朝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竟然会这样让唐朝衰败下去?

安史之乱本身就不单单只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人能挑起来的战争,这背后还有众多当时社会上的矛盾,诸如人民与统治阶层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各种矛盾,还有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众多矛盾堆积在了一起,安禄山史思明两个人再一挑,战火就烧起来了,烧的李隆基不得不离开都城躲避,烧的杨贵妃不得不死在马嵬坡,可悲,但是也不可怜。

而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虽然结束了战乱,但是面对战乱之后的社会,比面对战乱还要糟心。宫殿被焚毁,人员的伤亡,导致“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都变成了荒凉之地,无数人死亡,而活着的人也是无家可归,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面对这样的境况,谁还有心思去管别的,即便是统治者要重建家园,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打起精神来了。

而且战争毁坏的还有农田,农田没了就没了粮食,吃不到饭,幸存者连最基本的生活基础都没有办法保证的话,谁还愿意去发展高层建筑。再加上战乱之后,唐朝并没有一个可以喘息的时间,之后还有很多政治方面的争斗,而他们一开始打架,还有谁去关心百姓的生死和生存情况?人口本来就减少,这样一来就更少了,没有足够的人力去进行下一步发展。

而唐朝的盛世,其实与汉朝时期的文景之治不一样,汉朝积攒了很多财富,于是汉武帝才有钱去打仗,但是唐玄宗本身就好战,消耗国力,那么再来一场安史之乱,当然社会就没有什么精力去进行下一步的发展了。


寒江剧场


的确是这样。

这其实是历史记录,与选择性宣传的偏差,给人造成的错觉而已。

西安(长安)唐朝年间行政区划就属于吐蕃。并由吐蕃扶持唐广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长安)称帝。

西安(长安)关中地区唐朝年间就被吐蕃攻破,成为唐朝年间最大的笑话,“天子九逃,国都六失”。

因为不能“长治久安”,唐以后宋代“长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唐朝从未攻占拉萨,而吐蕃攻占了西安(长安)关中地区。

(那么就需要和亲。)

—————分割线—————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举两例如下:

一、丰镐变咸阳。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二、吕布西安(长安)跑徐州。

董卓死后,西安(长安)行事不仁不义,激起董卓旧部李傕和郭汜造反,血洗西安(长安)。

吕布逃走,西安(长安)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