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剋星——李蘭娟院士


新冠病毒的剋星——李蘭娟院士

人物簡介

李蘭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於浙江紹興,感染病(傳染病)學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

李蘭娟主要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態研究。

丈夫:鄭樹森,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外科學教授。兒子:鄭傑,浙江杭州華卓公司董事長、樹蘭醫療管理集團總裁。兒媳:張琰,曾任浙江弘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浙江環茂自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蘭娟作為中國人工肝的開拓者,她創建獨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獲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態學理論,從微生態角度來審視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為感染防治提供了嶄新的思路。承擔SARS、手足口病、地震災後防疫、甲型H1N1等傳染病診治研究任務,尤其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研究中取得眾多原創性成果,獲中國國內外高度評價,為中國傳染病診治做出了重大貢獻。


新冠病毒的剋星——李蘭娟院士

人物經歷——從赤腳醫生到工程院院士

1947年9月13日,李蘭娟出生於浙江省紹興縣夏履鎮夏履橋村。1960年7月,李蘭娟從紹興夏履中心小學畢業後,被保送到紹興三中。1963年,李蘭娟被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學(現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錄取。高中畢業後,她回到夏履鎮做教師,並在省中醫院學了針灸。之後,大隊籌辦農村合作醫療,大隊支部書記請她去做赤腳醫生,李蘭娟的從醫之路從此開啟。1970年,李蘭娟被大隊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學習。1972年4月,在校期間的李蘭娟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6月,李蘭娟從浙江醫科大學畢業後,在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擔任主治醫師(至1993年10月)。1974年9月—1975年6月,李蘭娟在浙江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系學習。1983年9月—1984年1月,李蘭娟在浙江省衛生英語進修學校英語口語班學習。1984年8月,李蘭娟在中國丹麥培訓中心學習了兩個月的微生物學。1986年,李蘭娟申請到了人工肝治療重型肝炎的青年科研基金,開始進行人工肝技術的研究。1993年10月—1996年10月,李蘭娟擔任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1996年10月,李蘭娟擔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一院教授。1996年11月—2002年6月,擔任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98年3月—2008年3月,李蘭娟擔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2002年6月—2007年6月,李蘭娟擔任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2002年,擔任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組長,主持制定了中國《人工肝支持系統的治療指南》。2003年,在抗擊“非典”的工作中,李蘭娟對浙江省“非典”防治提出並採取了一系列創新性措施。2005年,李蘭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醫藥衛生學部(感染性疾病與傳染病學)。2014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6年,獲得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2018年1月,李蘭娟團隊獲2017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新冠病毒的剋星——李蘭娟院士

李蘭娟戰新冠病毒

2月2日凌晨,李蘭娟抵達武漢,她出征時曾說:“我打算長期在武漢,與那裡的醫務人員共同奮鬥”。2月4日是立春,嚴冬已經過去,但肺炎疫情的戰場,牽動著每個國人的心!在抗擊疫情大戰中,前線醫護人員拼死跟病毒搶人,後方14億國人捐款捐物,中央也召開最高級會議,打響了疫情的攻堅戰。當天,李蘭娟團隊公佈重大研究成果:兩種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分別是阿比朵爾、達蘆那韋。

李蘭娟院士說,根據初步測試,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一定濃度的阿比朵爾與藥物未處理的對照組比較,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達到60倍,並且顯著抑制病毒對細胞的病變效應;適當濃度的達蘆那韋能顯著抑制病毒複製,與未用藥物處理組比較,抑制效率達280倍。

對新冠肺炎患者,這兩種藥有抑制作用,有助於患者成功戰勝病毒,這就是重大進步了。這麼短的時間裡,李蘭娟院士團隊就有突破。真不知道,專門研究冠狀病毒的武漢病毒研究所,花了國家那麼多經費,這麼多年幹了什麼?

2020年2月11日,李蘭娟院士進入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區ICU,分析了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並給出治療方案。她的防護服上,寫有“武漢加油”幾個大字。這次武漢肺炎,73歲的李蘭娟,84歲的鐘南山,都是頤養天年的歲數,但為了這片再遭劫難的熱土,再度臨危受命,率兵出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