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中诸葛亮军事能力出色,蜀国不能一统三国的原因有哪些?

开大火车


水镜先生对刘备说:能把握住当世时势变化的俊杰,世间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卧龙孔明,一个是凤雏庞统。

刘备得到水镜先生的指点后,破费了一番功夫,终于将凤雏、庞统都纳入麾下。

既然“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那为何刘备将两人都收服了,却依然不能统一三国呢?

一、诸葛亮的实力不弱,魏国和吴国同样不弱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孔明先生无所不能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从而导致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魏国和吴国真的弱不禁风吗?

从上帝视角来看,这个结论显然站不住脚,蜀国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吴国有周瑜、吕蒙、陆逊、黄盖;魏国手下也有像许褚、曹真、司马懿、贾诩这样的人才。

能够成为对手的双方,自然不可能弱,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甚至评价曹操的军事指挥能力堪比孙武和吴起: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如此情况下,诸葛先生在地狱难度开局的情况下,能够造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已是了不得的一件事。

至于统一三国,这远远不是孔明先生光凭才能就能办到的事情了。

二、蜀国地盘太小,战争潜力有限,无论是兵源、资源、劳动力数量都远远比不上魏国

魏蜀吴三国中,蜀国其实是地盘最小的一个,地盘小,意味着人口少、资源少,在三方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蜀国战争潜力最差。
再者,从地里位置来看,益州固然艰险,但这也意味着敌人只要守住了出川的要塞,那么蜀汉政权等同于被限制在了四川。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明确说明: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可在吴蜀联盟宣告破灭后,蜀国少了一个盟友的同时,连荆州也给丢了,这意味着蜀国东出秦川的难度成倍增长。

当时蜀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也一直是个大问题,蜀汉人少,9个人就有一个去当兵,剩下的人还要负责从事生产工作。

可青壮年都上了战场,剩下的老弱妇孺又能做些什么呢?答:蜀锦。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很容易便能发现一个问题,诸葛丞相率军北伐时,最大的问题不是敌人太强大,而是自己拿不出粮食了。

光靠着物资供应不上这点,我们就能想象统一三国的难度。

三、蜀国人才储备不够,内政型、武将型的人才都太少了

诸葛丞相在《后出师表》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阳群……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这句话让人看着,尽显疲态,他说出了当时蜀汉政权最致命的问题——人才不够!

蜀汉建国不过三年时间,刘关张、黄盖等蜀汉政权核心人物都去世了,此时新一代的人才又没成长起来。

面对这种局面,诸葛亮毫无办法,如他所言“未解”也。

结语

《后出师表》: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面对着这一连串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诸葛亮内心很苦,蜀汉和曹魏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万般无奈之下,他做出了北伐的决定: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这是丞相最后的努力,也是蜀汉政权最后的希望。

但有以上三条原因无法解决,蜀国在统一三国的道路上,注定只能以一种令人惋惜的结局收尾。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1】《三国志》

【2】《华阳国志》

【3】《资治通鉴》

【4】《后出师表》


脑洞趣味历史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演义》当中的诸葛亮几乎是一个“神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军事、政治、权谋无所不精无所不能,就是有这样的一个人辅佐,刘备却最终没能兴复汉室,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但是在小编看来,蜀汉却是没有太大的统一机会!那么今天小编就来分析一下,蜀汉不能实现统一的具体原因:

一、诸葛亮是人不是神,内政一流,军事准一流

很多人为蜀汉扼腕叹息的首要原因便是因为诸葛亮,那么小编要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与现实中的诸葛亮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一个是小说中的“神人”,另一个则是现实中的贤相。

诸葛亮自追随刘备开始,其表现出的大多是卓越的政治才华,而非军事能力。真正能打仗的是刘备,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博望坡之战,入蜀之战,汉中之战等等均是刘备担任总指挥,而诸葛亮多是在后方进行辎重粮草的保障以及统治区域的治理。

那么在后期,夷陵之战后刘备去世,诸葛亮统领蜀汉大权。这个时候诸葛亮开始进入一线战场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从其整体表现来看,屡次以弱击强还是颇有水准的,但是相较于一流名将依然是有差距。

说到这里,大家就会发现诸葛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虽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却并非是能够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天才。所以蜀汉要想以弱胜强击败曹魏就绝非大家所想的那般理所应当了!

二、蜀魏两国的实际差距

战争在排除一切偶然因素之后,打到最后比拼的便是两国的综合国力,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进行一组数据对比:

当时蜀汉总人口98万,总兵力不超过15万,机动兵力约10万。那么北方的曹魏呢,人口440万,总兵力约60万,机动兵力约40万。

看了上面这组对比,大家实际上心里面已经基本有数了,无论是人口还是军力,曹魏的实力都在蜀汉的四倍以上。那么再说一点,当时曹魏为了应付诸葛亮的北伐,在关中和凉州地区部署了两个军团,一个是雍凉军团,一个是陇西军团。其中陇西军团为一线防御,有十万人左右;雍凉军团是守卫长安核心精锐,总数约十五万人。

好了,大家看到了,曹魏为了对付蜀汉整整聚集了二十五万人的力量,是蜀汉的2.5被,那么依靠一个是人非神的诸葛亮赢面能有多大?

另外,也会有人说,蜀汉可以依托险峻的地形关起门来搞发展啊,等积蓄了力量之后再北伐啊!

那么好,你发展了难道人家不发展?当时曹魏所占据的北方其经济、文化、人才等条件都要远远超过蜀汉所占据的益州。其发展的速度必然会远远超过蜀汉,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与曹魏的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

简单举个例子,当诸葛亮死后十多年,曹魏由司马昭、司马师兄弟掌权,进而暴发了“淮南三叛”。此时的曹魏为了平息这一局部叛乱,竟然调动了近40万军队连着叛军和东吴来接应的部队一起揍!由此可见仅仅只是这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曹魏的实力就增长到了一个何等恐怖的地步,早已经远远甩开了蜀汉和东吴!

三、人才层面的差距

既然前面从“常态”的层面我们分析了蜀汉与曹魏的实力差距,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偶然”层面。若果说实力不济靠人才来补,那么我们说一说人才层面蜀汉与曹魏的对比。

关、张、赵、马、黄,着五虎上将是蜀汉第一代一线武将,基本可以和曹魏一线武将“五子良将”持平;法正、马良、诸葛亮、庞统与荀彧、郭嘉、程昱、贾诩、司马懿等人也能勉强拼个伯仲。

也就是说第一代人才双方可以基本持平,但是蜀汉不可能明显超过曹魏,既然不能明显超过如何去弥补实力上的差距呢?

那么再往下说实际上大家已经知道了结果,曹魏司马昭、司马师、钟会、邓艾等一个个名将层出不穷,反而是蜀汉的张苞、关兴、蒋琬、费祎等人迅速凋零,唯一一个抗大旗的姜维还是从曹魏一方招降过来的。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蜀汉在后继人才的培养上远远落后于曹魏,在人才的对决上双方依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在“偶然”的层面。蜀汉战胜曹魏的可能性依然是微乎其微!

综合前文的三点我们可以看出,首先,诸葛亮首先并非一个能化不可能为可能的神,所以单靠他不能为蜀汉带来统一;其次,蜀汉与曹魏综合实力差距太大,所以在“常态”下蜀汉不可能击败曹魏统一天下;第三,蜀汉与曹魏人才层面依旧差距明显,所以在“偶然”状态下战胜曹魏的机会依旧是微乎其微。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我是华夏问长安,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喜欢我,就关注我!


华夏问长安


引言:

诸葛亮军事能力出色,蜀国不能一统三国的原因主要是兵力枯竭、联盟松散。

兵力枯竭

刘备占领益州不久就发动了汉中之战,据记载汉中之战刘备是益州兵马倾国而出,但也才集结了七八万人。刘备虽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占领了汉中,但是和曹操的对战中双方各有胜负损失可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曹操在放弃汉中时迁移了所有的百姓,留给刘备的几乎就是空城,这让刚刚成立的蜀汉雪上加霜。

两年后,蜀汉还没能休养生息走出低谷,刘备抽调个地方军力总计四五万人马发动了夷陵之战,而这场大败让蜀汉彻底进入了低谷短时间内根部无法翻盘。白帝城内刘备将只有一个空架子内部残缺不堪的蜀汉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能力再怎么通天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蜀汉国力恢复如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可以随意挪动的兵力诸葛亮怎么北伐统一。

联盟松散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修复了和东吴的外交和联盟。但是东吴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盟友,诸葛亮曾邀请孙权出兵攻打合肥,以减轻曹魏对蜀汉的军事压力。结果孙权亲率十万大军攻击合肥,孙权大军还未到合肥城下和曹军交锋一次损失千余人,孙权就率军撤退了。这样的盟友关键时刻怎么能发挥作用。

蜀汉作为三足鼎立时期最弱的一角,凭借自己根本无法战胜曹魏,东吴又属于墙头草的角色,诸葛亮以一己之力是在是难以实现统一。诸葛亮数次北伐,第一件事就是派遣众军到蜀吴交界处防御东吴趁机偷袭,以弱攻强已经是逆流而上了,还要堤防盟友偷袭。

总结:诸葛亮以寡敌众,诸还要处处小心谨慎,怕一个失误的决策就带领蜀汉走向覆灭。蜀汉没有充足的兵源、没有坚固的联盟是影响统一的重要元素。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首先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能力并不出色——《三国演义》中虚构的诸葛亮才神机妙算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阳谋高手,不是阴谋高手。

和诸葛亮一样的阳谋高手,三国时期主要有荀彧、董昭、刘晔、张昭、鲁肃、沮授等。

三国时期的阴谋高手很多,主要代表有庞统、法正、彭羕、程昱、荀攸、郭嘉、贾诩、田丰、许攸等。

阳谋和阴谋的不同:阳谋注重的是天下局势,是整体大局,是摆在台面上的策略;阴谋注重的是胜败得失,是战术策略,是秘密行事不宜公开。

举例说下,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榻上计、董昭和荀彧的奉天子以令诸侯主仗、沮授以河北四州号令天下策略等都是公开的策略。

庞统、法正等夺取巴蜀计策、法正斩杀夏侯渊策略等都是秘密进行,不能公开的。

蜀汉夺取东吴交州的路线,永安攻打夷陵牵制东吴荆州军南下交州

其次蜀汉不能一统的原因

1、蜀汉建立时,天下局势已经基本稳定,难有腾挪空间,只有曹魏和东吴两个对手。由于蜀汉是以汉朝正统自居,在孙权称帝前,只能以曹魏为敌手。

2、刘备死后,蜀汉治理者缺乏阴谋大家。诸葛亮、蒋琬、费玮、董允、吕乂、陈祗等人都是擅长阳谋,擅长治理的人。蜀汉再无庞统、法正、彭羕等阴谋大家。

蜀汉一味以曹魏为对手、盟好东吴,没有在天下形势变化时,采取纵横策略去获利。

简单说,在曹丕数次大举南征东吴时,蚕食东吴土地以获利,然后迅速和东吴和好,出击曹魏。

每次战争目标以夺取1两个郡为目标即可,慢慢蚕食邻国,一如当年战国时秦国蚕食魏国、赵国、韩国、楚国土地一般。

而诸葛亮、姜维都坚持以夺取关中为优先策略,蜀汉朝臣受诸葛亮影响也一样固执,蒋琬意图向东夺取上庸进攻曹魏占据的荆州策略,因为受到普遍反对而作罢。

3、蜀汉始终坚持北伐,忽略了开发南中的重要性。

对于蜀汉,原本可以有三道保险:汉中是第一关;巴郡是第二关;南中是第三关。

西汉、东汉时期之所以不重视南中,是因为疆域太大,管理不过来。但蜀汉时,除了汉中巴蜀,蜀汉就剩下南中。

蜀汉若开发南中,移民经营,教化当地部落,让南中成为可以自保之地。就算巴蜀汉中都丢了,曹魏想要灭蜀汉,基本不可能。

简单说,蜀汉时要想统一,必须:

1、放弃只以曹魏为敌人的策略,灵活根据局势,从曹魏和孙吴手中蚕食土地;

2、放弃夺取关中策略,重新回到三分荆州局势,以此防止曹魏和东吴结盟;

3、以蚕食东吴为主,主要蚕食交州、荆州,以蚕食曹魏雍凉地区为辅,不要触碰曹魏核心地区关中和洛阳。


历史哨声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蜀国统一全国,不是想一下就可以实现的,要有好多优势前提条件凑在一块,每个环节都不能拖后腿,故原因分析如下:

  • 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

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 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

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

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

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

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

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 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
    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

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三国志》陈寿

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 科技: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 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

魏国人才储备: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

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

吴国人才储备: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

军事人才有吕蒙、陆逊,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

蜀国人才储备: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

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

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综上所述: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完全不具备统一全国领导力和群众基础。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

我是怀信同学,欢迎大家围观赐评,喜欢的话就点点关注!!!


怀信同学


成也忠心,败也忠心。

诸葛亮在历史上不仅仅只有著名的军事家这一个名头。实际上他侍君至忠也为后人所称赞。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三国中那绝对的顶尖存在。像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五丈原,火烧博望坡等都是他的代表性战役。

由于当时刘备礼贤下士,不辞辛劳的三顾茅庐来请他出山,自此踏上了为蜀国殚精竭虑,忠心至死的道路。

忠心耿耿,又足智多谋,使其在蜀军中的威望仅次于刘备。营中众将对其也是毕恭毕敬。

刘备白帝城托孤,曾经遗旨,若此子可教,则教之,若无能,卿可取而代之。

但是诸葛亮此时却显得有些愚忠了。

刘禅在当时随便任何一个人看来,那就是集齐了任何昏君和亡国之君的所有隐患。

如果诸葛亮能够取而代之,或者直接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那结果又是另一样。

调兵遣将,制定国策,令行禁止,自己可以随心所欲的施展自己的才能。

但是作为忠臣,就必然要有桎梏。君上的猜疑,臣子的弹劾,本来可以安安稳稳的施展自己的抱负,却要分神来对付这些无用的事。

劳心劳力,真正做到了殚精竭虑,也致使自己在正当年时远离人间。怎能不让人唏嘘感慨。

若是诸葛亮能撇清世俗的成见,建立忠于自己的领导班子,和直属军队,扫平三国只是时间的问题。

所以说,诸葛亮是成也忠心,败也忠心。


古今中外多少事


其实三国时代蜀国势力在后期应该属于最弱的一方,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人口数量其实在几乎任何朝代都是硬核,硬实力,长久来看,他能带来强大的经济能力和创新能力,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如今很多发达国家担忧出生率低的原因。也都有引进优秀人才的通道

东汉末年,由于两年的战乱,全国人口锐减,到三国时期全国只不到1000万人。三国中人口最少的是蜀国人,人口有94万人,兵力十几万人,百姓的负担很重。最强大的是魏国,人口537万,魏国灭亡的时候有1386万人。蜀国用能干有230万人口(有数据说不到百万),兵力23万。吴国人口大约3/400万。

看下蜀国的人口数,你就知道他显然不能统一中国,当然还有其他资源缺乏的原因,当时的中国,魏国无论各个方面还是要全面领先东吴和西蜀,晋以后或者更确切地说唐宋以后,全国的经济中心才慢慢向南方转移,个人以为唐宋以后,全国的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三角地区,岭南地区还是比较差的

2.我们来看看三国的国力。国力可分作领土、人口、军队、人才等。先说领土。魏国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基本相当于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宁夏、甘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还包括内蒙古的一部分,总之长江以北,尽归魏国所有。

吴国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荆州与魏国共有,大体而言,吴国的势力范围就是现在的江南和华南,包括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地方虽然也不小,但还是比不过魏国,而且当时中国南方开发还很不充分,所以人口和综合国力,更是没法比。

蜀国只有一个州,益州,当然益州相当大,包括现在的陕西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的一部分,统称西南。对照一下地图,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三国的实力之比:三国当中,魏国最大,蜀国最小,吴国与蜀国的领土相加才接近魏国。

再说人口。金文京列出了三国灭亡之时的人口数据:蜀国共28万户,94万人;吴国共52.3万户,230万人;魏国共66万户,443万人。这一比,更加明了,魏国相当于两个吴国,五个蜀国。

与人口相关的数据,是士兵与官吏。蜀国94万人中,士兵占10.2万,官吏占4万;吴国230万人中,士兵占23万,官吏占3.2万;魏国的士兵没有明细的数目,金文京推测有40万以上。数据一列,强弱分明,已经没有对比的必要。我们只想指出一点,蜀国的人口虽然还不到吴国的一半,官吏人数却超过吴国,可知他们的政府队伍臃肿,行政效率与财政压力都将构成执政者的难题。

明确了士兵人数,再说军队的性质。三国的形成,可视为军阀之间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大军阀吞并小军阀,最后决出三个胜利者,就是三国的君主。不过这三大军阀之间,依然有其区别。魏国坚持中央集权,把私人武装改编为中央直属,同时推行军屯制,积极组建隶属于国家的军队。吴国则相反,由于孙氏父子在江南地区属于外来政权,不得不跟当地的豪族势力寻求合作,让渡一部分权利给他们,造成豪族势力过于强大,尾大不掉,所以吴国的政治体制,从表面上看,属于中央集权,实际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联合政权,吴国的皇帝,更像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幕府将军或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君主。

至于蜀国的军队,与前两者毫无可比性。刘备不像曹操和孙权那样出身豪族,金文京称他为“浪子英雄”,说白了就是流浪汉,因刘备大半生流浪、转战各地,他的军队则是一个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装集团,而且,在蜀国的本地人看来,刘备的军队更是标准的外地人军队,刘备的政权也属于外地人政权,战斗力既差,而且不接地气。

最后来说人才。如果相信《三国演义》的叙述,显然蜀国人才最盛,数一数二的文武人才基本都跑刘备那儿去了,实际上恰恰相反,人才层面上也是曹魏政权占绝对优势。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贤令,为魏国培养了至少两代人才,何况魏国的领土,中原和华北,本是人才汇聚之地。吴国地处江南,文采风流,所出产的鲁肃、周瑜、陆逊等,都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物,问题在于缺乏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

最惨的还是蜀国,且不说五虎将都是被神化的人物,单讲一点,刘关张的年纪,比诸葛亮大了近一代人,等到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张飞都已经年过四十,虽然他们在这之后也都有过出色表现,比如张飞在汉中争夺战中的功绩,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关羽别的事迹很多都是演义里虚构的,但水淹七军是真的),但毕竟他们年龄摆在那呢,巅峰时期都已经所剩无几了,用足球术语来讲,他们和诸葛亮的巅峰期不幸错开了,没能擦出多少火花。刘备占据益州之后,一来当地人才匮乏,二来即便有些人才,并不甘心为刘备所用,第三,蜀国群臣好内斗,刘备和诸葛亮在世,还能镇住局面,他们一死,蜀国内政逐步陷入混乱,无可救药。

--------------------------------------

题外话:通过综合实力对比,你会发现蜀国的实力和其他两国差距很大,不过也正好说明了刘备这个人的屌丝逆袭成功非常牛逼,个人能力是超强的,刘备相对曹操,孙权是彻底屌丝,要啥没啥,白手起家,唯一的一点点优势就是帝室之胄(不过据有人考证还是假的)




SVIP至尊版


如果看三国演义,那蜀国人才非常神通广大,诸葛亮是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能。鲁迅先生曾说:诸葛之能近于妖。几乎不是人力可为的妖怪。再看武将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个个万人敌。可是为什么三国里蜀国是第一个亡国的呢?这个问题就值得思考了。首先三国演义不是正史,再者诸葛亮是治国理政的好手不假,并不是神出鬼没的谋略家。也就是说,他是箫何干不了张良的活。再者诸葛亮是中国忠臣的代表,儒家推崇的忠孝之道与人臣之礼在他身上完美的体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同南宋文天祥一样,为蜀汉尽一死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活活累死在五丈原前线,为万世旌表,可以说他是扛着孔老夫子的牌位在干活,真正为后世的文臣立了一个大大的榜样。后来的外族统治者对其更是非常推崇,因其为了统治需要,更加需要忠于自己的忠臣良将,更别提汉家朝庭了。神话当然是难免的了。

再看五虎上将,关羽虽为万人之敌,却傲气十足,一不愿与老兵为伍,二不愿团结东吴,最终丢了荆州,含恨而死。张飞暴虐,鞭挞士卒自取灭亡。只有赵云死忠一世,作了刘备半辈子卫队长,最后死于驻地,但是这对大局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反观曹魏与东吴,第一他们都有稳定的治理区域,努力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实力不断壮大。只有国力强盛才能支持持久的战争,才能笑到最后,活到最后。第二他们的俩代统治者,都是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可以为了自身利益冷静处事,不会为了一时义气,倾力与别国厮杀。曹操被张绣杀死了儿子、侄子、爱将最终都可以接受张绣的来降,可见胸襟之广大。可是刘备却不听人劝,为了报仇,在自身实力最为强大之时,与东吴开战最后兵败。使蜀国由胜转衰,落于窘境。可见蜀国的失败,并不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是方方面面的失误促成。


说历史的小白


诸葛亮的军事实力如何?是不是三国时期最出色?为何不能统一天下?我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一、军事实力如何?

我所了解的诸葛亮主要是通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而真正历史上的诸葛亮跟小说是有很大差别的,个人觉得《三国演义》由于民间传说和小说的渲染性质,把诸葛亮神化了,甚至说是妖化了,会呼风唤雨,烧香摆神阵。所以今天我就抛开《三国演义》里我们对诸葛亮的认知,从历史的真实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真实历史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很出色这是不可否认的。

其一,在刘备与他初次相遇时,就为其确立了重要军事大方针:“据荆州,谋西川,三足立,逐中原,复汉室。”

其二,直面东吴孙权,促成孙刘联军赤壁之战败曹魏。《三国演义》里“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虽是小说虚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其三,北伐曹魏的过程中,以绝对弱势兵力打的曹军连连败退,打的魏大都督司马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那怕死了,也能让司马懿不敢放肆,这里在正史《晋书》《汉晋春秋》和小说《三国演义》里都有记载,就是“死诸葛走生仲达”,当然小说里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司马懿都害怕的人,军事实力不强谁会信?!

二、军事实力是不是三国最出色?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确出色,但是却不是第一。为什么这么说呢?来看一下史书中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诸葛亮传》

史书《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的评价非常高,这段文字说的是诸葛亮的政绩和为人,高度评价了诸葛亮在治国方面的杰出成就,就史书的角度来讲,绝对算得上政绩华丽不输帝王了。

而其中有这么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直接解释就是“打仗领兵谋略,不是他所擅长的”。如果单看字面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打仗不行。但我个人的观点是:诸葛亮治国安邦的能力太强了,相比较军事能力反而不那么显眼了,并不是说真的不擅长。



不过要说三国历史中军事最出色,还是首推曹操。虽然曹操也吃过败仗,但不可否认他才是真实历史中,三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详细记载,这里不做过多赘述。

三、有诸葛亮的蜀国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诸葛亮想要统一天下,最大的敌人就是曹魏,所以诸葛亮才制定了北伐方针,但为何没能成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蜀军长途跋涉,魏军以逸待劳。蜀军北伐曹魏需要长途行军,而川蜀之地自古以来多险峻,行军之难可以想象。而蜀军不但要经过自己的领地,还要长途奔袭曹魏,这对士兵来水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负担。而对面的魏军则可养精蓄锐,坐等来犯之敌即可,这是很大的优势。

其二,劳民伤财,粮草不济。三国时期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好不容要稳定一点就又要打仗。虽说蜀地富庶,但也经不住一直这么折腾。

其三,曹魏家大业大,蜀汉根基不稳。在诸葛亮北伐之时,曹魏军团有着曹操早年打下的基础和后续的经营,已经非常稳固和强盛。而相比较下蜀军则要弱很多,连年征战的后遗症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是透过表面早已伤痕累累,就算兵强马壮都不一定打得过,更何况如此。

其四,诸葛用人不当,贻误重要战机。这里可能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的最大污点了,在其中一次北伐过程中,任用了经验不足的马谡镇守战略要地街亭,致使计划失败,直接导致了北伐计划宣告破产。



总结:诸葛亮军事能力虽不是第一,但也很出色,这点毋庸置疑,只是相较于他的政治和治国等才能要差一些。至于统一天下,同时期的魏国太强,实力和国家都比较稳固,曹操早年为魏国打下的基础不可忽视。而同时期的蜀国虽有诸葛亮这等大才,却也无法撼动魏国,究其原因也算是历史的必然,所以不能勉强。


历史趣访谈


三国历史中,诸葛亮的各项能力都很出色,那为什么蜀国不能一统三国呢?

我归纳了几点原因:

1、经济:

三个国家的老大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因此,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所以在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

2、军事:

经济决定军事力量!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

3、政治:

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

4、人才:

魏国方面人才济济,不论是文武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到了第二代就基本没人了。

虽然诸葛亮各项能力都很出色,但是仍然有一些失败的地方:留关羽守荆州,因为关羽的高傲而失去荆州;拒绝了魏延进兵子午谷的建议,失去了攻占长安的好机会;任命马谡守卫街亭(刘备早在托孤的时候就和诸葛亮说马谡“空有其名,而无其实也”)。

诸葛亮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凡事都亲力亲为,不培养下属,除了让自己过早积劳成疾外,还导致他死后蜀国后继无人!导致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劣势,再加上诸葛亮死后蜀国后继无人,所以虽然

诸葛亮能力出色,但蜀国任然不能一统三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