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几乎没有人称赞卫青?

囡囡语录


卫青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曾经为汉朝立过汗马功劳,在汉朝非常有威望。这样的一个大人物,在汉朝自然是赫赫有名的存在,自然应该有很多人称赞卫青。

至于有些人所说的在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恐怕是因为史记的缘故。史记是中国第一史书,曾经写过很多人的列传,当时却只是将卫青和霍去病合成一传,也就是卫将军骠骑列传,让人感觉到司马迁似乎不怎么重视卫青还有霍去病。而且以卫青和霍去病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不应该放到列传,更应该放到世家里面才对。

对于史记为什么如此贬低卫青,恐怕是有好几个原因,首先司马迁对他们就不是很感冒,司马迁更喜欢郁郁不得志的李广。在司马迁眼中,李广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而卫青霍去病他们只是靠着外戚的身份获得了皇帝的重用。在史记中,甚至在很多地方暗示卫青事实上是汉武帝的难处,所以才能够得到如此重用。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汉武帝末年的太子之乱,因为太子是卫青的外甥,虽然太子是被迫造反,但是毕竟造了反,所以卫青和霍去病也受到了极大的牵连。虽然汉武帝因为他们两人的攻击并没有把他们全灭,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司马迁也不好太过于着重颂扬他们。

我是冰哥利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汉朝几乎没有人称赞卫青,看来,问主根本就没有读过历史书和历史故事,估计是受什么丑化卫青的个别影视剧的影响。

第一,汉朝不是没人称赞卫青,而是所有人都称赞。连看不惯卫青,想要抹黑他的写史记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夸他,只是说了他一个喜欢给汉武帝讲好听话的罪名。晕,汉武袖是皇帝啊,几乎人人都跟他讲好听话。

卫青姐姐是皇后,皇帝是他姐夫,难道骂吗?

第二,卫青作为汉武大帝时期最为强大的战将,是当时汉帝国唯一封侯的外姓,而且,是凭自己功劳封侯的。他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揭开汉朝反击匈奴战争的大幕,接着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汉朝顿时由守势,转为攻势。然后,在漠北之战中击破单于,匈奴,自此完蛋,不得不向欧洲地区转移。

没办法,卫青和大汉帝国,实在太强大了,而且,人家活得长,实在打不过。再打下去,匈奴就没有了。

卫青的这种功劳,史无前例,后无来者。

你再抹杀,也抹杀不了啊。

第三,卫青和卫子夫家族,在汉武帝儿子刘弗陵去世之后,由卫子夫的孙子刘询继位,汉朝皇帝,之后全是卫子夫家族的孩子。

怎么可能没人称赞卫青呢。

卫青大将之强,历代名将,能跟他相比的,少之又少。


董江波


我不知道汉朝有没有人称赞卫青,因为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是我的确知道,古人的诗词中,对跋扈的废后陈阿娇,可是有着不少同情的。最著名的是辛弃疾:“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反过来,对于卫青的姐姐,史料中并没有记载什么恶行的卫子夫,人们却是羡慕嫉妒恨。注意,这个人们,不是指个别文人,而是指更广泛的民众。何以见得?民谣有云:“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我读书少,你们别骗我:我没有在任何史料中见到卫子夫“霸天下”的记载。这个歌女出身的皇后,除了给汉武帝生下一子三女之外,大部分的生命是在丈夫不断更换新宠中,孤独地度过。史官甚至没记下她嫉妒的表现。

一个如此低调的女子,为什么会被民谣传为“霸天下”?

因为卫氏一门,以及卫家的亲属,屡任高官,权倾天下。

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卫子夫的外甥(当然也是卫青的外甥),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异母弟,与卫子夫没有血缘关系,但仍可以算在卫氏亲属之中),都是位高权重。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要不是卫子夫用美色迷惑了皇帝,他们卫家哪能有这样的荣华富贵?

可是,人们忘记了,卫青与霍去病,是用生命和鲜血抵抗匈奴,为帝国解除了数十年忧患。霍光的上位,更是在卫子夫、刘据母子兵败身死之后,谈不到裙带关系。

人的眼睛,往往只看到自己愿意看的东西。人们渴望公平,憎恨裙带关系,并进而憎恨裙带关系的一切衍生品。但人们忘记了,正途出身的将军,在对匈奴的作战中一败再败,不得不奉上财物与美女,来换取耻辱的和平。

而那位骑奴出身、裙带上位的将军,却跃马挥戈,把不可战胜的匈奴人,赶得远远的,让他们再不敢侵犯汉朝边境。

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吗?他们欠卫青一声抱歉!


栖鸿看红楼


并非是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而是写汉朝历史的人对卫青抱有偏见。其实这也并不是直接的偏见,司马迁曾说卫青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岳飞也认为卫青和霍去病是将领之典范,后世应当纷纷效仿。其实卫青不论是在汉代还是在后世人们对其的评价其实都很高的。卫青,原本是一个私生子,父亲从来都不喜欢他,与兄弟之间的关系相处也不太好,所以与姐姐相依为命,在当时姐姐突然被汉武帝相中,并很快怀孕。而这一点随即引起了汉武帝周围很多人的嫉妒幸得公孙敖的营救才逃过一劫,这使得的汉武帝大为恼怒,最讨厌的就是后宫的所谓厮杀,因此立刻命卫青为中朗,由此也开始扶摇直上成为汉武帝面前的红人,同时也是外戚集团当中的灵魂人物之一。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之后长达十年的过程当中卫青都在不断积累自己的功勋。在这一期间正好是汉武帝想要进攻匈奴的期间,尤其是在公元前129年匈奴再一次率大军南下侵扰边境卫青此次授命征战沙场对抗匈奴。在此之前汉朝对匈奴一直屡次退让,此次出兵汉武帝其实也并没有任何把握。但是卫青所率领的这一路竟然大获全胜,因此一战成名,此后七次与匈奴大战,全胜而归。很快收复了匈奴占据半个多世纪的河套地区,汉武帝大为欢喜。因此汉武帝主动出击匈奴尤其是大规模进攻匈奴的这场战争,因为卫青连胜,而加快了步伐。



虽然功勋卓著,但是卫青为人一直较为低调,从不随意干涉朝政幻养门客。但即便如此,卫青依然引来了某些人的嫉妒,尤其是他原来卑贱的身份,以及凭借其姐姐被汉武帝看中而封官。再加上当时汉武帝虽然能够控制整个汉帝国,但是在内部朝臣后宫以及外戚多个集团的争夺当中卫青即便低调,也很难全身而退。司马迁是比较欣赏飞将军李广的,认为李广可与项羽相比。司马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所以爱戴士兵等优良品德在他看来是统兵将领的必备才能,而这一切李广都有。但是司马迁同样很讨厌外戚的身份,虽然他肯定卫青所立下的不世功勋,但是对于外戚集团的这一人物司马迁依然采取否定态度。所以在实际当中司马迁不愿意过多的直接描述卫青的功劳。



而司马迁对霍去病的看法比卫青更为激进,霍祛病年少成名,并且多次征战沙场,俘虏匈奴左贤王。但是霍去病的用兵之道与司马迁所信奉的背道而驰。对于霍去病而言士兵立功战死沙场,本天经地义。而且多次战略决战和会战,霍去病也并未把世俗生命放在首位,而是以战争成败作为出兵关键。虽然给霍去病带来了很多荣耀和战场上的胜利,但这在司马迁看来是不值得提倡的。同时再加上霍去病的秉性比较张扬,这更引来了司马迁的厌恶。当然,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对于人的评价是客观的,也不会趋炎附势歪曲事实。但很多时候他个人的道德评价依然流露出来,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再加上史记为24史之首,所以就会造成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的假象。


世界史图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历史中的名人,即使威名赫赫,也总会有那么一点两点供后人消遣的“黑点”,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头脑简单,胸无城府;张飞——忠肝义胆武艺高强,却脾气暴躁,爱打骂手下;可有这么一个人,世人对他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

他就是汉代名将——卫青。

司马迁说:“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

岳飞说:“卫青,霍去病将之典范,吾当效之。”

曾国藩说:“不宜复以资地限之。卫青人奴,拜将封侯,身尚贵主。此何等时,又可以寻常行墨困奇倔男子乎!”

卫青粉丝更是直接称呼其为“卫帅”,还有人表示想要嫁给他!卫青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才引得后人对他赞不绝口?

这要从他的幼年说起。

卫青其实是一个私生子,生下来后,父亲不喜欢他,几个兄弟也都经常欺负他,于是他就跟着姐姐卫子夫来到了平阳公主那里,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

后来,姐姐无意间被汉武帝相中,并怀了汉武帝的骨肉。而他,却因为陈皇后对姐姐的嫉妒,被当做泄愤工具抓了起来。幸好得到好友公孙敖的及时营救,才逃过一劫。这一劫,是祸也是福!

汉武帝得知此消息后,很是愤怒!他最看不惯的,就是后宫暗地厮杀。于是立刻任命卫青为建章监、侍中,以表示对卫青及卫子夫的愧疚。(解释一下,侍中在汉武帝时,就是陪伴皇帝左右的职位)

经过长达九年的成长和沉淀,卫青又被封为太中大夫,秩比千石,掌议论。这九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史料并无太多记载,但和皇帝朝夕相处,也让皇帝对他的才能多了更多的认识,为后来的出征也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南下侵扰大汉。汉武帝派兵出击,兵分四路。这一次,卫青上了战场,封为车骑将军,领一路兵马,对抗匈奴。

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就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奈何大汉却一直无法打败匈奴。曾经刘邦率军30万去讨伐匈奴,却被围困,差点丧命。这次出兵对抗匈奴,除了汉武帝,其他人都觉得卫青并不靠谱。 但事实总会让一部分人打脸!汉武帝派出去的四路兵马,一路未果,两路战败,唯有卫青这一路大获全胜。

从此卫青一战成名,在后来七次对抗匈奴的特大战役中,屡战屡胜。不仅收复了匈奴长期盘踞的河套地区,还俘虏了很多匈奴人,打的匈奴毫无还手之力。最后一次的漠北大战,彻底结束了匈奴对大汉侵扰的军事能力。汉武帝大悦,封其为大将军大司马,封长平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卫青不仅在战争上有如此谋略,为人处世上也是极其低调豁达。他身为外戚,从不乱扰朝政。有人劝他赡养门客,好宣扬自己,为自己增加势力,他却反问为什么要这样呢?做好自己本职就行。飞将军李广在与匈奴作战中因迷路而错失良机,挥剑自刎,其子李敢知道后,拿箭射伤自己,都不去追究宣扬。

其实在汉朝初始,有这么一个规定:“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意思就是汉高祖刘邦姓刘,那好,皇帝可以把刘姓的亲戚封王,但如果不是姓刘,又没什么功劳的人,是绝对不能封王封侯的。这也是为了防止“关系户”进入朝政,影响大汉江山社稷。卫青虽是因为姐姐的关系才被汉武帝发现,但全凭自己的才能获得现如今的成就;虽为外姓,但封王封侯很多人都心服口服,在他一生当中也没有任何人去诋毁构陷他。

司马迁很欣赏飞将军李广,觉得李广是能和项羽这样的人相比的。李广死后,他因厌恶卫青外戚身份,又把李广自杀的责任也归于卫青身上,对卫青很是反感。但对卫青的功劳却极其肯定,虽在史记上记载“大将军仁善退让,以和柔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说卫青是谄媚之徒,靠阿谀奉承才走上今天的地位,但却数次借淮南王谋士伍被之口称赞:“骑上下山若蜚,材干绝人”、“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虽古名将弗过也”,赞扬卫青谦逊知礼、才能出众、爱护将士,是古来少有的良将。

其实,司马迁是因为看不惯卫青,反感他,不愿意直接描述他的功劳,但对卫青本人客观评价起来,还是很欣赏的。能做到让不喜欢自己的人都称赞自己,卫青的人品,不容置疑。

卫青一生敬重贤才,才干绝人,打退了汉朝的心腹大患匈奴,稳定了国土北方边疆。出身虽然低微,但却靠自己的努力完成拜将封侯。虽然是外戚,但从不弄权,对汉武帝忠心耿耿。这种人历史上也不多见,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


风猎者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而且是当时最声名赫赫的一个大将军,像他这样的人,当然是人中龙凤了。汉代的时候,对他称赞的人可以说是输不胜数的。

只不过汉代的很多人对他的称赞我们都不知道,或者是不了解,才有这种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的疑问的。

其实我们光看看卫青光耀的身份,就知道那个时候有多少人要巴结他了。

他是卫子夫的弟弟,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也就是说他是汉武帝的小舅子。

卫子夫的儿子刘据是太子,卫青是刘据的舅舅。更何况卫青的战功,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可以说那时候他就是人民最为崇拜的英雄。这样卫青怎么可能不会受到世人的赞扬呢?

在所有的称赞卫青的人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就是汉武帝。

因为没有汉武帝的赏识,就没有卫青的飞黄腾达,可以说正是汉武帝成就来卫青,反过来卫青也成就来汉武帝。

除了汉武帝之外,汉武帝的叔叔淮南王刘安,也是十分的推崇卫青的。他在想要造反的时候,第一个提出来最为惧怕的人就是卫青。

因为卫青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将军,有这样的人在,他刘安即使造反,也是成不了气候的。

当然了对卫青称赞的人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直接说,为何会有人觉得卫青不受汉代的人称赞吧?

事实上人们之所以有这种错觉,完全是司马迁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在《史记》里他对卫青就是极为不满的,甚至对卫青是充满敌意的。

原因就是卫青属于是外戚派,说白了他是靠着裙带关系上位的。

所以,这样的卫青,司马迁是看不上的。

相对来说,司马迁更加推崇的将军是李广,因为李广和司马迁的遭遇是相似的。

李广是有真材实料的靠着自己的实力当上的将军,但是,他一直都是怀才不遇。一生都没有被封侯,这也是李广一生当中,最大的耻辱。

司马迁也是如此,司马迁他也是一个人才,但是,汉武帝并不觉得他是一个人才,还把他变成了太监。

说白了司马迁是对汉武帝有意见的,汉武帝喜欢的人,他就讨厌,汉武帝讨厌的人他就喜欢。

因此,比较得宠的卫青,也成为了司马迁讨厌的对象。因为司马迁对卫青极其的讨厌,他的《史记》影响的又比较广。

所以就给人一种很多汉代的人不称赞卫青的错觉。

事实上卫青是很受汉代的百姓和士兵将士们爱戴的。


不才讲史


1,卫青出了所有人意料

2,巫蛊之祸

3,刘病已,给卫氏和自己爷爷恢复名誉

当时,大家都以为,卫青是占了卫子夫的光,提拔的,是个司空见惯的关系户。

没想到,卫青本事太强,当时靠关系提拔的贵族不喜欢他,靠本事的贵族们则觉得自己竟然不如一个关系户,也不喜欢,汉武帝本人也很意外,本来就是提拔一下卫子夫的关系户,没想到卫青真牛,最后汉武帝放权,卫青带人搞定匈奴。

后来发生大冤案,巫蛊之祸,汉武帝昏庸杀自己太子,再后来太子的血脉重回帝位,再昭雪平反。

其实不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大众和贵族们都卫青评价很高,毕竟能力是实打实的。

之所以评价少,而不是评价不高,是少,都是巫蛊之祸闹的。


未来滚滚而来


其实,汉朝有很多人都曾高度称赞过卫青,最简单而言,汉武帝本人对卫青都非常认可,他在卫青死后,特意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起冢象庐山”,并赐他谥号“烈”,取《谥法》“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之意。

还有,淮南王“八公”中的伍被曾评价卫青说:“大将军材干绝人,对待士大夫有礼貌,对将士有恩德,众人都乐意为他效劳。大将军骑马上下山冈疾驶如飞,才能出众过人。”

不仅如此,淮南王刘安打算谋反时,曾派谒者曹梁出使长安,他在归来时也说:“大将军号令严明,对敌作战勇敢,常身先士卒,即使古代名将也无人比得过!”

从这层意义上说,和卫青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之高,至于西汉之后,人们对卫青的评价,就更是以称赞居多,甚至而言,卫青直接成为绝世名将的代言人。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在翻开历史时,会觉得汉朝人们对卫青的评价普遍都不高呢?

其实,这主要是大家的一种错觉,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觉,最主要是因为一本书,它叫做《史记》。因为,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大家所了解到的卫青,大都是来源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而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卫青的评价并不高,甚至还带有某些贬意。



最简单而言,司马迁把卫青记录在《佞幸列传》中,说他是以外戚的身份才得到皇帝宠幸,相当于是“汉武帝的男宠”,只不过因为他才华横溢,又不愿自甘堕落,这才取得伟大的功绩。

并且,在司马迁《史记》中的《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总给人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因为,但《史记》这篇著作中,几乎所有的列传或者合传,在文章的结尾处,司马迁都会对文章中的人物人物做个非常深刻的评价,但唯独没有对卫青和霍去病做评价。

对此,我们可以看下《卫将军骠骑列传》这篇文章,在文章的结尾处,司马迁只是引用苏建(苏武的父亲)的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翻译一下就是,苏建曾让卫青养贤纳士,以增加声誉,但卫青却认为臣子应当奉公守法,做好本份就好,何必招士!最后司马迁自己只点评了一句话:“霍去病也是这么认为的,而这应该就是他们为将之道!”

反观同时代的李广,司马迁那是不惜花费重墨,在《李将军列传》结尾处用了近百字对李广进行高度评价,说他其身正,不令而行;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可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也正因为类似的评价和对比,才让后世人在读史时,才会出现类似“汉朝几乎没有人称赞卫青”的错觉。对此,肯定很多人会好奇,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写卫青呢?其实,只要我们翻开司马迁写《卫将军骠骑列传》的时间,就会明白这其中的缘由。



据史书记载,司马迁完成《史记》的时间,是在公元前91年,这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提到,在这一年,司马迁完成了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记载,主要有三篇文章,分别是《孝武本纪》、《三王世家》和《卫将军骠骑列传》。也就是说,司马迁评价卫青的文章,是在公元前91年时写的。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在这一年初,汉朝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巫蛊之祸”,这个事件直接导致太子刘据起兵造反,而卫青的长子卫伉则选择跟随太子一起。最终,太子刘据造反失败被杀,皇后卫子夫被迫自杀,卫青的长子卫伉被处死,卫、霍两家都遭到重创。

虽然,这个事件后来被证实是太子遭人陷害,但在公元前91年,这个事件那可标准的谋反,所以卫、霍两家那都是标准的乱臣贼子。只不过,汉武帝念在卫青和霍去病的惜日之功,没有扩大打击面,只是将参与者处死,但卫、霍两家终究因此走向末落。更可怕的是,站在汉武帝皇权的角度,他们两家都还必须做淡化处理。

也正因为此,司马迁在这一年末写《卫将军骠骑列传》时,就无法公开去称赞卫青和霍去病,也不好对他们做任何点评,因为一个搞不好,可能就是杀头之祸。要知道当年司马迁只是替李陵说了两句好话,结果就因为不和汉武帝的意,就被活活阉割成太监。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迁又哪里敢称赞卫青这种敏感人物呢?直等到后来汉宣帝刘病已继位后,巫蛊之祸得以全面平反,卫青和霍去病的形象,又才因此变得“高光伟正”。但此时,《史记》早已经完稿多年,司马迁已早已经去世多年,所以也就无法再修改。


我是赵帅锅


卫青历来的评价都非常高,无论是汉朝还是后世,对于卫青的赞誉还是比较多,所以说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这个说法不正确。

而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觉,主要的原因还是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对卫青具体细节介绍的比较少,相比李广就显得比较苍白。

卫青作为汉武帝时期的帝国双壁之一,他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接着是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一改汉朝相对匈奴的被动局面,而后是漠北之战击破单于,彻底扭转了汉匈之间的局势,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卫青不仅仅是功勋卓著,而且人品一流,他敬重人才,为人谦虚。在卫青地位的日益尊重的时候,汉武帝希望群臣见大将军行跪拜之礼,汲黯却依然行揖礼,卫青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尊重汲黯,经常向他请教国家和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很多人。

卫青对待属下也是体恤士兵,手下的将领对卫青也是非常的佩服,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大将军材干绝人……众将皆乐为大将军所用’。可见在汉朝的时候,卫青也是非常受到大家的尊重。

苏建是卫青老部下,以校尉从卫青封侯。又参与建朔方。漠南遭遇意外,仍奋战一天不降,他对卫青的评价是“吾尝责大将军*(卫青)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

淮南王刘安的谋士伍被,应该说是卫青的对手,他对卫青的评价是“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用。骑上下山如飞,材力绝人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常为士卒先;须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饮;军罢,士卒已逾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钱,尽以赏赐。虽古名将不过也。”能让对手如此佩服,可见卫青魅力十足。

《汉书》的作者,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对卫青的评价就非常高,他认为“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对卫青的功绩给予了很高的肯定。

即使是司马迁,他在《史记》中虽然对卫青的具体细节描写的不多,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卫青“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的功绩。

整个历史上看来,卫青的评价还是比较高,而后世的一些怀才不遇的书生、才子,经常以李广难封自比,所以就要树立卫青这个关系户进行打压。而卫青做到了让部下尊敬、让对手钦佩,让史学家赞赏,可谓一代名将。


帝国烽火


简单来说,这是断章取义加以偏概全。

题主的论据应该来自《史记》。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这句话前面的“仁善退让”就是夸卫青的,“和柔自媚于上”的确有批评的意味,可这是卫青作为外戚出身不可避免的属性,引出后面这句“天下未有称也”是转折,所以用“然”。

那战功卓著、地位崇高、仁善退让的卫青,为什么会少有人称赞呢?司马迁在传记末尾给出了解释。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在本该自己评论的地方,司马迁却引用了卫青与苏建的谈话,他只充当一个转述者,转述的目的很明确,说明卫青和霍去病不招士。

士就是门客,汉武帝时期还遗留有战国时期养士的风气,一些权贵热衷于招揽士人到自己门下,这些门客的衣食住行,均由权贵本人提供。

这些门客当中,能人志士终究只是少数,能够在主人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且帮助主人渡过难关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趋炎附势之徒,一旦主人失势,他们便弃主而去,转投他人。

可权贵们还是乐此不疲,最辉煌的时候,出现了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四位养士数千的“君子”。养了这么多士,对他们最直观的效益就是名声,四人都靠着这个方式获得了招贤纳士的好名声,甚至一度为这个名声为门客所反制,比如平原君杀美人。

这其实就是权贵们招揽门客的目的,能够招到多少能人不是重点,重点是自己礼贤下士的名头要打响,这样才能名震列国。换言之,门客最大的作用是充当水军,把自己的主人水上热搜榜,给主人谋划献策尚在其次。

卫青不养门客,原因是时代不同了,现在不是战国时代诸侯林立的时候了,汉武帝治下的汉朝可是大一统王朝,诸侯王的独立性都在日渐削弱,他作为中央官员,位高权重的,要是还敢招揽门客,那就是在怀疑汉武帝对朝堂的控制力!

卫青出于人臣本职考虑,不养门客,没有水军刷评分,热度自然不高,可他这种实力派,热度几乎永不消逝,千古以后,仍然会有人记得。

下面再扯几句汉朝人对卫青的称赞。

伍被:臣所善黄义,从大将军击匈奴,言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用。骑上下山如飞,材力绝人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常为士卒先;须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饮;军罢,士卒已逾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钱,尽以赏赐。虽古名将不过也。

何武:虞有宫之奇,晋献不寐;卫青在位,淮南寝谋。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胜于亡形。

班固: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

总的来说,卫青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受人称赞,只不过不是铺天盖地的称赞而已,但这并不影响他跟外甥一起成为顶级名将代言词,后世不管哪位将领,如果能得很低一句“朕之卫霍”,都是无上的荣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