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讀書有藏書的習慣嗎?你最滿意的一本藏書是哪一本?

平天湖畔好讀書


我喜歡讀書,買書藏書的目的也是為了閱讀,如果說我沒有足夠的精力去讀,那我也不會去收藏它。比如,我是蘇東坡的粉絲,但直到現在我也沒有買一套《蘇軾全集校注》。我的書最滿意的是一套上下冊的《名家點評聊齋志異》。

1、《聊齋志異》是一本好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積極、浪漫又可愛的文言短片小說集,共有431篇,其內容大致有這樣幾類:一、批判腐朽的科舉制度的,如《考司弊》《司文郎》。二、諷刺貪官汙吏、惡霸豪紳的,如《席方平》《促織》。三、歌頌堅貞、純潔愛情以及為了愛情而抗爭的女性,如《鴉頭》《細侯》。四、闡釋倫理道德、勸人向善的,如《嶗山道士》《畫皮》。

我在初中、高中時,每個寒暑假裡都讀《聊齋志異》,那時覺得這些故事太好玩了。雖然故事裡都是妖狐鬼怪,但也從不覺得害怕。

2、《聊齋志異》的評註本

我喜歡讀詩詞、古文,買這些書的時候會仔細選擇版本,也會優先考慮評註本。比如《唐詩三百首》我有四個版本,是互相不能替代的。

《聊齋志異》在作者生前沒有刊刻,最初以手抄本的形式傳播,這一點和《紅樓夢》一樣。《聊齋志異》風行天下的最早刻本為青柯亭本,時間為乾隆三十一年。而《聊齋志異》的評註本則流行於清代中晚期,比如何守奇評本、呂湛恩注本等。

3、這套《名家點評聊齋志異》的特點

這套書以青柯亭本為底本,參校鑄雪齋抄本,參考了清代多家評註本,兼收幷蓄,彙集了但明倫、何守奇、王士禎、馮鎮巒、方舒巖等多位名家的評語。這套書用朱墨兩色套印,原文用墨色,評語用紅色,可以說涇渭分明,不會搞混。這本書採用了舊刻本的插圖,每幅圖有畫有詩,確實不可多得,美不勝收。如《聶小倩》一篇插圖上的題詩:既具光明磊落腸,不逢劍俠亦何傷。良宵自詫奇緣者,多半青燐泣暮楊。

總之,這套書我很滿意,是前些年在石家莊的一次讀書節上買的。

關注梅鶴讀書,歡迎點贊、留言、轉發,一起讀出不一樣的精彩!!


梅鶴讀書


喜歡讀書,有讀書的習慣,但沒有藏書的習慣。我書櫃中的書,都是我看過的或即將要看的書,我每年只有在雙十一會買一些書,其他時間基本不買書,教輔資料除外。

有時候,我覺得讀書和藏書兩者心態不一樣,有些人坐擁百城,藏書豐富,但卻基本不讀,這就是所謂的藏書,我認為這樣並不可取,有附庸風雅、裝叉的嫌疑。所以,我喜歡讀書,但並不藏書。各大電商廝殺做活動的時候,我會適當屯一些書,但不會每有活動就買書,我會剋制自己,一方面是因為窮,另一方面是當我看到買了太多書而沒有讀書,我會焦慮,我會失落,會大大影響讀書的習慣。

從小就羨慕別人有書櫃,羨慕書櫃擺滿書,那時只是喜歡那種排面,到了高中喜歡閱讀,喜歡讀書,上了大學終於有機會去圖書館,極大滿足我讀書的慾望,上大學時沒少泡圖書館。畢業後參加工作,雖然工資低,也沒少買書、看書。我興趣廣泛,想讀的書就買來看,不看電子書,就喜歡讀紙質書。

有一個自己的書櫃一直是我的願望,在簡陋的出租屋,把破舊的鞋架當書櫃。15年的時候,買了一個小書架,擺上自己的書,特別開心。16年的時候,買了兩個書櫃,無他,就想讓自己讀過的書有個家,於是隨著時間的增長,書櫃中的書越來越多,今年可能又要買書架了。

這兩年,一直在外漂泊,居無定所,但不論在哪兒,都會讀書,都會有簡易書架,放上一些書,總覺得心裡很踏實。現實很骨幹,社會也很浮躁,看書的時候,專注於書的內容,享受讀書帶給我安寧。讀了很多書,好些都已經忘記了,但我還是一直堅持讀書,無他,就是喜歡讀書時那種幸福的感覺。

如今,依舊漂泊在外,依舊租房子,但還是會看書,還是會買書,但不藏書,看多少,買多少,做不到“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古人云:書非借不能讀也。好多藏書人花重金買各種各樣的書,買來後襬放到書櫃,束之高閣,覺得這樣就浪費了書的價值。所以,一直主張多看書,而不主張多藏書。藏書,一定要看書。千千萬萬不要把書當成裝飾品!

古今中外,人類文明史上誕生了太多太多的書籍,卷帙浩繁,浩如煙海,窮極一生,看的書也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書很多,看一本是一本,只要去讀,每一本書都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


可還是有人質疑,讀書真的有意義嗎?讀書的和不讀書的,也沒什麼兩樣,一樣生老病死,一樣為生計奔波。我不去爭辯,知乎上有個點贊很高的回答: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還有一句比較有名的話:“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以後,我將一如既往地讀書!認真讀每一本好書!看到這個回答的讀者,我也希望你喜歡讀書,堅持讀書!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

所謂書,必須是砍向我們冰封大海的斧頭!(卡夫卡語)

抱歉,跑題了!


猛在一本正經地說


讀書、藏書是一個人逐步養成的良好習慣。我從小就比較喜歡讀書,家裡爸爸是工人,書籍多是一些鉚焊、鉗工的技術書,我看不懂,也不愛看。小時候我最喜歡去小人書攤看小人書,花幾分錢或是幾個牙膏皮選擇出要看的,然後坐在小板凳子上看的津津有味,時時樂而忘返。

文革時期許多書籍被收繳、查封或銷燬,要看書就比較難了,即使私藏一些書也不敢看怕被鬥私批修。那時我舅爺家我的表叔都比我大好多,他們收藏了好多小人書和舊古書,每次去舅爺家我就會跑到他家後院小房子裡找書看,真是過足了看書癮。直到奶奶喊我回家,才戀戀不捨的離開。

七五年參加工作了,業餘休息時間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新華書店和圖書館,有了工作證,在圖書館辦了借書證,每到星期天在圖書閱覽室一呆就是一天。我收藏的第一本書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看了好多遍,後來借給同事,書便一去不復返。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了,發行的書籍多了起來,發工資了攢點錢就去光顧新華書店,書籍價格很便宜《紅樓夢》三本不到4元錢。陸續便購買收藏了四大名著、《十日談》、《希臘的神話和傳說》等,花費最大收藏的書籍是八九版的《辭海》。

讀書使我開闊眼界,讀書使我汲取豐富營養。書籍成了我親密的伴侶。到了跨世紀的年代,看書的人少了,到新華書店的人少了,到圖書館的人也少了;而到網吧的人多了,玩電腦的人多了,人人都離不開手機了,變化真大啊!

朋友,說說你收藏書籍的故事好嗎……








舟曲唱晚


說說老徐自己吧,活了40歲,讀了一些書,藏了一些書,丟了一批書(這個最痛心)。我自認為只能算半個讀書人,因為讀書沒有什麼成就但是喜歡讀,養成了讀書的習慣。

一、在北京逛舊書市、買舊書的日子

我讀書比較多的時候,是2003年走出學校剛到北京的那個階段。那個時候覺得自己學歷不高,能力不強,所以拼命讀書,無書不讀。

那個時候我住在北京豐臺的吳家村,離玉泉營舊貨市場只有兩站路,那裡有個挺大的舊書市場。我經常去那裡,淘了不少書,印象最深的是讀了一批《收穫》《當代》《十月》《中篇小說選刊》這類的文學雜誌。

離著吳家村不太遠就是八寶山,那裡有個巨大的八寶山舊貨市場,其中的舊書市場規模不小,我也去過不少次。

後來我偶然從電視上看到有個潘家園舊貨市場,就挑了個週末去看。進去以後對古董倒是沒怎麼在意,直奔舊書區,一看之下著實驚著了——幾排舊書攤,無邊無沿。從此以後,每週末必去。

怎麼淨買舊書呢?那時候是真窮啊!我在北京下了火車,身上只有五百塊,挺長時間內兜裡都是布貼布,為下個月房租發愁。新書也買過一些,王府井圖書大廈、北京西單圖書大廈、中關村第三極書城也經常去,只不過囊中羞澀,看的多買的少。

在北京工作六年,老徐前後大概買了上千本舊書,每次搬家都為書發愁,開車師傅都要問我是不是賣書的,說東西太多要加錢。

那個時候還有個傻姑娘喜歡我這個窮小子。她也喜歡讀書,說喜歡我低頭讀書、抬頭思考的樣子。這姑娘真傻,把我當成文化人了,老徐是個糙人啊。

現在讓我想起就痛心的事,就是離開北京的時候把我的書差不多全“拋棄”了,沒錯,是我拋棄了它們。

2009年我結婚了,媳婦是我們安徽老家本村的(我媽選的)。那是工作也不順利,我對自己很失望,也懷疑讀那麼多書毫無用處。失落的我,逃離了北京。一千多本書,少數送給了一個也喜歡讀書的同事,剩下的——賣廢品了。(罪過啊)

從北京回來後,我做了幾年生意,只是偶爾買過幾本書,最近幾年因為又做起了碼字的老本行,“舊病復發”,又開始買起書來。不過現在主要是在網上買,新書是在淘寶、天貓,舊書是在孔夫子舊書網,家裡書太多太亂,我就買了一大一小兩個書櫃。

二、我現在是怎麼選書讀書的

現在讀書真的是一種習慣,覺得自己哪方面比較薄弱並且有興趣,我就會讀這方面的書。

我感覺每個人的知識結構就是一所房子,有的人住的是清雅的四合院,有的人住的是華屋廣廈,有的人住的是地下室。

當我們讀書少、閱人少的時候,這房子還沒有搭建好,就需要大量地讀、廣泛地讀。這個階段大概可以算作打地基、起框架。

當我們的書讀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房子蓋起來了,就需要裝修了,這個時候讀書就要有針對性了。該吊頂的時候吊頂,該貼地板的時候貼地板,該刷牆的時候刷牆。而且,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慢慢都會發現自的真正的興趣所在,裝修的風格就慢慢有了。

還是那句話,讀了一些書,交過一些人,沒什麼成績,只有感謝,感謝那些書、那些人,尤其是那個傻姑娘。

至於說最滿意的一本藏書,我能說是一套線裝的《金瓶梅》嗎?

喜歡讀書的朋友,歡迎評論,歡迎指教。

老徐的書架

老徐的書架


虎爸老徐


相信喜歡讀書的人應該都有藏書的習慣吧?至少我是有的。

要說最滿意的藏書,還真的是很難選的出來,因為滿意的真的很多,這些我最喜歡的藏書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一、絕版書。

能夠有幸買到絕版書那肯定是非常值得歡喜的,但是絕版書大都價格高昂。
所以我覺得最欣喜的當數自己很久以前買下的、非常喜歡的書,後來成了絕版書。
這本的書我目前有三本:
一本是鹿橋的《未央歌》,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絕版書。
另一本是張小硯的《走吧,張小硯》,這本是我在山東泰安培訓的時候買的,這本書在我心中種下去西藏的理想,並且間接促成了我的西藏行。

第三本是石光華的《我的川菜生活》,我認為這本是關於川菜最地道的一本了。


二、作者簽名書。

相信很多人都會收藏一些作者的簽名書,特別是自己喜歡的作者的簽名書,我也是一樣。
目前我最喜歡的作者簽名書在很多人看來可能並不稀奇,但是因為是我喜歡的作者籤的,所以我一樣覺得非常珍貴。

比如我目前最喜歡的作者簽名書有《子彈筆記》作者的簽名書、作家王嘯峰的簽名書、攝影師嚴明老師的簽名書等。


三、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書。

一些對我有特殊意義的書我也會特別珍藏。
例如我爸爸上學時候看的《紅樓夢》(被我從家裡拿過來據為己有了,哈哈),還有我小時看的一本兒童小說《兩個意達》,每當讀到這本書,都能喚起我的童年記憶。
此外,朋友贈送的書我也會特別留存。

還有一類書是我在全國各地的特色書店買的書。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去逛當地的特色書店,而每到一個書店,我都會買一本書作為紀念。在成都方所書店買的木心的《素履以往》,在蘇州誠品書店買的《貝聿銘與蘇州博物館》,在南京《先鋒書店》買的《空谷幽蘭》,在上海西西弗書店買的《人間失格》等。一本書,就代表一座城市的特色書店留給我的記憶。


以上就是我的特別藏書的種類啦,如果一定要先一本最喜歡的,就選我爸的那套《紅樓夢》吧,哈哈。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都喜歡什麼樣的藏書呢?

薛定諤的圓盒子


我的工作與生活之外,全部的業餘時間都是在讀書讀報看雜誌,有時候也寫點文章。從去年7月份進入頭條至今,每天的寫作從未間斷。讀書既是我的興趣和愛好,也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份。

二十年的遠在異鄉單身生活,與書為伴並不孤獨寂寞。寧靜的夜晚,日光燈下,一杯清茶,一首《二泉印月》,一本書一頁一頁地細細品味,這就是我的書香生活,這就是我的詩意人生,這就是我的大好時光。這既是我生活中的修行,也是我修行中的生活。進入這種另類的禪定,與世無爭,心無雜念,這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讀書人都是格外珍惜書籍,都想擁有自己所喜歡的書籍。所以收藏書籍同樣是我的愛好,也是我的一份追求。我的讀書和收藏都是以傳記文學為主,那些英雄人物,歷史人物,成功的人士,對我有一種巨大的吸引力。每次路過書攤,每到親友家中,只要看到我所想要的書,我都想收藏。

我收藏的興趣很廣泛,古今中外都有所涉及。我收藏的每一本書都是我的最滿意,隨便展示哪一本,都有其收藏價值。那我就選擇有代表性的向網友展示一下,讓我們共同分亨。《紅巖》,《紅星照耀中國》,《徐霞客遊記》,《岳飛傳》,《漢武大帝》,《武則天》,《乾隆皇帝》,《毛澤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愛迪生》,《愛因斯坦》,《牟其中》,《褚時健》,《任正非的商業本質》……








朱八戒CC


自六十多年前,從幼兒園俄羅斯阿姨手裡得到一本俄文的看圖識字開始,我就喜歡上了書。與書有了不解之緣。小學二三年級班任老師的愛人是區圖書館館長,認識後,每到下午沒課,星期天,或放假就去圖書館,藉著幫他們打掃衛生或管理圖書耒找機會看書,借書。沒到半年的功夫兒童讀物的一,兩架書全讀完了。然後開始讀大書,先是小說《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等,還有前蘇聯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母親》。從那時起我就喜歡上了高爾基的作品。後來他的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幾乎全部讀完。後耒又認識了普希金,莎士比亞,巴爾扎克,雨果,司湯達,列.托爾斯泰,阿.托爾斯泰,契訶夫,果戈理,屠格湼夫,哈代等。文革十年,圖書館書庫基本封閉的。我就想辦法去書市淘書,過去老知識分子家借書。原耒哈爾濱市有位姓嚴的老學究,家裡藏書和雜誌上萬本。沒有生活來源,靠教些書法掙錢。可是那時節哪有人學?我就去了。名義上學習,實際就想多讀點書。嚴老先生的書只准在他那兒看,不外借。於是我就在凍得發抖屋子裡讀上兩,三個鐘頭。許多人提出來要買他的書,他窮得己吃不上飯,靠救濟也不賣一木書。文革後,我同圖書館,古舊書店和新華書店都成了好朋友。但我也養成了買書的習慣。過一段時間不上書店就象得了病似的。沒錢買書,我就業餘教課,初高中補習,電大授課,掙耒的錢幾乎全部買了書。書一本本買回家,放在家裡舒心,快樂。每當沏上一杯茶,倒上一杯酒,將所愛的書信手捻來,找有關章節讀上一遍,愛看書法,畫頁拿上桌來看上一回,是何等享樂!要問我喜愛或自鳴得意的收藏圖書是:全部《良友畫報》,還有全部《民國叢書》五百本。


孫舉海sunjuhai


記得上學那會特別喜歡收藏課本,甭管是多少年前的,新的舊的都找個地方放起來。小時候家裡住房有限,書越來越多,後來讓家裡偷偷的給扔了很多,我知道後氣的不行。慢慢的長大了,對書的感情也悄然間改變了,最初的喜好由課本變成了別人眼裡的課外書,什麼明朝那些事,大清帝國,鬼吹燈等等,我最喜歡的還是明朝那些事,雖然家裡書挺多,可我時不時還會買不來看上一會,每次讀的時候我都覺得內心無比平靜。只有這時我才覺得這個世界很安靜,很愜意。人們說書籍有淨化靈魂的作用,可我覺得淨化的是內心


讀書喜樂匯


私藏100多萬冊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94d80270f3fc4ad5ad18019c51da40f3\

逸格書屋


我應該算是一個挺愛買書的人了,一年的買書量大概在200-300本,主要是文史方面的。有句話說的好,買書一時爽,一直買一直爽。自從我入了買書的坑,就是這種感覺。有的書買來其實都來不及看,但是我的經驗就是:

買越得多,看得越多。也是刺激自己多多閱讀吧。



我這種應該不算是藏書,基本上是不會升值的,主要還是以自己的閱讀需要為主。滿意的書有很多,特別喜歡的是一套國家博物館出的書,叫《藏在文物裡的中國史》。



這套書共有8冊,從史前時代一直到元明清,屬於入門級的文博書。最初是讀得電子書,因為比較喜歡,就買了紙質書。之所以這麼喜歡這套書,並不是這套書內容有多好,而是因為對於我來說,這套書帶我走進了一個新得領域,讓我對文博更加的熱愛了。最終才能走到今天,實現從興趣到職業的轉換。所以,這套書對我來說很有意義。

入手的書中算是比較得意的收藏有:

《中國龍袍》

《國寶(陶器)》劉煒、段國強編

《華夏衣冠: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孫機

《中國古代服飾》沈從文

《大宋衣冠:圖說宋人服飾》傅伯星



還有一套西安出版社出版的博物館系列書籍,有《茂陵博物館》、《秦始皇陵博物院》、《法門寺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等等,這個系列的書看著很過癮。



能推為神級的書有《滿天星斗:蘇秉琦論遠古中國》作者就是蘇秉琦、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王力主編,這兩本書,我之前也有推薦過。





大概就是這些吧,由於疫情我還沒能回到自己的窩,有些書暫時也想不起來了。對文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一下,後面我會繼續在微頭條上推薦好書給大家的。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用文物講述歷史,歡迎點贊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