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里的歌声《我与地坛》书评


地坛里的歌声《我与地坛》书评


《我与地坛》是认识史先生的第一篇文章,称他为先生是因为不敢直呼其名,不然总有亵渎之感。记得那时正是高中,当时是如何接触到这篇文章已记忆模糊,但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却并不是因为读过之后给人带来多大的感悟,毕竟那时候小,或者说,还处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阶段。

当时的班主任—一个严厉的中年男教师,他每次读《我与地坛》都哭得情难自抑,竟至不能卒读。这让我既惊异于班主任居然有如此柔情一面,又疑惑于这篇文章到底何处能催人泪下。


地坛里的歌声《我与地坛》书评

后来我亦多次反复阅读,仍然似懂非懂,不得其中深意。


最近过的比较悲惨,恰逢毕业季,天天东奔西跑参加没完没了的宣讲会,为了一丝的机会挤得头破血流;论文答辩后亦有一堆的问题需要修改,甚至被老师抓进小黑屋里写,焦头烂额之际,又突然结束了一段用情至深的爱恋,好像倏忽之间这个世界对我露出了它的残酷爪牙,呼啸着给我一次又一次重击。真的濒临崩溃,走在西湖边上都会冒出想要不顾一切跳进去的疯狂念头。

那几天,我沉溺在悲伤的情绪里无法自拔也无处排解,孤身一人在异乡,寂寥又沮丧。


地坛里的歌声《我与地坛》书评


重读此文,甚感慰藉。我不明白这世界怎么了,“谁又能把这世界想明白了,这世上很多事是不堪说的”,恰如有苦难的映照才更能体味幸福的欢愉,有了卑劣才更彰显高尚,有了丑陋方知美貌有多幸运,有了结束才能有开始。生活的魅力可能正体现于它曲折之后的平坦,恰如小小地坛里传出的歌声,总能带来希望。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对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做更多观察,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地坛里的歌声《我与地坛》书评


茕茕孑立,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史先生对地坛这个小园子的描述,总是亲切又带有温情,甚至时时都有惊奇的喜悦,看到角落里蚂蚁成群结队的开会讨论,忍俊不禁。听到园子里穿越而过的风,吹动树叶和枝干的声音,心怀感恩。

带着全部情感和意蕴,歌颂春天摇荡的杨花,夏天灼热的石凳,秋天挂满锈绿的大钟,冬天里羽毛蓬松的老麻雀。虽然身体的缺陷不可挽回,但是他不以为意,甚至非常乐观。一个人的生命当以何种形式存在是不能掌控的,而怎么活下去,却是一个值得好好探讨的主题。


地坛里的歌声《我与地坛》书评


热爱生活,赞美生命。因为这园子,他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反复品读这篇文章,我亦感恩能与史先生有这种形式的相遇。


以前傻得可怜,总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突然这个人走了,顿时生活支柱就像被抽走了一样,一切都变得支离破碎,惶惶然不知所顾,未来的规划和生活计划被全盘打乱,失望、迷茫、不知所措。不知多久才能重整旗鼓,但我希望这次,能从自己内心获得力量,沉默而骄傲向生活出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