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乞丐:我们知道的不仅仅是"丐帮",而是整个文明的暗影

序言:

在书中,既有文人墨客,也有市井小贩,既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各种人物性格鲜明,串联起了一部部精彩绝伦的故事。而无论在书中,还是真实的社会现实中,乞丐这一群体都非常容易被忽视。

但是,乞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文明社会形影相伴,在许多经典文学著作中,都可以发现乞丐的身影。比如《太平广记》、《乐府杂录》、《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水浒传》等书中,都有出现乞丐的踪影,甚至有的乞丐形象成为了书中必不可少的点睛人物形象。

乞丐,他们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在"乞丐群体"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社会文化?乞丐又为什么成为了许多经典文学著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人物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

书中的乞丐:我们知道的不仅仅是

01、"乞丐"产生的原因:还原历史中真实的乞丐

乞丐到底源于何时?这一问题已经很难确切考证。不过,大致可以肯定乞丐的产生不晚于文明社会时期,并且长期与文明社会相伴。

在中国的春秋时期,便已经有了关于乞丐活动的记载,那是的乞丐队伍中不乏有一些名声显赫的政治人物。比如,百里奚想要投奔秦穆公,苦于没有资费支持自己的路程,只好一路乞讨前行。后来与没有得志、暂且以喂牛为生的宁戚之合作"乞食贩牛"。后来的故事,估计大家就比较熟悉了。秦穆公为求得百里奚,以五只羊皮赎得其身,百里奚后来也因此被称为"五羊大夫"。除此之外,在春秋战国时代,有文献记载曾经乞讨过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伍子胥、晋王室公子重耳、齐国名相管仲等,他们都有一段悲伤凄凉的乞讨历史。

书中的乞丐:我们知道的不仅仅是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实存在着一大批以乞讨为生的人们,俨然已经成为了一项普遍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三点原因。

原因一:"贫穷"是长期笼罩在人类社会之中的一层阴霾

可以说,贫穷是导致大部分社会问题的一项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贫穷直接导致了乞丐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生存资料的需要,然后才能通过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其他劳务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服务于社会,而贫穷可以限制很多发展。

贫穷是一种生活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收入低,就业不充分,住房破烂,精神压力和外界压力都很大,在社会上他们没有权利,难于接近受人尊敬的地位,贫民总有一种不安全感,情绪不稳定。

书中的乞丐:我们知道的不仅仅是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贫穷是经常性的、结构性的社会问题。在蛮荒的氏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严重匮乏成为了贫穷的主要表现。韩非就曾经这样形容过: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窳螓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伴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翻天覆地般的改善,但是相对贫困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更何况天灾人祸频发,更是加剧了贫穷乞丐的产生。

原因二:自然灾害频发,这是乞丐得以大量繁衍的一席温床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频发,催折了小农经济脆弱的巢穴,广大小农阶层纷纷破产,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人们被迫走向了行乞的道路。流民现象大规模出现,最早见于汉代的文献记载,比如《史记》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中便记载,这可以看作是史籍中有关大规模流民的第一次明确记载,自此以后的西汉各朝直至新莽,流民均连年发生,史不绝书。察其原因,天灾人祸是首要原因。

元封四年中,并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

书中的乞丐:我们知道的不仅仅是

再比如,汉成帝时期的阳朔二年秋,"关东大水,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壶口、五关"。鸿嘉四年,"农民失业,怨恨者众,伤害和,水旱炎灾,关东流冗者众,青、幽、冀部尤剧"哀帝年间,"阴阳错谬岁比不登,天下空虚,百姓饥慬,父子分散,流离道路,以十万数"。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成甚,民流亡"。王莽代汉,"四海之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青、徐民多弃乡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壮者人贼中";地皇三年,"枯旱霜蝗,饥馑荐臻,百姓困乏,流离道路,于春尤甚";新莽末年,"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乃置养赡官廪食之。使者监领,与小吏共盗其,饥死者十七八"。

自和帝开始,东汉的流民问题又迅速地趋于严重。尤其,到了魏晋六朝之际,天下大乱,南北分治,群雄并立,军阀混战,广大民众在社会动乱之际饱受流离迁徙之苦,加之天灾连年,流民大增。

书中的乞丐:我们知道的不仅仅是

原因三:社会阶级的对立与文化张力的突显

每个社会时期都会有不平等现象的存在,每个人的天赋也是有所差别。而人们的社会差别则主要是由于后天的社会分化以及劳动分工所导致的。世界不可能完全地平等、没有差别。

在千年的中国文明社会中,大同社会一直是一种理想的憧憬,渔人向往的桃花源也是虚幻的,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当我们回首先哲们展现理想社会之时,也可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所有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分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カ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不过,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乞丐现象一经产生,便获得了主流文化的某种默许和宽容,乞丐文化也相应地披上了一件合法的文化外衣,并且逐渐传播、感染影响着其他的社会群体。每当遭遇到社会挫折,或者是人生挫折的时候,往往有些人便会自愿或被迫改变他们原来的社会身份与文化标识,乞丐生活与行为自然成为了一项重要选择。

书中的乞丐:我们知道的不仅仅是

乞丐文化影响至今,余力犹存。乞丐崇尚一种不事产业、即时行乐的生活方式,消极无为、颓废顽腿淡泊名节、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重利轻义、鄙薄伦常、饶幸投机、是非模楼的价值取向,以及实用、荒诞、媚俗的习俗与信仰。这些都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十分不同,乞丐文化因而成为社会文化体系之"另类",乞丐者流也成为社会体系中的边缘分子。

社会中的大多数会成员都追随并遵从着主流文化,然而主流文化并不是观照四极人荒,也不可能涵盖九流三教、这就为包括乞丐文化在内的种种色色的亚文化发择动能影响留下了相应的空间、在主流文化力不能及的社会空间中,乞丐文化发挥着其独到的"文化张力"。这种文化的张力,除了乞丐文化本身的行为整合作用与影响力之外,还表现出了一种社会主流文化对于乞丐文化的宽容与谅解,使得乞丐流浪者们获得了一种较为宽松的文化生存空间!

02、乞丐文化与隐士文化相关联:一个内涵复杂、属性多元的文化体系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部分知识分子选择了以隐士身份自居。失势的官僚,落魄的文人、狂生异徒构成隐士的主体,他们寄寓于乞丐中间,使乞丐文化呈现出良莠相杂、雅俗互补的景象。隐士们的所作所为给乞丐文化以重要影响,他们道遥超然的处世哲学,放荡不羁、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愤世嫉俗、淡泊名节的人格特征,善良正直的秉性,极大地丰富了乞丐的精神世界。

隐士的风格不仅仅是飘荡在混浊不堪的乞丐世界上空的几缕清风,也可以是闪烁在漆黑一团的乞丐王国中的几道亮点。隐士行乞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他们不改故态,绝少乞丐的庸劣之气。他们虽饥寒交迫,却从不强索强讨,更不会厚颜取媚、巧言逢迎,而是不卑不亢,取食有道,取食有度。

书中的乞丐:我们知道的不仅仅是

在中国古代,有不少文人隐士落魄为乞丐。不过,他们虽然沦落为乞丐,但是往往不改文人本色。这些落魄隐士文人在行乞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一种放荡不羁之状。比如,唐代文人裴休是唐代文人,他们以书法文章名世,中年的时候常常身着袈裟,乞食于妓院,引以为人生乐事。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就曾经专门论述过此事,现在流传下来了一首诗: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银仍落箭锋机;

欲教乞食歌妓院,故与云山日衲衣。

书中的乞丐:我们知道的不仅仅是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隐逸型乞丐中,除了落魂之人、失意士子、专制政治的不合执行者,还有一些家道破落的世家子弟,性情怪异的文人雅士,放荡不羁的自由主义者等等。落魄文人、隐士的贫困无聊之状与乞丐无异,但他们绝少有普通乞丐所带有的那种庸劣习性、江湖习气更无流氓痞棍的作派。文人隐士们沦落为丐并甘愿为乞丐,主要在于他们向慕乞丐生活无拘无束的超然状态,在这种超然放逸的生活中,他们尽情感受着的心灵的自由和人生的洒脱,体味着生命另一种实现过程。

03、总结:乞丐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历史上的乞丐在长期的与社会进行互动的过程之中,逐渐摸索创造出了一系列属于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乞丐文化逐渐累积形成。可以说,乞丐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文化是一种历时性现象,譬如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隐藏在河底的其实就是一种文明的暗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