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恩:疫情推動醫改加速,“數字化和消費者化”迎轉折

2月14日,貝恩發佈醫療行業受疫情影響的報告。

由於疫情防控,許多地方的醫院暫停或暫緩了部分常規診療服務,與此同時,一些普通病人為避免風險也選擇少去或儘量不去醫院,由此導致常規診療服務的需求下降。疫情也導致許多企業原本正常的業務活動被打斷,例如中華醫學會通知延期召開四月份前的所有學術會議。對大多數主營業務與疫情並不直接相關的醫療企業而言,今年一季度的營收將面臨巨大壓力。然而,疫情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醫療行業的重要性與長期潛力,此次疫情也可能成為中國醫療行業長遠發展的催化劑與加速器。貝恩認為,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醫療改革進一步加速

此次疫情暴露出中國醫療體系的諸多問題,及其對社會和各級政府機關的重大影響。經此一役,政府機關將更加重視醫療體系的進一步建設與完善,同時加大宏觀政策和執行層面的改革力度,加速政策落地實施。

03年非典疫情結束後,政府展開了新一輪醫療體制改革,重點加強醫療的可及性,包括:推行全民醫保、醫療衛生向公益性質轉變、提高患者支付能力、大規模建設基層醫療和衛生系統,以及增加醫療服務供給等。此外,政府也加快建設衛生應急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疾病監測報告體系,並在各地設立疾控中心。

醫改的長期邏輯不會因疫情改變,但改革的步伐有望加快,尤其是推動分級診療、控本降費、鼓勵醫藥和器械等產品創新和醫療數字化等方面。

贝恩:疫情推动医改加速,“数字化和消费者化”迎转折

從長遠看,中國的分級診療將會讓基層醫療機構扮演類似發達國家醫療體系中的全科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 簡稱GP)的角色,通過有效的轉診機制,對現有大型公立醫院的科室制醫療服務形成補充,進一步提升整個醫療系統的效率。

此次疫情中,一些國家相對健全的GP-SP體系就為疫情防控做出了貢獻,通過高效普遍的初診和嚴格的分診,避免了對大型醫院的資源佔用。這樣的體系對於中國醫療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通過集中採購、帶量採購、兩票制/一票制、藥佔比/耗佔比、按病種付費等舉措,對醫療價值鏈降本增效。相比非典,此次疫情很可能將對我國整體經濟和醫療系統造成更大的負擔,這將促使降本提效的醫改舉措進一步加速。

醫療產業“數字化和消費者化”的轉折

雖然中國的消費品領域數字化居世界領先地位,但長期以來中國的醫療行業仍對數字化持較為保守的態度。雖然國家提出了加大醫療數字化建設的宏觀指導意見,但現狀下仍可看到一座座以醫院為單位“信息孤島”。本次疫情也暴露出了醫療信息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低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患者長期的線下診療習慣及傳統醫院相對封閉的體系導致了互聯網醫療雖然呼聲高,但仍然未能實現實質性的突破。此次疫情將許多困於家中的中國患者推向了互聯網平臺,為互聯網醫療培養用戶習慣、提升用戶付費意願提供了良機。疫情發展至今,多個互聯網醫療平臺已實現了爆發式增長。

同時,各級政府機關將進一步在醫院內大力推動醫療數字化發展,打破醫院的信息孤島,並利用數字化手段提高醫療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貝恩認為,本次疫情將會推動中國醫療體系的數字化進入一個更加快速的實質性增長階段。

零售藥房商業保險也

零售藥房,尤其是O2O渠道,將持續發力。醫院一直是中國最主要的藥品銷售渠道,此次疫情爆發後,更多消費者前往零售藥房,除了購買口罩和各類抗病毒非處方藥之外,部分慢性病患者也避開醫院而選擇前往零售渠道取藥。

商業健康險參保率有望提升。17年前,商業健康險在中國尚處於新興階段,03年的非典疫情曾為商業健康險保費收入帶來過短期快速的提升。

醫療企業應相機而動

本次疫情中,中國醫療行業參與者的重要性愈加凸顯,體現在包括診斷與製藥研發、現代化醫藥供應鏈與物流、數字化醫療企業等方面。醫療企業應在變局中審時度勢,果敢行動,加大投資,抓住疫情中行業發展的重大機遇。

醫療行業各個細分產業的中小企業都有可能以更有吸引力的價格尋求出售。企業要緊密追蹤行業內的結構性變化,抓住機會進行橫向或縱向整合,或是收購能夠幫助自身建立差異化能力(尤其是數字化能力)的資產。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