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本草纲目》、《医宗金鉴》,《黄帝内经》等等的药方,现在都失效了吗?

时代改变1


“理遵内经,方效仲景”。经方、局方、时方、验方、奇方、秘方,不胜其数。都是有过显效而记载下来的。

但是中医药在数据化,标准化方面不够细化。

中药方剂是一个复方,“见是证,用是药”,每一味药都是对应其证,或制约,或引经。量的多少也随症加减。

所以一成不变的套用某个经方。大方向可能不错,在疗效上可能没有显效。


古书今读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中药学。全书记录了1892味中药,其中有名不用者居多,实用者只有300味左右。在每一味中药的下边都附有从民间搜集的或历代传承下来的单方,验方,总数达110OO之多,供阅读者参考,利用率很低。

《黄帝内经》主要阐述人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功能,病因病机,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并未列举方药。

《医宗金鉴》是清政府组织编篡的大型医书。《伤寒》与《金匮》都纳入其中,分科详细。内设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每一病的下面都附有方剂,这些方剂多来自《

金匮》,《千金》,《局方》等。都是疗效确切,行之有效的。



为人排忧解难


咱们中国人现在有一个很错误的思想,总觉得说我手里掌握了多少秘方我就是中医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真正的中医师必须得掌握中医理论,因为任何药物的组成都必须有中医理论来指导。如果大家把中医理论学扎实了,那么你们自己可以组成无数的配方和秘方。其实真正的秘方对于我们来说只能作为借鉴或者说专病专用方子。


雨润万田


不会失效。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

中医的难处在于诊断,望闻问切,四个字虽然简单,但却需要大量的经验来积累,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也要有大量的病人和医疗经验才能丰富自己对各种病症的直观认识。就像我们老百姓除了感冒发烧,有的病听都没听过过更不用谈怎么治疗。

再一个对症下药,同一个药方针对不同的病人要有适当增减,比如老年人和年轻人用药要考虑药性强弱,快医还是缓治。同样是感冒头痛一点还是咳嗽重一点,不同的治疗药也要适当增减。

就像烹饪,同一道菜,老人多放盐,因为老人口重,四川人可以多放辣。

以前学医要要一二十年才出师,期间除背药方歌诀还要跟着望闻问切,手把手教,一人教数人而已,老师最后要跟着徒弟诊断看病开药恰当后才出师,现在的大学理论重却少了广泛的实践,在医院上手慢容易边缘化或直接按西医仪器诊断。

所以很多人抱着中医药方和本草纲目是治不了病的。

很简单,就跟从没煮过菜的人拿着食谱做不了好吃的菜一样。

但放到厨师手里要新菜谱做一道新菜却很简单!


田舍散人


怎么可能,失效只能说明没看懂,症候没分清楚,不然几千年传下来的经典怎么可能就失效了呢?古时候治病比现在严谨多了,比如感冒伤寒论里分了十几种,而有不同的方,现在感冒直接感冒冲剂,或者感冒通,不管你是否怕冷,还是怕风等等,中医之所能几千年不衰必然有他存在的道理。


莫江柏


黄帝内经:源自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译文:人身经脉中的气血,是周流全身,循环不息的,一旦寒气侵入经脉,经血就会凝滞不通……脉气不畅通,就会突然作痛。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句中医俗语,意思是如果气血畅通就不会疼痛,如果疼痛就说明气血不通。

中医讲的“通”原本指气血的通畅,而气血运行的通道叫经络,所以“通”也就是经络通畅。经脉的作用是决定生死、诊治百病、调理虚实、运行气血、营养阴阳、濡润筋骨、滑利关节。这个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组织的通道,是通过运行气血来调控的,人体气血的运行沿着经络循环无端。

这个生命通道“不可不通”,一定要保持通畅。一旦不通畅,就会发生病变。一旦病变,就要想法疏通。如果经络堵塞了、不通了,就会出现气滞血瘀或者气血虚弱的现象,这样五脏六腑不能得到濡养,生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真能学通者,必成一代名医!


草屋和二亩地


古方是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中有很多疗效显著者。至今,很多中医在临床上依循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用这些方剂,或使用原方,或加减运用,皆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运用古方时,必须是所治病证之病机与原方主治证之病机基本相同,若有一二次要症状与原方不同者,则可稍事加减,而在加减化裁古方时,一定不能改变原方的配伍法则。

但也有效果不佳者,究其原因,除辨证论治差误外,还涉及到是否正确理解古方的方义,以及合理加减古方药味等问题。所以不是药方失效了,而是用的人的问题。

运用古方治病,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不能改变原方的君药;

二是不能改变原方的组方原则;

三是所治病证的病机与原方主治证的病机基本符合。如此化裁运用,斯为合理。

药是工具,人是操作工具的。时代在变,但只要灵活运用,活学活用,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好地验证古方的功能效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临床经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吾爱分享资源


什么叫失效,现在是不懂中医中药的人说话最大声。古代传下来的方子没问题,原因是和目前的中药质量和学医人的辩证思路和经验。



大道口合天理


中医的原理:病位+病因+主证=处方,阳明病身大热汗大出脉洪大口大渴用白虎汤,你要用小柴胡汤,药入少阳经,首先病位就错了,再者少阳病主证是口苦咽干目眩,与阳明病身大热汗大出脉洪大口大渴风马牛不相及。


用户9652809520611


不会失效,只要辩证准确,这些药方都能堪当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