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把刘邦写成小混混,把项羽写成了大英雄,汉武帝为何不生气?

史事春秋


西汉史官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口碑最好的史官。《史记》是史学界公认的可信度最高的史学著作,并且《史记》既可当作史书来读,又可当作文学佳作来读。语言生动,绘声绘声、简约明快、通俗易懂,是文学成就最高的史学巨著。最能体现《史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主要篇章非《高祖本纪》莫属,简直把刘邦写活了,刘邦起兵前,作为沛县泗水亭长的基层小吏,娶吕氏之前,作为40多岁的光根与多名寡妇有染,沛县县令请客,礼金千金以下者,只能坐下位,刘邦礼贴写上礼金万金,实际一文不名。对官阶高于刘邦的萧何、曹参,常戏弄之,在家中且不务农事,混迹于酒肆之中,一个乡间流氓形象跃上纸上。致于汉武帝为什么不生气,《史记》成书后,经过讨伐匈奴大获全胜之后,国力损耗极大,汉武帝亦对自己过度用兵有所醒悟,同时汉武帝这时已进入晚年,年青气盛禀性已有所收敛,且司马迁已受过“宫刑”,汉武帝不太可能因司马迁如实写刘邦起兵前乡野本性予以追究。而且从《高祖本纪》整体上看,赞誉之词写的非常精彩,一是刘邦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之长,善于倾听张良、萧何、曹参、韩信等文臣武将的建议,从善如流。刘邦自我总结:运筹维幄、决胜千里,吾不如子房,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吾不如韩信,筹措粮草、不绝于道,吾不如萧何。此足以说明刘邦雄才大略、知人善住的优势。在儿女私情方面,刘邦更不同于常人,项羽为迫使刘邦投降,用大锅欲烹其父刘老太爷,刘邦说,你我拜把兄弟,吾翁乃你翁,莫忘分我一杯羹。彭城之战,刘却战败,只车逃命,眼看追兵逼近,刘邦将亲自子女丢下车,是车夫把孩子将孩子又抱上车子,继继逃命,这绝非常人所能做得到的。总之,司马迁作为史官,据实而为,汉武帝没理由生气,更没理由一怒之下杀死司马迁。


李同民


《史记》中的刘邦形象,肯定不是酒色之徒,项羽也不全是阳光。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他笔下的人物既饱含个人的情感色彩,同时又不失真实性,怎么解读,全凭读者个人把握。自古读《史记》者,虽不全然赞同司马迁的立场,但是无人不为其中的精彩而大呼过瘾。

这就是《史记》的魅力,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受追捧两千多年,名不虚传。

汉武帝为何不生气,因为汉武帝大概率没有看过《史记》!我相信即便汉武帝看了,也不一定真的毁掉《史记》。

汉武帝极有可能与《史记》失之交臂

首先要知道一个前提,《史记》并非官修史书,而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私家著作。

古代修史,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朝廷出资组织的官修史书,一般由学术水平很高的官员担任负责人,由史官、学者等共同参与,主要针对前朝史,这类史书编修过程复杂,皇帝是肯定要审阅的。另一类就是私人作品,从编撰到刻印、流行,都是个人行为,知名度非常低。

《史记》就是私家著作,司马迁在世时,这本著作几乎无人知晓,直到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第一次将他献给了朝廷,并在极小的范围内流传。

即便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记》的价值和地位,都没有得到社会公认。直到唐宋,在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一批文学家的推崇下,《史记》才渐渐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

司马迁继承父命,编修《史记》是从汉武帝太初四年开始,历经十四年,至征和二年终止。之所以说是终止,而不是说完成,是因为征和二年很可能司马迁就去世了,《史记》很可能并没有最终完成,某些章节是由后人增补的。

征和二年是汉帝国最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爆发了著名的巫蛊之祸,那一场灾难,导致全国十几万人丧生,案件审理一直拖到四年后的汉武帝驾崩,也没有定论。

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汉武帝与《史记》的交集记载,也就是说,年老体衰,被巫蛊之祸搅得头昏脑涨的老皇帝,恐怕根本没有精力去看这么一部煌煌巨作。更大的可能是,司马迁直到临终,也没有完全辍笔,他也没有时间考虑《史记》的流传问题。

从《史记》记载的内容来看,司马迁应该不会自找麻烦,将这本书献给晚年喜怒无常的汉武帝。

《史记》中的刘邦和项羽不能狭隘地理解

《史记》中,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偏向是非常明显的。按理来说,修史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中立。偏偏司马迁打破了这个禁忌,《史记》中人物的饱满形象,就是来自于司马迁强烈的爱憎。

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司马迁失去了公允,情感偏向在他的作品中只是调味剂,司马迁秉承了一个基本原则:保留事件的真实性。这才是《史记》被认为是史书,而不是单纯的文学著作的原因。

比如,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除了说他好酒色,但是不难看出刘邦的胸怀大志,高超的用人技巧,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和胸怀天下的大仁大爱。

也就是说,司马迁对刘邦的态度是:不喜欢痞性十足的自然人刘邦,但是非常崇敬伟大政治家的社会人刘邦,同样对项羽也是如此。

其实列朝列代大有作为者,基本都逃不掉这个规律,完美如刘秀,也足可以挑出一大堆毛病。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就下结论说司马迁贬低刘邦,褒扬项羽。

立场问题,让《史记》面目全非

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史记》了,自西汉末年《史记》流传开始,它就经历“刀劈斧砍”的命运。据列代史学家考证,《史记》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历经数次删减、修改和增补。从官方第一次流传出来的《史记》版本,就缺了十章,最严重的一次删减发生在东汉,史学家杨终奉命,将五十二万字的《太史公书》,删减成了只有十万字的微缩本。倘若司马迁在天有灵,真的恐怕欲哭无泪。

《史记》为何遭遇这个待遇,最主要的原因是司马迁的立场,被儒学家批判为离经叛道。司马迁受董仲舒影响,继承了公羊学派的思想,大力宣扬“汤武革命”,甚至替儒家所不齿的“货殖”立传。

无疑司马迁的这个思想,对统治阶级来说不利,也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标准。司马迁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著作,要想修改难度极大,这就是《史记》遭遇了多次大规模删减和增补的原因。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原版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恐怕比现存的还要辛辣!

假如汉武帝见到《史记》也未必是《史记》的末日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一个镜头,汉武帝看了《史记》后,勃然大怒,将书简扔进火堆,不一会儿又让人赶紧从火堆里捞出烧着的竹简。后来汉武帝特地找司马迁做了一次交谈,说,你的这本书让我气病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决定让它留存,它只是你的一家之言,所有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说。

这段情节虽不是史实,但是比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实情。汉武帝此人很暴虐,但绝不是昏君,假如他看到《史记》,可能会暴跳如雷,甚至可能杀了司马迁,但是应该不至于毁掉《史记》。最大的可能,他会封存,甚至让人删改。

征和二年的巫蛊事件后,汉武帝也对自己做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并改变了很多施政方针。这说明汉武帝为人虽暴虐,但是却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面对前无古人的煌煌巨作,千古一帝的他不可能认识不到它的价值,他可以杀掉司马迁泄愤,断然不会让著作毁掉。

其实,即便没有司马迁,宫中的史官们也会如实记录下每一件历史事件。按照规矩,皇帝是不能看史官记录的本朝史,汉武帝如果想掩盖真相,靠烧掉《史记》其实是徒劳无功的,这一点他不会不明白。


寻根拜祖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评价刘邦,“好酒及色也!”,说白了,就是“骂”刘邦乃酒色之徒。而司马迁却对刘邦的老对手项羽不吝赞美之词,项羽残暴不失温情,像一个任性又单纯的大男孩,而刘邦则像一个猥琐阴暗的老男人。

要知道,司马迁是汉朝人,他所处的时代是汉武帝时代,刘邦是汉武帝的曾祖父,汉武帝怎能忍受司马迁如此“埋汰”祖上啊?置皇家威严于何地啊?

咱们先来看看司马迁如何“埋汰”刘邦的。

司马迁

司马迁笔下的刘邦

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好逸恶劳,好酒无度,好色成性,堪称古代版的老流氓,他干的那些龌龊事,简直了!现在咱们来列举一下吧!

一是,吃狗肉不给钱。沛县有个有名的小吃叫樊哙狗肉,是樊哙使用了独家秘方制作的,香气扑鼻,入口即化。每次,刘邦都去樊哙家吃狗肉,但刘邦身无分文,每次都是赊账,樊哙见到刘邦就躲,但躲又躲不掉,惹又惹不起,因为刘邦是个泗水亭亭长,好歹是个官。

二是,与寡妇生孩子。刘邦这样的破落户,是讨不到老婆的,没有哪个女人肯嫁给一个没钱没房一身缺点的男人的,所以刘邦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是没有讨到老婆。

后来,邻村有个美艳的曹寡妇,很是寂寞,刘邦隔三差五地去帮曹寡妇挑个水,砍个柴,做个饭啥的,非常勤快,曹寡妇觉得刘邦不错,便委身于他,一年之后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取名刘肥。

三是,踹孩子下马。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大军,击败了刘邦五十万大军,刘邦玩命地往西逃窜,眼看楚军将至,刘邦嫌马车跑的太慢,就把儿女踹下了马车。

车夫夏侯婴不忍心,就把孩子拽了上来,结果刘邦又把孩子踹了下去,夏侯婴又把他们救了上来,一而再,再而三,关键时刻,宁愿保自己的命,也不顾孩子的命,这样不负责任的男人,他的后代又出现一个,刘备。

四是,隔空喊话。彭城之战后,刘太公和吕雉成了俘虏,刘邦和项羽隔着鸿沟对峙,项羽架起了一只大锅,下面烧起了柴火,不一会儿,水咕噜噜地开了。项羽命人把刘太公带了过来,对着刘邦大喊:“刘三,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

刘邦哈哈一笑:“大哥,咱们是结拜兄弟,这不是我爹,是咱爹,你煮吧,记得给我留点汤水!”项羽气急败坏,但他顾及名声,只得放了刘太公和吕雉。

五是,不尊重知识分子。刘邦看不上寒酸的儒生,所以经常戏弄他们,最出格的一次,他看到一个儒生戴着一顶奇怪的帽子,刘邦就把帽子拿了下来,往里面撒尿,完了之后,才把帽子还给他,此后,儒生见刘邦就提前把帽子藏了起来。

刘邦

汉武帝怎么看

司马迁是汉朝的史官,史官的职责是如实地记录历史,司马迁如此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还原历史,把刘邦塑造成了自私自利、一无是处的小混混,汉武帝难道不知情吗?

怎么可能!帝王最在意的是后世的评价,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可以把黑的写成白的,把白的写成黑的,是黑是白全靠史官一只笔,汉武帝岂能不知这个道理。

1、或许有人说,汉武帝成天忙于四处征战,无暇拜读《史记》。

不是的。汉武帝精力充沛,他是个工作狂,汉武帝继位初期,面向天下广招贤才。东方朔写了三十万字的自荐信,胡言乱语,乱吹一气。汉武帝愣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所以汉武帝断然没有理由不看《史记》的,他就算不看汉朝以前的历史,但汉朝历史总该看看吧!

2、或许有人说,汉武帝求真务实,倡导言论自由,不搞虚头巴脑的一套。

不是的!当年司马迁只是替李广的孙子李凌求个情,说了一句公道话,就惹得汉武帝雷霆震怒,并将司马迁处以宫刑。在西汉,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忍的刑罚,一般人宁肯死也不愿遭此奇耻大辱,然而,司马迁却选择了宫刑,他如此选择不是为了苟且偷生,而是为了写《史记》。

3、还有人会问,刘邦真的干了这么多龌龊事吗?

应该是的!刘邦好逸恶劳,流氓习气重,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与曹寡妇生了儿子刘肥,踹孩子下车,往儒生帽子里面尿尿应该都是真的,但把开国皇帝写的如此龌龊的,恐怕只有司马迁一个了!

除了刘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等等,哪一个不是堂堂正正的君子啊,只有刘邦是个吊儿郎当小混混。

4、或许有人问,司马迁都受到了宫刑之辱了,为何还敢把刘邦写成小混混?不怕杀头吗?

看了以上几点,大家应该明白了,司马迁就算再借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随意发挥的,他之所以这么写,都是汉武帝默许的,或者说,是汉武帝定下了调子,让司马迁这么写的。

司马迁当然也想尽量还原真实历史,但他必须在汉武帝制定条条框框下写,他只能在尽量不违反“原则”之下,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哪怕他有一点点出格,轻则重新写,重则直接烧毁,让他的心血付之一炬。

汉武帝为何这么干

汉武帝让司马迁把刘邦写成了一个浑身缺点,四十还娶不到老婆的老男人,其实大有深意的,咱们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

秦朝末年,烽烟四起,战乱不断,先是陈胜吴广起义,特别是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晴天霹雳一般震惊了整个华夏。

接着,群雄四起,天下大乱,之前被秦国吞并的七国纷纷宣布独立,楚国贵族项羽和项伯找到了放牛的楚怀王,打着他的旗号起义,沛县泗水亭长刘邦也跟着起义了。

秦国灭亡之后,楚汉战争爆发,四年之后,刘邦击败了项羽,夺取了整个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但此时天下人心不负,大家还想着回到秦国之前,七国并存的时代。

后来,刘邦借用吕后之手,一一除掉了这些手握重兵的异性藩王,并把儿子们封到了七国的地盘,这样帝国才正常运转起来。

之后,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朝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有了经济实力,汉武帝开始征讨四方,开疆破土。汉武帝是个好大喜功的人,特别在意世人的评价,特别是历史的评价,于是他让司马迁写《史记》。

如何写开国皇帝刘邦呢?

古代讲究个“皇权天授”,皇帝是龙的儿子,真龙天子,但刘邦出身贫寒,他爹是刘太公,不是龙,于是汉武帝就让司马迁虚构了一个故事:

这天,刘邦妈妈在河边休息,突然阴云密布,雷声大作,刘太公担心媳妇出事,赶忙去河边寻找,刚到河边,突然看到一条黑龙盘在媳妇下身。

刘太公不敢过去,远远地瞅着,大约十分钟之后,龙腾空而去,媳妇居然毫发无损,刘太公把媳妇带回了家里,不久之后,媳妇怀孕生下了刘邦。

汉武帝为了证明刘邦是龙子,不惜玷污祖奶奶的名节,真的是拼了!

接着,汉武帝为了继续证明刘邦是真命天子,开始全力吐槽刘邦了,什么与曹寡妇勾搭生子,什么踹儿子下马,什么往儒生帽里尿尿,诸如此类,反正,品行上刘邦一无是处,浑身都是槽点。

而与刘邦相比,项羽高大英俊威猛,出身高贵,重情重义,爱情专一,有血有肉,是个高高在上的大英雄,可这又怎么样呢!最后还不是被小混混刘邦打败了,此乃天意啊!

刘邦是真命天子,就算他再无耻下流,再胡作非为,但天命所归,他还是当了皇帝,而项羽当不了。诸如,陈胜吴广起兵最早,但没有天命,失败了;韩信用兵如神,但没有天命,死于非命;张良绝世之才,但没有天命,只能给刘邦打工。

汉武帝是想告诉天下百姓,人要信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刘邦得了天下是天命使然,不是他努力的结果,他是躺赢的。所以,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各回各家,各安其命,老老实实地替老刘家,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

因为命是争不来的!





Hai子君


导语:

《史记》在汉武帝时期是禁书,和清朝时期的《红楼梦》一样,都曾经被封禁了一段时间。为此司马迁防止该书被禁,所以他写完这本书以后,将《史记》给藏了起来。

具体藏在什么地方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不过应该是在司马迁女儿那里。

汉武帝时期,《史记》压根就没有问世,在司马迁死后,一直到汉宣帝时期,《史记》才被公之于众,所以汉武帝根本就没有机会销毁这本书。

01《史记》能够问世,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功不可没。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曾经说过,因为这本书里写了不少批判当时社会情况的事情,而且写实的情况居多,肯定不会那么顺利被发表。情况严重的话,甚至会被销毁。

为此司马迁认为,这本书应该藏在深山之中,等到合适的机会再发表出来,留给后世。可是谁又能在深山让大家看到这本书呢?而司马迁的女儿家中恰好有一份《史记》,所以我认为司马迁在写完这本书以后,将这本书传给了自己的女儿代为保管。

忠弟恽,字子幼,以忠任为郎,补常侍骑,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名显朝廷,擢为左曹。霍氏谋反,恽先闻知,因侍中金安上以闻,召见言状。霍氏伏诛,恽等五人皆封,恽为平通侯,迁中郎将。---《史记》

可怜的司马迁一命呜呼后,他的女儿成为了《史记》的唯一传承人。不过他的女儿比较幸运,嫁给了杨敞,而杨敞在汉朝做到了丞相的高位。

《史记》能够被保存下来,杨敞的功劳是不小的。杨敞和司马迁的女儿生了俩儿子,其中有一个叫杨恽。

  1. 杨恽从小就喜欢读《史记》,而且常常读得落泪。当时也看不到什么狗血虐心的剧,杨恽被《史记》感动是很正常的。
  2. 可是杨恽被感动了还不够,他认为其他人也应该被《史记》所感动。所以杨恽就上书汉宣帝,当时已经是汉武帝的重孙刘询做皇帝了。
  3. 杨恽希望汉宣帝批准将《史记》公开发表。在汉宣帝的推动下,这本书才公之于众。所以如果说真正对《史记》的发表有重大贡献的君主,应该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自幼生长在牢中,后来又做了一段时间平民,他对老百姓是更加亲切的。相反,对汉武帝比较陌生,他的爷爷刘据、父亲刘进全都是被汉武帝间接杀害的,所以刘询对汉武帝的感情相当复杂。

《史记》的问世,包含着刘询对公道人心的一种态度。他似乎觉得真实的东西不应该遮遮掩掩,《史记》就是最好的见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种选择。

02汉宣帝未必会因为刘邦被写成流氓而感到愤怒。

在《史记》当中,刘邦的形象是相当滑稽的,简直就是一个市井流氓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成功,似乎是在为流氓们证明,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的最强王者。

要知道,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询也是他的子孙后代之一。为什么刘询就会默许刘邦的这种形象问世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1. 首先,刘询认为《史记》中的记载,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和民间传说,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可靠。
  2. 其次,刘询觉得司马迁为了《史记》付出了太多。司马迁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为了公道甚至不惜被处以死刑,为了《史记》忍受了宫刑这样的奇耻大辱,应该值得后世铭记。
  3. 再者,当时没有哪一部历史著作能够跟《史记》相抗衡。这本书是二十四史之首,被后世誉为无韵之离骚,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同样高,实在是不可多得,汉宣帝舍不得封禁。

作为一名英明的汉朝皇帝,汉宣帝有理由将这么好的书保存下来,流传后世。恰逢杨恽大力推广这本书,汉宣帝自然是要卖他一个面子的。

当时杨家已经两代公卿,世代侯爵,在朝中虽然没有一手遮天,却也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杨恽更是被汉宣帝各种提拔,显然是比较受重视的。

至后元二年,武帝疾,往来长杨、五柞宫,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狱系者,轻、重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曾孙赖吉得全。因遭大赦,吉乃载曾孙送祖母史良娣家。---《汉书》

一本书的问世并不能掀起什么滔天巨浪,汉宣帝当时也想要在霍光去世以后,尽快稳定朝政,手握大权,自然要拉拢这些世家贵族。

03司马迁偏向项羽,贬低刘邦,也是情有可原的。

项羽在《史记》中的形象非常光辉鲜亮,以至于后世若干文人都要以项羽作为自己的榜样。相反的是,刘邦在《史记》当中的形象,却如此的不堪。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汉书》

如此大的反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大致的实情,应该正如司马迁所描写的那样,实情的真相并不会有太大出入。只不过司马迁也是人,他在写书的时候,应该是加入了不少个人的情感在里面。

  • 当时司马迁为李广的孙子李陵求情,因为李陵在打了败仗以后投降了匈奴,司马迁认为这是假投降,希望汉武帝给他一个机会。
  • 结果汉武帝不仅没有听从司马迁的建议,反而将李陵全家诛杀,
    司马迁也被打入牢中,等待死刑的裁决。
  • 在汉朝有一个规定,如果被判了死刑不想死的话,就让家里给点钱,改成宫刑。按照司马迁的性格,宫刑是不可能的。

结果司马迁偏偏接受了宫刑,为什么?就是为了这本《史记》。他这辈子就希望完成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将这本《史记》给编写完成。

这不是司马迁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父子两个人一生的努力结晶。司马迁不能自私地一死了之,毕竟父亲为之奋斗了一生。

所以司马迁对汉武帝是有怨恨的,在写书的时候,不自然地当然会添油加醋一些。所以与史学严谨性相比,《史记》的文学性更强。从法律角度来说,司马迁跟汉武帝有私仇,他的证据不足以被采信。

总结:汉武帝未必那么小气,《史记》说不定会在他手里流传后世。

汉武帝是千古一帝,是封建时代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有着雄才大略,有着宽广的胸襟。当然也会犯下不少的错误。

汉武帝是一个知错就认错的皇帝,在我们看来,他如果得知《史记》的存在,或许会幡然醒悟。他也是一个爱才之人,有如此传奇的著作问世,他又凭什么会毁掉呢?

汉朝是一个比较严谨的朝代,而汉武帝是一个懂得认错的皇帝,轮台罪己诏就是最好的见证,所以我认为生气归生气,汉武帝如果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应该也会将《史记》保留下来。


江湖小晓生


想要汉武帝生气,首先,汉武帝得看过这本司马迁写的《史记》。

说起司马迁,相信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司马迁曾经写出过一本恢弘巨著《史记》,这本书被后世称为,法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说是一本真正成功的巨著。

为了写出这本史记,司马迁也算是经历了常人不能经受之苦。司马迁曾经在李陵战败被俘后,为李陵说话,当时朝中声音最大的是李陵投降了匈奴人,而司马迁却上书汉武帝,认为李陵只不过是假投降,假以时日,肯定会返还京城的。汉武帝是个暴脾气,曾经因为巫蛊之祸,部分三七二十一直接发兵整死了自己的太子,这时候,听到了司马迁的忤逆之言,直接下令将司马迁处死。

本来司马迁该死的,但根据当时的律法,被判处死刑的,只要花一笔钱,就可以活下去,但相对的,活下去的犯人需要承受宫刑。

经受宫刑对于司马迁而言还不如一死来的痛快,但为了完成这本自己父亲与自己两代共同的心愿,史记,司马迁还是强忍苦楚,在忍受宫刑后继续写史记。

其实,司马迁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直都是偷着写的,不敢声张,毕竟,言论帝王不管放在哪个朝代都是死罪,司马迁在这本书中谈及了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众多名人事迹,甚至汉武帝都被司马迁写进了书中,因此,这本书肯定是不能被汉武帝看到的。

在完成了这本恢弘巨著以后,司马迁将这本书拷贝了两份,分别放在了不同的地方,注,这时候的《史记》其实并没有正式“出版”,只是司马迁的私人作品。

司马迁将《史记》分作两份,其中一份放在了京城,另一份则是藏在了深山老林中,生怕哪天东窗事发,自己的毕生心血付诸东流。

而这本书真正流传起来的年代,还是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女儿曾经保存了两份《史记》中的一份,而司马迁的女儿又嫁给了权臣杨敝,算是为这本书找了个天然的避难场所。

等到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出世,打小就对这本外公写的《史记》了解深切,而在杨恽入朝为官以后,更是将这本书推荐给了汉宣帝刘询,在刘询的默许下,这本书才得已流传出去。

司马迁在书中确实是将刘邦写成了一个地痞流氓的形象,而项羽也确实是成了一个英雄的形象,按理说,如果司马迁的描写给汉武帝刘彻看到了,砍头肯定是逃不掉的,但问题是刘彻压根就没看过司马迁写的这本书,汉武帝没看过,自然也不可能生气。


魏青衣


前言:刘邦和项羽,一个是秦朝末年崛起的平民代表,一个是六国后裔的贵族代表。可以这么说,两个人相互交锋是迟早的事。

结果也正如大家所知晓的那样,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建立了汉朝,而项羽则是在乌江自刎,永远留下了“霸王”之名。

按照成王败寇的理论,刘邦应该是被后人无限称颂,项羽则应该被无限抹黑才对。然而事实上,对项羽的歌颂者却数不胜数,类似“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都是称赞项羽的。甚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都表达了司马迁对项羽的赞美之情。而司马迁对刘邦则是类似“好酒及色”的评价。

而司马迁身为汉武帝时期的人,难道不害怕汉武帝怪罪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贬低刘邦,反而是大加赞赏的

司马迁乃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也就是说他是汉朝的臣子。在古代,忠君报国的思想是十分流行的。哪怕是汉武帝对司马迁做了很过分的事情,司马迁也依旧要将这本史书写完,足可以他对汉朝的忠心。

而刘邦作为大汉王朝的缔造者,对这些汉朝臣子的意义则更加重大。因此,司马迁是不会对刘邦又任何不敬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史记·高祖本纪》中,随处都能看见司马迁对刘邦的尊敬。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首先,在司马迁对刘邦描述性格时提到其“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古代民以食为天,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无法养活,那是会受人耻笑的。比如说韩信,因为其不会劳作,还骄傲自大,以至于被周围的人嘲笑,甚至遭受胯下之辱。

就算是到了现在,这种人也是为社会所不容的。结果到了司马迁口中,刘邦游手好闲的行为却被美化成了意豁如也,有大度。这足可见司马迁对刘邦的尊重。

再来看看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对其不敬的地方。

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刘邦好酒及色,确实不是什么好词,特别是对于当时一事无成的刘邦。然而根据下文所描述的事情,就能看出司马迁这是对刘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刘邦因为喜爱喝酒和美色,所以经常去王媪、武负那里欠钱喝酒。谁曾想只要刘邦来喝酒,她们店里的生意就会出奇的好,以至于她们自愿放弃刘邦的欠债。

刘邦的行为明明是十分无赖的,可偏偏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了神迹。不得不说,司马迁对于刘邦是十分偏爱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虽对项羽有赞扬之词,但亦有贬低之词,可以说十分公正

看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司马迁在每一个本纪、世家、列传的后面,都会在最后协商对应的评价。项羽这里也不例外。《史记·项羽本纪》的最后,司马迁写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大概意思是说,项羽在毫无凭借的情况下,迅速地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并自称为霸王,这是千古以来都未曾发生的事情。这一段显然是为了赞赏项羽的功绩。从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对于项羽推翻秦朝统治的行为是表示赞赏的。

然而,在这之后,司马迁马上就起了个转折,那就是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大概意思是说,项羽自持武力,背离天下,施行暴政,终于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而司马迁此举显然是对项羽的行为表达了极大的不满。

也就是说,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十分中肯,没有偏颇的。

司马迁所撰写的史书被发现时,司马迁已经死了,而汉武帝根本没看见过《史记》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而杨敞是汉昭帝时期的宰相。杨敞和司马迁女儿有一个儿子叫做杨恽。杨恽十分喜欢看司马迁所留下的《史记》,并一直想要将其公布开来。但是当时的大汉朝廷,一直被几大权臣们把持着。因此,杨恽一直没有将其献出。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汉书·司马迁传》

直到后来汉宣帝即位,大汉逐渐呈现出政治清明的情形,杨恽才将这部史书公布。而《史记》也得以重见天日。

也就是说就算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真的不敬,那也不关他什么事了。当然,司马迁还是十分公正的,毕竟史书就是要这样。

结束语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不吝啬自己对刘邦的赞美,也不过分的吹嘘项羽,可谓是十分公正了。


小云轩谈史


《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伟大的开创性和和卓越的艺术性,如果单纯地将司马迁笔下的刘邦视为“混混”之流,未免太过片面。事实上,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完全展现出了一位开国之君的风采。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中,就强调“三代以下,以匹夫而有天下者,自汉高祖始,故太史公作纪多用特笔,与他本纪不同。”

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一种特殊手法,即“互见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仁爱大度,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如果深读过《高祖本纪》,则会对刘邦的形象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他正面的一面。首先是关于刘邦外貌的描写:“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刘邦初登场,就受到周围人的称赞:“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正是因为刘邦相貌不俗,吕公才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他。而且刘邦起初只是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上级萧何、曹参却以他为首,这也侧面体现了刘邦的个人魅力。

其次,司马迁在刘邦身上加入了诸多神话色彩:“高祖醉卧,见其上常有龙”,“所居上常有云气”,后面又描写斩白蛇的片段。这些方面无一不暗示刘邦乃天命所归之人。后面比较常见的是与项羽的对比,《高祖本纪》中为了突出刘邦的仁爱宽厚,特在此章中大量描写项羽的残暴。一边描写刘邦的大赦行为,一面描写项羽的坑杀暴行。对项羽的描述文中多用“攻”“拔”“斩”“杀”等词,这种干脆利落的动作描写突出了项羽的粗鲁寡情,这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就强调:“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从自序之中,就可以看出司马迁的立场。司马迁对刘邦的生平事迹做出了详细、客观的叙述,也表达对刘邦的推崇。而这些是符合汉武帝的利益需求的。

基本上司马迁对刘邦的塑造遵循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而且对项羽的描写也做到实事求是。且看《项羽本纪》中开篇这段描写: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

小时候的项羽先学书,又学剑,后又学兵法,总是缺乏恒心,没有毅力,什么事情都没能做好,这种有始无终的性格导致他在取得了重大成功的时候,依然免不了一场败局,从开篇之中就已暗示着项羽的命运。

当然,司马迁将项羽也给了项羽帝王般的待遇,将其列入本纪。司马迁对项羽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其英勇威猛的颂扬,也有对其残暴的批判,写项羽兵败自杀,司马迁足足用了千余多字,表现出自己对项羽深深的惋惜。

回归问题的本质,就太史公司马迁而言,他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史学家。自春秋时期,史官就坚持着“秉笔直书”的精神,司马迁继父亲遗志,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编著史书,即便后来遭遇宫刑,仍矢志不渝。这样一位铁骨铮铮之人,自然不会因为媚上,而去篡改历史。

司马迁因为李陵求情而遭遇侮辱性的宫刑,他在李陵传记中仍对其充满着同情。汉武帝雄才大略,他自己虽然有任人唯亲、寡恩薄情等缺点,但对于史官,尤其汉唐之时,统治者还是抱有尊敬之意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太史公司马迁的风骨,自然不是现在的媒体工作者所能比拟的。


梅姑姑318


这显然是以现代的眼光来揣度汉朝的情况。

首先,汉朝是最有“规矩”的朝代

照我们现在的理解,你写历史的史官,首要的服务对象难道不是最高领导—皇帝?工作的最高原则难道不是一切以最高领导的意志为转移?汉朝时并不是这样。在汉朝政治稳定时期,无论是帝王还是各级臣子,都一致遵循相应的规则、不会为所欲为,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关于庙号:后来有些朝代的皇帝,对自己死去的先祖巴不得尽量美化,不仅谥号要尽量选好的字眼,庙号那也一个也不拉下;而汉朝在这方面却异常认真、从不打哈哈。两汉时期,只有做出重大贡献的皇帝才配得上庙号,所以西汉享受这一殊荣的只有四位:刘邦—太祖、刘恒(汉文帝)—太宗、刘彻(汉武帝)—世宗、刘询(汉宣帝)—中宗。东汉有庙号的只有刘秀—世祖、刘庄(汉明帝)—显宗、刘炟(汉章帝)—肃宗。其他曾经上过庙号的,则被刘秀、汉献帝俩人先后撸掉了。

有实力的帝王,从来不要过多的词藻修饰,比如刘邦死后的全称:太祖高皇帝,多么低调、却有格调;再看看后世的,比如乾隆: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关于马屁精:皇帝也是人,总有些个人爱好,所以有些善于迎合之人往往能得宠;然而汉代的宠臣向来受朝野鄙夷,皇帝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将这些马仔视为取乐的奴才,只给予金钱、极少赐予官职爵位,在需要抛弃时更是从不手软。如汉武帝曾宠信董偃,时常让其陪着喝酒、游戏,但被东方朔以“败坏王制、带坏皇帝”为名怒喷之后,汉武帝默默认错,“董君之宠日衰”。

其次,司马迁对刘邦及项羽的记录比较客观

《史记》中确实记载刘邦“好酒及色”,但也说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对于刘邦的成功,也从来不吝肯定之语,比如赞其“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威加四海,还歌大风”等;

而对于项羽,司马迁确实承认他“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为千百年少有的英雄人物;但也毫不掩饰他肆意屠杀无辜、背信弃义、妄自尊大等黑料:“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违约王汉,背关怀楚”等。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司马迁如实记载刘邦好酒好色,就认为是在黑他。况且对封建时代的英雄人物来说,喝酒爱美女,并不是什么大缺点,反之背信弃义才是要命的污点,从这个角度来说,莫非他在黑项羽?

其三,相对客观的《史记》,体现了汉武帝时期的时代观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每篇的末尾都会加上司马迁的评论,有褒有贬;对于西汉政权建立,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描绘当时群雄并起、最终刘邦出身布衣却夺天下的过程,虽然带有个人观点,但从当时统治者及士大夫阶层对此书的反映来看,应该基本客观。

对于自家祖宗的出身,汉代的帝王们从不讳言;而汉武帝所在的西汉前半期,由于离楚汉相争并不遥远,更加不会给自己乱贴金。这份自信,其实源于当时的特殊时代变迁大背景。秦灭六国,本质是对贵族政治的终结;秦末起义,更多的是六国贵族的复辟。而刘邦出身秦朝基层公务员,最终却能战胜楚国贵族项羽、建立大汉;朝廷的勋贵,大部分也跟刘邦一样的出身。这一胜利,汉朝统治阶层及文人认为是“上应天道、下顺人心”,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因此,对于项羽出身贵族所具有的一些英雄气魄,西汉朝野并不回避;对于当权阶层原本的出身,没必要、也无法寻根问祖拉贵亲。

对于形成汉民族的两汉王朝,我们应心怀感激;而对历史上最有节操、最有骨气的一波人—史官,我们更要致以最高的敬意。正是他们的舍身记载,让我们能详尽领略祖先几千年的生存与奋斗历程,见证中华文明的艰难而伟大的延续。


正史漫谈


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好逸恶劳,好酒无度,好色成性,堪称古代版的老流氓,他干的那些龌龊事,简直了!现在咱们来列举一下吧!

一是,吃狗肉不给钱。沛县有个有名的小吃叫樊哙狗肉,是樊哙使用了独家秘方制作的,香气扑鼻,入口即化。每次,刘邦都去樊哙家吃狗肉,但刘邦身无分文,每次都是赊账,樊哙见到刘邦就躲,但躲又躲不掉,惹又惹不起,因为刘邦是个泗水亭亭长,好歹是个官。

二是,与寡妇生孩子。刘邦这样的破落户,是讨不到老婆的,没有哪个女人肯嫁给一个没钱没房一身缺点的男人的,所以刘邦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是没有讨到老婆。

后来,邻村有个美艳的曹寡妇,很是寂寞,刘邦隔三差五地去帮曹寡妇挑个水,砍个柴,做个饭啥的,非常勤快,曹寡妇觉得刘邦不错,便委身于他,一年之后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取名刘肥。

三是,踹孩子下马。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大军,击败了刘邦五十万大军,刘邦玩命地往西逃窜,眼看楚军将至,刘邦嫌马车跑的太慢,就把儿女踹下了马车。

车夫夏侯婴不忍心,就把孩子拽了上来,结果刘邦又把孩子踹了下去,夏侯婴又把他们救了上来,一而再,再而三,关键时刻,宁愿保自己的命,也不顾孩子的命,这样不负责任的男人,他的后代又出现一个,刘备。

四是,隔空喊话。彭城之战后,刘太公和吕雉成了俘虏,刘邦和项羽隔着鸿沟对峙,项羽架起了一只大锅,下面烧起了柴火,不一会儿,水咕噜噜地开了。项羽命人把刘太公带了过来,对着刘邦大喊:“刘三,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

刘邦哈哈一笑:“大哥,咱们是结拜兄弟,这不是我爹,是咱爹,你煮吧,记得给我留点汤水!”项羽气急败坏,但他顾及名声,只得放了刘太公和吕雉。

五是,不尊重知识分子。刘邦看不上寒酸的儒生,所以经常戏弄他们,最出格的一次,他看到一个儒生戴着一顶奇怪的帽子,刘邦就把帽子拿了下来,往里面撒尿,完了之后,才把帽子还给他,此后,儒生见刘邦就提前把帽子藏了起来。

刘邦

汉武帝怎么看

司马迁是汉朝的史官,史官的职责是如实地记录历史,司马迁如此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还原历史,把刘邦塑造成了自私自利、一无是处的小混混,汉武帝难道不知情吗?

怎么可能!帝王最在意的是后世的评价,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可以把黑的写成白的,把白的写成黑的,是黑是白全靠史官一只笔,汉武帝岂能不知这个道理。

1、或许有人说,汉武帝成天忙于四处征战,无暇拜读《史记》。

不是的。汉武帝精力充沛,他是个工作狂,汉武帝继位初期,面向天下广招贤才。东方朔写了三十万字的自荐信,胡言乱语,乱吹一气。汉武帝愣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所以汉武帝断然没有理由不看《史记》的,他就算不看汉朝以前的历史,但汉朝历史总该看看吧!

2、或许有人说,汉武帝求真务实,倡导言论自由,不搞虚头巴脑的一套。

不是的!当年司马迁只是替李广的孙子李凌求个情,说了一句公道话,就惹得汉武帝雷霆震怒,并将司马迁处以宫刑。在西汉,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忍的刑罚,一般人宁肯死也不愿遭此奇耻大辱,然而,司马迁却选择了宫刑,他如此选择不是为了苟且偷生,而是为了写《史记》。

3、还有人会问,刘邦真的干了这么多龌龊事吗?

应该是的!刘邦好逸恶劳,流氓习气重,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与曹寡妇生了儿子刘肥,踹孩子下车,往儒生帽子里面尿尿应该都是真的,但把开国皇帝写的如此龌龊的,恐怕只有司马迁一个了!

除了刘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等等,哪一个不是堂堂正正的君子啊,只有刘邦是个吊儿郎当小混混。

4、或许有人问,司马迁都受到了宫刑之辱了,为何还敢把刘邦写成小混混?不怕杀头吗?

看了以上几点,大家应该明白了,司马迁就算再借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随意发挥的,他之所以这么写,都是汉武帝默许的,或者说,是汉武帝定下了调子,让司马迁这么写的。

司马迁当然也想尽量还原真实历史,但他必须在汉武帝制定条条框框下写,他只能在尽量不违反“原则”之下,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哪怕他有一点点出格,轻则重新写,重则直接烧毁,让他的心血付之一炬。

汉武帝为何这么干

汉武帝让司马迁把刘邦写成了一个浑身缺点,四十还娶不到老婆的老男人,其实大有深意的,咱们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

秦朝末年,烽烟四起,战乱不断,先是陈胜吴广起义,特别是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晴天霹雳一般震惊了整个华夏。

接着,群雄四起,天下大乱,之前被秦国吞并的七国纷纷宣布独立,楚国贵族项羽和项伯找到了放牛的楚怀王,打着他的旗号起义,沛县泗水亭长刘邦也跟着起义了。

秦国灭亡之后,楚汉战争爆发,四年之后,刘邦击败了项羽,夺取了整个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但此时天下人心不负,大家还想着回到秦国之前,七国并存的时代。

后来,刘邦借用吕后之手,一一除掉了这些手握重兵的异性藩王,并把儿子们封到了七国的地盘,这样帝国才正常运转起来。

之后,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朝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有了经济实力,汉武帝开始征讨四方,开疆破土。汉武帝是个好大喜功的人,特别在意世人的评价,特别是历史的评价,于是他让司马迁写《史记》。

如何写开国皇帝刘邦呢?

古代讲究个“皇权天授”,皇帝是龙的儿子,真龙天子,但刘邦出身贫寒,他爹是刘太公,不是龙,于是汉武帝就让司马迁虚构了一个故事:

这天,刘邦妈妈在河边休息,突然阴云密布,雷声大作,刘太公担心媳妇出事,赶忙去河边寻找,刚到河边,突然看到一条黑龙盘在媳妇下身。

刘太公不敢过去,远远地瞅着,大约十分钟之后,龙腾空而去,媳妇居然毫发无损,刘太公把媳妇带回了家里,不久之后,媳妇怀孕生下了刘邦。

汉武帝为了证明刘邦是龙子,不惜玷污祖奶奶的名节,真的是拼了!

接着,汉武帝为了继续证明刘邦是真命天子,开始全力吐槽刘邦了,什么与曹寡妇勾搭生子,什么踹儿子下马,什么往儒生帽里尿尿,诸如此类,反正,品行上刘邦一无是处,浑身都是槽点。

而与刘邦相比,项羽高大英俊威猛,出身高贵,重情重义,爱情专一,有血有肉,是个高高在上的大英雄,可这又怎么样呢!最后还不是被小混混刘邦打败了,此乃天意啊!

刘邦是真命天子,就算他再无耻下流,再胡作非为,但天命所归,他还是当了皇帝,而项羽当不了。诸如,陈胜吴广起兵最早,但没有天命,失败了;韩信用兵如神,但没有天命,死于非命;张良绝世之才,但没有天命,只能给刘邦打工。

汉武帝是想告诉天下百姓,人要信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刘邦得了天下是天命使然,不是他努力的结果,他是躺赢的。所以,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各回各家,各安其命,老老实实地替老刘家,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

因为命是争不来的!





徐银章


《史记》问世二千余年了,经过了所有帝王和文化人之手,人们的评价普遍始终是很高的,以为它是一部实史。从来很少有人怀疑《史记》的真实性。

那么,我们可以说,《史记》中关于刘邦和项羽的记述,是客观的真实的,即写了每个人的优点,也写了每人的缺点,并没有特意抬高谁或贬低谁。

对于刘邦,《史记》即写了他好酒色,好侮辱人的一面,但也写了他宽仁大度,敢做敢当,知人善任,百折不挠的一面。总之,在这里人们感觉到的,是一个大政治家的丰满的立体的形象,而并不是小混混的形象。

项羽力能扛鼎,勇猛无敌,是天生的英雄。《史记》如实地记载了他的英雄事迹,但也写了他刚愎自用,吝啬小气、残暴不仁等缺点。项羽的形象也是完整的立体的。作者并没有片面地拔高他抬举他。

真实的力量是无敌的。

历史上的昏君是不顾真实的。但汉武帝虽然缺点不少,但还算不上昏君。即然如此,面对《史记》的真实,他又怎么会生气呢?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