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看完張愛玲的《半生緣》後的感想是什麼?

jamie1987


對於悲劇的愛情小說,張愛玲從來都有著像是看客和旁觀者一樣的態度。明明是自己親筆寫的,看起來卻像在敘述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


在小說《半生緣》裡,最讓人為之震撼銘記於心的一句話,是“日子過得真快,尤其是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於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沈世鈞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他自己也清楚這一點。

在最開始,愛情到來的時候,我相信世鈞和曼楨是真的愛著彼此的,只是他們之間的愛情,在當時還不夠成熟,這與世鈞自身有很大的關係。

世鈞的小家子氣,不堅定,不夠信任,是他與曼楨之間最大的阻礙。一個輕易就放下曼楨,和自己不愛的女人結婚生子的男人,並不是一個值得愛和依賴的人。


這段感情對於當時的曼楨,像是平淡生活裡溫潤的一縷風,是她後來的救命稻草,是她像動物一般,被囚禁在房子裡,唯一渴求活下去和重見天日的希望與動力。

她心裡唸叨沈世鈞的名字無數次,唸到最後連自己也絕望了,就認命了,強硬了。

當他們再次相見,是在十年八年之後,彼此都有了家庭和孩子,再想要義無反顧地在一起,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曼楨清醒地意識到現實的情況,她比沈世鈞清醒明白,知道一切都不能回頭,更加了解世鈞的為人。

大半輩子過去了,他們都很無助,很絕望。

當曼楨哭著說: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意味著,她已經將他放下了,認識到這個赤裸裸的現實,並決定面對它,承擔它。


如果曼璐是一個正常的,可以生育的女人,曼楨和世鈞之間,還隔著他的母親,還隔著那些人們固守著的世俗觀念。

對於世鈞來講,正是他的不堅定,讓他最終還是會向母親妥協,繼而離開曼楨,走上與翠芝結婚的同樣道路。

他們很難在一起,即便是在一起,也不會很幸福。


我是一南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長篇小說,講訴了曼楨和世鈞的情感故事,故事很坎坷,也很心酸,最打動我的是故事的結尾。

他們久別重逢,可物是人非,早已不是當年的光景,他們走進之前去過的飯店,走進包間,情不自禁地擁抱在一起。也是那一刻,我的眼淚再也止不住,跟隨著曼楨的心思,淚流滿面。

曼楨講起了自己多年前的遭遇,她本以為自己會痛苦流涕,沒想到異常的平靜,像是講別人的故事一樣。世鈞根本不知道是這樣,還以為她真的是嫁給了豫瑾。而今見了曼楨,世鈞像下了決心似的說,等我想想辦法,沒有不能挽回的事情。

而曼楨卻說,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如今見了一面,就很是難得。

世鈞一直惦念著曼楨,心裡一直有種期盼,可今天一見,好像是訣別一樣,他們之前種種過往,連同曼楨,都會在他心裡死去。

世鈞和曼楨在生死離別,家裡的叔惠和翠芝也在難捨難分,叔惠告訴翠芝,自己的前妻和翠芝很像,年輕,漂亮而且有錢,他感嘆,自從認識了翠芝,這輩子好像就逃不掉她這樣的女子了。

翠芝感覺到了一種淒涼的勝利和滿足。

故事在這裡收尾,故事中的主人翁,沒有一個人的婚姻是因為愛情,大概因為愛情太奢侈了,經不起時間的磨礪,經不起誤會的滋生,經不起世事的改變。

有遺憾的才是難忘的,試想一下,如果曼楨真的能和世鈞結婚,世鈞家裡人對她的態度,還有日復一日平淡的瑣粹日子,他們能熬得了多久,就算是嫁給愛情,愛情也難免被婚姻消磨殆盡。

如此,深愛一場,各自向前,偶爾能想起曾經有段日子,和他一起走過,也算是平凡歲月裡難得的慰藉。





小婷半清


張愛玲太厲害了,將《半生緣》中人物命運的陰差陽錯寫的如此不動聲色。 更厲害的是,乍聽起來這麼荒謬的故事,都被她設置好了人性的伏筆。林心如演的曼楨是新職業女性,遭遇變故前善良單純,遭遇變故後又強大堅韌。蔣勤勤演的也很好,讓人一邊恨她一邊又想起她生活的艱辛與痛苦來。

但更動人的我覺得還是曼楨。她既讓人心碎疼惜,又讓人敬重。

曼楨,即使是在現代,說她是堅強、獨立的新女性,一點不為過。

她從兩次巨大的磨難中站了起來。 第一次是被自己的姐姐和姐夫祝鴻才設計,遭姐夫強暴後懷孕,甚至被囚禁起來,直至孩子出生。 這樣的痛苦,她是靠著對世鈞的愛撐下來的。想著世鈞在等她,想著世鈞還是她的未婚夫,是她可以信賴依靠的人。 第二次是好不容易逃出去之後,她才知道世鈞結婚了。 但是她也沒有垮掉,甚至,

她是靠著世鈞曾經給她的愛繼續撐下來的,讓她相信愛過便是好的。 這個故事按今天的視角來看,結局太不圓滿了。 但這可能才是人生吧,就像曼楨說的那句寥寥幾句卻無限沉痛的話: “世鈞,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那之後,她還在漫長的折磨中活了很久。 因為生下孩子之後,她本來逃走了。可知道孩子生病之後,因為天生的母愛,她又捨不得孩子了,只好答應祝鴻才在他家住下去,甚至和他結了婚。
但想離婚的時候,她比現代女性還決絕,甚至未雨綢繆。 因為祝鴻才有錢又有社會地位,所以她提前找了律師,想要爭奪兒子的撫養權。 她還重新找了工作,希望給孩子好的照顧。 甚至,在祝鴻才答應了她離婚之時,兩個人相對默默流淚,她心平氣和說了句:“謝謝你,姐夫。” 看到最後,曼楨將她生命裡的恨悉數剔除了,只剩下她和世鈞曾經的愛,還有她對兒子的愛。
這樣的曼楨,可能才是真正的獨立女性吧,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還有強大的愛。


婧淳的星空


《半生緣》原名《十八春》是在張愛玲旅遊期間修改的名字,故事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上海,時間是20世紀30年代。

顧曼楨、許叔惠、沈世鈞三人在同一家紡織廠工作。在相處的過程中,曼楨與溫和敦厚的世鈞產生了感情。曼楨的姐姐曼璐為照料全家7個老小,17歲時便離開初戀情人豫謹而開始了舞女生涯,但家人並不能真正理解曼璐,認為她丟盡了家人的顏面。如今曼璐年華老去,為了後半生有所依靠,決定嫁給祝鴻才。從此,維護“祝太太”這個名分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活內容。


世鈞與曼楨的愛情也受到了世鈞母親的極力反對。沈母一直希望世鈞能與青梅竹馬的南京名門閨秀石家小姐石翠芝結合。不料與世鈞同來南京的叔惠卻與翠芝悄悄相愛,但由於石母的門第之見,叔惠在傷心之餘忍痛離開翠芝出國留學。

婚後的祝鴻才原形畢露,整日花天酒地。曼璐為保住名分,決定生一個孩子來留住祝鴻オ。然而以往的多次墮胎卻使她有心無力。在覺察到丈夫看上了妹妹曼楨後,曼璐策劃出一條毒計:姐妹二人共事一夫。懦弱的顧母默許了曼璐的做法。


趁世鈞回南京的時候,祝鴻才強暴了曼楨。從南京回來的世鈞從顧母處聽說曼楨嫁給了祝鴻才百般無奈,於痛心中接受了與翠芝的婚姻。而備受凌辱的曼楨在生下一個男孩後終於逃離祝公館,到一個小地方去教書。曼璐積鬱成疾,不久便病逝了。曼楨為了照顧生骨肉,又忍辱負重地回到祝鴻才身邊,和她平生最痛根的男人同住一個屋簷下。

18年一晃而過,世鈞與曼楨在上海重逢。然而世事滄桑,一切恍若隔世,曾經的兩個痴男怨女,此時清楚地知道再也無法回到過去。



《半生緣》把屬於張愛玲一人獨有的那種精妙絕倫、回味無窮的語言表露無遺。她那洗盡鉛華、略帶感傷的筆調,正好用來緩緩敘述這段漫長的不了情。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痴愛一世的情緣在張愛玲筆下可以演繹到天荒地老,光陰不再。

蕩氣迴腸、令人為之嗟嘆的,只是亂世裡幾個普通世間男女的情感故事,那裡面有一點迷,一線哀怨,一些愛情的脆弱與掩面的無奈。張愛玲借《半生緣)道出了世間真相:或許人生就是如此,一抹諷刺、一抹悲涼罷了。


《半生緣》中陰差陽錯的幾對男女,都有各自的美好理想追求,但他們無一不是生活的負荷者,在外在環境的壓迫下,他們為求生存,不得不委屈自己,或委屈他人,無可奈何地告別原來的自己。

女主人公顧曼楨的家庭是祖孫三代7口之家,曼楨14歲時,作為家庭支柱的父親就病死了,姐姐曼璐為了家庭,甘為妓女。曼楨雖愛著姐姐,但自小,曼楨就以姐姐的職業為恥辱。

曼楨是張愛玲筆下最完美的女性,然而“美是悲涼的”,曼楨纖弱而堅強,希望能以自己的工作使自己、家人過上自尊自立的生活。她白天在廠裡上班,下班後又兼兩份工作,不辭勞苦,“我最擔心的是以後家中的經濟情形”、全家7口人全靠著曼楨,她卻能若無其事,沒有一句怨言。


她憧憬著嫁給心愛的人,單純而又多情,“世鈞,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 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不管你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樣 個人”。

然面,這樣一位純情善良堅強的女性卻遭遇巨大的不幸,姐夫祝鴻才對她虎視眈眈,最終曼楨落入由姐姐曼璐設計的圈套,姐姐幫助姐夫強姦了親妹妹,之後曼楨被囚禁在祝家達半年之久,曼楨掙扎、哭鬧,然而沖不出層層關卡,她只能傷心欲絕地聽著一牆之外世鈞漸行漸遠的皮鞋聲,她的美好的愛情就這樣被姐姐輕輕一擊就破碎了。



沈世鈞是曼楨的愛人,曾脫離家庭到上海尋求新生活。他對曼楨一往情深,他們的愛情熾熱而甜蜜,然而,世鈞的背景是沉重的封建家庭,父親衰老病危、母親年老淒涼、寡嫂幼侄境況悽慘、父親的姨太太在搶奪財產、蒸蒸日上的祖業需要維持,世鈞身負沉重的家庭壓力,他不能不為家庭的生存著想,“父親現在需要他,一切事情都交給他管,趁此機會可以把經濟權從姨太太手裡抓過來,母親、寡嫂將來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只要他繼承了父親的家業,那就什麼都好辦,相反的,如果他不能夠抓住這個機會,那麼將來他母親、寡嫂和侄兒就勢必都要靠他養活”,“保障”是真實的東西,是“人生安穩的一面”,世鈞不可能拋下所有的家庭責任而投奔上海的生活(自己理想的生活)。


曼璐是《半生緣》中塑造得最為成功的形象,在她的身上,人生的無奈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曼璐助紂為虐地把自己的妹妹推入虎口,成了一個“惡婦”形象,是世鈞和曼楨美好愛情的直接殺手,但她本是個純潔忠厚的女子,只是生活把她一步步推入深淵,不能自拔。父親死後,作為長女,她得養活全家七張嘴,還要供弟妹唸書,尋找新生活的希望。

從曼楨的話語中,可以看出曼璐墮落風塵的無可奈何:“可有什麼事是她能做的呢?就是找得到事,錢也不會多,不會夠她養家的,只有去做舞女……舞女當然也有好的,可是照那樣子,可養活不了一大家子呢!”


在生存的逼迫下,曼璐毫無辦法地淪為妓女,然而,她是有自尊的,她曾對祝鴻才拍案而起:“我算是吃了這碗飯了,難道我一家都註定吃這碗飯?你這叫做門縫裡看人,把人看扁了!”但她的自尊敵不過歲月的摧殘,敵不過冷冰冰的現實環境的壓迫。這些人物是時代的負荷者,負荷著環境的壓迫,人的渺小、無力使他們無可奈何。

正如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借範柳原之口說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

——END 點贊很容易,評論顯真情,關注《沒長書》可欣賞更多內容~

沒長書


《半生緣》是成也《普漢先生》,敗也《普漢先生》。關鍵是還能成就一部經典,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為什麼說成也《普漢先生》,敗也《普漢先生》。成就不說了《半生緣》可以說是近代文學史上還是有影響的一部作品,在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美學裡還是有一席之地的。下面說說敗也《普漢先生》,主要是涉嫌抄襲抄襲。

  1. 張愛玲給她朋友宋淇寫信說,《半生緣》是按照us.

    J.P.Marquand

    )的小說《普漢先生》改寫的。
  2. 從故事情節來看,《半生緣》的故事情節及人設跟《普漢先生》差不多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世鈞——亨利,瑪文——曼楨,比爾——叔惠,凱——翠芝。上海與南京的雙城生活——波士頓與紐約。
  3. 從細節方面來看,有些說話內容、敘述細節可以說是“驚為天人”,比如遛狗、總是聞到煤氣味道等等舉不勝舉,甚至《半生緣》故事結尾部分,“世鈞,我們回不去了”也是來自《普漢先生》中的“Darling,we can't go back”……
  • 為什麼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1. 這樣明目張膽地借用,竟然能掩人耳目,而且還成就了一部經典,有時還真讓人不禁唏噓。可實際上,正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如果抄得好,那叫提供思路,從這個意義上說,張愛玲算是一位很會借鑑的美女作家。
  2. 在《半生緣》中,敘述視角從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敘事。隨著敘述視角的改變,小說所營造的世界也就隨之改變,變得更加舒展。再加之,倒敘的應用,讓人從一開始,就知道結局,讓人有一種此情可待成追憶的傷逝基調。

行走的孤獨walking


覺得很符合張愛玲。曼璐當舞女養活一家人,而妹妹的養尊處優和冰清玉潔說白了都是姐姐給的,沒有姐姐提供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曼楨也不可能擁有高級的女大學生身份。如果各自都能按設想的一樣,定然都有比較美好的未來,可如此不經波瀾的人生,定然是張愛玲不願看到的。所以才有了最撕心裂肺的一段劇情,姐夫佔有了曼楨。

而姐姐曼璐原本是想和丈夫祝鴻才好好過日子的,可祝鴻才一天到晚不著家讓曼璐逐漸心力交瘁,才最終想通過自己的妹妹來留住丈夫,將妹妹納入二房,甚至大房都可以。到了這裡曼璐基本迷失了,將自己墜入萬劫不復之地。

在這段故事裡,曼楨和世鈞真心相愛,卻被命運拆散,所有人的結局看似是命運的不公,實則也是自己經營的結果,當然也有時代因素。而曼楨、世鈞、翠芝、叔惠,更像是張愛玲眷顧的人,在時代的天翻地覆面前,他們依然擁有最珍貴的東西。結局看似悲,細細一想,其實剛剛好。



吃著西瓜追劇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用在顧家兩姐妹身上最合適。

曼楨和世鈞,這對有緣無份的愛人。有人說世鈞在他們的愛情中表現得太過懦弱,我覺得就是不夠愛的。一般情況下,在一段感情中,男生更為主動一些,更何況在那個女權還在爭取中的社會,女性的矜持尤為重要,所以說,曼楨是了不起的,她聰明地暗示了世鈞,讓他感覺到了自己的愛意。然而,這個主動的女人最終還是沒能等到心愛的未婚夫解救自己。世鈞太容易放棄他們的愛情了,他相信曼璐的話,相信曼楨媽媽的話,相信自己的猜測,卻唯獨沒有想過一定要找到曼楨,親口問一下,足夠愛一個人首先是足夠了解她,而不是通過別人的話瞭解她。

曼楨是可憐的,喜歡世鈞,付出多的一方總是受傷的,世鈞放棄了她,張愛玲寫出了現實愛情中醜陋的一面。曼楨是可恨的,對姐姐姐夫所作所為的默認,默默承受。

至於曼璐,可恨又可憐,可憐又可恨。曼璐,曼楨,自從曼璐選擇了當舞女支撐整個家庭的時候,世俗對她們的評價就註定是不平等的,犧牲了自己的愛情,青春,名譽只為養家的曼璐多讓人心疼,但是親手將清清白白的妹妹送到自己丈夫榻上的姐姐又多麼可恨!


土撥鼠拔蘿蔔


如今時隔多年《半生緣》又要翻拍了,這次由娛樂圈的大姐大劉嘉玲親自主演,劇中還有蔣欣,曝光的劇照中充分展示了劉嘉玲的獨特韻味,成熟優雅又大氣,非常有範!

在這部劇中劉嘉玲飾演顧曼璐,對於這個角色劉嘉玲曾說:“風情萬種又悲情,反差特別大,對我是很大的挑戰,希望能夠重塑經典! ”我相信劉嘉玲肯定會把角色塑造的非常完美!



對於張愛玲的原著小說,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她的筆觸從來都是犀利的,善於運用環境的渲染烘托出主角的愛恨悲愁,她把每個人物都刻畫的非常生動。


顧曼璐的心狠手辣與妒忌猜疑,曼楨的溫柔似水與不認命倔強性格,世鈞的優柔寡斷與安於現狀,祝鴻才的貪心無厭與淫蕩不堪都通過張愛玲的筆觸描繪出來,讓人感到是如此涼薄心寒但是卻不忍放下手中的書本,因為實在是太引人入勝了!

對於她的《半生緣》可以說是她的經典之作,這部作品無疑是殘忍的,處處透露出絕望,可是在絕望中又有一絲希望,世鈞過了十幾年後依舊愛著曼楨,他的心從未變,就算再見兩個人依舊念著對方,這大概是荒涼塵世裡最值得的安慰了。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部小說,不如等電視劇上映先看看電視劇版的吧,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期待!


記得關注我哦!!!


金魚驚娛


《半生緣》是張愛玲創作三次的成果,處處顯示著張愛玲的精緻與細膩。


舉個例子講,世鈞回老家,吃飯的時候,大家說起狗,然而翠芝說,世鈞是討厭狗的。

後來翠芝與世鈞結婚,她依舊養了狗。


用一隻狗就將兩個人的尷尬婚姻寫出來了。


世鈞與曼楨談戀愛時,他這樣想過翠芝,


尤其是翠芝這一類的小姐們,永遠生活在一個小圈子裡,唯一的出路就是找一個地位相等的人家,嫁過去做少奶奶——這也是一種可悲的命運。


後來曼楨與世鈞分手,世鈞和翠芝結婚,他最後還是成為翠芝生命中那個地位相等的人,他過得也是可悲的命運。

張愛玲用《半生緣》寫出了人生的身不由己,告訴我們,戀愛從來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情,還是兩家人的事情。


她用大量細節來證明,家庭影響人生,性格決定命運。


這些家庭性格對人的影響,張愛玲都是用細節來完成的。


比如說,曼楨的家庭很苦,經濟狀況不好。


曼楨與世鈞第一次正式見面就是在一家小髒館裡面。


這個髒館,叔惠是嫌棄髒兮兮的,他的不適應是因為他很少來這種館子吃飯,去相對乾淨的館子。


這一次之所以來到,因為常去的那家館子春節不開門,逼不得已。


曼楨去小髒館吃飯就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她和世鈞叔惠的家庭差距就一下子出來了。


後來三個人一起吃飯也是AA制,而這對於曼楨的壓力不是特別大。


納博科夫曾經說過,小說是細節的天才。


張愛玲的好就是運用大量細節,來推動敘事。


有人覺得《半生緣》悶,其實是看不懂小說的細節。如果懂得了,就會感覺到很有趣味。


我發現朋友們讀過這本書竟然不知道世鈞最愛吃火腿湯。


而這個細節,張愛玲也是精心設計的。


曼楨媽媽曾經得罪過世鈞,後來燉他愛吃的火腿湯賠罪,世鈞很開心。


世鈞和翠芝結婚後,她都不知世鈞喜歡火腿湯。其實世鈞說過很多次,翠芝依舊不記得。


翠芝記憶力不好嗎?才不是,她記得叔惠也怕狗,所以囑咐家人把狗栓起來,她記得叔惠不喜歡喝中國酒,所以會買洋酒給他。


她就是不記得世鈞愛喝火腿湯,就是想要證明兩個沒有感覺的人,結婚也不會有感覺,生活不會幸福的。


叔惠和翠芝有感情,因為叔惠家窮,翠芝媽媽看不起他,叔惠本來也很驕傲,兩個人到底是錯過了。

這真是一部讓人傷心的書,有情人終成眷屬應該屬於童話。


兩個不那麼討厭的人,門第差不多的人,哪怕沒有感情,也會結婚的。


張愛玲能寫得很好,因為她反覆修改。


小說的最初版叫做《十八春》,1950年在《亦報》連載,也叫做連載版。


1967年,張愛玲又做了修改,叫做《惘然記》,在《皇冠》月刊刊登。


後來《皇冠》出了單行本,小說也有了新名字《半生緣》。


張愛玲有很濃厚的《紅樓夢》情結,在這三次易名中,我們也能感受到蛛絲馬跡。


不禁讓人想起《十二金釵》,《石頭記》和《紅樓夢》。


作為張愛玲的粉絲,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我們可以說《金鎖記》受《紅樓夢》影響很深,給《半生緣》最大靈感的還是美國小說《普漢先生》。


聽到有老師告訴我,我還特意買了一本。



兩部小說的架構相似度極高,這個也是張愛玲承認的(有機會我會專門寫兩部小說的異同)。


優優飛揚


張愛玲的文章,總是會帶有為愛前仆後繼式的追尋,像一隻沒有腳的鳥,不停不停的飛。

《半生緣》講述幾對平凡的年輕人愛恨情仇的故事,他發生在9.18,12.8,解放上海,支持東北等大的故事背景下,註定最後的結局是個悲劇。

世鈞對對於他的愛情💑是真心愛過,只是事實弄人,造化不夠。讓愛情美好的一切都改變了,變得現實和政治。

讓我想起電影《甜蜜蜜》裡面的黎小軍和李翹因為同一首歌曲走到一起,但是因為不同的生活目標和理想而分手。

如果沒有變故,他們可能不會再有交集。但生活總是會給你不同的安排和選擇。

愛情💑和生活要向花兒開在春風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