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普米族村寨裡體會脫貧群眾的喜悅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雲南報道(記者 吳鑄城)2020年除夕,中國商報記者驅車600餘公里,從昆明來到地處滇西北高原上的雲南怒江州蘭坪縣,再從蘭坪縣金頂鎮出發,沿著蜿蜒崎嶇的、新修的水泥路面,翻過山巒,又進山坳,來到了金頂鎮高坪村雞頭刺村民小組。

雞頭刺村民小組是一個普米族村寨,共有48戶普米族群眾、162人。寨子背靠大山,前面是懸崖深淵,幾十戶人家的房屋錯落有致地建在山坳中間,據瞭解,此前這裡是個有名的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

車行到山坳裡,村支書和玉龍抱歉地說,前面車不能調頭,只能走路了。此時,山頂陽光明媚,而山下氣溫卻只有零下二攝氏度,空氣清新,翠煙繚繞,好一幅高原生態、山村田園畫卷。

在雲南普米族村寨裡體會脫貧群眾的喜悅

火塘邊的年夜飯

尹吉妹家就坐落在幾棵巨大的百年古樹旁。門上貼著對聯,屋簷上的兩個紅燈籠在陽光和藍天的映襯下顯得分外喜慶。一個50來歲、瘦高的中年人在尹吉妹家的火塘邊坐下,陪中國商報記者聊天,他是尹吉妹的丈夫尹加龍。火塘上兩口銅鍋燉著土雞和臘肉。火光明滅,香味四溢,這就是他們的年夜飯。

在雲南普米族村寨裡體會脫貧群眾的喜悅

“您家養了這麼多羊,一隻可以賣多少錢?”中國商報記者的話題就從尹吉妹家羊圈裡的一群羊開始。

“就養了61只。羊長大每隻可以賣1200元。每年可以賣30000多元。”

“養這麼多羊,放羊很辛苦吧?”

“早上把羊趕上山吃草,晚上趕回家喂點玉米。一家人換著放羊,習慣了也不覺得苦。”

“除了養羊,您家還有其他什麼收入?”

“還種了2畝多大蒜,大蒜每斤可以賣10元,每年可以賺2萬多元;種了1畝多土豆,一部分留著自己吃,一部分可以賣,每畝收入有5000多元。”

“您家生活條件一直都不錯?”

“以前可沒什麼致富門路,自從雲南省裡來了扶貧工作隊,三峽集團又掛鉤幫扶,這幾年才好起來。每戶補助種羊十隻,每年都給一些補貼。現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談起自己的家底,51歲的尹吉妹,面帶笑容,語氣喜悅而真誠。

“您家是一個大家庭吧,院子這麼大。”

“正房有200平方米,廂房用來裝糧食和家用,外面院子做羊圈。一家四口人,大女兒在蘭坪縣城開店做生意,平時家裡只有三口人居住。”尹吉妹家正房是一棟兩層小樓,裝飾得古香古色,頗有普米族農家風格。

一旁的和玉龍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前幾年,由於尹吉妹的兒子尹金柱出車禍,身體殘疾,導致家裡一度十分困難,屬於典型的因殘致貧貧困戶,後來三峽集團掛鉤幫扶,除補貼尹吉妹家十隻種羊,村裡也讓尹金柱做村裡的生態護林員,每個月補貼勞務費700元,每年補貼8400元,平時也好照顧一下家裡。

尹吉妹的兒女如今都長大了,大女兒在蘭坪縣城開店做小生意,基本能夠養活自己。丈夫尹加龍身體也還硬朗,一家人生活不用愁。

因學致貧因勤致富

隨後,中國商報記者離開尹吉妹家,來到金頂鎮關平村白草林村民小組楊繼方家。楊繼方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他家除了自己一個人是白族,另外四口人都是傈僳族。全家五口人,開支比較大,一個孩子讀大學,每個月生活費支出1200元左右;一個孩子讀初中,每個月支出約160元,還有一個86歲的老人,他家之前是因學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楊繼方告訴中國商報記者,近兩年,國投大朝山水電站掛鉤幫扶和蘭坪縣裡支持,補貼了他家兩隻種羊,他自己又買了一些子羊,共養了75只羊,每隻羊可以賣到1300元,每年可賣2萬多元,同時,他也是村裡的小組長,每年補貼有1萬元左右;在村裡兼做地質監測員,每個月有600元的收入,每年7200元;平時偶爾幫村民維修太陽能和廚房,每天有150元的收入;他種了約半畝中草藥重樓,一家人一年的總收入在六七萬元左右。

如今,楊繼方已建蓋了一棟兩層樓的房子,每層120平方米,完全夠一家人居住,老人有高齡補助、養老保險、社保扶持,孩子讀書學校也有些補貼。 “這幾年蘭坪縣裡政策好啊!”楊繼方對記者說。

記者手記:脫貧群眾的喜悅

採訪結束,暮色將合。“全面建成小康,一個也不能少”。記者心裡突然湧起一種莫名的感動。小康,是滇西北高原上眾多少數民族同胞恆久守望和執著夢想。

或許,怒江這塊聚寶盆上,憨厚、淳樸的百姓才是吸引記者的原因之一。從尹吉妹樸實的笑容中和楊繼方黝黑的臉頰上,記者看到了當地脫貧群眾的喜悅;從噴香的食材裡,體驗到了滇西北高原山區的年味。真心祝福普米族和傈僳族同胞,祝福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