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症藥物候選疫苗加速“衝刺”

■本報記者 徐瑞哲 黃海華

昨天,上海市政府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市科委總工程師陸敏、聯影集團聯席總裁張強等科技界專家介紹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況。

羥氯喹已做臨床試驗

陳凱先院士透露,在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上海也在積極推進一批已上市藥物、或者至少已經具備一定臨床研究基礎的藥物,包括羥氯喹等,開展抗新冠病毒肺炎新適應症藥物研發。

其中,羥氯喹在體外研究中已經展示出了很好的抗新型冠狀病毒活性,已被國家科技部、衛健委作為臨床試驗藥物。日前,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上藥集團聯合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啟動了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試驗。

在治療新冠肺炎新藥的研究方面,上海正在組織優勢力量,加快新藥發現和研究的速度。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團隊測定新型冠狀病毒3CL水解酶(Mpro)高分率晶體結構,可以提供給藥物研發的科技人員開展新藥研究。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攻關團隊圍繞建立新冠病毒蛋白水解酶抑制劑高通量篩選模型等開展研究,以期快速發現活性化合物,突破新藥發現速度的瓶頸。日前已完成了新型冠狀病毒體外評價模型的微量化,建立及優化了自動化篩選體系,並完成了4萬樣次化合物初步篩選,發佈了30個潛在抗新型冠狀病毒化合物清單,將有力地推動抗新冠病毒肺炎藥物的研發。

復旦大學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和市疾病控制中心的兩個P3實驗室已經成功分離了共計4株新冠病毒毒株,為抗病毒藥物的篩選和活性評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條件。

首批候選疫苗開展藥效實驗

市科委總工程師陸敏介紹,目前已實施6個應急科技攻關項目,首批科研資金已撥付到位。其中,在流行病學研究方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團隊圍繞新冠肺炎的傳播模式,發展和擴散趨勢等開展研究,分析傳播規律,預測疾病流行趨勢,研究制定科學的預防控制策略,為疫情防控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檢測試劑研發方面,之江生物等3家企業開展的相關檢測試劑攻關項目快速研發出檢測產品,並獲得國家藥監局首批生產批件,佔全國首批獲批企業的50%。截至2月11日,3家企業累計提供核酸檢測試劑盒232.5萬人份。

在疫苗研發方面,斯微生物與東方醫院合作開展了mRNA候選疫苗的研發工作,第一批小樣已於近日送達國家有關部門開展藥效實驗。此外,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方面,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正加快生產自主研發的高性能紅外溫度傳感器,以支撐國內有關廠商生產;依圖醫療開發出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評價系統,已在上海、武漢、北京等多地運用,全面提高了篩查效率;優刻得的安全屋技術為疫情重點地區往來人員信息排查提供了支持;雲知聲推出“疫情防控機器人”,有效幫助了基層街道社區開展健康情況追蹤和流動情況排查。

遠程醫療等新技術用於抗疫

隨著疫情的不斷變化,醫院對醫療技術也在不斷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聯影集團聯席總裁張強介紹,聯影為醫院提供了兩類設備:一是具備人工智能技術的天眼CT,醫生無需進入掃描間,設備通過智能識別患者身體部位,就可以自動完成患者擺位和掃描等流程。其二是搭載“可視化曝光”技術的X光設備,醫生在安全範圍內可實現隔室遙控曝光,在減輕醫生承受輻射劑量的同時,減少醫患接觸。目前,包括武漢火神山醫院,上海瑞金醫院、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都在使用這些影像設備。

隨疫情發展,武漢開始緊急建立多個方艙醫院。方艙醫院大多是臨時性場地,對CT設備環境的適應性、掃描效率和穩定性、安全性有著極高的要求。為此,聯影第一時間啟動並迅速完成了“方艙CT”的研發與生產發貨。目前,聯影已經向武漢捐贈了價值5000萬元的方艙CT。

遠程醫療、人工智能技術這些新技術,正不斷應用於抗疫。比如,人工智能技術目前正逐步應用於一線醫院。聯影的“uAI新冠肺炎智能輔助分析系統”,能幫助醫生定量分析,分流患者,輔助醫生決策。現在已經在武漢火神山醫院、上海市公衛中心、瑞金醫院部署上線。

互聯網醫療技術幫助定點醫院患者分流分級,也發揮重要作用。比如,聯影搭建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第七醫院影像雲平臺”運行十來天,已完成3200多例遠程診斷。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方艙醫院、黃岡市大別山醫院,遠程系統正在逐步部署上線。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