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当初庞统要是不主动寻死为刘备取西川做铺垫,而是耐心一点,换一种方式,会怎么样?

黄泰然


庞统庞士元,是荆襄地区与伏龙诸葛亮齐名的凤雏,才能很高,也是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庞统死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战争中。

按照历史,是在围攻雒城时,中了冷箭而死。这个属于天上掉下来石头砸到,是无可奈何的事。

而《三国演义》中,则是写庞统急功近利,而且为了与诸葛亮争风头,拒绝了诸葛亮的好言相劝。最后因为轻敌冒进,在落凤坡被张任伏兵射死。

两种结局差距当然很大,但共同点则是:庞统之死是军事上失误或运气差的结果,是一个意外,是刘备不得不咽下的苦果。

但到了高希希朱苏进拍新三国的时候,为了显示“他比罗贯中懂三国”,在剧中加了不少一窍不通的内容,阴谋论充斥。这其中,“庞统主动求死”就是一项。

简单说,《新三国》中的庞统,认为刘备取刘璋的西川,有悖于信义。为了让刘备取西川显得更加合情合理,庞统决定自己故意中埋伏被射死。这样一来,因为刘璋军射死了庞统,于是刘备取西川就显得没那么坏了。

这当然是非常荒谬的一个逻辑。

首先,刘备取西川,确实对不起刘璋,这个怎么洗都没用。但是,取西川的大道理,庞统和法正都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西川在刘璋手上也是被别人吞并,不如刘备取了作为兴复汉室的基业,等到天下统一后,再给刘璋更好的封赏。所谓“逆取顺守”,并不违背大义。也就是说。尽管刘备对不起刘璋是板上钉钉的,但刘备集团从道义上也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根本无需“庞统被射死”这一个所谓借口。

其次,庞统被射死,是在刘备和刘璋翻脸之后。而刘备和刘璋翻脸,这本身已经说明刘备在不道义了。好比你先动手打人,把人打趴下打瘫痪了,这个事件的性质,不会因为你在打人过程中断了一只胳膊就改变。庞统之死也并不使得刘备吞并西川更合理合法,这个代价就是白送的。

更重要的是,庞统对于刘备的价值,未必比西川低,更别说一个借口了。按照设定,庞统本来就是和诸葛亮齐名的大贤,就算水平略低于诸葛亮,也相差不多。这样的贤人,可以说决定刘备集团生死存亡,有一个人和有两个人差别是很大的。为了一个所谓的借口,葬送自己麾下数一数二的超级军师,对刘备而言是绝对的赔本买卖。就算庞统再有牺牲精神,也不会做出这种蠢事。

历史上蜀汉集团北伐中原的大计毁于一旦,根子在于219-222年的惨重损失。因为诸葛亮进川之后,关羽独守荆州,有军事而无政治,导致东吴背盟偷袭,丢失荆州,身死军覆。之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又大举东征,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掉大半人马。这两次惨败,使得蜀汉丢失了三分之一的领土,损失了半数的军队和一大批将领。而这两次惨败的时候,诸葛亮都守在益州,没有参与。

显然,如果这时候庞统还在,则庞统与诸葛亮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分工搭档,很大可能避免这样的惨痛结局。因此对于取西川之后的刘备集团而言,有庞统和没庞统,简直是一个天堂模式一个地狱模式。如果庞统不死,未来刘备集团的北伐即使不能说“十拿九稳”,至少可以比历史上诸葛亮的绝望苦撑好得多。

由此,也可以反过来证明朱苏进高希希之流的胡编乱造是多么可笑了。


巴山夜雨涮锅


问题范畴是《三国演义》里的庞统,而不是问正史。所以,回答正史上的庞统或诸葛亮,或者演义夹杂正史 来回答庞统或诸葛亮,都属于明显跑题了。

我们就题主所问,遵从小说逻辑,对《三国演义》里庞统,作两个方面分析:一、庞统是个怎样的人?二、庞统不死,蜀汉会不会亡?

一、庞统是个怎样的人?

名著《三国演义》里,水镜先生说的很清楚:卧龙凤雏,二人得其一,可安天下。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在《三国演义》里,庞统和诸葛亮的名号,一龙一凤,卧龙凤雏,天下齐名。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先出场,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出山,“隆中对”谈话,为刘备制定了远期战略规划,随后助刘备夺得了荆州。一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刘备,从此拥有了自己一方地盘。随后孙刘联盟,北拒曹操。

庞统在诸葛亮之后,也登场了。庞统的出场,没有像诸葛亮那么顺利,而是一开始并未得到就被重用(因庞统长相奇丑,刘备认为有失汉官威仪,遂打发他做了个小官,下放到地方去当一个县令),颇有些波折,但后来刘备因张飞巡视地方,才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凤雏先生。

于是,刘备亲自登门,赔礼道歉,庞统执意要走,但最终在刘备诚心下答应留下,成为刘备军师。随后,不负众望,助刘备一举获得益州。后因刘备磨磨唧唧,说不“忍”攻刘璋,以致错失战机,庞统中埋伏,命丧落凤坡。

诸葛亮助刘备获得荆州,庞统助刘备获得益州。得到荆、益二州大片地盘的刘备,实力巨增,后又乘势取得汉中,这一下刘备称王了,汉中王。

无论从水镜先生口中,还是事实结果证明,庞统都是一个智力超群、谋略过人的大才,在《三国演义》里卧龙凤雏并称,绝非浪得虚名。

二、庞统不死,蜀国会不会亡?

其实,水镜先生在说“卧龙凤雏,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后面还有一句,很多人忽略了,那便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三国演义》水镜先生对刘备说:卧龙凤雏,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水镜先生完整的意思是:卧龙和凤雏,你刘备得了其中一个,就可以安天下。但是子初和孝直,你亡了其中一人,汉室就难兴起了!

那么,子初是谁?孝直又是谁?

1.子初,就是刘巴。

刘巴博才多学,是一个连诸葛亮都称赞不已的能人干才,当时早就出名了。荆州牧刘表,曾多次招刘巴,但刘巴却始终不愿为刘表效力。后几经波折,刘备才得了刘巴,对刘巴的才能喜欢的不得了。刘巴,为刘备入蜀地后解决了众多财政困难等诸多问题,与诸葛亮等人共同编制法律文件《蜀科》,为刘备建立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备称帝后不久,就逝世了。刘巴死后,魏国尚书陈群还给诸葛亮写信,探问刘巴情况,可见刘巴的影响有多大。刘巴的过世,是蜀国的一大损失。

2.而孝直,便是法正。

法正,善于奇谋,其才能非常之强,是引刘备进入蜀地的关键人物,深受刘备喜爱和重用。法正与刘巴的加入,使得刘备在蜀地的统治 顺风顺水。

法正为刘备献计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引刘备入川,又同刘备夺取了汉中。在刘备称“汉中王”的次年,就不幸病逝了。法正的死,令刘备顿失一柱,刘备伤心痛哭数日,后追谥法正为“翼侯”。法正是刘备时代,唯一个有谥号的大臣,可见刘备对法正有多么重视。

“子初孝直,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可是,刘备的两个柱子,都亡的太早了。还是被水镜先生,说中了,蜀汉终没能一统三国、振兴汉室,也没挽回最终的灭亡。

3.蜀亡本质原因

其实,蜀汉一个国家的灭亡,是一个巨象的事情,灭亡只是那一刻的结果。灭亡的过程,是众多错综复杂原因的积累和爆发,非一二个人能够完全决定,个人在一个国家灭亡这种巨象事物的作用,可以说相当渺小。

蜀国,是三国里地域最小的一国,在人口最少、经济受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蜀国的综合国力,与地处中原腹地、人口众多、上升空间巨大的魏国相比,后期二国在综合国力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当魏国综合国力 最终上升到一定悬殊差距程度,加之蜀后主刘禅碌碌无为、不思进取,蜀国必亡。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明知一时难灭魏国,还是执意北伐的主要原因:打乱魏国发展计划,拖慢魏国上升步伐,消耗魏国国力,而伺机性图灭。

所以,即便庞统不死,也未必就能管住 性格致命的自负关羽不失荆州。更何况,在《三国演义》里被誉为地处“四战之地”的荆州,处在魏吴二头饿狼夹缝之中,难以久存,早晚必失。





文娱逗乐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没有人赏识。只有他的叔父庞德公十分看重他,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士马徽素有识人之名,庞统前往拜访。交谈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欣赏,称他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提,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后来,庞统在本郡作了一名功曹。庞统有知人之明,他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多有溢美之辞。他自己解释说,当今乱世,善人少而恶人多,宣扬好的榜样可以改善世风。 [209年],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领南郡太守,庞统在周瑜手下作功曹。次年,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深受吴人的器重。但之后,庞统返回荆州刘备处,成为一名从事。不久,刘备让庞统试任耒阳县令。庞统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称其非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与之畅谈后,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并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对他的亲信仅次于诸葛亮。 [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使者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不决,庞统进言劝说刘备不要舍弃良机。刘备赞同庞统的观点,于是留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等人进入益州。同年,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借机擒住刘璋,刘备疑心立足未稳,拒绝了这个建议。之后,刘璋还于成都,而刘备驻扎在葭萌关。 [212年],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上计是径袭成都;中计是借口回荆州,送行时计擒杨怀、高沛;下计是回荆州后再慢慢计划取蜀;并总结说不能再这样耗下去,否则凶多吉少。刘备采纳庞统的中计,诱斩杨怀、高沛后,进军成都。 [214年],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死,当时只有36岁。刘备极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泪。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并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庞统的儿子庞宏,字巨师,因轻傲尚书令陈袛为其所排抑,只作到涪陵太守。庞统的弟弟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的身份参加了彝陵之战,兵败后随黄权入魏,封列侯,官至钜鹿太守。 庞统看透刘备,决意以死让贤 。

龙、凤的意见分歧让刘备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爱庞统这位能力超强的谋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备决定退守荆州。第二天他还以自己的梦劝庞统说:“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来果敢不信邪的庞统哪里受得了这种患得患失、软弱无能的言行,只见他回答说:“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又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说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贪功小人一般见识。不过就在庞统作这番慷慨陈词之时,他的忠心急转直下——不想再为刘备卖力。刘备愚仁愚义又愚信,全无可取之处了。事实上,像庞统这种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超级谋士如果不是想自杀,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谋士也难。即便不能取胜,也能自保性命,还何况是个无名川将张任。例如诸葛亮在比他高两档的司马懿面前也总能逃逸。 谁能想到,乱箭穿胸、肝脑涂地的窝囊死相竟然是一代凤雏精心策划的自杀方式,世间还有比这更能彰显大智若愚、舍生取义的行为语言吗?毫无疑问,庞统是当时唯一有才华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却在黎明到来之前毅然将接力棒传给了才识低一等,志向高一筹的孔明。 诸多谋士,从郭嘉到程昱,从徐庶到诸葛亮,到庞统,特长和价值观或许各有差别,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儿——不退缩、不逞强,只求生命无怨无悔、纵情燃烧!诚所谓:龙凤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娱乐江湖大鹏


以庞统的才智,如果还在,那么西川由刘备+庞统,荆州由关羽张飞+诸葛亮,这阵容岂不是完美。曹操来,刘备+庞统挡挡足够,孙权来诸葛亮+关羽顶顶绰绰有余。蜀汉何愁不兴,甚至都有可能先灭掉孙权,再干掉曹魏,轻轻松松拿下天下。

古国有句古话,一山不容二虎。如庞统不亡,卧龙凤雏必不能两立,蜀便会失去人和这一立国之本。蜀亡吴之地利也不复存在,必会被魏所灭。

就局势来看,曹操在汉中的惨败导致曹军士气低沉,朝中许多人都被刘备在汉中的胜利吓破了胆。庞统定会主张刘备以汉中为大本营,直逼长安、洛阳。如果刘备力求稳健,可以只从一方进军魏国。如果刘备心急,则荆州方向也可北上。当然最好是能联合东吴从合肥出兵。

曹操发展迅猛,是因为曹操务实,得到百姓的支持,真正得民心。刘备失败是因为他只不过是个虚伪的假仁假义的小人。手下的大将除了他的几个弟兄,谁是对他真心服气的?再看曹操的手下呢?万众一心,心悦诚服。用事实说话,拿民众验证,这样才客观。

有庞统在,荆州绝对不会丢,反而会慢慢扩大,荆州实力会非常强大。诸葛亮和关羽同时出兵,必可灭魏国,吴国会投降,蜀汉一统天下。

庞统不死,取益州应该不难。攻取汉中则未知可否。倘若能在益州稳定下来,再休养生息,培养人材,则蜀汉日益强大,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孔明也不会呕心沥血地早亡。取天只待天时而已。定会成功!








金圣影视


卧龙凤雏 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两者皆得汉室可复矣

当然以演义而论 和 以史料来讲 是有比较大差异,我们就先以史料为大背景来讨论下!

天时地利人和,首先我们说人和,玄德公入主蜀地后,文有诸葛亮,法正等,武就很多了,五虎上将,张关赵黄马不必说,二线武将的魏延,马岱拉出来也都能能独挡一边,武将是人才济济,可见蜀汉刘备在谋士这块是比较缺乏的。正缺发庞统这种一流谋士。

中间插一句,曹魏集团,江东集团,文官谋士那是层出不穷啊 ,一抓一大把。

花开两朵,各表一边,说完大环境,我们来看看庞统这个人的能量,汉时荆州襄阳人。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上中下三策助刘备定鼎川中,入川中流矢而亡,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

庞统足智多谋,善于军事谋略,而历史上的诸葛亮. 其实是运筹帷幄的大战略家,政治优秀,治国安邦,但是战术奇谋,其实可能不如庞统,正如汉高祖得天下,有决胜千里之外的萧和,也要有奇谋夺天下的张良,陈平之流。才能在人才上形成互补。

分析了蜀汉政权的形式,武胜谋缺,又分析了庞统这个人的个人能力,正是蜀汉的急需人才,再者庞统是属于和诸葛亮一辈的人才,相差2岁,比刘关张小20岁,在以后的辅佐上,无论是守荆州,还是出川北伐,都可以补孔明之不足。

总而言之,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大胆假设庞统在世,我认为不说汉室可匡扶,至少蜀国在三国争霸中,能积累不少优势。荆州可以不丢,关羽可以不死,30万蜀军之力,入汉中,围长安,进击许都,都是大有可能![大笑]

用开公司创业来说,刘备董事长,诸葛亮总经理,董事长有三大股东董事,和很多创业兄弟出生入死, 可是总经理这边,分管财务总,工程总,售后总都是没有的! 可怜孔明是累死五丈原吧,其实也是历史选择了盛极必衰,汉室气数已尽,非人力也!








葱聪4


庞统是军事军师,更是进攻型军事军师。诸葛行政才能高于军事。

庞统不死,那么诸葛便得到解放,二人并法正即可优化配置于东西两川并荆州等三大战区之中。

如此一来,关羽丢失荆州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几乎为零——因为此时孙吴向蜀汉正式宣战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即便是白刃相交,偷袭荆州与正式宣战的意味完全不同。而能具备把握全国局势的周、鲁已死,陆逊又未出世;激进派的吕蒙在智上只能胜过关羽而没可能蒙倒老练的庞、法、诸葛等三人的任何之一。所以,即使孙吴决断了向刘宣战,也会在斟酌中丧失最佳宣战时机。

荆州在手,那么蜀汉政权就确立了对曹魏政权的全面进攻态势,而此时又恰恰是晚年曹操手下人才群的间歇期,在正史上,关羽丢荆州的前夕,曹操就在考虑迁都。

而一旦迁都,更意味着放弃了外围一些地盘,此更是利于刘而不利于曹的。

当此时,蜀汉如日中天的谋士集团,只要集体策划好对孙吴的外交措施,稳住孙吴,那么灭曹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此时,曹魏在走向覆灭的过程中唯一可打的一张牌就是鼓动孙吴向蜀宣战,但蜀汉化解的外交牌却有两张:一是更加有利于在人心惶惶的魏国内做好尚有反曹情绪人士的地下党工作;二是将新吞噬的曹魏外围地盘、城池啖之于吴——当然这次决不能像借荆州一样了,而是在实施中确实让利,想法设法让孙吴感受到本次蜀国的合作进击诚意。

即使做不到让吴发兵合击曹魏,只要能使孙权在犹豫中年华老去,足矣!

因为,即使把曹魏地盘全算给孙吴,也不能保证吴能胜蜀。这是由两国人才的对比力量差异所决定的。时至今日,无论尊刘贬曹派还是尊曹贬刘派,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就是——超一流的人才集团,确实聚集在刘备处!

那么,当天下只剩下孙、刘两家时,呵呵呵呵,我想,没人会把宝压在吴会胜出这一注上吧?


孤独往生


一山不容二虎,卧龙凤雏在一起,就是错误。很多人天真认为,卧龙凤雏在一起,是完美组合 ,可一统天下,根本不懂宫斗。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魏?为什么不去吴?他心里很清楚,他去那些地方, 自己出不了头。只有刘备没有军师人材,而刘备又听他的。到了另二处人自己有主意,不全听信他。

火烧赤壁,操手下文臣真没人,看出火烧连船之计,不可能。那就是宫斗损耗掉了。

所以庞统就算过了这关,也过不去下一关。后人评价诸葛亮,不擅用人是一点。

所以卧龙凤雏在一起,最终是二败俱伤。


西行降魔


怕不是新三国看多了,我就看过一次,剧情是庞统希望以自己一死而使刘备决心取西川,想知道历史是否会改写,就要了解历史,而要了解三国历史,最好看三国志,就算说三国志全是文言文理解不能,那也看看三国演义的书,总比好过看了新三国电视剧来这里问历史是不是会改写,就算要看电视剧,老三国也比新三国要好。





灵玉一休


庞统与诸葛亮,一个凤雏,一个卧龙,得一人便可安天下。诸葛亮的才华早已经是世人皆知,但是庞统却不一样,庞统出道晚,死的早,留给后人的印象并不深刻。不过今天小编想要说的是庞统为何会用死来换取刘备取西川的机会呢?

庞统早年的时候是在周瑜的手下混,赤壁大战时,庞统向曹操献出铁锁连环计,因此受到了曹操的重赏,但是曹操却不知道自己已经中了庞统的奸计。诸葛亮巧借东风,周瑜火攻,庞统献计,可以说赤壁之战能够大败曹操,全是这三个人的功劳。

后来周瑜去世,鲁肃极力推荐庞统为大都督,但是庞统性格高傲,在孙权面前数落周瑜,使得孙权大怒,驱逐了庞统。之后庞统来到了荆州,虽然他写了一手好文采,但是人却长的很丑,被刘备嫌弃,于是被派去做了一名小县官,但是他却整日饮酒作乐,后来张飞到县里视察,张飞责怪他不理县里的事务,庞统大怒,声称只要半柱香的时间便可把这半年的事务全部处理完。

果然,还没到半柱香庞统已经全部处理好了,张飞大惊连忙去禀告刘备,刘备知道此人才华后亲自来迎接,但是庞统执意要走,所以刘备只好亲自为他打酒,赠送宝马一匹,恭送庞统。可能庞统只是想试一下刘备是不是真的礼贤下士,看到刘备这样待自己,于是他便安心留在刘备身边了。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千里马需要有伯乐赏识才不会被埋没,而庞统这匹千里马正是遇见了刘备这个伯乐才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刘备出兵西川帮助刘璋打张鲁,庞统也跟随他一起出征。虽然最后张鲁被打跑了,但是西川却成为了刘备心中的一块心病,因为他想取西川,但是却苦于师出无名。

荆州是他借东吴的,西川是他同宗刘璋的,自己却一直无立足之地,再说荆州迟早要还的,而西川自己不取,曹操也一定会来取,但是自己又不想被天下所诟骂。当刘备将自己心中的烦恼告知庞统时,庞统便对刘备说:“主公放心,我一定会让你师出有名的。”

庞统所谓的师出有名,就是用自己的性命做赌注,他故意将自己的行军路线告诉张任,然后再大军分为三军,他率领前军走在最前面,而且特意要了刘备的的卢马,当他看见张任的伏兵时,大笑一声从容赴死。得知庞统中箭身亡的消息后,刘备痛不欲生,他知道庞统为了能够让自己攻取西川,用死来换取了这个机会。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庞统赴死也是自愿的。


影讯Film




在新版《三国演义》连续剧中,庞统向刘备献上、中、下三计取西川,奈何刘备宅心仁厚不忍下毒手,庞统只好牺牲自己,死在张任乱箭之下。这激起了刘备怒火,名正言顺直取西川,杀死张任为庞统报仇。

新版连续剧这样改编有两个好处:第一,体现了庞统的神机妙算,知道张任在落凤坡等待,偏往死地里赶;第二,突出了庞统知恩图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也间接写出了刘备的仁义。


其实小说原著中,庞统并不知道张任的埋伏。在他春风得意地骑着刘备与之交换的白马到落凤坡时,感觉地势和氛围不对,忙问士兵此为何地?士兵告之曰“落凤坡”,庞统急忙令队伍掉头。怎奈他的白马太明显了,最后被射成个刺猬。

庞统吃惊,急令队伍掉头,说明他并没有算出张任的埋伏,也不想死,所以新版连续剧的改编显然和原著不符。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对读者影响太深刻,所以庞统的死让人觉得可惜。毕竟卧龙、凤雏得其一者便可得天下,庞统怎么能死得那么意外呢?所以当新版连续剧这样改编时,观众会在心理上平衡许多:原来一切都是在庞统的掌握中啊!


坚持原创,我是烟斗的传说,欢迎交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