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曹植谁更有才华,如果当年曹操立曹植为嗣,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乐圣杰


如果单论才华,无疑是曹植更有才华,可是当皇帝不是有才华就能够当好皇帝的,历史上宋徽宗的才华无疑是出类拔萃的,琴棋书画,样样皆精,独创了瘦金体,书法造诣很高。可他却唯独当不好皇帝。曹操去世之后,曹丕即位,他对内休养生息,压制宗亲举荐士族,改革农商。对外防御孙刘,使得魏国,国富民强,兵强马壮,正是他的这些个举措才魏国后来能够顺利的统一天下。可惜他英年早逝,否则一统天下的必然是他,也就没有后来司马氏篡魏的事了。

如果换作曹植即为,我觉得他不如曹丕,曹植是一个感情极丰富之人,否则也写不出那么大脍炙人口的诗词,当文人这是优点当皇帝这就是缺点。面对自己宗亲,如何能够铁面无私的改革。没有铁面无私,改革必然失败。另外,曹植性格狂放不羁,饮酒作诗,十足的纨绔子弟作风,曹操在世的时候还好有所收敛,一旦当了皇帝,没准就会终日喝酒作乐,不思朝堂,所以我并不看好曹植。


燕赵门陈老师


曹操原来有文武全才的长子曹昂,可惜在战乱中阵亡了。原配丁氏悲愤难当,休了曹操。心狠手辣丶花花心肠的曹操却出人意料地悔恨不已,因此对丁氏生育的孩子曹丕丶曹植等都格外爱怜。

从两个孩子习性和才华看,曹操原来看好曹植,才思敏捷,能酒后成诗,想多多裁培。

可惜曹植同父兄一样,容易邂逅生情,而且审美观同老曹出奇地一样。打败袁尚,曹植竟也想把尚妻佔为其有。诸如之类,曹操感觉曹丕善逢迎老爸,只要老爸喜欢,割自己的肉也愿意。而曹植不但不割肉,还要抢老爸锅里的,不会看眼色行事。

曹操渐渐转向曹丕了。曹丕才情不如老爸,可心狠手辣赛过曹操,甫一上台,就险要了曹植之命,幸亏曹植七步之中急中生智吟出"相煎何太急",才令曹丕感念慈母和同胞手足之情,手下留情。

如果曹植上台,一个多愁善感的大诗人,说不定会感念兄妹之情放过汉献帝,不会让曹皇后哭着说:兄长何以置我母子于危险之境。

曹植对献帝说:妹夫,我一定带兵劝告刘皇叔一起灭了孙权,天下何愁不定?

曹植让丁氏感到骄傲:儿子,能追太公和萧何之功,青史留芳!老子枭雄儿英雄,魏公天下几人功!


夏雨风


曹植文武双全,才高八斗,身经百战

  •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
  •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随父西征。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这说明曹操对曹植统帅能力还是有信心的,知子莫如父,可惜曹丕怕曹植大胜立功,劝植饮酒大醉,误了征期,也寒了曹操的心。

曹丕文思逊色曹植不少,治政不错,打仗不行,连副车,羽盖都丢了。苛待手足,任城威王之死脱不了干系。喜新厌旧,甄姬死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呜呼哀哉,河北第一美人就这样香消玉殒。曹丕小肚鸡肠,即位后杀张绣,杀于禁,实在是让人耻笑。

倘若曹植即位,最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司马家会收到严厉的打击,后面也根本不会出现晋代魏的情况。


十五字天书


大家好,小阿蛮来回答一下。


我看楼主这个问题,有三个小问题。当然,最后那个问题是比较好回答的。因为是假设性的问题。假设性的问题,我们只要在历史里面找同类型的情况就可以做出判断。或者也不需要,当前面两个问题解决之后,其实第三个问题自然而然也就解决了。



第一,曹丕和曹植的才华问题。


现在大多数人心里有一个印象就是,曹植非常有才华,而曹丕远不如他。


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先入为主的。因为被灌输了太长时间,一时也改变不了。我来跟大家说一下,在历史上,对于曹植和曹丕的才华都是怎么评价的。


他们同时代人的评价,其实没有多大的参考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时候带有明显的个人立场。这种立场,和个人利益、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比如说,站在曹植这一方的人。丁廙,他是丁仪的弟弟。后来这两兄弟都被曹丕给杀了。曹丕为什么要杀他们?因为他们是曹植的人嘛。涉及到帮派、涉及到政治利益。这种时候做出的评价自然是不可靠的。主观、非此及彼。这个丁廙,他就这么来评价曹植的:


临菑侯天性仁孝,发於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於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


大家可以看,很长的一段评价,全是说的好话。而同样的情况,在曹丕这边也是一样。



曹丕的队伍里面,分两种情况。


一个是他还没有当太子的时候。他队伍里有一个人,叫吴质。吴质这个人在曹丕这边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跟曹丕讨论文学,在曹丕被立为太子的过程当中,吴质的贡献也非常大。他有一段话是这么评价曹丕:


伏维所天,优游典籍之场,休息篇章之囿。发言抗论,穷理尽微,藻下笔,鸾龙之文奋矣。虽年齐萧王,才实百之。此众议所以归高。远近所以同声。


第二种情况,就是曹丕当上太子之后,当上魏王之后的事情。这时候就更不用说了。这时候手底下的人肯定把他捧上天。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人的评价。


卞兰,这位是卞皇后的侄子,也就是曹丕的表兄弟,也是很有文学才华的。曹丕当上太子之后,他就写了一篇赋,来给曹丕点赞、歌功颂德(曹丕听了都觉得不好意思,但也从此器重他)。其中一段这么说:


伏惟太子,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览照幽微,才不世出,禀聪睿之绝性,体明达之殊风,慈孝发于自然,仁恕洽于无外。


以上三段评价,都是曹植和曹丕他们同时代人的评价。大家可以看,没什么不一样吗?是不是?


曹植那边的人,说曹植的才华是天下第一。曹丕这边的人呢?说曹丕的才华世所罕见。说白了,这些评价,第一、都是拍马屁。第二、都关系到政治利益。所以,这些评价都不可靠。



那么,后来的人是怎么来评价这两个人的才华的?都是一边倒,都认为曹植的才华在曹丕之上的吗?并不是。


称赞曹植的评价,篇幅关系就不引用了。这块内容非常多。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认为曹植的才华在曹丕之上的主要原因。夜以继日的被灌输一种观点,这种情况叫什么?叫洗脑。说实话,我们现在认为曹植的才华在曹丕之上,这种印象就是被洗脑的结果,是被动接受的结果。这一点不用怀疑。这里面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同情弱者。因为后来曹丕当上皇帝之后,对曹植进行了打压和迫害。同情弱者的心理,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为弱者来说话,鸣不平。


我们来看一下,其中两位大家对曹丕和曹植的评价。


一个是王世贞。王世贞是明代时候的人。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史学家。他在当时的文坛是举足轻重的。对曹植和曹丕。王世贞说:


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


翻译过来就是,曹植的才华是天生的,历朝历代对他都称赞不绝。而实际上,他是不如曹操和曹丕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才华高则高矣,但是太虚,太浮华,不切实际。



另外一个人,王夫之。王夫之的生活年代在明末清初。这个人厉害,他在文学、史学、哲学等等方面都是有大成就的。他是这么评价曹植和曹丕的。


建立门庭,自建安始。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


这段话很长,但有一点大家估计都看明白了。在王夫之看来,不仅是曹丕的才华在曹植之上,而且,曹植根本就没办法和曹丕相提并论。一个是神仙,一个是凡人呀。但是大家却都一直称赞曹植,这简直都是俗人的看法嘛。这样的评价,虽然有点偏激,但至少在提醒我们,不是我们印象里的曹植的才华在曹丕之上。


上面的回答,是关于曹植和曹丕谁更有才华的问题。现在大家应该有这样一个了解:评价这两个人谁更有才华,既涉及到政治利益的问题,又带有很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不仅他们同时代人评价不可靠。即使百年之后的评价,也同样值得我们保留自己的判断。



第二、曹操立曹植或者曹丕的问题。


这一点是不用假设的,我们可以从史书当中找到很多的记载。


曹操有可能立曹植为太子吗?不可能。


现在,我们更关注的是:曹丕和曹植两个人的矛盾,是在曹丕当上魏王,或者当了皇帝之后,对曹植进行控制甚至是迫害。而往往忽略了,其实在曹操在世的时候,曹操对曹植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曹丕被立为太子,在建安22年。可以这么说。曹操之所以下定决心立曹丕为太子,最关键的时间也就是这一年。


这一年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就是曹植夜闯司马门。这个司马门事件,让曹操下定了决心放弃曹植而立曹丕为太子。在此之前,曹操对曹植是百般呵护和悉心的政治培养,这些大家都是熟悉的。但就是在司马门事件这个节骨眼上,曹操对曹植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司马门是皇宫的外门,极为关键。他是只有天子或者天子的特使才能够出入的。就算能进司马门,也万万不能坐在车上进去。



《三国志》里这么记载: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这件事发生之后,曹植虽然没有被论死,但是一连串的事情紧接而来:


  • 第一、看守司马门的人被处死了,这是替曹植被黑锅的。

  • 第二、《三国志》引《魏武故事》的记载,曹操针对此事说了一句话: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 第三、曹操又下令,《又下诸侯长史令》,对以前那些称赞、宠爱曹植的行为表示了自己的悔意,并且因此改变了对诸侯的信任。


  • 第四、就是在这一年,曹操颁布了《立太子令》,正式确立了曹丕的政治地位。


所以我们看,曹操有没有可能立曹植为太子?很明显是不可能的。



从曹操这方面来说,他要考虑的是曹氏的基业,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个人的喜好。


从曹植方面来说,他的性格:狂放不羁,任性而为,恃宠而骄,不懂权术等等,也决定了他在政治上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这一方面大概不需要再举例论证了吧。我国历史上已经有足够多的例子。


所以,楼主所提的第三个问题也就不需要长篇来回答了。假设,假设曹植真的当上了皇帝,宋代的宋徽宗,南唐的李后主,大概就是他的结局。不仅于个人无益,于国家于民族可能还有害呀。


看看后来曹丕当上皇帝之后的作为,我们还得钦佩曹操的识人之明和当断则断的魄力。说到这里,其实问题不妨换作:如果曹丕不那么早死,对后来的历史会有什么影响。希望楼主可以接着提这样一个问题,嘿嘿。


我是小阿蛮,关注古典文学和中国古代史。感谢大家的阅读支持。



小阿蛮


首先说曹植,往往我们基于他的才名,和后半生的郁郁不得志,会把曹植想象成一个天真浪漫,狂傲不羁的才子,可是作为一个曹操曾经极度中意的继承人,你这么认为的话,只能说明你在侮辱曹操的智商。“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这个曹植杀人的段子看上去像是杨修教唆的,但是“植从之”的如此果决,曹植的杀伐果决由此可见。要知道曹操本人就是个狂傲不羁、杀伐不羁,看不上祢衡、孔融这类人的家伙,他会看一个怯懦的曹植顺眼?真实的曹植可能是一个,至少在纸上谈兵的环节是一个跟年轻的曹操极为相似的人物,否则曹操也不至于不循礼法的要立他为世子,只不过是因为曹植最终没有机会掌控璇玑,把他展示出来,留在史料上罢了。

再说曹丕,因为广为流传的曹洪段子,加上总是欺负曹植的记载,历史上的曹丕,似乎成为了一个性情狭隘,心胸不扩之人,文帝纪“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但是,这句话的后半段可是“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说明曹丕即便性格有点问题,但是政才治国是合格的。而且,纵观曹丕的夺嫡过程,在他爹偏爱曹植的前提下,曹植素有贤名的前提下,他依然能够聚拢力量,迫使他爹稳固了他的太子地位,除了不逊于曹植的才干,他可能还真的是个隐藏的社交达人。站在他身后的,有司马懿背后的司马家,陈群背后的陈家故旧,有清河崔家,有名臣毛阶,有贾诩这个老狐狸,甚至从他后来对杨彪的礼遇看,未必没有杨家,甚至可能还有夏侯惇跟曹休,这些世家大族、夏侯诸曹是怎么被团结到他身边的?仅仅是因为他们认为应该立长立嫡?而且,历史其实给了我们很多曹丕善御人的暗示,比如投降曹魏的孟达,曹丕可以“逆与达书”,又特别叮嘱“若卿欲来相见,且当先安部曲,有所保固,然后徐徐轻骑来东。”多么的体贴温暖。孟达朝见后“又王近出,乘小辇,执达手,抚其背戏之曰:“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遂与同载。”见信不疑。孟达这个一辈子的叛徒在曹丕朝形如忠狗,曹丕自己都下了“吾保其无他,亦譬以蒿箭射蒿中耳”。有这种手段的人,真的是我们想象中那个心胸狭隘之人?

综上,曹植是个有才情的纸上谈兵者,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但至少从夺嫡的过程看,在执行层面远不及曹丕。至于曹丕,他虽然不招曹操喜欢,但是确确实实是个有能力的君王。如果要比较,其实我倒是想到了蜀国的一对兄弟,踏实肯干的哥哥马良,跟才器过人弟弟马谡,至于像不像,随君品鉴咯~





Hai子君


导语: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称“三曹”,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夺嗣之争中,曹植败于曹丕,没有成为皇帝。

其实,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曹操其实是偏爱曹植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他东征孙权的时候,留曹植守邺城。他还曾在公开发表的诏令中写道:“谢看子建(曹植的字),是几个儿子中最能成大事的人。”



一、曹植才华横溢,但政治失意

《三国志 曹植传》清楚的记述了一件事,“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曹操一向看人是很准确的,他更欣赏曹植的才华。

且看曹植如何写美女: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合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皓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

再看他如何写帅哥: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再看他如何写哀叹:

嗟离思之难忘,心惨毒而含哀。践南畿之未境,越引领之绯徊。眷浮云以太息,顾攀登而无阶……

怎么看,在三国乱世,曹植没有秦皇、汉武的文采,也没有唐宗、宋祖的风骚,在许多方面他更缺乏其父曹操的横戈铁马。

曹植倒像一个人,此人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仁在襄阳被关羽所围,曹操有意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兵援救曹仁。让曹植经过战事的磨练,谁知曹植居然耽于酒色,醉而不能受命。

这一点颇像李煜,面对北宋的军事压力,“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由此可见,曹植没有曹操遇强更强的性格,以及肯横槊赋诗的倜傥。他只会借酒浇愁、儿女情长。

尤其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这一年爆发了全国性的瘟疫,留守邺城的曹植没有很好地应对。建安七子因此而去了五个,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也是在这场瘟疫中去世。

而我们的曹植大诗人只会写道:“疫疠数起”,“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曹植对处理政务不感兴趣,只会高谈阔论,禁不起挫折。



曹操面对邺城人才凋零,对曹植大失所望,不仅“异目视此儿矣”,甚至对其他的宗亲子弟都产生了不信任。

总之,曹植就是个李煜式的才子,不是当皇帝的料子。虽说不是做皇帝的料,但如果立曹植为嗣子,倒是对历史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对司马懿可能会下手,曹魏政局会起波澜

这还得从曹植的一篇文章《与司马仲达书》说起。在文章里曹植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司马懿对孙吴只守不攻的策略。众所周知,司马懿有出谋划策,帮助曹丕保住太子宝座。所以,直曹丕至曹叡都对司马懿特别重视,委以重任,授予抵抗吴、蜀的军事指挥权。

而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不肯主动打击敌人,唯固守自壮。因为他深知如果灭吴克蜀,自己可能遭兔死狗烹之灾,不如拥兵自重,保住个人势力,以相机图事。早在曹叡即位至初,司马懿受命屯宛城拒吴的时候,曹植就已经洞悉司马懿的狡诈,直率地予以揭露与指责,可谓独具慧眼。



足见曹植不仅有才华出众,其识见亦有过人之处。而曹植没有立为嗣子,难道是司马氏的幸运?

如果曹植上位,贾诩、刘晔、程昱等这些有“才略超群”的人,就会与这个彻头彻尾是文人的曹植缺乏共同语言,恐怕也就靠边站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杨修、孔桂、邯郸淳这批人。孔桂,围棋高手;邯郸淳,书法家,但谋略是远不及贾诩等人。那么曹魏的政局会更向不稳定的放向发展。

二、对吴蜀两国可能遭发的战争。

曹植不懂政治,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空有政治抱负,其最为脍炙人口的《洛神赋》,就是自己怀才不遇的自我写照。七首忿诗《赠白马王彪》,控诉了曹丕重异性疏骨肉的用人弊端,逼真的艺术手法,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热血沸腾,慷慨悲歌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所以,曹植一旦登基,很可能会对吴蜀发的大规模的战争。问题是吴蜀凭借天险,各据东西,短时期难以平息。如果曹植在此遇到挫折,文人郁郁寡欢的毛病就会油然而生。《三国志 曹植传》里有很多这样的字眼:“植常自怨”“怅然绝望”“任性而行,不自雕励”……到时,曹植就会“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只能在诗词歌赋里抒写自己军事上的失败。

这那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曹魏的国运何去何从。再说,吴、蜀亦非等闲之辈,这两家没有一天不是在想着反攻长安的。而曹植没有立为嗣子,难得是吴蜀的幸运?

闲将西话:曹植才华,才高八斗,但曹操并非眼拙之人,反而是个很精明的人。曹操他一生最忌“浮华”,再加上袁绍、刘表的教训,纵使曹植再有才华,他也不会做出对曹魏江山有悖的立嗣决定。


闲将西话


第二次赤壁之战时,曹操看到万人丛中,少年孙权指挥若定,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曹操的儿子并不比孙权差,最杰出的两位代表:曹丕和曹植。

如果说文学才能,曹植>曹丕。南朝有位诗人叫谢灵运,为人清狂,恃才傲物,曾于饮酒时自叹道:“天下才共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这么一个视天下无一物的狂傲之人,也深深折服于曹植。更何况,曹植还有七步成诗,洛神赋等千古佳话。当然,这并不是说曹植是文盲一个。用现在话说,曹丕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有地位的人。他的《典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就是曹丕的名句。曹丕的文学造诣非常人能比,只是在光照千古的曹植面前,略显暗淡。

如果说政治才能,曹丕>曹植。曹植的狂荡不羁与曹丕的韬光养晦形成鲜明对比其实,刚开始时,命运的天平是倾向于曹植的。可是他在王储之争的关键时期不知收敛,逐渐失掉了曹操的偏爱。曹植的政治低能可见一斑。

如果当年曹操立曹植为嗣,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历史没有如果,根据蝴蝶效应原理,一个小小的变化,可能诱发一连串的变化,长期的影响具有不可预测性。但如果从短期效果来看,若选曹植为嗣,对魏国弊大于利。

一是艺术家治国有太多失败案例,如李煜、宋徽宗等。艺术家性格过于敏感,只有多愁善感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但感性恰恰又是治国者所忌讳的,韩非子曾说,“这个世界没有爱,重要的只有两样东西刑,罚和权谋。”曹植性格不合适。

二是两人的班底曹丕优于曹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善于谋略的曹丕,手下有一批以司马懿为表的治世能臣。而精于辞赋曹植,手下则是以杨修为代表的艺术天才。纵观历史,新皇登基重用的必定是自己的亲信。

三是事实胜于雄辩。如果唯结果论,曹丕是魏国的开国皇帝,兵不血刃实现了和平演变,顺利代汉。这是曹植的上限。

所以,曹丕、曹植各有优劣。最眼光的是曹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历史,素颜一些会更美。我是素颜历史,期待您的关注。


素颜历史


论文学方面的才华,曹植>曹丕。<strong>

当然曹丕也还是有一些文学才华的,只是和才高八斗的曹植比起来还是差一些。

论治理国家、识人用人的才华,曹丕>曹植。<strong>

曹植虽然也有很高的抱负,但是政治这东西,不是有抱负就行的。他交的那些“酒肉朋友”,在治理国家上没一点帮助。

而曹丕则不同,曹丕的眼光独到,心思缜密,处事果断。这是一个君王必备的素质。

假如曹操当年立曹植为嗣。估计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曹植更加肆无忌惮,我行我素。和一些朋友天天花天酒地,且迷恋女色不可自拔。曹丕看不过去,想办法弄死他,夺取他的权力,自己当魏王,再逼刘协禅让。然后又走了曹丕称帝的这条路。最后依然是曹丕传给曹睿,曹睿传给曹芳。

然后被司马懿篡权,司马氏一统天下。<strong>

第二,曹植开始尝试做一个好的魏王,全心辅助汉献帝刘协。但是问题是他没这个才能啊,最后权力可能会被刘协夺走。刘协夺得军事大权后,诛杀曹氏一族。和刘备和解,招降孙权。汉朝又这样苟住了若干年,直到出现新的篡位者,是谁呢,可能是司马氏吧?

总之立曹植为嗣,只能让历史推迟那么一点点,最终还是回到历史的轨道上来。


喜欢可以关注我!


豫荐你


曹植的文学水平更高一筹,说曹植才高八斗一点都不为过,曹丕要找理由杀他,让曹植七步内作一首诗,曹植真的做了一首七步诗,而且让曹丕悔不该当初。曹丕在文学上也是颇有建树,但确实比不得曹植。但是如果抛开才华说,曹丕文能治国,武可安邦,且为人有城府有心机,有极强的政治才能,这点是曹植不能相比较的。如果曹植当皇帝的话,文弱书生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呢,还不老早就被司马懿给把江山夺了去,弄得曹家为司马家族打工,所以曹操还是很聪明的,能看出谁是当皇帝的料。


健康中国1965


自然是曹植曹子建更有才华,“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就是根据曹植而来,南北朝时有个诗人叫谢灵运,为人清狂,恃才傲物,曾于饮酒时自叹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意思是天下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只有曹植文才卓越,可使他由衷折服,由此曹植才华可见一斑。

当然曹丕在文学上也是颇有建树,但确实比不得曹植。但是如果抛开才华说,曹丕文能治国,武可安邦,且为人有城府有心机,有极强的政治才能,这点是曹植不能相比较的。这也是曹操选定曹丕为接班人的最大原因,只可惜曹丕英年早逝,曹丕之后再也没人能压制司马家族,才有了司马篡魏。

如果当时曹操是立曹植为嗣,可能一:曹丕夺嫡,曹植死于非命;可能二:司马家族提前夺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