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刘备帅军攻打孙权,却被陆逊火烧连营?

xiangping_sdk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倾国之兵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时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惨败而归落了,病死白帝城的下场。有人就问了,为何刘备非要打这一仗,他不懂得能在林间建营七百里,吴军会用火攻这一点,他难道想不到?

刘备发夷陵之战两个原因:

一是给关羽报仇,打赢了能教训一下东吴,并且把荆州一并收回。

二是 由于地形复杂,夷陵一带道路狭窄,一边是河道,一边是高山,只有一条狭长的栈道通过,刘备在这里建营也是无奈之举。

谋士劝言此地不利战

我们想了解下夷陵的地理结构(今宜昌三门峡一带),东面连接远安县、当阳,西邻秭归县、兴山,南抵枝江、长阳,北与保康接壤,南北长约一百公里,东西宽约七七公里,中间是长江,两侧绵延不断的高山。这样的地方行军连营扎寨,本身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将士要休息,两边环境又限制。

刘备的“七百里连营”一直遭到批评,骂声就没有停止过。人们普遍认为,刘备不会带兵打战,不应该在这些地方连绵不断的扎营。大家只是看到了客观原因,表面现象,主观原因并没有找到,就连坐上观虎斗的曹丕都认为刘备犯了大错。

“帝(曹丕)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柵连赢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余里可以拒敌者乎?”

主观原因,夷陵一带全部是道路狭窄,又是狭长的栈道通行,中间是河道,两边是高山峻岭森林,没办法去宿营,为了防止意外,还要派兵驻守,掩护撤退和保障粮食运输,这样的环境地段你就是诸葛亮来都没招。

所描述的七百里,是整个三峡七百里的地段,两岸连山阙处。正史中记载,蜀军人数大约5万人左右,两国的国界线在巫山附近。

陆逊对双方兵力,、战场环境、士气状况都具体的分析,认为暂时避开蜀军锋芒,夷陵狭长的栈道不利于安营扎寨和打仗,也要避开这些不利因素,吴军只要能守住东面险口,坚持不出战,蜀军得不到任何便宜。陆续向孙权请示,得到认可,吴军一路撤到了夷陵、猇亭一带(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陆逊能这样做了,早有对策只是等待有利的时机。西边几百里的狭长地带让给刘备,自己坚壁不出,率军守着东边的夷道。刘备的辅蜀军只好据守在狭长的栈道上,然后扎了五十余座营寨,扎好的寨营没有隔开间距,刘备没有意识到陆逊主动放弃夷陵道,其中必有诈。

刘备率蜀军要讨伐吴军,无奈在这狭长的栈道上长期守护,吴军坚持不出来迎战,长江沿线正值一年中最酷热的季节,蜀军求战不得,苦不堪言,士气又是一落千丈,刘备没有好的策略应变这个情况。

陆逊就是等待得到这个机会,时机成熟了,陆逊采取了火攻,连烧七百里,刘备惨败而回。有人会疑问,刘备怎么不用水军来沿江而上攻打吴军,刘备这次来就没带水军,无奈于实力强的水军已经被关羽损耗殆尽,益州的水军战斗力很差,根本就打不过强大的吴国水军,一旦吴军水军突破顺江而下,后果不堪设想。

吴军火箭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刘备“连营七百里”实乃无奈之举,在当时的环境下排兵布阵没有问题。刘备的失败有几个主因:

(1)一场战役的胜败要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天热、地理环境限制,士气底落,三点都没占到。

(2)扎营缺少相应的防护措施,七百里狭窄的栈道无法展开作战,能击败敌人吗?

(3)在狭长的栈道连营,把侧翼的弱点暴露给吴军,陆逊抓住这点以点带面,一举击溃蜀军。

《资治通鉴》


斌哥居丹霞


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指的就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

那么为什么刘备不听诸葛亮劝阻要发动夷陵之战呢?原因就是给关羽报仇!这就是夷陵之战的背景!下面来分析一下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原因:

1:将帅臣乏。刘备出兵的攻打东吴的时候会,身边没几个将领,我们所熟悉的诸葛亮,赵云,关羽,张飞等,一个都不在他的身边,此时的张飞,关羽都已经死去,对刘备打击太大。原本赵云是跟刘备去的,但是赵云和刘备两人出现分歧,赵云认为不适合攻击东吴,要先攻打曹魏,只要打败曹魏,东吴不在话下,可刘备不接受他的意见,最终把赵云派到别的地方镇守。

2:人才凋零的蜀国。对于刘备来说,此次东征,没有一个有谋略的或者是出名的谋士在他身边出谋划策。而刘备这边人才开始凋零,张飞,关羽,黄忠,法正,庞统相聚死去。此时的刘备身边只有诸葛亮一个谋士。名将还有马超,赵云,魏延三个。诸葛亮坐镇后方,马超和魏延镇守汉中,防止曹操偷袭。赵云不被信任。可见刘备这边,能将越来越少,他的心越来急躁。

3:浮躁的刘备小看陆逊。在刘备眼里,陆逊不过是一个年轻儒士将领,因此他不把陆逊放在眼里。此时刘备急于求成,一路推进。陆逊分析形势之后,则一路后退,他认为刘备兵力强大,士气正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求胜心切,因此后退。当刘备推进到数数百里,至夷陵地区,吴军不再后退,两军开始相持。

公元222年,刘备为了能和吴军决战,就频繁派人到阵前叫骂,可陆逊依旧不理睬,此时刘备无可奈何,士气开始低落。陆逊认为可以反攻了,他上书孙权准备反攻,孙权同意。陆逊用妙计:火攻,利用营寨周围的树林和茅草,把刘备的营寨烧成一片火海,刘备无力回天,只能突围逃跑。逃到白帝城,此时刘备的军力,全军覆没,至此,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


SYBJ


刘备的二弟关羽在驻守荆州很多年,之后东吴陆逊用计打败关羽,并杀死关羽,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亲率大军75万去攻打东吴,刘备不懂军事,又不听诸葛亮劝阻,自作主张,在树林里扎营,被陆逊用火攻,火烧连营四十里,死伤无数,遭到了惨败,所以导致蜀汉国力的衰竭。刘备一生可以说没有什么能耐,如果没有诸葛亮等高人辅佐,他差不多就是个穷困潦倒的乞丐,当上皇帝了就刚愎自用,人啊,贵为有自知之明啊,自己半斤八两不清楚。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进行比较,刘备是最无能的,谁都比他强。所以刘备不可能统一天下,匡扶汉室,没有那种可能性。


健康中国1965


刘备的这次搭上性命的出川伐吴,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义气用事,志大才疏”。

三国演义中交代的比较清楚,刘备这次亲自挂帅出征的原因是复仇,关羽败走麦城,死于东吴之手,刘备得到消息后,悲痛欲绝,血泪染襟,连续几天几夜抽泣不止。当年在桃园三人香案前歃血为盟,结为异性兄弟,一起讨黄巾,平董卓,战吕布,即使关羽身在曹营,唾手可得高官厚禄,但是得到自己的消息后立刻留书出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和自己相聚。云长义薄云天,自己又乞是薄情寡义之人,即使举全国之力也要踏平东吴为关羽报仇。

北边曹丕篡位窃取汉家天下,这是个是北伐中原的最佳时期,如果这个时候和东吴联手,两个方的兵力,加上出师有名,人心所望,必定能一举成功,北破曹氏集团,改写天下格局。但是此时的刘备无心北伐中原,一心想为关羽报仇,舍大义为小义,注定是要失败的。

纵观整个三国,并没有发现刘备有排兵布阵的才能,也没有战场对阵的武力,更没有运筹帷幄的计谋。刘备仅仅是凭着为弟报仇的一腔热血帅七十五万大军出征的,队伍里除了七十五岁的老将黄忠,关兴、张苞武将可用,并没有出名谋士,没有人可以出谋划策。

导致火烧连营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刘备展现自己军事白痴的最有利证据的事情,是营地的选择,当时天气炎热,取水不变,刘备就让大军驻扎在山林之中,七十多万大军,在山林中驻扎的营地横占七百多里。

曹丕听说后仰面笑曰:“刘备将败矣”,诸葛亮知道后拍案叫苦曰:“是何人教主上如此下寨?可斩此人!”他们都知道“包原隰xi险阻屯兵着,此兵法之大忌也”,简单说就是把大军铺开驻扎在地势复杂的地方是不符合军事常理的。

七百里的里的营地,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精光,遍野火光不绝,死尸累累,塞江而下。刘备大败,陪上了多年积累的家底,失去了北伐中原的最佳时机,最后病死白帝城,自己的命也搭了进去,虽然是着急报仇,但是过高的看高了自己的能力,最后惨淡收场,用义气用事,志大才疏来评价最合适不过了。


上游的小石头


刘备本就缺乏军事才能,只凭借是汉室宗亲而欲恢复汉室。此举得到当时的民心拥护,并得到谋臣孔明的辅佐,暂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在一个不适宜、不恰当的时节亲带兵攻打东吴。且不知天文,不明地理的情况下,扎下几百里连营,致使陆逊来个火烧连营,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全军几乎复灭。其中,也有人报之诸葛亮,诸葛孔明再有翻天之能,也已无法换救后果的发生了。此一役,加快蜀灭的步伐。这就是不懂军事强领兵的后果。


We7667深山居士


关羽被孙权的部将吕蒙所杀,张飞被部将所杀。刘关张是桃园三结义的好兄弟,如今只剩刘备一人,刘备痛恨孙权,决定率兵攻打吴国,孔明劝刘备放下私仇要以公仇为准,蜀和吴的共同敌人是魏,要他联吴抗曹,但是刘备报仇心切,执意攻打吴国。而吴国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兵迎敌,陆逊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他现让士兵搭建十几个帐篷却未有人,刘备果然中计,烧了帐篷,陆逊后退,刘备继续进军,退到一片树林中扎营,还以书信送到成都孔明,结果孔明看了马上回信树林扎营是兵家大忌,如果火攻将葬身火海,但是己经赶不上了,而吴国陆逊己经派几万名燃烧的弓箭万箭齐发射向树林,顿时树林一片火海,刘备烧死的士兵不计其数,吴军高喊活捉刘备,刘备率残部仓皇逃跑白帝城,报仇心切,不听孔明,军师才能欠佳导致失败。


haonanrenjiushiwo


一:刘备年迈,统一天下恢复汉室的心情迫切,但是蜀汉政权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人口粮食中心都在北方。心急容易在处事决断上发生错误,吴国毕竟经营3代,根深蒂固了,刘备没有步步为营,而是以 建业为目标,要一下消灭吴国的政权,这个在历史上几乎不可能发生。

二:刘备军事才能欠缺,他不是韩信,不是白起,没有他们天才的军事才能,我最喜欢韩信说过一句话,刘邦最多领军3万,韩信可以领军30万,多多益善。刘备在之前的战役中,从来没有统领过10万以上的军队,很多调配,部分的分配,驻扎的选择,布防等等都不行,所以才会选错林中布防,被陆续火烧连营之后调度不过来导致大军溃散不能集结而被吴军收拢击杀很多。


我是小林


《三国演义》里描述的起因,是关羽夺取荆州之后,引起了连锁反应。

荆州暂时到手了,又水淹七军了,可极大的隐患被埋下了。

能攻能守的人材不多,这就应了曹魏谋士们的观点,久则生变。


虚伪是真诚妈


当时刘备打孙权,战略决策应该是夺城夺地为主,灭国是不现实的过高预期。

孙权的军事才能有限,当刘备大军压境时,孙权求和,主动割让荆州。刘备如果见好就收,再要点战争赔款,是最好的结局。

刘备集团,关羽战败身死,刘备再败,原有的军政人才,几乎死尽,人才缺口极大,人才断层严重。原来的战略攻势,完全逆转成守势。后来的孔明东征西讨,都是以攻为守的无奈,孔明好用计谋,不是本性,而是兵微将寡,只好如此。


平雍者


急则生乱,傲则必败!

刘备戎马一生,虽说败多胜少,但是起码是见识过大场面的。能够在三国群雄时代,割据一方,自立为王,怎么会不懂军事呢?

刘备的失败就是忘记了历史的教训,赤壁之战,用兵如神的曹操一败涂地,亦是火攻。历史让人反省,但是历史却有总是惊人的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