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即将到来,旱地小麦如何管理?

用户505123619024


立春过后天气转暖到雨水节气时小麦也开始拔节生长,这个时候就需要大量水分来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如果雨水节气不下雨的话就需要人工及时进行灌溉,以促进小麦分蘖成穗,增加产量。




风大迷人眼


我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以我种地的经验,所谓的旱地小麦,就是没条件灌溉的旱地,靠天收获,雨水充足收成就好,天气干旱就减产,旱情严重甚至绝收,所以,雨水对于旱地小麦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在我们沧州,常年雨雪偏小,旱情严重,要说十年九旱一点也不为过。虽然我们村的土地都能浇上水,但种冬小麦的也超不过我们村土地的30%左右。

春雨贵如油,马上就要进入雨水节气了,冬小麦进入了返青起身阶段,除了注意小麦的病灾,加强防治,旱地小麦最需要的是水和肥,要加强旱地小麦保墒施肥,除草。要做好中耕,保湿保墒,适量施肥,让雨水发挥最大作用,减少雨水流失蒸发,让肥料充分发挥作用。

如果不怕麻烦,用耧把肥料提前一俩天播到地里最好,不过现在人们懒了,不管是浇地还是下雨,把肥料洒到地里就完事大吉,其实我也是这么做的😂😂。


初心老聂


去年小麦秋播期间大部地区天气条件和土壤墒情好于上年,基本实现足墒播种,播种质量高,出苗总体较好。部分地区受干旱影响,播期有所推迟,但冬前气温偏高,弥补了播期推迟造成的影响,有利于根蘖生长。但苗情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旺长麦田较多,部分麦田播量偏大、群体偏多,部分晚播田块小麦生长较弱。同时,病虫草害隐患较大,小麦根部病害普遍发生,冬前化学除草面积小,增加了春季杂草防控难度。春管要以“控旺促弱转壮、保苗稳健生长”为目标,加强田间管理,控旺保稳,促弱转壮。

一是因苗施策,分类管理。对旺长麦田,返青期碾压或深锄断根,抑制分蘖滋生;起身初期化学调控,预防后期倒伏;推迟春季肥水,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冬前过旺、返青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拔节前期追肥浇水。对晚播弱苗,开春后及早中耕划锄,提温保墒、促苗早发;适期追肥浇水以促进小麦生长。对壮苗麦田,拔节期追肥灌水,促进小麦稳健生长。对旱地麦田,趁墒追肥,保冬前分蘖成穗,促春生分蘖早发快长,争取穗数保产量。

二是严控病虫,化学除草。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和麦穗蚜等病虫害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实行科学防控。加强病虫草害预警预报,科学制定防治预案,及早准备药剂药械,组织开展统防统治,重点是预防茎基腐病、赤霉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抽穗至扬花期全面预防赤霉病,灌浆期做好“一喷三防”。早春及时化学除草。

三是防倒春寒,及时补救。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制定防灾减灾预案,重点防范干旱、冬季低温冻害、早春“倒春寒”危害,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在寒流来临前,对缺墒麦田及时进行灌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预防冻害发生。一旦发生冻害,及时采取追肥等补救措施,促进受冻麦苗尽快恢复生长。

四是多措并举,预防倒伏。小麦返青至起身期是预防倒伏的最后关键时期。根据整地、播种、苗情长势等情况,及时采取深中耕、镇压、化控等措施,保苗稳健生长,为预防后期倒伏打好基础。

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去年秋播时气象条件有利,适期播种面积比例是近年来最高的,苗情基础总体较好。但部分麦田播量偏大,加之秋季以来气温偏高,旺长苗占有一定比例,部分晚播田苗小苗弱,苗情两极分化明显,倒伏、冻害风险高,病虫草害防控压力大。针对今年小麦苗情长势,坚持“控旺促弱、高效施肥、绿色防控、抗逆保丰”的技术途径,加强因地因苗分类管理,促进苗情转化,稳穗增粒增重,实现优质丰产。

一是因苗因地,控旺促弱。对群体过大的旺长麦田,强化控旺措施,要重镇压,每隔10天左右压1次,连续镇压2-3次,有土壤过湿、有露水、封冻、盐碱土等情况时不宜镇压,拔节后的小麦不能镇压。在拔节前叶面喷施生长抑制剂,控旺防倒。严格控制早春施肥,推迟拔节肥的施用。对群体偏小、穗数可能不足的弱小苗(群体亩茎蘖数淮南小于40万、淮北小于55万)和脱力落黄严重麦田,应尽早促弱转壮,一般亩施尿素5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15公斤。在倒2叶末至剑叶期再亩追施尿素5-8公斤,有利于防早衰提高产量、提质增效。对群体茎蘖数适宜的壮苗麦田,春季管理的重点是施好拔节肥,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伸长1-2厘米、叶龄余数2.5左右时追施拔节肥,有利于培育壮秆大穗,拔节肥一般可亩施尿素5-8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10-15公斤。高产田提倡施用保花肥(孕穗肥),掌握在剑叶(旗叶)露出一半时施用,有显著的增粒增重效果,一般亩追施尿素5-10公斤。对弱筋小麦,施氮要前移,以施用拔节肥为主,不宜追施保花肥。对有转旺风险的壮苗田,通过镇压、化控防止苗情转旺,保苗稳健生长,奠定高产基础。

二是清沟理墒,防渍防旱。及时清沟理墒、疏通田内外沟系,保证排水畅通,做到雨止田干、沟无积水。对淮北麦区的旱茬小麦,注意防旱,清理三沟,以利于中后期灌好拔节孕穗水。对秸秆还田量大、播后镇压不到位、土壤暄松的麦田,在土壤墒情适宜时,选择晴好、无霜冻天气尽早进行镇压,以促进根土密接,防止失墒干冻死苗。

三是适时化除,防病治虫。根据草相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要注意安全用药、防止冻药害。要密切监控并及时防治草地贪夜蛾。注意加强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锈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对病虫防治要及时用药、用对药剂、足量用药,白粉病、纹枯病要防止过迟防治,赤霉病关键是打药时间要科学。强化“一喷三防”,抽穗后注意结合病虫防治进行药肥混喷,可一喷多防、保绿防早衰、保粒增重。

四是防御冻害,及早补救。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寒流来临前对缺墒麦田及时灌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层小气候,缓冲地表温度变幅,预防冻害发生。小麦冻害发生后2-3天及时调查幼穗受冻程度,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的麦田尽早追肥,幼穗冻死率10%-30%的麦田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冻死率30%-50%的麦田亩施尿素7-10公斤,冻死率50%以上的麦田亩施尿素12-15公斤,争取小分蘖和高节位分蘖成穗,挽回产量损失。

三、西南麦区

小麦处于拔节期,苗情总体较好,生育进程与常年相当。大部分区域土壤墒情适宜,局部麦田土壤水分不足或过湿。目前病虫发生少,草害得到较好控制,喷药时也普遍没有出现药害。但部分麦田旺长,生育进程过快,抵御春季低温能力减弱;部分麦田过干过湿,存在渍害或干旱威胁;部分农户盲目追肥,存在倒伏风险;少量麦田播种过迟,苗情转化难度大。春季管理措施以促为主、促控结合。

一是控旺转壮。旺长麦田已经开始拔节,当前紧迫的任务是控制徒长,延缓生育进程,要喷施生长延缓剂,控水(推迟甚至取消拔节水),控肥(比常年减少10%)。

二是科学追肥。对一二类苗,按计划量按时追肥。多数稻茬麦田亩总氮控制在10公斤左右,肥力高或偏旺的酌减,旱地或偏弱一点的酌量增加,但不宜超过12公斤。

三是强化补水。对丘陵槽沟稻茬麦田,应继续清沟降渍。对高台位旱地麦田,有条件的麦田结合追肥进行补灌,提升苗情质量,抵御春旱。

四是防控病虫。冬暖春早,容易出现小麦条锈病“中心病团”,同时气温持续升高加速蚜虫繁殖。要加强预测预报,及时处理病叶或中心病团,防蔓延扩大。

四、西北麦区

今年播种至越冬期麦田土壤墒情较好,苗情总体较好,群体适宜。但小麦条锈病威胁较大,秋苗发生时间早、范围广、总体偏重发生;气候变化异常,发生冻害和干热风风险较高,部分田地块略显干旱;两极分化,部分麦田有旺长现象,也有晚播田块冬前苗小。水浇地小麦管理参照黄淮麦区进行,旱地小麦以促弱控旺为中心,坚持抗旱防旱不放松;弱苗以促为主,促根增蘖;旺苗以控为主,促根控蘖;壮苗控促结合,促根稳蘖。

一是镇压划锄,保墒提温。对墒情较好、土壤冻结的麦田,早春当表层土壤解冻2厘米时,即可采取早春顶凌耙耱措施,去除枯叶,提温保墒,弥合裂缝,促进小麦返青生长。对降雪较少、墒情较差的麦田,早春土壤全部解冻后,及早镇压,消除土壤明暗坷垃,防止土壤空隙大跑墒散墒,提墒保苗。对旺苗、壮苗,及早进行耙耱、中耕、镇压。对群体偏少、个体偏弱的麦田,早春土壤全部解冻后实施浅锄细锄。同时,春季浇水后或雨后也要适时划锄,破除板结。对有倒伏倾向的旺苗田,返青后尽早镇压一次,同时拔节初期喷施生长抑制剂,化控防倒。

二是水肥调控,分类管理。把水肥管理作为重点,做好防旱保苗、促弱控旺工作。要因墒管理,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因墒抗旱浇水。对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干土层较厚的麦田,立即采取小水慢灌或微灌的形式抗旱浇水,同时拔节期再次浇水,并亩追施尿素5-7公斤。对已浇越冬水、墒情较好的水地壮苗麦田,早春耙耱镇压,推迟春季第一水到起身拔节期,起到春季蹲苗、控制无效分蘖的目的。要因苗管理,对已浇灌越冬水的一类麦田,返青期控制肥水,控制无效分蘖,拔节期加大肥水管理,浇水时亩追尿素10公斤,提高成穗率,稳定穗粒数。对已浇越冬水的二类麦田,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浇水时亩追尿素5-7.5公斤,促小蘖赶大蘖,提高成穗数。对三类麦田,返青期和拔节期两次肥水管理。当麦田0-5厘米地温稳定达到5℃后,浇灌返青水,亩施尿素8-10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但返青水不宜过早,以免降低地温,抑制麦苗生长;拔节后第二次施肥浇水,亩施尿素5-7.5公斤。对旺长麦田,早春要控制肥水,起身期采取镇压或化控措施控制旺长,拔节后期浇水施肥,防止脱肥转弱。要趁雨雪追肥,对底肥不足或未施底肥的部分旱地麦田,可视苗情、墒情、底肥情况,早春趁雨雪追肥。对晚播弱苗田和底肥不足麦田,可亩施尿素5-7.5公斤;对未施底肥的麦田追肥量可适当增加,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并配施适量的磷酸二铵。

三是中耕化控,预防冻害。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早做好应对“倒春寒”的准备。在大幅降温前及时灌水,平抑地温,或可采取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生长调节剂,预防冻害。冻害发生后,可根据冻害发生程度分类管理。对少部分叶片受冻麦田可采取中耕锄划,提高地温,促进发育;对叶片受冻严重,但墒情较好麦田可采取中耕锄划,配合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补救;对墒情较差麦田,应采取浇水并亩追施5公斤尿素,促进叶片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对分蘖受冻死亡的麦田,应立即浇水并亩追7.5公斤尿素和2.5公斤磷酸二铵,以增加分蘖,使小蘖赶大蘖,提高成穗率,增加亩穗数,减少损失。

四是科学化除,防治病虫。对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结合中耕划锄人工除草,或在日均温稳定通过5℃至小麦拔节前,选择晴好天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对路除草剂,及时进行化除。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根腐病、叶锈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和红蜘蛛、蚜虫等虫害的监测防治,及时指导农民科学选药、安全用药,早防早治,统防统治,分期治理、混合施药兼治的原则综合防治


三农鲜新


“立春”已过,“雨水”将至,全国冬小麦陆续返青起身拔节,正是加强春季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实现稳穗增粒的关键时期。针对当前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和气候特点,各地要遵循“因地因苗、分类管理,控旺促壮、促弱转壮,节肥增效、绿色防控,稳穗增粒、抗逆保丰”的技术路径,强化技术措施落实,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黄淮和华北地区

大部地区小麦秋播期间天气条件和土壤墒情较为适宜,适期播种比例大,整地播种出苗质量较高。旺苗面积有所增加,春季冻害风险较大。部分地区旱象显现,土壤墒情偏差。同时,部分秸秆还田麦田,土壤暄松,苗情较弱。春季麦田管理应以“控旺促弱转壮、保苗稳健生长”为主攻方向,切实抓紧抓好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一是镇压划锄,保墒增温。

镇压可压碎土块,弥封裂缝,使冬季冻融疏松的土壤沉实,使土壤与根系密接起来,有利于根系吸收水分养分,减少水分散失。对于吊根苗和耕种粗放、坷垃较多、秸秆还田导致土壤暄松的地块,一定要在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镇压,以沉实土壤,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冷空气侵入分蘖节附近冻伤麦苗;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在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促使土壤下层水分向上移动,起到提墒、保墒、抗旱的作用;对长势过旺麦田,在起身期前后镇压,可以抑制地上部生长,起到控旺转壮作用。划锄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灭草等效果,早春划锄最好和镇压结合起来,一般是先压后锄,以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抗旱的作用。

二是分类管理,控旺促弱。

对旺长苗,应以控为主。旺苗麦田一般年前亩茎数达80万以上,这类麦田由于群体较大,叶片细长,拔节期以后,容易田间郁蔽、光照不良,导致倒伏。对这类麦田在返青至起身阶段及早镇压,可有效抑制春季分蘖和基部节间过度伸长。旺长严重地块可镇压2—3次,春季追肥浇水推迟到拔节后期,每亩追施尿素15公斤左右。对三类苗,应以促为主,促苗情转化升级。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开始划锄,增温促早发。同时,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时追施氮素化肥和磷肥,促根增蘖保穗数。只要墒情尚可,尽量避免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土壤透气性延缓麦苗生长。待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时,三类苗可以施肥浇水,亩施5—8公斤尿素,促三类苗转化升级;到拔节期每亩再追施5—8公斤尿素,促进穗花发育,增加每穗粒数。对二类苗,重点是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


漂流的阿冬


雨水即将到来,旱地小麦如何管理?

大家好!冬小麦的冬眠期己过,现在己经是春季的立春时节,再过几天就到雨水节气了。雨水时节雨霏霏,不愁稀麦变稠麦。今年开春的温度相比较往年偏高,我国麦区自南向北,小麦由麦起身己至今返青期,偏南地区小麦有接近拔节期。因此当下正值冬小麦田间管理黄金时间,也是小麦整个生长期的关键时期。特别作为华北、黄淮地区的旱地冬小麦地区,麦农要抓住当前有利墒情(有些地区有雨雪天气)结合自家小麦生长情况来进行麦田间的管理,能早不晚,施肥、除草、防虫防病相结合,将冬小麦田管以最简单的方式做到效率最大化,为后期小麦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小麦整个生长期都需要肥料来供应养份。因此广大农民现今正是追返青肥的好时候,根据自家小麦长势来进行施肥,对晚播、弱苗和底肥不足的麦田抓住这次雨雪天气和墒情好的时机来把化肥施下地。要根据自家小麦苗情来掌握用肥量。有些农民把旺麦田当做高产麦,分蘖多,叶片颜色偏淡青色当弱麦。然后去追肥,过段时间麦叶还是这个色,既浪费了钱也浪费了工。到了麦甩穗时有风雨还容易倒伏,导致减产。因小麦叶颜色淡跟麦品种有关。所以麦农要根据自家麦种品性及生长情况来定,不要去看人干啥,你干啥。依华北和黄淮麦区来说,旱地多肥料都以底肥为主。一般追返青肥都在8一12公斤尿素为宜,抓住墒情尽量早施肥。

关于除草剂在麦田使用上也很关键,看看自家麦田有那些杂草在买药,在气温6度到10度,晴好天气,在上午9点至11点,下午2点以后施药。如果麦田禾本科杂草为主,如看麦娘、节节草、棒头草、野燕麦等杂草可选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或啶磺草胺除草剂。如果阔叶草多,如播娘蒿、猪殃殃、婆婆纳、荠菜等,可用苯磺隆、唑草酮、氯氟呲氧乙酸等来防治。春季麦田除草要早最迟要在拔节期前。以防除草效果不好。

根据往年经验,到雨水时节气温上升较快,气候干燥,旱地地表水份少,麦田容易发生麦蚜、麦红蜘蛛等害虫。麦蚜可建议用高氯噻虫嗪、呲虫琳。红蜘蛛可用杀螨净、联苯菊脂及阿维菌素等。小麦病害以赤霉病、锈病、纹枯病等病害可用多菌灵加磷钾源库,井冈霉素加苯甲.•丙环唑及75%肟菌.•戊唑醇等农药来提前防治小麦病害发生。但后期也要根据小麦长势来“一喷三防”。如果麦田出现弱苗或长势差现象,打药时每药桶每亩可用150克尿素十150克磷酸二氢钾或200克芸苔素脂作叶面肥喷施,有利于麦苗促弱转壮,促分蘖,同时有利于对抗倒春寒对小麦的影响起到防护作用。对旺长的麦田,建议可用小麦调控剂,如多效唑、烯效唑等来防控。以预防后期小麦倒伏。

以上用药一般要求在小麦返青期到拔节期施药最佳。因此当前麦农在雨水来临之际,在配合好政府防控疫情的同时也要抓好田间管理,争取午季小麦大丰收。谢谢关注!


董辉君


2-18

“立春”已过,“雨水”将至,全国冬小麦陆续返青起身拔节,正是加强春季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实现稳穗增粒的关键时期。针对当前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和气候特点,各地要遵循“因地因苗、分类管理,控旺促壮、促弱转壮,节肥增效、绿色防控,稳穗增粒、抗逆保丰”的技术路径,强化技术措施落实,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黄淮和华北地区

大部地区小麦秋播期间天气条件和土壤墒情较为适宜,适期播种比例大,整地播种出苗质量较高。旺苗面积有所增加,春季冻害风险较大。部分地区旱象显现,土壤墒情偏差。同时,部分秸秆还田麦田,土壤暄松,苗情较弱。春季麦田管理应以“控旺促弱转壮、保苗稳健生长”为主攻方向,切实抓紧抓好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广东幺妹儿


这好办,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因地而异,总体可以分俩步管理:

第一步,雨水未到来之前,将要种小麦的旱地深耕大约三十厘米左右,加深耕层,以此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加蓄水保墒能力,尽量让旱地平整、除草、杀虫,坡度要小,这样能起到蓄水平衡的效果,这样会对之后小麦的生长发育有些好处。

第二步,雨水到来之后,由于旱地小麦的播种适宜时期比较短,要实地观察地表情况,合适的时候尽早安排播种,大多数是采用沟挖的形式播种,边种边压,这样旱地的水份不易过快的蒸发,还能保温、保墒,适当的在三叶期施肥,差不多长到八厘米左右,除草、杀虫等。

总之,只要掌握科学技术,懂的旱地小麦的播种时期、技巧、管理方法,没有其他原因的话,旱地小麦丰收没问题。


Dj老牛


今年丰收会有一定减产,年前雨水💦不足,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如果再不下雨,农民朋友们就要灌溉,补充水分。如天下雨在雨来临之前抓紧施肥。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5900075bcd38ee20bc\

豫见阿力


旱地小麦,要看各时间点来管理。冬前的冬灌水如果有浇过或有大雨雪,雨水季节如果没下雨,墒情不好的情况下需要浇水,如果没办法浇水,可是轻锄表土保墒。


果菜大叔


旱地小麦主要考虑到防积水,所以在雨季来临之前要做好排水工作,深挖排水渠,保证排水畅通;其次要考虑到施肥与防虫,雨水多了不利于施肥和防虫,所以也要找准时机进行施肥与防虫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