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写诗很少有人会按格律?

雉县光头


写格律诗词的都是高手,要懂平仄声律,这要从小打基础,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老师。我们一般人都只会写写民歌体,只要懂尾句押韵,难度大大减少。所以现在写诗自由体和民歌体较多。


张耐安


说实话,有这些疑问,是因为现在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诗歌的类别和体裁导致的,以为古代诗歌就只有格律诗。其实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就是格律诗,才完全遵守格律,而除近体诗外的诗体,不必遵守格律。

而到了现代,又有新诗,新诗更加没有规则。如果你是问,为什么现在人写古诗不遵守格律,那只是因为他们懒,或者根本不懂格律,更重要的是如果按格律写诗,他们完全没这个才力。

古人言:“填词之大要有二:一曰律,一曰韵。律不协则声音之道乖,韵不审则宫调之理失,二者并行不悖。”词是如此,诗也是如此。

真正有才华,有才情的人,格律从来不会束缚他,像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等等古代的所有人,格律束缚他们了吗?

那些不服我说的话的,辩解说不按格律是因为不想受束缚的,那么可以完全按照格律去写一首诗词出来,发在评论下,以此明证你有这样的才力,只是不想受束缚。

还有人竟然把平仄和格律分开来谈,平仄是格律的基本 ,不遵守平仄,谈何格律?

平仄,就是古代的汉字发音“平、上、去、入”四声,类似于普通话中的“一二三四”声,不过又不完全相同,有些字古代读仄声,今天读平声。比如出、屋、福、屈、洁在今天都读平声,在古代都是入声字,属仄声。

(注意,图片中的平仄分类,是今天普通话的分类,而古代是有入声字的。)



格律是近体诗的成熟规则,三大基本规则是平仄、对仗(律诗)、押韵,也可以说,只要遵守了平仄、对仗、押韵,就符合格律。反之,如果不满足平仄、对仗(律诗)与押韵的基本规则,那么不管你给自己的诗词标榜什么词林正韵、什么平水韵,以任何理由强词夺理辩解,都是自欺欺人,混肴视听。

有人说,古人很多写诗都不遵守格律,那是因为,古人写的未必就是格律诗。他们也没标榜自己写的是格律诗,如果你标榜你写的是近体诗,那么你就必须按照格律填词。什么“不以词害意”是针对一流好诗,好句的,那种水平本来就平庸无比,还来个“不以词害意”,我看是才疏学浅,让这种人按格律写诗词,真是难为他。

《词林正韵》、《平水韵》都是古代韵书。平水韵是宋朝刘渊编撰的,是根据唐人用韵的情况,把汉字划分为106个韵部,是一种适用于格律诗的韵书。自平水韵问世后,后世的文人写诗,一般都以平水韵为标准,包括今天,如果你写格律诗,那么也应当以平水韵为主,如果用《中华新韵》,那么应该在题目旁边标注。

词林正韵是清朝编订的书籍,是一本适用于填词的韵书,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写词,那就用这个韵书做参照。

简单归纳:写格律诗,用《平水韵》,这是默认的准则,也可以用《中华新韵》,不过需要标明;填词则用《词林正韵》。

以上是关于诗词押韵的参照书籍,《平水韵》同样也可以作为诗词平仄的校准书。也就是说,你的诗词,哪个字合不合平仄,可以从韵书中找到答案。



关于平仄格式,其实并不难掌握,因为格律诗只有四种体裁: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绝句都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八句以上叫排律。

绝句和律诗都需要遵守平仄、押韵的规则,只是绝句因为只有四句,并不需要对仗,你只要做到平仄、押韵都对了,就合格了。但律诗除了平仄、押韵,还需要对仗,排律同样需要。

格律诗的体裁有四种,每种体裁有四种平仄形式,总共十六种,只要掌握了这十六种,再学会拗救等技巧,近体诗创作就可以入门了。



格律诗的十六种格式:

一、五言绝句

1.仄起不入韵

王之涣· 《登鹳雀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言绝句以“仄起不入韵”为最常见,也是为最标准的格式。


2.仄起入韵

卢纶·《塞下曲》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平起入韵

《客思》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春来忆故梅,凌雪向风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谁折寄将我,幽香伴梦回。


4.平起不入韵

李端·《听筝》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二、七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1.平起入韵

李白·《 早发白帝城》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平起不入韵

白居易·《忆江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曾在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3.仄起入韵

杜牧·《秋夕》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4.仄起不入韵

杜甫·《绝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

1.平起入韵格。

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州。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2.平起不入韵

王维·《山居秋暝》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仄起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4.仄起不入韵

杜甫·《春望》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七言律诗的四种格式

1.平起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平起入韵

毛泽东·《登庐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3.仄起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4.仄起入韵

陆游·《书愤》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



以上,就是格律诗的16种格式。

总之,现在写诗只要不是标榜写的是近体诗(格律诗),就不必遵守格律。从诗歌的发展来看,去格律化是个必然,但是也不能完全丢掉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比如平仄仍然很重要,可以赋予一首诗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而押韵,能让诗歌朗朗上口,便于传诵。所以,现代人写诗完全丢掉了平仄声韵格律,是可悲的。总之,执古而御今之道才是正确的做法。


楚云卿


又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实在不愿再在这件事上妄费口舌,一则自己省了码字之累,二则尽量避免遭受无妄之怼。但是又觉得也该有个小态度,故而只说两句话:第一,凡不写格律诗的人自然不按格律写诗,因为格律诗只是诗词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尽管是很重要的一员,可也决不是诗的全部;第二,所谓很少有人按格律写诗这种判断缺乏说服力,因为凡是坚持严格按格律而写近体诗的朋友绝不会每有作品都在这里展示,甚至已发现有些成熟或比较成熟的诗友已陆续悄然告退了。而仍坚持在这里发表大作的诗友们也分两种情况:一是本身不屑格律的,虽然也冠以“七绝、七律”等,但他已“突破”了古已有之的格律而另创天地。因此自然就不按格律了;二是很多爱好者或刚入门者尽管勤于创作,不断有作品推出,但因对格律尚未很好掌握,所以在作品中常常暴露出顾此失彼的缺陷,说实话,格律确实是个比较复杂繁琐的、涉及方方面面的很多硬性规定,因而对于初学者的时而“出律失格”也是可以理解的,愿意的可善意提醒一下,不愿提醒也只管会心一笑了之,这都没什么奇怪的。总之,我个人认为按格律写诗的人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只是我们目力所不及也。


积武145333984


写诗不按格律或不喜欢按格律写,这个现象自古有之。翻遍唐诗,并非首首都严格按格律写的,就连大众见惯熟读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诗大多也是不按格律写的,还有历代和近代许多文学大家,伟人写诗也是如此,并非句句咬文嚼字套格按律,大多只是追求顺口押韵。这是为何?

诗言志。必须在短句中表达出作者的明了意思,又要表现出意境,气势,情怀……假如每一首诗都套律按格,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通过以短句形式充分表现上述内涵。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遣词用字。以至往往我们读到一首完全套律按格的诗会感觉很生涩拗口,既不易理解,又有种格律堆砌之感,仿佛不在言情达意为主,而是凑格拼律。譬如民国许多大师写的诗,许多很生涩拗口难懂,多为凑格拼律而来。所以民国虽然文化氛围甚浓,却很少有什么著名诗句传唱流世。

而大文豪鲁迅,郭沫若的诗,以写意求境言志达志为主,追求格律次之,就给后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更要提到特别浓重的一笔是,我们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人毛泽东同志,在其传世的所有诗歌里,也是不拘一格,以追求言志达意,追求和表现其特有的恢宏气势为主,不受格律桎梏,才能充分地展现出大气磅礴的雄浑诗风情怀。是有格律论,不拘泥于格律论,不唯格律论的杰出典范。读之鼓舞人心,意气风发,天马行空,大气恢宏,感染力强。这都是在遣词造句中不拘古律约束,用意精确所致。

我们在诗词写作中,不正是常会遇到用一个很贴切的字或词时,又不合仄合律,合仄合律的,又不能准确地表达欲表欲达之意,甚至要找到一个生涩难懂的字才凑得上平仄对仗,符合声律。反倒显得很是呆板,缺乏生气。这是个两难问题。中国汉字虽然存字六万多个,并非人人为了写出一首既套律按格,又各方面都能恰到好处的点睛表达,而终其一生使这六万多个汉字能够随情随意地活现于脑海而呼之即出。做不到这一点,就终难解决用字精准又合格合律这个矛盾了。因此,许多人写诗,有格律论,不唯格律论,才能更宽泛地在诗歌短句中的用字遣词时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畅达诗情画意。

正如毛主席说,连农民都看得懂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大意如此)。所以,意境优美,用字遣词准确,言情明了,朗朗上口的诗都是好诗。


风从东方来163590821


我也不清楚为什么会有人,一说诗就说到格律上!

还有人说,这些人不懂格律不懂《平水韵》那好了

我们看看《平水韵》是个什么书吧!

我们说的《平水韵》是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其大概内容如上,说白了就是一部写律诗和绝句的字典。

要求人们写诗的时候,按照这个规定来写。

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

而且给你表明了平上去入。

初学者要写律诗和绝句可以把它当作字典,查字。

查字典有什么懂不懂的道理!!!(有人说你不懂中华字典那就过分了)

还有《广韵》等书给你来查

他给你标注了那些字是平上去入。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其余都为平。你要是按照古音写律诗和绝句

就按照这些书去查。

《广韵》里面有独用和同用

冬、锺合用,说明这两个韵的字可以通押。

独用就是只能用这个韵里面的字。

按照现在的发音写律诗和绝句,那就是一声二声是平,三声四声是仄。(这个就简单多了)

配合《中华新韵》去查字典。

用两张a4纸打印出来绝句和律诗的各种格式。

然后去填,一个萝卜一个坑。


比如有人举例子的这个(大概是答主自己写的吧)

平起入韵

《客思》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春来忆故梅,凌雪向风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谁折寄将我,幽香伴梦回。

因为是平开头,所以叫做平起,因为它入韵了,所以春来忆故梅的结尾字成了平,不入韵就是仄。梅、开、回都是灰韵平声!

但是如果你查一下平水韵,凌是个平声,谁也是个平声!而按照现代读音,凌和谁都是二声也是平!可知这个这个至少不是按平水韵和新韵来的!

这样写出来是不是很麻烦?不熟悉的同学,肯定要写一个字就要查一下。

而且现在我们有非常简便的查询方法,

有精力有兴趣的当然可以严格的按照这种写法去写。时间久了你就会记下来,无他唯手熟尔!

平起不入韵

水平韵,五绝

试做《笑客》

春来无所事

平平平仄仄,

坐笑搞诗人

仄仄仄平平(韵)。

满脑思音韵

仄仄平平仄,

装为好律宾

平平仄仄平(韵)。


而写诗玩玩儿的票友,当然不要上来就碰律诗和绝句了!能把意思说明白,能读起来通顺,能够押韵,就可以了啊。

如果你上来就写律诗绝句,一定弄的牛头不对马嘴!合律是合了,就是不能说人话了!


而且用典你要不要用?那用典又要从哪里来?还不是要多看书!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面可是用了两个典故!!!

所以写不出来律诗、绝句没什么大不了,不会就是不会,因为本来就难写!

只是不要张口就说受不了束缚就好啦!


你再看图片上这些,也是诗,是乐府诗!不过它们被统统叫做歌,言外之意就是拿来唱。

所以在我看来,只要你们写的朗朗上口,就算是诗歌,只不过诗歌有好有坏的区别。

何必专求律诗,说个什么《平水韵》一部字典,就觉得高人一等呢!!!

(我写不了律诗,因为太难,也不劝各位写诗玩儿的票友强行写律诗)

以上

目西


目西


古人写诗是遵照当初的语言习惯从春秋到汉末时期四字成句,到隋唐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再到宋朝的各类词牌,再到元曲,再到五四后的近代诗,再到现在的现代诗。

诗歌在不同时代根据当时的语言习惯,一直在改变着,隋唐时候虽然也有人仿古风写四言,但无可否认绝句律诗才是主流。为什么叫绝句,其主要便是供人吟哦的,为什么叫律诗,是配上音乐吟唱的。为了配合固有的曲调,自然需要严格要求格律。宋词也是一样,各个词牌名有各自的曲调,各个词牌下也就有了各自的格律。真正到了元朝的时候,词曲已经开始进行一一匹配了。因为曲调的缺失,所以在后世看来,其便已经不太遵从格律了,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这正是诗歌演变的过程。

早期的《风》、《雅》、《颂》有着严格的阶级,然而真正作诗的却是士大夫阶层,即便是《风》这一以下里巴人的生活为题材创作的诗歌其实质上也是阳春白雪,是高雅文化。

然而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社会动荡和社会阶层的变迁(很多士大夫阶层跌落民间,而一些原本社会阶层不高的人进入高层)便造成了诗歌开始平民化,同时连年的动乱也让记载方式落后的古曲文化大量失传,哪怕有少量流传,但因为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无法完成古曲的复刻。这一点跟我们现在追寻李唐时期的诗歌文化所遇到的情况类似,唯一的不同只是因为时间太长,中间经历的文化断层更多,只能根据古书中的只言片语管中窥豹了。这也就决定了隋唐时期的诗歌结构单一,而唐朝到宋朝,只有北方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动乱,而南方保持着完好传承,再加上宋朝经济繁盛,江南地区更是青楼画舫林立。

长期流连于青楼画舫的是些什么人?正是这些吟诗作赋的文人雅士,文人雅士每有诗成,便由艺伎弹奏吟唱,慢慢的便形成了如《临江仙》、《双双燕》一类的曲调,但是青楼画舫的艺伎们也无非就是弹奏琵琶,古筝,长笛,洞箫一类的乐器,音域比较狭窄,所以也弹不出那许多曲调,加上艺伎们再有才能创造力也是有限的,而能够传为经典的自然更少。慢慢的,一些经典曲调便流传了开来。

铁打的青楼画舫,流动的文人墨客。渐渐的曲调便固定下来,文人墨客们便由之前的先写词再配曲,变成了根据曲来填词(当然这其中是否有拍前人马屁的意思在里面就不清楚了),因此也出现了一些词牌的变种比如"甘州令\

兮虞枫


为什么现在写诗很少有人会按格律?因为只有写近体诗的人才须按格律,而大多数人写诗并不一定写近体诗,为什么要按格律呢?如近体诗之前的古风只要押韵就行,不须讲究平仄,因而未必按格律。写新诗的,无须押韵,何谈格律?诗歌要真正发扬光大,应鼓励一部分爱好近体诗的去钻研格律知识,让格律诗发扬光大。爱好写古风的让他放手一搏,别指责什么不合平仄格律。对于爱好写新诗的只要让人看得懂也让他自由发挥,让人民去鉴别好坏优劣,我们别去嘲讽他。总之,目前爱好写诗的很多,基本形成三种流派:近体诗派,古风派,新诗派。三种流派应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与时俱进,促进共同发展。


忧之声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奇怪,诗的体裁有好多种,格律诗只是其中一种。如果题主能够分清古体诗和格律诗之间的区别,那么我就可以认为题主问的其实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按格律写格律诗?”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简单,不按格律写的格律诗当然不是格律诗了。但是这里面还要细分几种情况,即,是否因为自己对格律诗的概念了解不深从而产生误读了?

一、历史认知差异形成的误读。

现在好多人都把唐初的一些名家名作当做格律诗来看待,并为自己的“出律”提供佐证。其不知,唐初哪来的“格律”?格律尘埃落定之时已是天宝年间的中唐了,科举帖试的格律限定一举奠定了“格律诗”一统江湖的地位。

但,当时还有很多诗人对“格律”不屑一顾,比如李白,就是当时复古派的杰出代表,崇汉魏而薄齐梁。在格律大行其道之时,故意写了很多不符格律的诗作,其洒脱高古之风对后世历朝历代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样一位大家,竟然被一些人标榜为“才大可欺律”的典范。这些人考虑过李白的感受没有?人家可是以“复古三大家”自居的人啊,写的本来就是古体诗啊,真的以为人家不懂格律?写过几首格律诗只是告诉大家“我懂这个”而已,把人家的古体都当出律,然后大肆引用“你看牛人都出律”!说实话,这些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我真的不好猜测。

二、文化差异形成的误读。

现在好多人出口必“平水韵”,闭口必“律不可害意”。唐人写诗用的是《切韵》,宋人写诗用的是《广韵》或者《集韵》(广韵和集韵都是是大宋科举考试指定用韵),你一口夹杂了地方方言的平水韵去读人家的诗,竟然还敢说人家的某一个字出律了,真不知道是谁给的勇气和自信。更有一些人,连平水韵的邻韵都不认识,就敢去玩儿什么“通押”。好笑的是这些人还真敢“指鹿为马”,说谁谁的就是出律,所以律不可害意!拜托,先把自己舌头捋直了,好歹先摆弄出点意境之后再说人家出不出律吧!

三、技术差异形成的误读。

这里面绝大部分是对“拗救”认识不足的人,特别是对很多诗例中的“对救”基本不知所谓,而导致的“只认其拗不识其救”,盲目跟风指拗为拗,然后引以为例大肆误己的人。就是太自以为是了,从来没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人家古人在玩儿格律的时候,我们那时在哪?

四、环境差异产生的误读。

就跟我们当下“复古”格律诗一样,每个时代的诗人其实也都有一颗“复古”的心。生活在“格律制霸天下”的时代,并不代表人家不会写古体诗。连当代人都知道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区别于“格律”,难道古人不知?一句五连仄或者七连仄就能搞定的事情,很简单嘛!非要把人家的某一篇作品指作“出律”,就是为了方便自己“出律”吗?记住,老干部可以这样,但是我们不能!

再看看《全唐诗》里面有多少是格律诗的?然后再去看看《全宋诗》,王侯将相的诗比比皆是,这些人还用得着天天摆弄格律去应试吗?所以,在整个“古诗”的框架下,格律诗只是其中一角。如果很多人是因为羡慕李杜的才情,或者诸宋的风骚而产生创作冲动的,那么我劝你还是多去瞧瞧古体诗吧,格律诗根本就不是你的菜!古体诗里照样有平仄、有对仗、有韵脚,甚至粘联也随处可见,但它们绝对不是“出律”的格律诗!

综上所述,如果题主衷心于格律,并且认为当下很多人在不按格律写格律诗,那么我的建议是,不去看就好了,反正“他”写的根本就不是格律诗。或者,换个环境,跟经常按格律写格律诗的人多多接触。这样,身边不按格律写格律诗的人就渐渐的少了。






萨小刀


这个问题有三个回答。

第一,现在写诗的人按格律的不少,而且还越来越多。这是汉字艺术感的自然召唤,也是中文诗歌创作者到达一定年龄,有了一定阅历之后的自然选择。

第二,诗包含按格律写和不按格律写的两种,之间互相并不冲突。最主要的是看他写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反映了什么。即便是在唐朝,是否按格律写诗也并非诗歌的标准,何况在新文化冲突,日新月异的今天。

第三,这个问题源于第二点,因为传统文化的断代,会产生大批题主这样认为不按格律写的东西就不是诗的看法的人。其中一部分为了进步学习格律,产生疑问,就像题主。而另一部分抛弃学习,用自由表达来鄙视格律。这两种人又会互相看轻,甚至互相攻击。

这几天头条上有很多文章:“新诗挑战全网格律”、“死守无韵不成诗的是些什么人?”这是一种哗众取宠,故意制造矛盾的傻缺行为。

有很多朋友转发并私信问我怎么看。这里一并回复:转发就是上当,根本不要去管。

这种人,要么无知当有趣,要么存心不良。

我不是格律派,但我的回答和文章却是以讲平仄和格律为多,因为问的人多。

其实还是不懂造成的误解。

平仄格律,只是用来方便近体诗创作的一套汉字音韵工具而已。

格律是工具,是帮助我们学习、创作近体格律诗的东西,你不会使用工具,却大吼“这是镣铐”,可不可笑?

你可以选择古体诗,新诗,这就完全不需要遵守格律,你甚至可以唱“英文歌”、“结巴歌”,完全不用管汉字的音律之美,同样可以写出传世之作,为何一定要死揪着你用不到的格律不放?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受害者心态。我写不出好东西,肯定不是我的原因,得找个东西来背锅,就大家都不太清楚的平仄格律吧,就是这个东西害得我写不出好诗。

真懂格律的人,不拘于格律,李白的歌行体哪一首不是经典。他虽然不喜欢格律,他有没有鄙视格律诗,鄙视杜甫?他在格律之上行云逆风,实则句句合乎音律之美。不知者只看他长短不齐,却不晓得他句类乾坤。

浅薄高下之分,显而易见。

所幸还有很多人在认真求问,认真求知。其实格律也并不难,只是确实于现代生活没有看得到的益处罢了。如果学格律高考能加分,你看看是否还有人不按格律写诗?

艺术不是生存技能。

正因为这种生活必要性的丧失,使得格律成为了少数有精神追求的人的目标,也成为了一些沉淀在自由散漫的分段散文创作者抵制的借口。

而这些人,是大多数。

所以现在写诗的人很少按格律。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梧桐树边羽


那些说格律诗不符合时代的言论,为何有底气如此说来呢?不知道谁给的无知勇气。诗词必须有自己的定式才成为诗词。诗讲究合辙押韵,词,有词牌各个词牌都有其固定平仄及韵律所在,这是诗词的最基本的,否则只能成为大白话。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可惜在文革时期那些倡导者被打到被迫害,致使继承无人,更无从说起发扬者。仅此幸存王力注诗词格律一书。现代诗以郭沫若为代表,因其有很强时代背景,并符合当时国情,让热血青年争相效仿,在延安时期当成为鼎盛。如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改革开放后,社会沉浸在下海经商之中,鲜有国人闻津诗词,后出汪国真,席慕容等其把自己情感用现代诗的形式发声出来后,全国沸腾,感觉这就是我要我想说的。仔细读来,里面有国外大师如泰戈尔,如雪莱的痕迹所在。一些文学爱好者拿起笔也效仿现代诗争相投稿,有的还出诗集。看似繁荣其实是乱象,还称为百花齐放,根基皆无有何颜面说百花呢?难道如郭德纲所言,因为好骗。此环境下,大白话式的诗,带有一些龌龊语言竟然赋予了新时代的诗者标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试问还有谁在真正关心关注我们自己独有的唐诗宋词的古韵古风呢?呜呼哀哉,愿作古诗仙诗圣们醒来,将所有唐诗宋词全部带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