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是如何走上文豪之路的?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名字如今听来依然带着淡淡的忧伤,让我们不禁想起那雪山下伊豆镇中凄婉的舞女,雪国里那个悲哀的女孩。如他的作品一样,他的人生也是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包括走向生命终点的那段岁月。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是如何走上文豪之路的?


大阪府的小孤儿

1899年6月24日,京都附近的大阪府中有一户人家正沐浴在一片喜得贵子的喜悦之中,这是当地有名的富贵人家,年轻的男子是一位医生,妻子刚刚生了一个健康的儿子,他正沉浸在做爸爸的幸福里。而这家的老爷虽然耳背目盲,但是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有福气的人,年轻的时候,这位老人为这个家庭积累了众多财富,此时他正坐在大厅里,手里拿着一根乌黑的拐杖,笑容满面地等待着摸摸他的小孙子。

大厅外一阵脚步声,老川端的手有点抖,年纪这么大了,身体又不怎么好,还能抱着孙子,真是福气啊。一个年老的夫人抱着一个小小的婴儿走进了大厅,来到了老川端面前,轻轻地对他说:“你摸摸,他是你孙子,很健康。”老川端伸出了苍老的手轻轻地摸到了孩子的一条小腿,孩子不舒服地哭了起来。“太弱了”,老川端嘀咕着。站在旁边的儿子没有说话,只是与抱着孩子的母亲对视了一眼。

“叫康成吧!”老川端突然说了一句。大家顿时又都充满了喜悦,大声谈论这个孩子以后会干什么……”

川端康成出生后不久,因为家道中落,他与父母搬到东京去了,同时不幸也就这样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到东京不到两年,父亲就去世了,而母亲因为悲伤过度,也随父亲而去,年仅3岁的小康成就这样失去了疼爱他的双亲,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孤儿。

所幸祖父母还健在,便将他带回了大阪府扶养,而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亲戚家中。这一打击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巨大的,即使3岁的川端康成还不能确切知道亲情是什么,但是那么亲近的人再也见不到的事实,也让他为此伤心好多天。川端康成体弱多病,所以祖父对他几乎是溺爱的,并尽一切可能阻止他与外界的接触,希望借此来得到一个健康的孙子。然而事与愿违,这样的过度保护不仅没有换来康成的活泼健康,反而促成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是如何走上文豪之路的?

上学后的川端康成性格有了些微变化,但是不幸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相反的,他的祖母、姐姐、祖父先后于他8岁、12岁、16岁时去世,真正孑然一身的他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抚养。这一系列的变故,在敏感而脆弱的川端康成心里投下了一道寂寞的影子,使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孤儿的悲郁凄凉,同时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曲折而坚定的文学路

川端康成聪颖过人,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后来更是深深地爱上了日本的著名小说《源氏物语》,可以说是这本小说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在他16岁的时候,他敏感地感受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下定决心把祖父在病榻上的情景记录下来,这就产生了《十六岁的日记》。《十六岁的日记》真实地描写了川端当时痛苦的心情,但是字里行间又洋溢着少年所特有的诗情画意,初步显示了他文学创作的天赋。

《源氏物语》优美而又有韵律的句子时刻激励着中学时期的川端康成,他开始向各个报社、杂志投稿,但是他的稿子犹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得到半点回应,为此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文学家。曾经有一度,他甚至想不再写作了,但是兴趣却依然推动着他,否则现在我们也不可能看到优美的带着淡淡忧愁的《伊豆的舞女》了。

1916年,川端康成已经是中学四年级的学生了,他向大阪的《团栾》杂志投了一篇自己习作的稿子。很幸运,这篇名为《肩扛教师的灵柩》的习作发表了,这对于屡受打击的他来讲是一个莫大的鼓励。此后,他经常给杂志写小品、小说,还曾经在《文章世界》举办的“十二秀才”选举活动中获得第11名。

1920年9月,川端康成进入了东京大学就读英文系,但是由于兴趣问题,第二年他便转入了国文系。在这里,川端康成与爱好文学的同学一起组成了文学自由社团,向既有文坛挑战,以改革和更新文艺。川端康成和友人们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并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一文,该文成功地描写了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受到了文坛老前辈的称赞,也因此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之后,川端的文学之路便一路顺畅,创作出了《名人》、《高原》、《伊豆之旅》、《伊豆的舞女》、《浅草红团》、《水晶幻想》、《舞转》、《雪国》、《千只鹤》、《山之音》、《古都》等一系列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伊豆的舞女》和《雪国》,这两部作品都是从一个流浪文学青年的视角来介绍艺伎的纯洁情感和痛苦生活。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是如何走上文豪之路的?

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川端康成还曾与横光利一等人一起发动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且发表了著名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这段时间他还创作了《感情的装饰》、《春天的景色》等少数几篇具有某些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但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有人称他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后来川端康成公开表明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脱离了新感觉派,而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川端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然后通过纤细有韵味的笔触,向人们述说了一个又一个带着淡淡哀愁的故事。

一生的成就

无论在日本国内,还是在全世界,川端康成都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作家。近50年的创作生涯让他成为一位“高产”的作家,据统计,他一生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有100余部,在小说、散文、评论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在艺术上,川端的小说有其独特的风格,比如他的作品都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忧郁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色,形成了典型的川端风格。他的作品多数都贯穿着孤独的主观感情色彩、忧郁的感伤抒情情调、人情与人道主义精神和虚无与颓废的思想,如最著名的《水晶幻想》、《舞转》、《雪国》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情绪。但是他的后期作品则充斥了复杂和多样化的倾向,贯穿了双重或多重的意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名人》、《古都》、《舞姬》等,主要表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传统的执著。

川端笔下的男女,往往是萍水相逢,但却以爱相待,他们内心孤独、忧郁,却充满了对爱的渴望。他用优美的文笔,细腻地表现了师生情、父母子女情、兄弟姐妹情、同学情等人间挚爱,而悲戚的情节则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心灵画卷,在世界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是如何走上文豪之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