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無為而治”是什麼也不用作為,就能而治嗎?

春臺96245986


不是,所謂無為而治是指在搭建好了大框架(道)後,事物發展自有其內在規律(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要妄加干涉,否則會破壞架構平衡,反而無助於事物的長遠發展!道德經是大環境、大格局!是道祖對道的理解和表達!具體到事物本身,或事物內部的個體仍然是需要努力的,畢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個人理解,不喜勿噴!


鍵盤演奏家


“無為”: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不妄為;治:治理。即,在上的統治者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後泛指以德化民。

出 處: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

“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是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慾”。

古時,舜品德高尚,堯派他來管理天下。

舜和堯一樣,對老百姓很寬厚,多采用象徵性的懲罰,犯了該割掉鼻子罪的人,讓穿上赫色衣服來代替;應該砍頭的人只許穿沒有領子的布衣。

孔子讚歎道:“無為而治,說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靜靜坐著而已。”

另外一個略有不同的解釋: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無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來的。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也遵循道的規律。那麼道的規律又是什麼呢?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可見,道的最根本規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為本,那麼對待事物就應該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展,使其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不對它橫加干涉,不以有為去影響事物的自然進程。也只有這樣,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發展。所以在道家看來,為人處事,修心煉性,都應以自然無為為本,避免有為妄作。

無為而治的"無為",決不是一無所為。無為而治的"無為"是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

對於符合道的事情,則必須以有為為之。但所為之為,都應是出自事物之自然,無為之為發自自然,順乎自然;是自然而為,而不是人為而為。所以這種為不僅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進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於事物的自然發展和成長。





國學紫微


其實我們普通人對老子的“無為而治”是存在誤解的,認為沒有作為的治理就是“無為而治”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偏見和誤解。

下面就是老子的《道德經》裡所說的“無為而治”

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而且強調"無為無不為"。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

從以上的文字裡可以看出,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核心觀點是“無為而無不為”,通俗點說就是應該無為的時候要做到“無所為”;而不該無為的時候要做到“無所不為”。

那“無為”和“無不為”究竟是什麼意思,怎樣做才算是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呢?

要解答這兩個問題,就得從老子的思想觀點方面入手。可能一些朋友只知道有老子這麼個人寫了一部叫做《道德經》的書籍,而不知道老子的道德經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道德經》書籍

其實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短短的5000多字,但是內容是極其深奧的,深奧到什麼程度呢?要說《道德經》有多深奧,其深奧程度不亞於百經之首的《易經》。比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從上面可以看出,《道德經》談論的不是現代人口中的”道德“問題,而是”天道“和”天德“的問題,往籠統裡說就是”宇宙萬物“和”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律和法則。我在這裡不是要討論《道德經》是怎麼的一本書,而是通過上面的引例要讓大家明白老子思想中的“無為而治”究竟是怎麼回事。

個人認為老子思想中的“無為”是指在萬事萬物都遵循“道”(自然界和宇宙間的規律)的情況下我們統治者或者管理者就不要去橫加干涉,如果強加干涉,就會破壞“道”的自然運轉,破壞這一“天道”會產生不良的結果,這是逆勢而為了。而“無不為”恰恰是在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朝著違背“道”的方向發展時,作為統治者或管理者就應該及時出來解決和處理這個問題,引導它往遵循“道”的方向去發展。這是“無為而治”的另一種處理方法——無所不為。

《道德經》的書法作品剪影

那怎樣才能做到“無所為而無所不為”呢?總結一下:就是在事物朝著“道”道方向發展時,我們就要“無為”;事物如果朝著背“道”而馳的方向發展時,我們就要“無所不為”了。

此外,老子在治理國家的時候還提出了一個建議——“治大國如同烹小鮮”。意思就是治理一個大的國家,就應當如同烹飪小魚一樣,調味料、火候、技巧和方法應該恰到好處,太過或不及都是做不好的。

從以上可以看出老子的“無為而治”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的難度那簡直是相當大的,所以道家的治國理念在中華歷史上被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所代替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值得肯定的是歷史上的”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等太平盛世可都是在道家“無為而治”的指導下取得。這不得不說是道家思想的偉大之處。


往事如雲煙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意思即“我無為而治,人民便自然變得順化;我喜歡清靜,人民自然會端正思想和道德;我不用去用政令和戰爭騷擾人民,人民自然會幸福安康;我不放縱自己的慾望,人民便自然樸實淳厚。”老子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用作為。相反是有大作為。例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戰勝項羽,安定天下,建立漢朝之後,面對並不穩定的政局和殘破的天下,劉邦又採取了“治國以正”的策略。他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豁免繁重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減輕田租,釋放奴婢,同時,廢除秦朝過於嚴酷的法律。正是通過這種清靜無為的政策,漢朝江山最終得以穩固下來,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輝煌的時代。然而這並不是“無為而治”而是有大作為。


燁之傳統文化小兒推拿


不是的。所謂無畏,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處理問題“疏而不堵”。在疏導之下讓事物不斷的自我完善,發展壯大。當在發展壯大過程中產生貪婪、狂妄自大的思想時,便需要用知足常樂和無慾無求、返樸歸真思想來壓制和彌消它。治理國家的人如果也能遵循此道,則會萬物和合,國家祥和、安定。老子講的“道”則是非人格化的,它創造萬物,但又不主宰萬物,順任自然萬物的繁衍、發展、淘汰、新生,所以“無為”實際上是不妄為、不強為成就了無所不為。老子根據自然界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即在社會政治方面,也要按照“無為而無不為”的法則來實行,則一定會創造出一個祥和、安定的太平盛世。



學海輕舟666


老孑最後的結論是: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

聖 人 之 道 , 為 而 不 爭 。

推論一下:

天這麼厲害了,人能與之爭功麼?

想爭功則必有為矣!

所以老子(其實所有傳統思想家皆是)主張法天,

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能法何為?

法天則無為而無不為,

為而不以為,

依天而為,為不過是輔助(參贊)而已。

老子的無為是針對當時霸道而言,

互相以權謀智巧縱橫夭下,

似乎大有作為,

其實無非害國殃民,

以滿足自己的奢侈逸樂而已,

為而無為,

何如無為而為,

以道取夭下!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中國人喜歡說無為而治,認為無為而治是最好的治國良方。但事實上很難達到無為而治。關鍵是很多人不懂什麼是無為而治。無為不是沒有作為,不是肆無忌憚的放任自由地治理國家。無為而治應該正確寫成:無為而自治,無不為而專制!用白話文解釋就是以憲法為社會準繩的各個地方自治!其核心就是國家層面制定社會基礎法律,而操作起來由各個地方自治組織自發在不違反國家基礎法律上實行自我管理!


易中智慧


老子提倡“無為”,目的就是要在國家管理活動中,消解統治者的強制性,而鼓勵人民的自發性。在老子看來,高明的管理者一定會堅守“無為”的原則,只有無為,鼓勵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治理天下才不會遭受失敗;只有不固執己見,虛心接受各方面的意見,治理天下才不會蒙受損失。


九華潤物果開


《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最重要的是釐清“為”字的涵義。而實際上老子為了闡述清楚“無為”思想,在全篇很多地方都做了各種層面和角度的論述,要釐清老子為什麼認為不要“為”,不能簡單地就“無為而治”四個字進行辯解,而是要看他通篇很多地方所闡發的思路。


最先體現“無為”的地方出現在第二章中: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裡提出聖人治理的特點是“無為”、“不言”,而後面又進一步闡釋了這種“無為”、“不言”的思路內涵,是“不辭”、“不有”、“不恃”、“弗居”。

不辭,易鼎順釋義為“不為始”——這個和老子後來的“不為先”思想是一致的,就是說萬事萬物在創制生長,你別老想著我是你們的老大,我來教你們怎麼活。

不有,就是捨棄佔有慾。不恃,就是不仗著自己厲害。弗居,就是不居功。(最後,因為你不居功,所以你的功勞和身份,反而不會失去。)


後面還有許多地方補充闡述了這種“無為”思想,都顯示所謂“無為”涵義並不是簡單的不作為。比如第十六章說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覆命。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這裡就闡述了一套聖人作為的思路,要能“致虛守靜”,要能“觀復”,要知常不妄作,然後要“容”、“公”、“全”等等。

還有諸如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

這裡,慈、儉都是一些很具體的做法,而且還進一步提出了由“慈”來達到勇,由“儉”來達到“廣”的思路。

等等。


只要把全文仔細讀一讀,都能感受到老子通篇對“無為”思想的補充闡述。故簡而言之,無為並非什麼都不作為——人哪能真的不作為,就算是睡覺也是一種作為啊——而是指順應萬事萬物的自然狀態,去做好輔助功能,而不是老想著設定一套東西,你們都按我的設定來走。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以上回答難免愚陋,想入門的朋友推薦可以讀一讀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高亨《老子註譯》這兩本。


曲江家學


1、要理解無為,首先要理解老子關於無和有的論述。老子認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宇宙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他看來,無和有是統一事物的兩個不同的存在狀態,但無和有並非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兩者由“生”相關聯,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由此,無為和有為也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否定的,兩者也是相互相生,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無為與無不為,有為,有不為,就辯證統一了。

3、無為而治的核心,實際上是指要按照自然(自然的概念應該是人文的而非自然科學上的)的規律去引導民眾,不亂干預。

4、無為而治充其量不過是策略和手段,最終目的是為無為,無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