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车》中的青年人,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造成的?

仑枘D6mu3414


我记得很清楚,当和一位个性温和、看片口味与我一向合拍的文艺青年聊《猜火车》,他忽然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和厌恶。“我不知道这部电影除了展现堕落和肮脏,对世界有什么帮助。”这大概可以算作是他对《猜火车》的简短影评吧。


说实话,几年前看《猜火车》,我也不知道它想讲什么,直到现在,面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像你和他一样:

选择了一份活儿;

选择了一项事业;

选择了一个家庭;

选择了一个巨他妈大的电视机;

选择了洗衣机、汽车、镭射音响,还有电动开罐器;

选择小心保养自己的身体、低胆固醇和牙科保险;

选择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

(以上来自《猜火车》电影台词)

我才大概明白了《猜火车》所想表达的,那就是——无论你曾多尖锐极端地抵制这个社会,都改变不了你终将成为社会一份子的现实。并且,大多数人被消费主义捆绑的人生和你们几个臭小子被极端自由主义掌控的命运,也说不上哪个更高尚,哪个更好。


80-90年代,整个国际环境都在剧烈变动,89年柏林墙倒塌,91年苏联解体,93年欧盟建立......。这段时期也是英国社会的转型期,撒切尔夫人对英国国有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包括能源,电信,传媒,等传统行业,英国开始全面拥抱市场经济,各个阶层的人都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也就是在这段时期,人们对未来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激发了英国摇滚乐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采取消极态度来抵制消费主义的到来,他们沉醉于吉他,架子鼓奏出的激烈节奏中,或者像《猜火车》中的瘾君子们,每天用毒品麻痹自己,这便是《猜火车》中青年人们身处的时代背景。


Renton(雷顿)——不彻底地叛逆者

Renton是《猜火车》男1号,虽然全片充斥着他吸毒堕落的镜头和叛逆不羁的台词,但这个貌似与社会隔阂最深的人,心里却实实在在地是个社会人。Renton精明、世故,懂得在各种局势中保全自己。同样是和哥们儿一样泡妞,当发现泡到的是个未成年人的时候,他立马刹住车;同样是抢劫被抓,他以身处戒毒期为由躲过了判刑,同伴却要蹲监狱;戒毒后,他在大城市很快掌握了赚钱的本事,想方设法想摆脱之前的几位狐朋狗友。所以,当然也是他,会在影片结尾,偷走大家贩毒赚的钱,获得真正进入社会的第一桶金。


Sick boy(病仔)——彻彻底底地堕落者

《猜火车》中,最令人乍舌的几次叛逆犯罪行动的主导人都是病仔。

第一次:病仔和女毒友的孩子因为父母都忙着吸毒,没人照看,病死了,病仔痛哭一场后,非但没有痛改前非去戒毒,而是选择痛上加痛地去用抢劫、诈骗以获取更多毒资,更好的享受毒品;

第二次:当Renton戒毒成功开始正常工作,病仔却已经走上以抢劫珠宝买的方式买毒吸毒的犯罪道路,他甚至怂恿戴安,Ronton的高中生女友与他一起犯罪;

第三次:Tommy因吸毒染上艾滋去世,葬礼上,病仔却提议大家,赶紧用刚到手的毒品换钱,做笔大买卖。

或许是觉察到了Renton的不坚定吧,病仔在Renton面前,总喜欢用一些能代表他观点的电影、音乐来给Renton洗脑,但这反倒更叫Renton反感。


Begbie(贝比)——暴力的利己主义者

贝比暴力成瘾,恶习难改,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寻衅滋事。这个带着罪、被通缉着的哥们儿一旦红起眼来,连哥们儿都不敢上前阻挡。当这伙人最后拿到装满钱的袋子,贝比更是显露了他残暴、利己的本质,他当着哥们儿的面,把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实人暴打一顿,为的就是杀鸡儆猴,叫这伙都对钱起了歹意的人不敢肆意妄为。如果说病仔的反社会情结属于精神层面,那贝比的反社会心理则结结实实体现在拳头上。


Spud(土豆)——学不会自控的老实人

醉酒后的土豆连屎尿都不能控制,更别提让他沾染上毒品了。本质上的软弱老实让土豆注定摆脱不掉毒瘾,也摆脱不掉老妈、女人、金钱、房子等任何一样和他产生过关联的“物质”。但我觉得土豆恰恰代表着我们中的大多数,我们和他有什么区别呢?都是一样的上瘾,只不过土豆是对毒品,我们是对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房产、朋友,运动服、皮箱、三件套西装......


看《猜火车》时,我常常会联想到《搏击俱乐部》,因为这两部影片都强烈表达了对当今消费主义社会的怀疑与不认可。但也是这两部电影告诉给我们,无论哪种主义,消费主义也好,自由主义也好,它们也许改变了一段时期的经济形态、社会面貌,但对人类,对人性却永远也起不到改变作用。生活在消费社会里的人和信仰自由主义的人是一样的善恶并存,矛盾纠结,一样的贪婪自私,脆弱敏感。这或许就解释了从片头的“我不要像你们一样被消费主义绑架,我不选择我的生活。”到片尾的“我要向你们一样奔向一片光明的未来,我要选择生活。”Renton到底经历了什么的疑惑吧。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