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看完张爱玲的《半生缘》后的感想是什么?

jamie1987


对于悲剧的爱情小说,张爱玲从来都有着像是看客和旁观者一样的态度。明明是自己亲笔写的,看起来却像在叙述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在小说《半生缘》里,最让人为之震撼铭记于心的一句话,是“日子过得真快,尤其是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沈世钧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他自己也清楚这一点。

在最开始,爱情到来的时候,我相信世钧和曼桢是真的爱着彼此的,只是他们之间的爱情,在当时还不够成熟,这与世钧自身有很大的关系。

世钧的小家子气,不坚定,不够信任,是他与曼桢之间最大的阻碍。一个轻易就放下曼桢,和自己不爱的女人结婚生子的男人,并不是一个值得爱和依赖的人。


这段感情对于当时的曼桢,像是平淡生活里温润的一缕风,是她后来的救命稻草,是她像动物一般,被囚禁在房子里,唯一渴求活下去和重见天日的希望与动力。

她心里念叨沈世钧的名字无数次,念到最后连自己也绝望了,就认命了,强硬了。

当他们再次相见,是在十年八年之后,彼此都有了家庭和孩子,再想要义无反顾地在一起,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曼桢清醒地意识到现实的情况,她比沈世钧清醒明白,知道一切都不能回头,更加了解世钧的为人。

大半辈子过去了,他们都很无助,很绝望。

当曼桢哭着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意味着,她已经将他放下了,认识到这个赤裸裸的现实,并决定面对它,承担它。


如果曼璐是一个正常的,可以生育的女人,曼桢和世钧之间,还隔着他的母亲,还隔着那些人们固守着的世俗观念。

对于世钧来讲,正是他的不坚定,让他最终还是会向母亲妥协,继而离开曼桢,走上与翠芝结婚的同样道路。

他们很难在一起,即便是在一起,也不会很幸福。


我是一南


《半生缘》是张爱玲的长篇小说,讲诉了曼桢和世钧的情感故事,故事很坎坷,也很心酸,最打动我的是故事的结尾。

他们久别重逢,可物是人非,早已不是当年的光景,他们走进之前去过的饭店,走进包间,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也是那一刻,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跟随着曼桢的心思,泪流满面。

曼桢讲起了自己多年前的遭遇,她本以为自己会痛苦流涕,没想到异常的平静,像是讲别人的故事一样。世钧根本不知道是这样,还以为她真的是嫁给了豫瑾。而今见了曼桢,世钧像下了决心似的说,等我想想办法,没有不能挽回的事情。

而曼桢却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如今见了一面,就很是难得。

世钧一直惦念着曼桢,心里一直有种期盼,可今天一见,好像是诀别一样,他们之前种种过往,连同曼桢,都会在他心里死去。

世钧和曼桢在生死离别,家里的叔惠和翠芝也在难舍难分,叔惠告诉翠芝,自己的前妻和翠芝很像,年轻,漂亮而且有钱,他感叹,自从认识了翠芝,这辈子好像就逃不掉她这样的女子了。

翠芝感觉到了一种凄凉的胜利和满足。

故事在这里收尾,故事中的主人翁,没有一个人的婚姻是因为爱情,大概因为爱情太奢侈了,经不起时间的磨砺,经不起误会的滋生,经不起世事的改变。

有遗憾的才是难忘的,试想一下,如果曼桢真的能和世钧结婚,世钧家里人对她的态度,还有日复一日平淡的琐粹日子,他们能熬得了多久,就算是嫁给爱情,爱情也难免被婚姻消磨殆尽。

如此,深爱一场,各自向前,偶尔能想起曾经有段日子,和他一起走过,也算是平凡岁月里难得的慰藉。





小婷半清


张爱玲太厉害了,将《半生缘》中人物命运的阴差阳错写的如此不动声色。 更厉害的是,乍听起来这么荒谬的故事,都被她设置好了人性的伏笔。林心如演的曼桢是新职业女性,遭遇变故前善良单纯,遭遇变故后又强大坚韧。蒋勤勤演的也很好,让人一边恨她一边又想起她生活的艰辛与痛苦来。

但更动人的我觉得还是曼桢。她既让人心碎疼惜,又让人敬重。

曼桢,即使是在现代,说她是坚强、独立的新女性,一点不为过。

她从两次巨大的磨难中站了起来。 第一次是被自己的姐姐和姐夫祝鸿才设计,遭姐夫强暴后怀孕,甚至被囚禁起来,直至孩子出生。 这样的痛苦,她是靠着对世钧的爱撑下来的。想着世钧在等她,想着世钧还是她的未婚夫,是她可以信赖依靠的人。 第二次是好不容易逃出去之后,她才知道世钧结婚了。 但是她也没有垮掉,甚至,

她是靠着世钧曾经给她的爱继续撑下来的,让她相信爱过便是好的。 这个故事按今天的视角来看,结局太不圆满了。 但这可能才是人生吧,就像曼桢说的那句寥寥几句却无限沉痛的话: “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那之后,她还在漫长的折磨中活了很久。 因为生下孩子之后,她本来逃走了。可知道孩子生病之后,因为天生的母爱,她又舍不得孩子了,只好答应祝鸿才在他家住下去,甚至和他结了婚。
但想离婚的时候,她比现代女性还决绝,甚至未雨绸缪。 因为祝鸿才有钱又有社会地位,所以她提前找了律师,想要争夺儿子的抚养权。 她还重新找了工作,希望给孩子好的照顾。 甚至,在祝鸿才答应了她离婚之时,两个人相对默默流泪,她心平气和说了句:“谢谢你,姐夫。” 看到最后,曼桢将她生命里的恨悉数剔除了,只剩下她和世钧曾经的爱,还有她对儿子的爱。
这样的曼桢,可能才是真正的独立女性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还有强大的爱。


婧淳的星空


《半生缘》原名《十八春》是在张爱玲旅游期间修改的名字,故事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上海,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

顾曼桢、许叔惠、沈世钧三人在同一家纺织厂工作。在相处的过程中,曼桢与温和敦厚的世钧产生了感情。曼桢的姐姐曼璐为照料全家7个老小,17岁时便离开初恋情人豫谨而开始了舞女生涯,但家人并不能真正理解曼璐,认为她丢尽了家人的颜面。如今曼璐年华老去,为了后半生有所依靠,决定嫁给祝鸿才。从此,维护“祝太太”这个名分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活内容。


世钧与曼桢的爱情也受到了世钧母亲的极力反对。沈母一直希望世钧能与青梅竹马的南京名门闺秀石家小姐石翠芝结合。不料与世钧同来南京的叔惠却与翠芝悄悄相爱,但由于石母的门第之见,叔惠在伤心之余忍痛离开翠芝出国留学。

婚后的祝鸿才原形毕露,整日花天酒地。曼璐为保住名分,决定生一个孩子来留住祝鸿オ。然而以往的多次堕胎却使她有心无力。在觉察到丈夫看上了妹妹曼桢后,曼璐策划出一条毒计:姐妹二人共事一夫。懦弱的顾母默许了曼璐的做法。


趁世钧回南京的时候,祝鸿才强暴了曼桢。从南京回来的世钧从顾母处听说曼桢嫁给了祝鸿才百般无奈,于痛心中接受了与翠芝的婚姻。而备受凌辱的曼桢在生下一个男孩后终于逃离祝公馆,到一个小地方去教书。曼璐积郁成疾,不久便病逝了。曼桢为了照顾生骨肉,又忍辱负重地回到祝鸿才身边,和她平生最痛根的男人同住一个屋檐下。

18年一晃而过,世钧与曼桢在上海重逢。然而世事沧桑,一切恍若隔世,曾经的两个痴男怨女,此时清楚地知道再也无法回到过去。



《半生缘》把属于张爱玲一人独有的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遗。她那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段漫长的不了情。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痴爱一世的情缘在张爱玲笔下可以演绎到天荒地老,光阴不再。

荡气回肠、令人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几个普通世间男女的情感故事,那里面有一点迷,一线哀怨,一些爱情的脆弱与掩面的无奈。张爱玲借《半生缘)道出了世间真相:或许人生就是如此,一抹讽刺、一抹悲凉罢了。


《半生缘》中阴差阳错的几对男女,都有各自的美好理想追求,但他们无一不是生活的负荷者,在外在环境的压迫下,他们为求生存,不得不委屈自己,或委屈他人,无可奈何地告別原来的自己。

女主人公顾曼桢的家庭是祖孙三代7口之家,曼桢14岁时,作为家庭支柱的父亲就病死了,姐姐曼璐为了家庭,甘为妓女。曼桢虽爱着姐姐,但自小,曼桢就以姐姐的职业为耻辱。

曼桢是张爱玲笔下最完美的女性,然而“美是悲凉的”,曼桢纤弱而坚强,希望能以自己的工作使自己、家人过上自尊自立的生活。她白天在厂里上班,下班后又兼两份工作,不辞劳苦,“我最担心的是以后家中的经济情形”、全家7口人全靠着曼桢,她却能若无其事,没有一句怨言。


她憧憬着嫁给心爱的人,单纯而又多情,“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 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 个人”。

然面,这样一位纯情善良坚强的女性却遭遇巨大的不幸,姐夫祝鸿才对她虎视眈眈,最终曼桢落入由姐姐曼璐设计的圈套,姐姐帮助姐夫强奸了亲妹妹,之后曼桢被囚禁在祝家达半年之久,曼桢挣扎、哭闹,然而沖不出层层关卡,她只能伤心欲绝地听着一墙之外世钧渐行渐远的皮鞋声,她的美好的爱情就这样被姐姐轻轻一击就破碎了。



沈世钧是曼桢的爱人,曾脱离家庭到上海寻求新生活。他对曼桢一往情深,他们的爱情炽热而甜蜜,然而,世钧的背景是沉重的封建家庭,父亲衰老病危、母亲年老凄凉、寡嫂幼侄境况凄惨、父亲的姨太太在抢夺财产、蒸蒸日上的祖业需要维持,世钧身负沉重的家庭压力,他不能不为家庭的生存着想,“父亲现在需要他,一切事情都交给他管,趁此机会可以把经济权从姨太太手里抓过来,母亲、寡嫂将来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只要他继承了父亲的家业,那就什么都好办,相反的,如果他不能够抓住这个机会,那么将来他母亲、寡嫂和侄儿就势必都要靠他养活”,“保障”是真实的东西,是“人生安稳的一面”,世钧不可能抛下所有的家庭责任而投奔上海的生活(自己理想的生活)。


曼璐是《半生缘》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形象,在她的身上,人生的无奈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曼璐助纣为虐地把自己的妹妹推入虎口,成了一个“恶妇”形象,是世钧和曼桢美好爱情的直接杀手,但她本是个纯洁忠厚的女子,只是生活把她一步步推入深渊,不能自拔。父亲死后,作为长女,她得养活全家七张嘴,还要供弟妹念书,寻找新生活的希望。

从曼桢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曼璐堕落风尘的无可奈何:“可有什么事是她能做的呢?就是找得到事,钱也不会多,不会够她养家的,只有去做舞女……舞女当然也有好的,可是照那样子,可养活不了一大家子呢!”


在生存的逼迫下,曼璐毫无办法地沦为妓女,然而,她是有自尊的,她曾对祝鸿才拍案而起:“我算是吃了这碗饭了,难道我一家都注定吃这碗饭?你这叫做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但她的自尊敌不过岁月的摧残,敌不过冷冰冰的现实环境的压迫。这些人物是时代的负荷者,负荷着环境的压迫,人的渺小、无力使他们无可奈何。

正如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借范柳原之口说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

——END 点赞很容易,评论显真情,关注《没长书》可欣赏更多内容~

没长书


《半生缘》是成也《普汉先生》,敗也《普汉先生》。关键是还能成就一部经典,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为什么说成也《普汉先生》,敗也《普汉先生》。成就不说了《半生缘》可以说是近代文学史上还是有影响的一部作品,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美学里还是有一席之地的。下面说说敗也《普汉先生》,主要是涉嫌抄袭抄袭。

  1. 张爱玲给她朋友宋淇写信说,《半生缘》是按照us.

    J.P.Marquand

    )的小说《普汉先生》改写的。
  2. 从故事情节来看,《半生缘》的故事情节及人设跟《普汉先生》差不多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世钧——亨利,玛文——曼桢,比尔——叔惠,凯——翠芝。上海与南京的双城生活——波士顿与纽约。
  3. 从细节方面来看,有些说话内容、叙述细节可以说是“惊为天人”,比如遛狗、总是闻到煤气味道等等举不胜举,甚至《半生缘》故事结尾部分,“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也是来自《普汉先生》中的“Darling,we can't go back”……
  • 为什么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 这样明目张胆地借用,竟然能掩人耳目,而且还成就了一部经典,有时还真让人不禁唏嘘。可实际上,正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如果抄得好,那叫提供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算是一位很会借鉴的美女作家。
  2. 在《半生缘》中,叙述视角从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叙事。随着叙述视角的改变,小说所营造的世界也就随之改变,变得更加舒展。再加之,倒叙的应用,让人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让人有一种此情可待成追忆的伤逝基调。

行走的孤独walking


觉得很符合张爱玲。曼璐当舞女养活一家人,而妹妹的养尊处优和冰清玉洁说白了都是姐姐给的,没有姐姐提供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曼桢也不可能拥有高级的女大学生身份。如果各自都能按设想的一样,定然都有比较美好的未来,可如此不经波澜的人生,定然是张爱玲不愿看到的。所以才有了最撕心裂肺的一段剧情,姐夫占有了曼桢。

而姐姐曼璐原本是想和丈夫祝鸿才好好过日子的,可祝鸿才一天到晚不着家让曼璐逐渐心力交瘁,才最终想通过自己的妹妹来留住丈夫,将妹妹纳入二房,甚至大房都可以。到了这里曼璐基本迷失了,将自己坠入万劫不复之地。

在这段故事里,曼桢和世钧真心相爱,却被命运拆散,所有人的结局看似是命运的不公,实则也是自己经营的结果,当然也有时代因素。而曼桢、世钧、翠芝、叔惠,更像是张爱玲眷顾的人,在时代的天翻地覆面前,他们依然拥有最珍贵的东西。结局看似悲,细细一想,其实刚刚好。



吃着西瓜追剧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用在顾家两姐妹身上最合适。

曼桢和世钧,这对有缘无份的爱人。有人说世钧在他们的爱情中表现得太过懦弱,我觉得就是不够爱的。一般情况下,在一段感情中,男生更为主动一些,更何况在那个女权还在争取中的社会,女性的矜持尤为重要,所以说,曼桢是了不起的,她聪明地暗示了世钧,让他感觉到了自己的爱意。然而,这个主动的女人最终还是没能等到心爱的未婚夫解救自己。世钧太容易放弃他们的爱情了,他相信曼璐的话,相信曼桢妈妈的话,相信自己的猜测,却唯独没有想过一定要找到曼桢,亲口问一下,足够爱一个人首先是足够了解她,而不是通过别人的话了解她。

曼桢是可怜的,喜欢世钧,付出多的一方总是受伤的,世钧放弃了她,张爱玲写出了现实爱情中丑陋的一面。曼桢是可恨的,对姐姐姐夫所作所为的默认,默默承受。

至于曼璐,可恨又可怜,可怜又可恨。曼璐,曼桢,自从曼璐选择了当舞女支撑整个家庭的时候,世俗对她们的评价就注定是不平等的,牺牲了自己的爱情,青春,名誉只为养家的曼璐多让人心疼,但是亲手将清清白白的妹妹送到自己丈夫榻上的姐姐又多么可恨!


土拨鼠拔萝卜


如今时隔多年《半生缘》又要翻拍了,这次由娱乐圈的大姐大刘嘉玲亲自主演,剧中还有蒋欣,曝光的剧照中充分展示了刘嘉玲的独特韵味,成熟优雅又大气,非常有范!

在这部剧中刘嘉玲饰演顾曼璐,对于这个角色刘嘉玲曾说:“风情万种又悲情,反差特别大,对我是很大的挑战,希望能够重塑经典! ”我相信刘嘉玲肯定会把角色塑造的非常完美!



对于张爱玲的原著小说,相信很多人都有看过,她的笔触从来都是犀利的,善于运用环境的渲染烘托出主角的爱恨悲愁,她把每个人物都刻画的非常生动。


顾曼璐的心狠手辣与妒忌猜疑,曼桢的温柔似水与不认命倔强性格,世钧的优柔寡断与安于现状,祝鸿才的贪心无厌与淫荡不堪都通过张爱玲的笔触描绘出来,让人感到是如此凉薄心寒但是却不忍放下手中的书本,因为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

对于她的《半生缘》可以说是她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无疑是残忍的,处处透露出绝望,可是在绝望中又有一丝希望,世钧过了十几年后依旧爱着曼桢,他的心从未变,就算再见两个人依旧念着对方,这大概是荒凉尘世里最值得的安慰了。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小说,不如等电视剧上映先看看电视剧版的吧,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期待!


记得关注我哦!!!


金鱼惊娱


《半生缘》是张爱玲创作三次的成果,处处显示着张爱玲的精致与细腻。


举个例子讲,世钧回老家,吃饭的时候,大家说起狗,然而翠芝说,世钧是讨厌狗的。

后来翠芝与世钧结婚,她依旧养了狗。


用一只狗就将两个人的尴尬婚姻写出来了。


世钧与曼桢谈恋爱时,他这样想过翠芝,


尤其是翠芝这一类的小姐们,永远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唯一的出路就是找一个地位相等的人家,嫁过去做少奶奶——这也是一种可悲的命运。


后来曼桢与世钧分手,世钧和翠芝结婚,他最后还是成为翠芝生命中那个地位相等的人,他过得也是可悲的命运。

张爱玲用《半生缘》写出了人生的身不由己,告诉我们,恋爱从来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还是两家人的事情。


她用大量细节来证明,家庭影响人生,性格决定命运。


这些家庭性格对人的影响,张爱玲都是用细节来完成的。


比如说,曼桢的家庭很苦,经济状况不好。


曼桢与世钧第一次正式见面就是在一家小脏馆里面。


这个脏馆,叔惠是嫌弃脏兮兮的,他的不适应是因为他很少来这种馆子吃饭,去相对干净的馆子。


这一次之所以来到,因为常去的那家馆子春节不开门,逼不得已。


曼桢去小脏馆吃饭就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她和世钧叔惠的家庭差距就一下子出来了。


后来三个人一起吃饭也是AA制,而这对于曼桢的压力不是特别大。


纳博科夫曾经说过,小说是细节的天才。


张爱玲的好就是运用大量细节,来推动叙事。


有人觉得《半生缘》闷,其实是看不懂小说的细节。如果懂得了,就会感觉到很有趣味。


我发现朋友们读过这本书竟然不知道世钧最爱吃火腿汤。


而这个细节,张爱玲也是精心设计的。


曼桢妈妈曾经得罪过世钧,后来炖他爱吃的火腿汤赔罪,世钧很开心。


世钧和翠芝结婚后,她都不知世钧喜欢火腿汤。其实世钧说过很多次,翠芝依旧不记得。


翠芝记忆力不好吗?才不是,她记得叔惠也怕狗,所以嘱咐家人把狗栓起来,她记得叔惠不喜欢喝中国酒,所以会买洋酒给他。


她就是不记得世钧爱喝火腿汤,就是想要证明两个没有感觉的人,结婚也不会有感觉,生活不会幸福的。


叔惠和翠芝有感情,因为叔惠家穷,翠芝妈妈看不起他,叔惠本来也很骄傲,两个人到底是错过了。

这真是一部让人伤心的书,有情人终成眷属应该属于童话。


两个不那么讨厌的人,门第差不多的人,哪怕没有感情,也会结婚的。


张爱玲能写得很好,因为她反复修改。


小说的最初版叫做《十八春》,1950年在《亦报》连载,也叫做连载版。


1967年,张爱玲又做了修改,叫做《惘然记》,在《皇冠》月刊刊登。


后来《皇冠》出了单行本,小说也有了新名字《半生缘》。


张爱玲有很浓厚的《红楼梦》情结,在这三次易名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蛛丝马迹。


不禁让人想起《十二金钗》,《石头记》和《红楼梦》。


作为张爱玲的粉丝,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我们可以说《金锁记》受《红楼梦》影响很深,给《半生缘》最大灵感的还是美国小说《普汉先生》。


听到有老师告诉我,我还特意买了一本。



两部小说的架构相似度极高,这个也是张爱玲承认的(有机会我会专门写两部小说的异同)。


优优飞扬


张爱玲的文章,总是会带有为爱前仆后继式的追寻,像一只没有脚的鸟,不停不停的飞。

《半生缘》讲述几对平凡的年轻人爱恨情仇的故事,他发生在9.18,12.8,解放上海,支持东北等大的故事背景下,注定最后的结局是个悲剧。

世钧对对于他的爱情💑是真心爱过,只是事实弄人,造化不够。让爱情美好的一切都改变了,变得现实和政治。

让我想起电影《甜蜜蜜》里面的黎小军和李翘因为同一首歌曲走到一起,但是因为不同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而分手。

如果没有变故,他们可能不会再有交集。但生活总是会给你不同的安排和选择。

爱情💑和生活要向花儿开在春风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