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僧格林沁是满清八旗子弟最后一道屏障吗?为什么?

骑蜗牛走高速


僧格林沁是蒙古人,确实是满清最后的屏障。在太平天国的“北伐军”攻到天津、危胁京师,天下震动。咸丰准备逃离北京时。是僧格林沁帅蒙古骑兵杀死李开芳,生擒林凤祥,灭掉“北伐军”。当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又是僧格林沁领军抗击,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攻占天津,直指北京。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阻击八里桥。以马刀和血肉之躯阻击洋枪、洋炮的英法联军。僧格林沁誓死不退。虽败犹荣。太平天国“天京陷落”。“捻军”蜂起,僧格林沁又帅蒙古骑兵征剿,因冒进“高楼寨”、陷入“捻军”重围,兵败被杀。满清风雨飘摇的危机时刻,不管“内乱”、“外患”。僧格林沁成了咸丰的“救火队长”。


刘满嗲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著名将领,晚清名将,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贵族出身,善骑射,被清廷称为“国之柱石”。

19世纪中期的清朝,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堪的悲剧时代。内有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外有与列强的持续冲突。在这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来自蒙古的军事贵族僧格林沁被清廷所重用。他不仅在历史上留下蒙古骑兵的最的辉煌,也用自己的结局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清朝的正规军绿营已基本被太平军摧毁殆尽,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部队便成为清廷用以监视并抵制湘、淮系地方军阀势力的惟一可以依赖的一支武装力量。慈禧太后让僧格林沁单独率满蒙骑兵将捻军镇压下去,目的是提高清廷的威望,以掣肘并打压新近崛起的最大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的湘、淮军事集团。结果却是僧格林沁兵败战死,彪悍的蒙古马队覆灭,令清廷大为震恐。僧格林沁的败亡,也让湘、淮系地方军阀无所顾忌并乘机坐大,逐渐拥兵自重,尾大不掉,成为既维护又威胁清廷统治的主要力量,也是民国前期各路军阀的鼻祖。

僧格林沁恃勇少谋,最终被捻军诱敌深入,斩杀在战场上。僧格林沁之死,意味这满清军事联盟中一位能打的悍将也没有了,满蒙八旗作为一个军事集团已经事实上不存在了。


Sylar弈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著名将领,晚清名将,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贵族出身,善骑射,被清廷称为“国之柱石”。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旋入京,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后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

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咸丰五年(1855年),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俘林凤祥、李开芳,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

咸丰九年(1859年)僧格林沁到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第二次大沽口之战面对来犯英法联军,僧格林沁带领部队,奋起抵抗,痛击英法联军。战斗击沉敌舰4艘、重创敌舰6艘,击毙、击伤英法联军484人,重伤英军海军司令何伯(贺布)。[1]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抗击外来侵略中取得第一次伟大胜利。[2][3]当时,马克思也亲自撰文,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4]

僧格林沁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他去世时,百姓罢市,巷哭野祭。灵柩返回北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声震地。


明发不寐


是满蒙军事集团,最后一个能带兵的。但是他的战术水平实在跟不上时代了。从外蒙搞来的那些骑兵,射箭的水平,还不如成吉思汗那个时候。在八里桥张家湾被英法联军彻底打垮,然后被革职。后来为了制衡湘军和淮军被重新启用。

他在鲁西南剿捻被打死以后,兵权还在朝廷手里,但是已经没有人能带兵打仗了。

虽然没有人能带兵,但是满清朝廷在政治上并没有完全垮掉,他还是整个中国公认的中央政府。僧格林沁死掉半个世纪,满清政府才垮台。中间还出现了同光中兴。

僧王阵亡,确实让满族人少了一个筹码。但是这个影响也是有限的。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宜将它的作用无限的扩大。他的死对于满人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心理作用。但是你也应该看到,他连农民军都不一定能打得过,更别说对付洋人,捻军最后还不是淮军给灭掉的。有没有他有什么所谓呢?


stud白丁


僧格林沁(蒙古语:Sengge Rinchen,西里尔字母:СэнгэРинчен;1811年-1865年),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双胜镇)人,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晚清名将。 道光五年(1825年)袭科尔沁郡王爵,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据《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被捻军围击,战死于山东曹州高楼寨。

清末出身八旗的统兵将领的还是有几个的。他算得上是有几分骨气的!抗击英法联军还是起了很大作用。

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时,藐视中国军队的设防,不听中国军队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英法联军军舰撤走。

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清廷对僧格林沁和有功将士大加奖赏。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也对此事给予充分关注与肯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州。咸丰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职。继而再战,又败于张家湾、八里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毁。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触怒了洋人。咸丰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钦差大臣职。


我想我是坏人


是。

僧格林沁死,满清人感觉到他们自己民族的柱石没了。

僧格林沁之死是满清用人的一道分水岭。在之前,满清的军政大权一直掌握在满族人手中。之后,军政大权逐渐转移至汉人手中,如曾国藩、李鸿章等。

因为,满清已经历史地没落了。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僧格林沁确实可以称为清末满清八旗子弟的最后一道屏障。

原因可以从清朝国策上来看,满蒙政治联姻贯穿这个清朝,所以在满清统治者看来,蒙八旗是属于满清内部团队,而僧格林沁属于蒙古八旗,所以被统治者所倚重。僧格林沁个人的能力比较强,满蒙八旗到清末战力退化严重,上不了马,拉不了弓,而僧格林沁在内外战争中战功卓著,屡立功勋。与此同时,经过天平天国的战乱,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团练组织崛起,使满清更加需要倚重僧格林沁。所以僧格林沁战死后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



大智读书


不准确。他1865年就死了。清朝1911年才完。如果他是八旗最后一道屏障,那后面46年大清是靠什么人支撑的呢?大清起于八旗,满蒙汉军旗人是清朝的根基,没有八旗也就没有大清。如果说这位蒙古的博尔济吉特僧王是八旗最后屏障,不如说满洲的叶赫那拉慈禧太后是八旗的最后靠山。太后一死,大清很快就完了。


范阳节度使


不是,因为僧格林沁是蒙古贵族!


你想要的历史


不是,不为什么就是不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