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民族英雄岳飞永垂不朽

绍兴十年(1140年)盛夏的一天,身在临安的高宗接到岳飞的捷报,而且是中原大捷。一时间,南宋一直以来因为偏安一隅而形成的萎靡不振之风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宋高宗心想,这些年受了金国多少窝囊气,如今终于要拨开迷雾见青天了。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甚至流亡海上的日子终于要一去不复返了。宋高宗甚至神游九天地遐想,要是、万一、凑巧岳飞能够乘收复幽云十六州,完成太祖、太宗的遗愿,那自己岂不是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了?岂不是当朝帝王第一人了?想想都美的不要不要的……

随着捷报发出去之后,岳飞肯定也是如释重负的同时还有一点点得意和奢望,总算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总算进一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总算在建功立业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总算离“还我河山”的理想又近了一步。岳飞甚至还在想,假设朝廷因为看到了自己的成绩,而加大对自己支持力度,自己接下来该怎么样去扩大战果呢?……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国未报,身先死

但是,历史残酷就残酷在,它从来不会因为一部分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其自身的轨迹和本质。在历史上,军事永远都是服务于政治的。所以,当秦桧站在一个“政治人”的角度,给宋高宗泼了一瓢冷水之后,宋高宗打了一个激灵之后,感觉到的再也不是兴奋而是恐惧,岳飞等到的也不是褒奖和支持,而是召他回京的十二道金牌。历史也在这一瓢冷水之后变得更加让人憋屈、愤怒、悲哀。

十二道金牌的急召之下,岳飞回京了,迎接他的却是历史上的千古奇冤“风波亭案”。民族的英雄就此冤死,南宋的将星就此陨落,大宋的国运就此沉沦。

岳飞死了,但是关于岳飞的讨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人说岳飞死于性格,有人说岳飞死于政治,有人说岳飞死于无辜。老易只想提供一种最简单的逻辑,南宋和赵高宗毅然决然地处死岳飞,根本原因就是觉得他们不需要岳飞了,或者说岳飞的存在是弊大于利的。

然而,这种简单逻辑的背后,南宋王朝的政治考量又是什么呢?

01、三个问题的困惑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阴暗的人永远站在阴暗面上想问题

秦桧之所以能够成功地给赵高宗泼冷水,其实无非是基于三个问题的背后逻辑提醒,从而为宋高宗提供了一种假设政治场面。

第一个问题:岳家军真能消灭金军吗?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证明“我能”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金军的强大是举世皆知的,宋军的软弱也是亲眼目睹的,宋高宗被这个问题带入了“自以为冷静”的思考。宋高宗又回想起这些年那些东逃西窜的日子,这才几年工夫,岳飞就能把金军彻底消灭了?

赵高宗不敢置信。

不得不说,人有时候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渴望什么,越是渴望什么,就越不敢相信什么。历史上、生活中,人们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幸福总是习惯抱着难以置信的态度,这原本也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思维,但是,当一个国家领导人、一个民族失去这种自信心的时候,带来的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

岳家军确实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地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势击败过金军。不过,金兵的损失也没有到一败涂地的地步。宋高宗因为焦虑而陷入了疑虑。

第二个问题: 皇上您还记得前两年的淮西兵变吗?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兵变,是宋高宗心中的痛

这个问题勾起了高宗的思索,绍兴七年(1137年)三月,刘光世因军纪败坏被人弹劾,为了自保而交出兵权、提出退休。最后,他所带领的淮西军各部互不隶属,矛盾日显。朝廷无法驾驭,最终刘光世旧部叛变,大肆掠夺,掳走庐州官员、眷属、百姓共二十万投降伪齐。

此事虽然没有对南宋的国本带来过大的冲击,但是在宋高宗的心里却留下来无限的阴影。这种逻辑与当下很多人“因受过人骗,而把所有人都当作骗子”的荒谬逻辑一样,弱懦得让人可怜,荒谬得让人可恨。

或许,高宗心里不能也不愿把忠心耿耿的岳飞当作刘光世那样的混世魔王一样看待,进而,第三个问题却戳中了他内心的最软弱之处。

第三个问题:太祖皇帝龙兴之前也是个忠臣吧?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当不当忠臣是无法选择的?

这个问题直接让高宗心里 “咯噔”一下。大宋的天下,自己的王位是怎么来的,没人比他更清楚。太祖为了保证皇权的安全,用了一招“杯酒释兵权”,从而高枕无忧,而自己拿什么来保证自己的政治安全呢?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岳飞真的光复了中原,彻底击败了金国,迎回二帝了,自己该如何自处。万一岳飞真的有那么一点狼子野心,自己又该如何自保?万一即是岳飞忠心可嘉,可他的部下再来一幕“陈桥兵变”,自己又该如何应对?

在三个没有现实答案的问题的拷问下,原本脆弱不堪的宋高宗内心陷入无尽的纠结,一直没有安全感的他,再一次被假想的“风险”给俘虏了。一想到自己从登基到现在没过过一天太平日子,才三十多岁已经有了白发。宋高宗终于在秦桧的建议下,决定“见好就收”——和谈。

02、再释兵权的短视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宋高宗释兵权:画虎不成反类犬

自我感觉想明白了的高宗和在战场上吃了亏的金兀术一拍即合,“愉快地”达成了“绍兴和议”,宋金两国边境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

“绍兴和议”达成后,高宗皇帝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武将没有用了,怎么处理呢?

“卸磨杀驴”这简直就是大宋朝对待武将的光荣传统。当初,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得帝位。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立即执行了罢功臣、释兵权、制将帅、立兵制等一整套政策。解除节度使的行政权、财权与兵权,并从体制上限制军人,使兵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在宋帝国的体制中,枢密院是全国主管军政事务的最高机关,中书省是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并称东西二府。尚书省设有一个兵部,在理论上讲,兵部的权力很大,差不多相当于今天国防部。但实际上,宋代的兵部形同虚设,顶多是个文书转移上通下达的文牍机关而已。兵权掌握在枢密院。另外设有

“三衙”,即“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负责管理全国军队。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争权和分权是两兄弟

这样兵权一分为三:枢密院有调兵权,没有管辖权;三衙有管辖权,没有调兵权;最后,对部队有实际指挥权的统兵官由皇帝临时任命。与此相应的是大宋帝国执行得相当彻底的重文轻武、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

自从“靖康”以来,在金军的打击下,宋朝的正规军已经土崩瓦解。中兴四将所领导的部队是在后来近十年的抗金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南宋政权在生死线上苦苦支撑,没有必要没有能力也没有可能实行“以文制武”。一切都在适应战争的需要而自然成长。

如今,和议已成。高宗就开始着手恢复“祖制”,处理武将。高宗的第一步棋是“明升暗降”。此时,中兴四将中的刘光世已经出局,还剩岳飞、韩世忠、张俊三人。高宗下旨:“岳飞、韩世忠、张俊入朝,封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同时,撤销了三个宣抚司。等于是把三个大军区司令员都晋升为国防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这就把三个人的兵权夺了。从此“遇出师临时取旨”,将调兵权收归朝廷。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这才是心有灵犀的“搭档”

在强行剥夺三大将兵权的同时,又先后压缩各路大军编制,将行营护军的番号改为御前诸军,并且将各路大军拆散肢解,化整为零。由过去的四路驻屯大军,改编为十路驻屯大军。于是,高宗很顺利地完成了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高宗虽然夺了岳飞、韩世忠、张俊的兵权,但仍然不放心,很难保证这些大将在兵权被夺后不会心生怨望,而他们在自己老部队中的号召力也不可低估。于是便紧锣密鼓地进行下一步棋:永绝后患。张俊和韩世忠见机不对,一个(张俊)立即投靠了秦桧,一个(韩世忠)马上跑到皇上那里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史载,张俊“与秦桧意合,言无不从”。韩世忠则跪在高宗面前大哭,脱下衣裳给高宗看自己的伤疤。从此,他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军事,居家数十年,淡薄自如。

而宁折不弯的岳飞只能坐等死亡。只是没想到二十年后完颜亮再次撕毁盟约,大举南征。当宋高宗环顾左右发现竟然无人可替他抵挡金兵之时,不知道他可曾后悔对岳飞所做的一切。

03、岳飞的必死之因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岳飞终于被冤死了

岳飞的死无疑是令人振腕叹息的,也是奇冤无比的。史书记载说,判决公布后,“天下冤之”,众多士民为之下泪。行刑当日,杭州城凄风苦雨,整日不绝。而嗣位的孝宗也迅速为岳飞平反:“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岳飞之死”无疑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的一场轩然大波,对历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数百年来,人们对于岳飞的死因也是莫衷一是,那么岳飞到底“做错”什么,导致他和张俊、韩世忠同为有功之臣,却落得了迥然各异的结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易觉得,高宗之所以对岳飞痛下杀手,有三个维度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一、军事上的实力威胁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岳家军的震慑力太大了

大宋由于立国方式的原因,一直对武将倍加猜忌和防范,这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信条。所以,不得不说,出身对一个人的性格影响真是太大了,对一个政权也是如此。

宋高宗的皇位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彩票得来的,本身的权威性就有缺陷。比如在他登基之初,手下的军官就发动了苗刘兵变,被迫短暂退位。但是,宋高宗也是身不由己的,一方面他需要武将为他四处征战,稳固政权,另一方面,骨子里对于武将的猜疑和恐惧却从来没有放下

岳飞率领岳家军在抗金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是前期岳飞所取得的胜利是赵高宗所需要和渴望的。随着南宋的政局越来越稳定,岳飞的功劳、声望、实力越来越强,岳飞反而成了赵高宗潜意识里的敌人。

所以,宋高宗会下意识地把手握重兵的岳飞每一次行为上的不合拍转化成危险的讯号,最后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让如芒在背的宋高宗痛下杀手。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实力太强就耍不得小性子

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因为宋高宗出尔反尔,没有把刘光世交出的兵权中王德和郦琼两支军队的指挥权如约交给他,而负气之下撂挑子不干了,回家为亡母守孝去了。高宗派人请岳飞出山,岳飞坚辞不就。之后高宗连下三道诏书,并且让岳飞的部将以死相逼,岳飞还是拖了六天才回来。

岳飞这么做说轻了是赌气不给皇帝面子,说重了就是一种军事威胁。大战在前,宋高宗不可能不宽恕岳飞,但是背后的矛盾显然是无法消除的。后来岳飞向赵构谢罪时,赵构说:

“卿前日奏陈轻率,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谴,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

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当时的“岳家军”有十万之众,兵力最强,财力最厚,名义上是王师,实际上是自己的私家军,各级军官对岳飞本人的忠诚度比对朝廷还要高,潜在的隐患很大。据南宋枢密院机密文档透露:南宋朝廷多次向岳家军派遣监军,都被岳飞以各种理由阻挡,只好派遣卧底人员进入岳家军。岳飞还要求高宗给他添兵,被高宗拒绝——北伐是不是扩充势力的旗号?疑问已在高宗心里根深蒂固。甚至岳飞礼贤下士,留心翰墨,也让皇帝疑神疑鬼。

这种实力上的失衡是赵高宗心里过不去的坎

二、政治上的文不对题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君臣二人想不到一块去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后,高宗封岳飞为节度使,又封他为武昌开国子。之后,岳飞平定伪齐,高宗又加封岳飞为太尉衔,位列三公。高宗召见岳飞,问“中兴大计”。岳飞答道:“臣伏自国家变故以来,起于白屋,实怀捐躯报国,雪复国耻”,高宗听了十分满意。岳飞还说,除了“收复失地”,还要“迎回二圣”。这就让赵高宗有点尴尬了。

不过,徽宗死讯传到江南后,岳飞也改了口,不提钦宗,只说“奉邀天眷归国”,而北伐成功是为拥护高宗“高枕”无忧地当皇帝。

宋高宗对被掳走的父兄感情十分复杂,一方面公开宣称要迎回二帝,另一方面又怕父兄回来,自己的皇位岌岌可危。出于臣子之道,岳飞曾多次上表“迎回二圣”。加上数次北伐,几乎成功,高宗自然心里五味杂陈。

绍兴七年,岳飞收到情报,金人要扶立钦宗之子赵谌做傀儡皇帝。他急忙上书建议宋高宗早立太子。然而这却刺到了赵构的痛处。高宗唯一的皇子在苗刘兵变时受惊吓而死,自己也再不能生育,膝下只有两个养子。宋高宗因此训斥岳飞:

“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予也!”

之后,岳飞奉命入见皇太子后难抑兴奋,说:“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在苗刘兵变中已经经历过一次武将拥立太子的宋高宗听到岳飞如此夸赞自己的继子,心中恐怕只会更加不安。

三、名声上的树大招风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树大招阴风,人富惹非议

“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这是金国的完颜宗弼被岳飞打得想要逃回老巢的时候,一个书生对完颜宗弼的劝解之词。确实是一语中的,鞭辟入里。

岳飞在抗金战争中的屡战屡胜,是他迅速成为了南宋抗金战争中的一面旗帜。天下义军响应,各地百姓感激。天下人都称颂岳家军“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连对手金人也慨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的个人名望太盛,是政治权谋中的一大忌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高于世众必毁之”,这种“树大招风”给其他人的存在感和自尊心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打击。

另外,岳飞严于律己,私德完美:不爱钱财、不近女色、又不好酒。高宗赏座豪宅,他还要推辞说:“敌未灭,何以家为?”,水至清则无鱼,

宋高宗又怎么能够容忍一个几近完美的实力大将呢?完美,是统治者对人们的一种道德向导,但真正出现了这样的人,恐怕最先感到焦虑的还是设定目标值的统治者吧。

综上所述,岳飞的死,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到底的一句话,还是岳飞已经不能满足南宋政治局面下的政治需要了,南宋的统治者觉得岳飞的存在没有太多的价值,只有危险

04、南宋特殊的政治需要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赵高宗:日子就这么过吧

宋高宗与宋太祖不同:太祖有大智慧而高宗只有小聪明。宋太祖在冲锋陷阵中形成了威望、自信与才干,对再能干的文臣武将基本能够收发如意、摆布自如;或者换句话说,宋太祖的皇权背后有威望和实力的加持。高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还是凭着皇家正宗子孙的血脉登上的皇位,意志与毅力相当脆弱,远远说不上强悍;特别是由于缺少军事才干,没有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厮杀的经验与阅历,没有由此建立起来的威望与自信。于是,在内心深处,充满恐惧、忧虑、敏感、疑惑。

也正是这种君主的格局不一样,造成南宋与北宋的政治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1、南宋只想偏安一隅

南宋不是一个真正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政权,它就像一个家道中落的富家子,对于能够保住半壁江山的结果,他们已经是觉得“幸莫大焉”了。所以,南宋骨子里是没有进取之心的,小富即安是南宋上下最普遍的思想意识。

所以,军事战争上的胜利果实被他们用来当作议和的筹码,而挽救国难的民族英雄也只是他们当作政治条件随意冤杀的。可以说,南宋之殇,关键在于南宋朝堂之上的格局不够大。

2、南宋只想得过且过

南宋虽然与前朝的“东晋”不一样,但也确实有很多类似之处。宋高宗捡了一个皇帝当,他也想证明自己,他也想借此成就自己。但是在现实面前,他有限的能力和气魄再一次败给了理想和权力。

对权力的贪恋,导致宋高宗逐渐失去了一个帝王应有的格局和胆识,他害怕失去、害怕变故,从而变成一个政治权力上的“守财奴”,活在得过且过的“浮世美梦”中。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不要再逼朕去折腾了

3、南宋只想稳中求胜

可以说,南宋到了后来,已经是一个失去信心的政权了。前期的屈辱,让宋高宗和他的那帮臣子们已经没有了豪情壮志、并且彻底畏惧了。一个生性懦弱的政权是无法拯救的,对于南宋来说,金国是他们的噩梦,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战胜金国,也不愿意为此去承担一丁点风险。即便岳飞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但是这种希望远远没有眼前的稳定让他们觉得踏实。

4、南宋只想局部复制

南宋在战战兢兢的日子中打着他们的小算盘,外面的颜面可以不要了,但是内心的虚荣还是追求的。

再偏安一隅,皇帝也还是皇帝、政权也还是政权。对外没有底气,对内他们还是有依仗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意愿是没有错的,但是“志大才疏”的南宋政权显然并没有深得其要。一味地复制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布局,却奈何始终没有明白他们的政治使命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被金国打得抱头鼠窜的南宋,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丧失了信心和骨气、滋生了苟且和偏安、迷茫了前途和使命、局限了眼光和战略的病态政治结合体岳飞这样的英雄注定不符合他们特殊的政治需求,而南宋也注定不能满足历史的要求。

05、感言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开始,谈南宋特殊的政治需求

历史的判决书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我们对于岳飞的惋惜很多时候只能转嫁为对奸臣的痛恨。在岳飞墓前,至今还有秦桧与其妻王氏、万俟卨、张俊四人跪像,受后世唾骂。然而,该跪在这里的又何止这四人!

性格上的直爽、政治上的迟钝,或许是岳飞之死的表面原因。但是,岳飞何尝不是“生不逢时”的典型?在那个“自私自利、苟安偷生”的政治框架里,岳飞又能怎样改天立命吗?张俊用一种背叛的方式把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韩世忠用一种委屈的方式周全了自己的性命,而岳飞只是选择了一种不屈服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去谱写中华民族的气节和情怀,这恰恰是我们历史中最缺少和最宝贵的东西。

岳飞死了,但只要我们关于岳飞精神的讨论和学习一直没有停止,那么岳飞对于人们、对于历史的价值就永远在闪光。我们需要岳飞这样的榜样和力量来正视我们内心的怯弱和污浊,让英雄的力量在正面发挥作用是我们每一个读史人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