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可以号令百万军队作战的将军?

史学达人


战争与人类文明发展一直并存,至今全球局面热战一直冲突不断。在人类的战争历史中,发生过很多大规模的战争,也铸造了众多的名将。在人类历史上,投入超过百万作战的战役当属二战。

在二战中,要数夺岛作战最为激烈的当属太平洋战场。在太平洋战场上,美日之间围绕太平洋战场之间岛屿争夺展开了立体式的作战。当时指挥太平洋战区的盟军海军总司令是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美国海军名将、十大五星上将之一,二战时任太平洋战区的盟军总司令。

在太平洋战场,尼米兹指挥的美国海军以及海军陆战队与日本围绕太平洋战略争夺全进行四年的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策划下,偷袭了位于夏威夷中美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此战,使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其主力基本损失殆尽,美国因此短期内丧失了在太平洋战争的主导权。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第二天立刻对美国进行宣战,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随后,美国积极的策划准备反攻日本。

同时期的日本联合舰队还沉浸在胜利中,其第一阶段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随后日本开始制定下一步的战略进攻方向,日本大本营认为,美国虽然战争潜力巨大,但是美国战争潜力全面打开需要一段时间,美国应该到1943年夏季才可能组织反攻。因此,日本第二阶段的战略方面就是拿下澳大利亚,扩大防御圈。

珊瑚岛海战

于是美日双方在珊瑚岛附近海域进行了人类海战史上航空母舰编队在远距离以舰载机首次实施交战。

美国方面:2艘航空母舰、4艘驱逐舰、8艘巡洋舰等组成,第17特混编队以及航空母舰特混大队。

日本方面:3艘航空母舰、6艘重型巡洋舰、7艘驱逐舰等组成,第一只舰队作为直接掩护部队,第二只舰队是机动部队、

战役结果

美国方面损失:美军列克星敦号重型航母被击沉,约克城号航母遭遇重创,一艘驱逐舰,一艘油船被击沉,飞机66架次。

日本方面损失: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号、1艘驱逐舰沉没、重型航空母舰翔鹤号遭到重创,损失77 架飞机。

珊瑚岛海战,日军取了战术上胜利,美军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珊瑚岛海战改变了世界海战历史。

中途岛海战

珊瑚岛海战仅仅一个月之后,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就制定进攻中途岛的目标,山本五十六想通过中途岛一战,一举歼灭美军太平洋舰队的航母主力,占领中途岛,从而为进攻美国本土做准备。此战,日本联合舰队倾巢而出。

美军太平洋舰队在尼米兹的领导下,由于美军在情报方面的做的非常细致,在中途岛海战

之前,截获了日军的目标意图与战略部署。因此,尼米兹立刻针对日军部署做了对策。

日军方面:8艘航空母舰、11艘战列舰、22艘巡洋舰、65艘驱逐舰、21艘潜艇;协助舰艇的还有600余架飞机。

美军方面:3艘航空母舰,76艘各类舰艇。

美日双方力量对比,美军显得非常寒酸,但是由于美军事先掌握日军的作战方案,尼米兹巧妙的安排,充分发挥有限的兵力。最终,中途岛海战,日军战败,损失惨重。

战役结果

美国方面损失:1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147架飞机,307人阵亡。

日本:4艘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332架飞机,3500人阵亡。

中途岛一战,日本损失4艘主力航母,大批精锐飞行员,这些都是短期内无法及时能够得到补充的,此战后,美军取得了在太平洋战略主动权,日本联合舰队开始走向覆灭。

莱特湾海战

美军取得在太平洋战略主导权之后,随后逐渐向日本本土方向进行战略反攻,美日双方与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

莱特湾海战堪称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

美国方面:17艘航空母舰,18艘护航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24艘巡洋舰,141艘驱逐舰,其它舰只、鱼雷艇、潜艇和约1500架飞机。

日本方面:4艘航空母舰,9艘战列舰,19艘巡洋舰,34艘驱逐舰,约200架飞机。

战役结果

美国方面损失:3艘航空母舰,2艘驱逐舰,护航驱逐舰1艘,损失飞机162架,伤亡3000人。另有4艘航空母舰、2艘驱逐舰、护卫舰3艘、潜艇1艘负伤。

日本方面损失: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3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1艘都被击沉。

莱特湾海战标志着日本联合舰队全军覆灭。

贝勒说: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历经瓜岛、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等著名战役,美军海军陆战队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最终攻占到日本本土,随着1945年美国在日本两颗原子弹投下,日本最终战败。


梅花三弄说历史


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彪最初被任命的职务是山东军区司令员,因为那里主要是由八路军第115师发展起来的部队,1945年9月23日,已经到达河南濮阳的林彪接到紧急命令,转赴东北就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也就是纵横天下的第四野战军前身。而林彪能够指挥“百万大军”的兵力,还是在三年多之后,且真正统领百万大军作战的时间并不很长,关于四野的兵力变化尤要理清。



日本投降后,东北地区除了苏军之外一度成为军事真空,打回老家的东北抗日联军只有一个旅数千人,以及最早出关的八路军冀东军区第16分区曾克林部4000余人。在确定“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延安调动了各解放区的精锐部队赶赴东北,包括八路军山东军区六个师的大部或一部、四个二级军区部队共60000余人,新四军第3师35000余人(一说38000余人)。

另外还有从延安出发的八路军第359旅、陕甘宁边区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晋绥军区、冀中军区、冀鲁豫军区各一个步兵团,以及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校等近20000人,因此“东北人民自治军”最初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初始兵力11万余人(另调20000名干部前来东北)。



在东北我军的整合进程中,晋冀鲁豫军区(刘邓部队)还向东北派出了25个架子团,因此完全可以说,四野的前身那是“集百家之长”,只有半数是115师系统(还得考虑山东纵队的成分)。到1945年底,“东北民主联军”(11月改称)已经建立了10个军区约27万人,包括外调而来和在东北当地扩军两大部分,并且此时还没有“野战军”的番号。

直到1946年夏季,为适应战争新形势才开始成立野战军和野战纵队,起初建立了五个纵队共12万余人,其他部队仍然归属各军区指挥,负责剿匪和建立政权。1947年8月,晋察冀军区将所属的二级军区“冀热辽军区”(80000余人)也转隶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上升到46万人,其中野战军为九个纵队近30万万人(24个师、8个独立旅和7个骑兵团)。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所有部队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两大序列,从前一年7月开始,罗荣桓主抓二线部队建设,先后组训了164个团输送给主力部队新战士37万余名。加之东北我军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屡战屡胜,有条件教育改造了大批“解放战士”,因此在9月辽沈战役打响时,《大决战》里特别呈现过:东北野战军已有12个纵队和12个独立师70余万人,东北军区有30万部队,总计103万余人。

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时有80万人(辽沈战役后有所补充),但东北军区的部队仍然留驻关外。平津战役结束后的1949年3月11日正式改称第四野战军,此时林彪指挥的部队共有两个兵团部13个军的番号,另附炮兵、战车、铁道兵、辎重等特种兵部队共约88万人(不计入第50军),这88万人也就是四野南下的总兵力,并未达到百万之数。



南下途中的4月28日,第四野战军重新调整作战序列,新建第14和第15兵团,调出铁道纵队归属北京直接指挥,同时调入两广纵队,以利挺进华南的作战,至1949年6月四野主力从武汉地区渡江时,总兵力上升到90余万。

其后将起义的蒋军第19兵团(张轸)和第1兵团(陈明仁)分别改编成为第51、第52和第53军,野战军兵力首度突破100万人,时间在1949年10月,新中国已经宣告成立。



因此,林彪真正指挥百万大军作战是从1949年10月开始的,时间持续到1950年5月解放海南岛为止,华南基本全境解放,之后多为剿匪等巩固性作战,没有了大兵团军事行动。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机关1949年5月兼“华中军区”,是年12月改称“中南军区”,大抵是一套班子和两块牌子的意思,麾下各兵团分兼各省军区。

根据1950年1月的统计,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下辖六个省军区、三个兵团部,十六个军,五个炮兵师、一个工兵司令部、一个铁道司令部(辖5个铁道团),各省军区又辖16个独立师,92个独立团和8个警卫团,总兵力达到150万之众,成为六大军区中部队数量最多的一个,1955年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组为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同时撤销。


度度狼gg


古往今来,真正可以号令百万军队作战的将军真的不多,就算是历史上最著名的 韩信垓下之战,也只指挥了50多万人马作战,不过,我军历史上,确实有过统率百万军队作战的将军,分别是,彭德怀元帅,林彪元帅,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国家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彭德怀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就是八路军副总司令,他曾亲自指挥过百团大战,彻底打乱了日军的牢笼战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了,当时,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出兵朝鲜作战,彭德怀元帅受命出征,志愿军刚入朝作战时,只带了一个兵团入朝,后来陆续加入了六个兵团入朝作战,最高峰时,彭老总可以直接指挥150多万人同时作战,硬是把不可一世的美军从鸭绿江边,一直赶到了三八线以南,总共去取得了歼敌110多万的战绩;

林彪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23日,当时驻守在河南濮阳的林彪,接到了上级的紧急命令,调他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刚入东北时,林彪只有13万兵力,由于兵力悬殊,初期与国民党军作战不利,之后, 林彪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向中央提出缩短战线的建议,被中央采纳后,林彪在东北建立了数个根据地,并组织指挥了四平,新开岭等战役,直到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正式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将当时所有的部队,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两大序列,为东北战略决战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48年9月的辽沈战役打响时,东北野战军已经有12个纵队和12个独立师,70余万人,加上东北军区有30余万部队,整个辽沈战役,林彪直接指挥的部队总计达103万人之多 。

关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内容观看!

您的一个点赞!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小柳聊聊兵


说到可以号令百万军队作战的将军,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当然这个百万不是具体指的真的有百万人,毕竟历史上率领百万人作战的战役还是不多的。

我们知道的秦赵长平之战,就是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战争了,但是,那时候双方的兵力也就是百万而已。

不过,古人打仗率领的军队多了,就爱用百万雄狮这个词。

比如说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对峙的时候,项羽只有四十万军队,号称百万大军。刘邦只有十万军队,号称四十万。

所以,历史上的百万大军,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指的一个概数。当然了带领十万以上的人打仗,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带领几十万人打仗的将领完全称得上号令百万军队作战。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粟裕将军,他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号令百万军队作战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大家都知道的淮海战役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规模的作战。

这一次战役的总协调和指挥就是粟裕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粟裕的华野军,绝对是淮海战役的主力。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是说过粟裕是可以号令几十万人作战的优秀将领。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取得了很多场战役的胜利。

我们比较熟知的,苏中七战七捷,豫东战役,孟良崮战役,都是大规模和敌人作战的经典战役。

当然了这些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规模是没法比的。

淮海战役国共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就超过了百万。而且主动权一直牢牢的抓在粟裕的手里,可以说淮海战役的形成,是粟裕一手造就的。

我们一般把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粟裕带领的华野军,对阵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这一次战役,粟裕的华野军把黄百韬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徐州国民党总司令刘峙想要就黄百韬,但是突围不进去,只能放弃。

蒋介石派黄维带领的第七兵团前来救援黄百韬,正好这个时候刘伯承带领的中原野战军可以拖着黄维的十二兵团。

第二个阶段: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和黄维的十二兵团对峙在双堆集这个地方,当然了结果是黄维被围困,只能苦苦挣扎,等待援军。在这个时间段里,粟裕歼灭了黄百韬的第七兵团,黄百韬兵败自杀。

黄维被围,蒋介石心急如焚,开始让杜聿明调集附近的几个兵团来救黄维。

第三阶段:粟裕的华野军打败黄百韬后,立刻加入淮海战场,迎战杜聿明。正是粟裕的出现,让杜聿明营救黄维的十二兵团成为了泡影。

最终刘伯承俘虏了黄维,粟裕俘虏了杜聿明赢得了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

所以,说到可以率领百万人作战的将军,粟裕绝对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个。粟裕最擅长的就是带领大兵团作战,他手里的军队越多,这个仗打的就越从容。

林彪形容粟裕的用兵如神,就是净打神仙仗。


史学达人


吐槽机估摸着携百万雄兵沙场争锋应该是很多热血宅向往的事情,12世纪的时候华夏就有一个中二少年写诗描述了这个梦想,“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然而这个叫完颜亮的少年拼老命才凑合出60万军队,最后还被人糊了一脸,兵败身死。一直到了近代,这个梦想才算照进现实。

冯·博克VS朱可夫——莫斯科鏖战

冯·博克在德棍里的知名度应该不如曼不群、古不帅这些人高,但这老头其实也是个满凶猛的家伙,一战的时候就是皇太子集团军群作战处长,属于国防军里的老资历。到了小胡子上台后,又因为他不关心政治且鄙视魏玛政权而没被清洗。

在1939年入侵波兰时顺理成章的当上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随后又指挥了法国战役,成功晋升元帅,巴巴罗萨行动时他已经是规模最大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初期这个集团军群的人数我不是很确定,只知道有50个师。

但1941年9月,他在其他两个集团军群抽调了若干个师,文献中显示这时的中央集团军群已经达到76个师。10月2日莫斯科会战展开当天德军完成了统计,当时这个集团军群总兵力是1929406人,冯·博克有些踌躇满志。

不管冯·博克的心情如何,他的对手朱可夫一定十分不爽的,开战短短3个多月,自己已经换了好几份工作。从初期的总参谋长被一脚踢到预备军当司令,好容易在叶利尼亚攻势中稳定了当地战线,又被踢去列宁格勒组织防御,去了还没到一个月,再次被折腾回莫斯科。10月10日,他被任命为莫斯科保卫战的总指挥。

对于之前的防御准备朱可夫还算满意,利用德军主力南下这段时间,莫斯科西边已经堡垒密布,自己手里有足足125万的军队可以指挥,后方还有超过百万的军队在集结。让他头痛的是钢铁慈父斯大林居然也要留在莫斯科,话说您老人家学学东边那位常队长不好嘛?人家可以胜利转进重庆,你为毛不能去古比雪夫?留在这添乱不晓得吗?

不管朱可夫是否满意,冯·博克的进攻不会停止,从10月13日德军抵达外围防线开始,双方围绕着莫斯科展开了旷日持久的鏖战。打到10月末的时候,两个巨型泰坦已经精疲力尽,德军能投入使用的兵力只剩下94万左右,毛熊更惨,还有50万人能用。

进入11月后地面封冻让德军的装甲威力再次显现,不必再烂泥里挣扎的坦克让毛熊吃足了苦头,外围阵地接连被突破。11月13日,莫斯科城已遥遥在望,只要冯·博克再努力一把,似乎就可以赢下这一战。

无路可退的毛熊也被逼疯了,他们反复冲击失去的阵地,完全不计代价的迟滞德军的进攻速度,终于勉强把时间拖到了12月。莫斯科的严冬如期降临,气温急剧下降到零下20摄氏度,德军的前进被迫中止。毛熊这边也终于把最后58个师的预备军投入战斗,开始反攻。

这次反攻只持续到次年一月初,打退德军100-250公里,虽然解除了莫斯科的围城,但无法一鼓作气消灭德军。对毛熊而言有意义的是战争打到相持消耗阶段更有利些,对德棍而言倒霉的是巴巴罗萨计划至此彻底破产。

这场恶仗打完之后冯·博克似乎彻底失去了锐气,在1942年的南方攻势以及蓝色行动中都表现拙劣,最终被希特勒解职,回到德国面壁发呆。然而似乎霉运有连锁反应,1945年5月3日,这老兄乘车外出时被英国的一通扫射打死,成了德国唯一一个被击毙的元帅,更点背的是4天后德国就投降......

至于朱可夫,他从救火队长成长为胜利元帅,带着毛熊打完了整个二战。只是这老兄的运气也没好到哪去,先是被踢出莫斯科到乌拉尔军区混,后来抱赫鲁晓夫大腿回归核心却又一次被免职。唯一的好消息是他混了个善终,活到1974年因病逝世。这对都带兵百万争锋的对手都过的不算好.......


历史吐槽机


统帅百万之众,攻必克、战必胜,古往今来还真没有几人做到,白起统帅最多的人马也就60万左右,王翦灭楚也只有60万,韩信垓下之战也不过60万,可见历史上统帅百万的将军真的不多。但是我军近代史有三位,足可以统帅百万之众,他们是林彪元帅、彭德怀元帅和粟裕大将。

林彪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位统兵超过百万的将领。解放战争期间,林彪是四野的司令员兼政委。刚开始出关的时候,东北大地上,林彪只带了13万人,由于兵力悬殊,期初作战不利。于是林彪曾根据形势变化,向中央军委提出缩短战线的建议并被采纳。尔后,林彪建立东北根据地,并组织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

1947年林彪先后发动夏季、秋季、冬季攻势,歼国民党军30余万人,为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9月实施辽沈战役,在攻克锦州后果断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取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此次战役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并使东北部队由出关时的13万余人发展到100余万人,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

1947年11月林彪奉命率部入关,任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员和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书记,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大军南下之时,林彪又与白崇禧决战,解放华南,到解放战争后期,林彪统帅的部队已经达到了150万之众。

我军历史上第二位指挥部队超过100万的将军是彭德怀元帅,在朝鲜战争上,彭老总带领志愿军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军,将战线从鸭绿江,推进到了三八线,若不是后勤的供应问题,彭老总还可以打的更远。

志愿军入朝作战,起初只带了一个兵团,后来陆续有6个兵团参入到朝鲜战争,在朝鲜的总兵力最高的时候达到了150万,而前后有240万加入中国志愿军。取得了歼敌110万的战绩,也付出沉重的代价。

粟裕大将是有能力统帅百万大军的第三位将军,在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大将实际担任第三野战军的指挥任务,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第三野战在1949年12月,人员也发展到82.5万余人。后来经过调整野战军部队全部归华东军区领导。但是从粟裕的能力看,他有统帅百万之军的能力,中央给他的评定也是“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

林彪元帅、彭德怀元帅和粟裕大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独立事业立功无数,都是我军优秀的军事将领。


帝国烽火


远的不说,近代以来比较著名的人物有:

能统帅将军去指挥百万大军的人物,第一位就是伟大的军事统帅,战略家:毛泽东主席。

历史人物还有:

德国的希特勒,中国的蒋介石。

能指挥百万大军的将军有:

林彪将军,彭德怀将军,朱德将军,艾森豪威尔将军,麦克阿瑟将军,

在志愿军任司令或代司令的:邓华将军,杨得志将军

还有:蒙哥马利将军。等等。


丛中笑6603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在第2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人口总数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原因,没有出现过一个将领指挥百万大军的情况。这种情况只在苏德战争期间和中国的解放战争期间出现过。

解放战争期间,能做到一个主要将领指挥百万大军的,恐怕也只有林彪一人。据估计,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时有作战部队80余万人,加上后勤和文职人员,总兵力应该在百万左右,另外东北野战军还有一部分留驻在关外。平津战役结束后的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正式改称第四野战军,此时林彪指挥的部队共有两个兵团,共计13个军,总兵力估计在百万左右。

此外,参加渡江战役的解放军总兵力,估计也在100万人左右。但是参加渡江战役的部队由二野、三野等部队共同组建而成。军事主官也有刘伯承、陈毅、贺龙等多人。所以不能说是一个将军指挥百万大军。

所以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真正能做到一个将军指挥百万大军的,恐怕也只有林彪一人。篇幅有限,苏德战场本文不做具体分析。此外本文只讨论军事将领,不讨论政治家,如毛泽东、蒋介石、斯大林、美国总统等。



文史小驿站


说到历史上可以号令百万军队,作战的将军,我就想到了彭德怀将军。大家都知道彭德怀是十大元帅之一,他为新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是新中国的缔造人之一,著名的军事家,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和马克思主义的忠实拥护者。

毛泽东形容他的勇猛就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关于彭德怀的一生,他打的大仗和胜仗,真的是太多了。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百团大战和抗美援朝战争。

这两次战争,也是历史上大兵团作战的经典代表,而且彭德怀也取得了这两次战役的伟大胜利。

可以说正是这两次战役的胜利,真正的打出了中国的军威与国威。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中国军队的厉害。

我们都知道近现代史上,日军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

在面对日本侵略者入侵的时候,彭德怀打算组织一次大规模的作战,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在这一次和日军对战的时候,他先后组织了105个团,加入到了斗争当中和日军进行殊死拼斗,这一次战役史称百团大战。

要知道在百团大战打响之前,日军在中国还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击。他们基本上都能取得胜利,但是,当面对彭德怀领导的军队的时候,他们才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毕竟这一次战争,我军共计歼灭了日伪军四万余人。是中日开战以来,真真正正的取得了大兵团作战的胜利。

百团大战取得的胜利,也是中日开战以来,第一次取得的大规模作战的胜利。这一次战役的胜利,巨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因为正是这一次战役的胜利,大大的鼓舞了中国全面的抗日士气。为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毛泽东知道百团大战取得胜利之后,也发来贺电,并且还说这样的战役,若是条件具备的话,可以多组织几次。

可见,这一次痛打日军的百团大战,是多么深入人心的一件事。

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党中央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毛泽东亲自点将,让彭德怀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去支援朝鲜。

我们都知道,这一次战役打得也是十分的激烈的。毕竟,美国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他们拥有最为先进的武器。

可是,面对这样的美帝国主义,彭德怀毫不退缩,最终他带领的中国志愿军打得美帝国主义,不得不在谈判桌上签字。

在彭德怀的带领下,我们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所以说说到能够率领百万军队作战的将军,我就想到了彭德怀。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打仗的时候,百万大军一般都是指的概数。能够带领三四十万军队打仗就可以号称百万大军了。

项羽和刘邦打仗的时候,就是如此,项羽带领的士兵有四十万,号称百万。刘邦有十万,号称四十万。古人都是这样号称的。

也就是说只要是能够带领几十万军队作战的人,都是可以称之为率领百万之军作战的。


汉史趣闻


蒋介石连续发起的一至四次围剿失败后,痛定思痛决心集中更强大的力量,毕其功于一役以彻底剿清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经过了半年多的精心准备,蒋介石第五次围剿投入的兵力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几乎倾巢而出调集了一百多万大军蒋中央苏区团团围住,直接参与中央苏区进剿的兵力就高达五十万人,自己担任总指挥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围剿作战之旅,这也是蒋介石第一次尝试号令百万大军作战。

一九三三年九月下旬,蒋介石摒弃以往的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法,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兵分四路,采取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新战法,开始大举进攻中央苏区黎川,拉开了第五次围剿的序幕。当时苏区手握尚方宝剑的奥托布劳恩抛弃了红军前几次成功反围剿的作战经验,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主动迎敌,结果致使红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一开始丧失了战场主动权被迫向根据地内部转移,不得不转入了防御状态。

蒋介石在指挥第五次围剿作战前两个月间进行的很顺利,正春风得意的时候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发生了,原在淞沪抵御日军的第十九路军突然被蒋介石调到前线参与第五次围剿,这一昏招结果引起了众怒发动了福建事变。当时为了完成戡乱大计,蒋介石几乎动用了所有可用的兵力,致使战略大后方江浙一带顿时空虚,如果红军于第十九路军六七万大军联合起来后突入苏皖赣地区,就可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蒋介石毕其功于一役发起的第五次围剿也许将不攻自破。

此时已无兵可调的蒋介石为了平定事变,不得不从围攻中央苏区主战场中抽调出十万嫡系赴往福建镇压,但是奥托布劳恩并没有抓住这一天赐良机突入福建支援第十九路军,而是继续困守中央苏区。结果,蒋介石收拾完事件后立即腾出手来重新构建包围圈,调集近百万大军兵分四路逐步蚕食苏区以压缩红军活动空间,仅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占领了中央苏区大部队地区,红军仅存的只有瑞金、兴国、宁都等县之间狭小的地区了,最终被迫突围转移开始了长征之路。

抗战之武汉会战蒋介石再次号令百万大军作战,当时担任总指挥统一陈诚第九战区和李宗仁第五战区,整个会战蒋介石指挥五十多个军总兵力超过一百一十万人。而日军参与作战的部队是刚组建的华中派遣军,投入了第十一军及第二军和后来为偷袭广东而组建的第二十一军,共三个军外加海空军总兵力近四十万人。整个会战持续了四个多月,蒋介石在战略选择上是正确的,就是抓住日本财力、物力、兵力有限打不起持久战的弱点,利用武汉的地形优势与日军打消耗战,以赢得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目的,战后证明蒋介石确实完成了战略目标。

但是,在战术上的选择上却严重失误了,日军惯用的战术是突破法,正面攻不下就迂回作战寻找突破点,而蒋介石则不思变通一味采取阵地战,坐等日军上门来进攻,结果处处受制于日军而疲于奔命。如当时日军在长江北岸正面打得很胶着,为了攻占武汉北大门信阳切断平汉线及切断粤汉铁路线补给线,以尽早结束战争,第二军和第二十一军分别奇袭信阳和广州,奉命死守信阳的胡宗南因担心被围至于平汉路上第五战区十万大军不顾,擅自下令撤军,而广州的余汉谋瞬间崩盘干脆弃城而逃。信阳丢失后日军第二军长驱直入与友军完成对武汉形成三面包围,再加上对外重要输血线粤汉铁路被日军第二十一军切断,蒋介石决定不再恋战下达了撤军命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