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疫情下市场所有商品都按照15%加价,我们是生活成本会降低吗?为什么?

明心说事


我来客观的分析分析。

首先,做为此次的行政执法者,缺少必要的商业知识。

一个商品,从进入流通开始,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费用,比如包装、运输,库存摆放,还有进入零售状态后,又会产生房租、人工、水电费等等各种各样的费用。而这些费用,是要分摊进入成本的。所以在制定零售价格的时候,往往会高于进价的15%,可能会达到40%甚至更高。但是实际上的利润率可能只有10%,甚至更低。如果再低,老板就不会考虑经营这个产品了。


当爹的大灰狼


所有商品都按15%加价,我们的生活成本大概率还会上涨。


商人逐利,企业也要有利润才能生存,当加价幅度只有15%时,假如不能覆盖场地租金和人工成本,销售者必然选择其他途径或者干脆放弃经营。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物资紧缺的现象会更严重,进一步推高物价。


就以口罩进价0.6元一只卖1元的药店为例,虽然加价幅度乍一看超过60%,但是加价金额小,与其他渠道购买的口罩还是要便宜的多,因此被称为良心药店。


对该药店处罚之后,他们就不在药店销售口罩了。在这样口罩成为紧俏物资的当下,只要有货源,一定不愁卖。药店的经营者完全可以摇身一变微商供应商,发展一些销售人员,1.5元批发,按2元一只出售。


商品价格的形成因素不仅仅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还要看企业与销售渠道的垄断程度。


市场监管不可缺少,但是人为限制加价幅度,则可能对供应造成巨大影响。在这样的时候,就应该抓大放小,先把真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的人消灭掉。


就在2月10日前后,本人买了一斤多韭菜,一斤的价格是9元,而通过网上的信息可以发现,产地农民的韭菜只有0.5元一斤。零售价是“出厂价”的18倍,这样的加价幅度远非15%所能比拟。


如今房租这么贵,人工成本这么高,最终都要体现在售卖的产品里面。产地的蔬菜运不出来,因此亏本也要卖,批发零售的商户少,终端蔬菜缺少,价格自然就会上涨。


通过增加供给平抑物价,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在紧急关头,通过行政手段抑制价格过高,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财智成功


如果真的按15%的利润加价,再加上运输成本,及各环节所需成本,加上房租费,经营场所管理费,门前三包费,这几项再加50%的成本费上去,也就是说,从进货到销售,价格在进价上加65%,这个售价应该是很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比如大白菜在生产地0.8元/斤,减去成本利润,零售价在1.32元/斤,这是完全可以的,关健现在大多数商贩,满天要价,乘疫情期间哄抬物价,慎之一个白菜卖到六十多元,这完全就是欺炸消费者,前几天去药店卖了一袋板蓝根冲剂,原价12元/袋,药店却卖36元/袋,还说不在医保范筹内,不能刷医保卡,这利润是超出200%了,这种价格是暴利,所以我认为,我国现在的许多行业,价格是远远超过15%的差价的,希望疫情之后,各地要对价格问题严加管控,确保人民群众利益。


吃着梨子卖苹果


非请自来。

要是这样的话,不是生活成本降不降低的问题,能不能好好生活都成问题。

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行为,根本不能长期存在。比如像题目说的所以商品都安15%加价销售一样。尤其是价格本身就相较低的商品,刨开各种成本费用,根本属于亏本的交易。比如,像进货价0.6元的口罩,按15%加价,价格就是0.69元,假设销售1万个,也只有900元的毛利,可能连运费都不够,更别说其他成本费用了。

类似这样,会有什么样的市场呢?对销售方而言,无利可图,也就是没有人愿意做种买卖。没有人再销售这类商品,消费者只能选择其他的替代商品。可以想象到,其他的替换商品,价格肯定要高于这种商品。如新闻报导过的某些药品,虽说是救命药品,非常重要,最终也因此停产,病患者只能选择昂贵的其他药品。由此可见,像题目这种情形,消费者生活的成本不降反增。

商品定价,本来就是一门学问,涉及方方面面,并不能简单的按一个比例进行加成定价。我们知道,基数小,考虑相对数后增幅也不会太多,比如0.1元的东西,增涨100%后也就0.2元,多了0.1元,绝对值为0.1。 我就很想知道,该怎么定价合适!

大概就是这样,我先闪了。


龙门账


你这个问题表述不够清楚

在什么基础上加价15%这个很重要,如果是在商品的出厂价或者成本价加15%,那么人们生活成本肯定会降低的,因为大部分商品,涉及到店面房租水电,运营宣传,运费物流等等,加价远超过15%。但是这样一来,商家就没法生存,市场经济慢慢就会消退。物资奇缺。

所以还是根据市场规律来 不能一刀切。


薛定谔的口罩


不会,结果很有可能是成本会增加。

限价能降低生活成本的前提是限价不影响供应

题主说的15%应该是最近疫情当中口罩价格不能上涨15%来推演的。

现在已经有很多地方因为口罩限价买不到口罩了,原因是口罩的成本增加,而售价被锁死。按照指导价卖亏钱,超过指导价卖被处罚,两权相害取其轻,很多商人就不愿意按照指导价格卖了。

也就是说,以行政手段压制价格会挤压供给,没有了商品供应,市场价根本不可能买到东西。

价格限制后会产生黑市交易,使得市场价格比正常价格还要高

我们假设销售的商品是必需品,比如粮食。因为行政限制了价格,就导致正常途径很难买到粮食了。可是每个人都要吃饭,为了买到粮食所有人都会各显神通。有人会通过走关系去买,有些人会去一些地下市场购买。但是因为在黑市贩卖粮食有被抓的风险,按照原先正常的市场价格卖依然没有人愿意,所以黑市商人必然会提高价格来获得风险补偿。


举个例子,没有疫情的时候粮食的正常价格是10元一斤,但是疫情导致了粮食的供应减少了,粮食的成本价格涨到了15元一斤,商贩需要以20元的价格卖才有利可图。可是为了平抑市价限制粮食的交易价格,规定了售价只能在原先的基础上加价15%,也就是不得超过11.5元一斤。此时,所有的商贩卖粮食都会亏钱,愿意卖的人大大减少。一些胆子大的人愿意铤而走险,但是他们要承担的风险很大,只有卖到30元一斤他们才肯干,于是价格反而上去了。

显然,强硬的手段限制售价并不会带来物价的下调。真正降低成本的方式是扩大供应。

疫情期间,最大的问题不是价格,而是供应,其实需要通过涨价加大供应

疫情期间,最大的问题是商品供应停滞,原先一天卖10吨粮食,现在只能卖5吨,供应量减少导致了价格上涨。要解决供应不足的问题,唯一的办法是通过涨价刺激。原先卖一吨利润5元,现在卖一吨利润20元,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供应上的缺口很快就会被填平。

相比较价格高低的问题,有跟没有的问题更加重要。



金融笔记


你说的所有商品都加价15%这就是计划经济的雏形,因为虽然你用行政手段控制了物价,但是市场规律仍在,所以肯定会造成物资短缺。但是说回到口罩的问题,口罩现在是必须品,面对突然激增的需求量产能肯定跟不上,但是又同样因为疫情的原因,即便放开市场,你的产能又无法马上跟进,所以囤积居奇,漫天要价这就是必然出现的现象,所以对于价格的管控还是有必要的。


乙讠己讠


疫情下所有商品都按照15%加价,我们的生活成本肯定是不会降低的,因为已经加价15%的幅度了,明摆着有所上升,怎么又会降低呢?是不会的。题主的问题,有些“自我矛盾”,先是自我提价,又问到是否会降低,这一点作者就不太明白了。

作者认为可能题主想的是,现在的商品存在涨价,并且幅度在15%以上。现在全国各地的商品价格,特别是日常用品的价格,算是稳定,虽然有波动,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价格仍旧平稳。所以,要说所有的商品高于春节前价格的15%的幅度,我认为是没有的。

所以,将所有商品按照15%加价,既不合理,也无法达到使我们生活成本降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没有任何的必要性了。

就算未来疫情过后,我也并不认为所有商品价格有着大幅变动的情况。因为现在很多工厂没有复产,所以部分商品存在价格上涨也是正常的。未来更多的工厂复工,价格也就会平稳。涨价情况只是暂时的,生活成本的升高也只是暂时。

题主也有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所有的商品涨价以后,有存在收入的提高。

要是所有的商品都涨价了,有潜在提升收入的可能,这就要看企业、公司的待遇了。有的公司待遇与业绩挂钩,有的公司与年终奖挂钩。如果你的收入较去年超过了15%的水平,虽然看上去生活成本提高了15%,但同比你的收入是增加了,对比情况实际生活成本占比你收入的比例是降低了的。

现在有着疫情的影响,但已经向疫情发起了最后的“总攻”,相信在二月底能实现基本复工以及三月份能见得“春暖花开”,六月份的时候能全面胜利。或许商品的价格现在有所波动,但仍旧是平稳的,待得更多的工厂复工后,我们的生活成本也就会降低的。


厚金说


如果这样的话,所有低价商品全部会缺货,没商家愿意卖,卖了也不够员工工资和租金、水电费用。不过也有一个办法,低价商品用高价包装,如6毛一只的口罩,十个一包,装进30块进价的包包里,一包卖41块,没违反15%的规定。


广州湾避风塘


百分之十五还不够房租,人工钱还不算!谁煞笔会去开店?只会把成本无形中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