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或避免“文人相輕”這一陳舊觀念?

劉詩任


首先,文人相輕不是陳舊陋習,是人性如此。

古今中外均有,只是中國從春秋戰國三家九流,百家爭鳴時期,各種學說競爭白熱化,最後儒家在漢武帝時吸收部分法家思想勝出。

因此。那時開時,文人會覺得自己的水平最高,當每個人都覺的如此時,誰也不服誰,但中國文化講究含蓄,儒家文化講中庸,導致就文人相輕的的外因內因均具備。

一些具備理工男性格的文人受挫後吐槽不幸的詩文使文人相輕的根念大眾化。

文人相輕的根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主要是不同的人對文學藝術的評價,審美不同,沒有像數學,科研一樣有具體的標準和結果,可以驗證。


Alsaran


“文人相輕”,這是一種頑疾。首先是文人之間互相不服氣,把自已高估,認為自已比別人好。要是為了上進,增強自信心的話,還無可厚非。其次文人之間會互相揭短,老百姓講:狗咬狗一嘴毛。這就反映出品德和素質問題。最近我看了,孔子見老子,臨別之際,老子贈孔子七十四字真言,就說到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可以找出來看一看。還有一個正面例子,說明“文人相輕”,是個人素質問題。說的是北宋仁宗年間王安石變法,受到保守派極力攻訐,其中蘇軾就是保守派之一。但是隨著王安石告老還鄉,蘇軾去湖北探望王安石。見面後,互致問候,一笑泯恩仇!體現兩人的寬闊胸襟,為文人樹立了很好榜樣。作為現代人,應該加強個人修養,充分客觀認識別人。不要隨便評價別人,更不能去揭短。只能學人之長,補已之短。抱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