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能否讓人們意識實體的重要,讓貨幣流回實體經濟?

敦化小魏


【靈獸山】觀點:從疫情期間商超、便利店以及菜店等對大眾民需的保障來看,基礎實體店十分重要。從醫療用具短期供給缺乏來看,製造型實體不可或缺。從餐飲業現金流斷裂同時成本繼續支付來看,服務業對經濟和勞動力市場影響也很大。

這些都是特殊時期與春節假期疊加形成的,非常態階段突顯的重要性不具代表性,疫情過後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實體還是要回歸常態,並且實體一直都很重要從沒變過。但影響還是很大的,從經濟恢復角度來看,無論信貸還是民間資本,以及政策導向,都會使貨幣往實體有所迴流,但程度和時效有待觀察。

一、中小企業的脆弱導致部分遠離實體,貨幣流向有所改變

疫情期間受到傷害最大的是中小企業。零售業方面,春節消費高峰錯失導致囤貨無法售出,而大部分貨款都已支付。製造業方面,假期延期無法恢復生產,很多中小企業重啟遙遙無期運轉困難。餐飲服務業更是應對房租人工等成本壓力,加之春節荒廢已很難維持,這些現象成了最後一根稻草。

抗風險能力弱是中小企業的通病,經此疫情一些企業將退出實體行業實現止損,也有部分會加速與線上融合從而拓展新渠道增加盈利能力,另有一部分會完全轉戰互聯網實現小成本創業。總的來看,中小實體企業的貨幣流向有所變化。

國家會出臺一些扶持政策讓中小企業走出困境,但多體現在稅收和人力保障等方面。從銀行信貸和資本市場的逐利性質來看,這些貨幣也很難流入中小企業,因此在中小企業層面,貨幣流回實體不容易。

二、實體與互聯網融合加速,新的商業模式推動貨幣流入

疫情使很多實體加速了與互聯網的融合,比如社區商業的便利店和生鮮超市等,這些底層商業轉型緩慢的業態,能力不足但又迫不得已的走向社交化商業的之路。

疫情期間由於生鮮、食品和非食品等民生必需品,通過社區線上購買的比率大增,尤其是生鮮類商品的購買,在近幾年生鮮電商和生鮮團購方面進展緩慢,但疫情期加速了線上消費習慣的養成,生鮮品類一貫是資本巨頭重視的領域,雖然失敗案例很多,但這個蛋糕太大,貨幣流入太正常不過。

實體與互聯網都是實體經濟,疫情的影響對人的思維轉變是深遠的,無論是工作和創業、還是生活方式與學習模式,在不同的領域有些人更加關注工作的穩定,有些人更期待居家辦公和互聯網創業。這種現象除了會加劇競爭,也會因為競爭而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引來貨幣資本的注視。

三、實體產能過剩未根本改變,貨幣流向仍以新經濟為方向

這些年實體行業去產能一直在持續,總之就是各行各業低質產能還是太多了。除了壟斷型企業,在傳統行業很難出現貨幣資本關注的,這個狀況很難轉變。在有技術推進的基於實體的新經濟模式,貨幣流入的幾率很大。

比如數字化驅動的物流領域、人工智能領域、新技術和大數據的零售業、基於5G技術自動駕駛等,這些新經濟實體是未來方向,其實一直在發展的路上,與疫情無關,但在疫情之後或許會加速發展。

四、結語

總的來說,因為非常態的偶發疫情,並不能讓人們意識實體比以前更重要,更多的是生活不方便,在需要產品時無法組織高效生產,同時加劇了實體的貨幣虧損。而在疫情過後,無論是實體的自我調整,還是政策扶持,都會對貨幣流向有引導作用,當然這個大概率是讓實體度過難關的為目標的。經濟是有規律的,實體經濟永遠是根基不會變。

我是靈獸山,20年零售踐行者,100餘家零售諮詢項目!關注戰略、增長、升維轉型、社交裂變、流程再造、供應鏈管理。歡迎關注!皆是原創!期待互動!

靈獸山


短期來看,大家積累了在家憋屈和無聊,一定是會對疫情結束後的實體有一個刺激。

可以說,疫情結束後,你會看到飯店,消費、娛樂等大部分的實體行業迎來一波大級別的報復性反彈。

但是這個時間不會持續很久的!
為什麼呢?

因為疫情期間讓我們更加重視的是,原來我們不能沒有工作,不能沒有存款,不能沒有被動收入。

所以,在短期的放縱之後,大家會迫於生活的壓力,迫於車貸、房貸,繼續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

也就是說,疫情結束之後,會讓大部分的人更愛工作了!

大家會發現,不是工作不能沒有你,而是你不能沒有工作。

因此,結束以後,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玩的玩,但是不可能幾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地這樣蕭條,持續下去。

最重要的是,調整好心態,積極為自己的謀生,出路,賺錢,奮鬥!!


關注張大仙,投資不迷路,感謝你的點贊和支持。


琅琊榜首張大仙


我們常説的實體經濟,其實範圍也是非常寬泛的,不僅僅是製造業、農業生產,還包括服務業、電商,甚至部分房地產,因為只要造房子是用來居住的,不是用來投機炒作,那房地產也應該算是實體經濟。而虛擬經濟,是可以加槓桿的,具有金融屬性的,比如股市、樓市、大宗商品交易現貨和期貨市場,都算是虛擬經濟。

可以肯定的是,當疫情過後,很多行業會面臨恢復生產,這需要銀行信貸的支持,需要大量的資金流入,而央行鼓勵各家銀行的資金都向實體經濟傾斜,以保證實體經濟在疫情過後,能順利的運營起來。同時,也有一些有識之士,也看到了在疫情面前盲目發展虛擬經濟並不能拯救經濟,中國只有發展高新科技、高端製造業才會有前途,所以很多人都會把資金投向5G、人工智能(AI)、網上辦公和教育等領域開發,這些是有利於我們國家更好發展的方向。

不過,要想讓多數信貸流回實體經濟,這恐怕並非易事:首先,一直以來,虛擬經濟來錢來得快,只要投資買入後,啥事情都不管了,輕易實現財產的保值和增值,而實體經濟辛苦一年也未必能賺錢,弄不好就虧損,所以,要想讓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就不能讓虛擬經濟獲利過多,實體經濟投資風險過高,因為資金是趨利避禍的。不管決策層再怎麼鼓勵大家投資實體經濟,但是如果實體經濟賺不到錢,各路資金還是會跑到虛擬經濟領域去賺錢的。

再者,央行鼓勵中小銀行信貸向實體經濟傾斜,廣大銀行最願意的是把貸款放到國企、央企及大型民營企業,真正敢於把錢投給中小微企業的很少,而中小微企業才是解決國內就業問題的主力軍。所以,央行既要提高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的容忍度,還應該通過直接融資方式,來盤活社會存量資金,比如允許中小企業發行債券、增加小貸公司牌照、開辦企業抵押融資公司,或者中小企業股權交易所,這樣可以通過不斷的金融創新,來緩解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

最後,光靠貨幣政策寬鬆,光靠鼓勵金融機構將信貸轉向中小微企業傾斜,如果中小微企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並不需要太多的貸款,這個貸款想流向實體經濟,需求量也很小。所以,還需要有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支持,比如減輕中小企業租金壓力,減免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之前一些壟斷行業也可以適度放開,讓中小企業投資參與。要率先營造一個讓中小企業生存下去良好環境,觸發中小企業投資需求。這樣才能讓中小企業逐步走出困境。

毋庸置疑,當這次疫情過後,很多中小企業會開始復工,需要信貸資金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貸資金流向中小企業。但長時間來看,一定要降低虛擬經濟的過高收益率,降低實體經濟生產經營風險,這樣實體經濟才能得到明顯的恢復。同時,即使是在國外,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也是通過盤活社會存量資金來解決,而不是光靠銀行業。


更關鍵的是,貨幣政策的寬鬆要與積極財政政策相配套,只有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民間資本才敢投資創業實體企業。所以,要解決實體經濟融資問題是需要多管齊下,並不是單個部門能解決得了的。



不執著財經


這次會讓人們意識到兩點:實體的重要,和實體的脆弱。至於貨幣,永遠流向最賺錢的領域。

實體經濟的重要

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正常產能下,完全可以滿足任何需求。此次突發事件,恰逢春節時段,全國處於比較鬆散的狀態,生產能力不及平時的一半。

再加上國家快速響應,各省市地區封路,限制人員流通,客觀上制約了生產力的恢復,加劇了短期內的物資緊缺。

但是,自從部分復工以來,物資的供應量馬上開始迴轉,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更是購置設備,臨時轉產,開足馬力生產一線緊缺的物資和產品。

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來看,除了春節期間物價略有上漲外,現在基本已經恢復了平時的水平。就連很多已經嚴格管控的省份地區,也依舊保持著平穩的物價,這都是我國實業經濟根基穩健的表現。

實體經濟的脆弱

相反,很多我們平時嘴上常說的實體經濟,比如線下門店、餐飲、培訓、基礎種植養殖、酒店民宿這種,在不可抗力面前,充分的暴露了自己的脆弱和無助。

消費停滯下,不能停的是人員工資和房租、飼料成本、生鮮的保質期,拖的時間長一點,這些行業就哀鴻遍野,受傷無數。

互聯網和電商還可以遠程辦公,這些靠線下經營為生的店鋪和農戶,沒有任何辦法。除了等待風險解除,還要等待消費者信心的迴歸。

經此一事,我認為大部分線下從業者,都會調整自己的經營模式。

從大店經營轉向小店模式,從人員齊備轉向無人化經營,從開門迎客轉向線上推廣,仍在行業內奮鬥的創業者們,會吸取這次的經驗,改良自己的模式,變得更有競爭力,能有實力應對突發狀況。

還有一部分人,甚至會遠離實體經營。

避免昂貴的房租,避免庫存和備貨,向輕資產轉型,哪怕現在還不熟練,也要重新學習,畢竟,在突發風險面前,輕資產是最容易生存下來的商業模式,也最適合沒有雄厚家底的創業者。

至於貨幣會流向哪裡,最簡單不過。貨幣不存在價值觀,永遠流向最賺錢的領域。

金融、地產,以及一切資本價值大於勞動價值的行業。過往的歷史一遍遍重演,貨幣的本質,從未改變。


我是草根創業老油條,連續創業者,行業老司機。分享創業案例覆盤、科技財經觀察、個人能力提升。日積跬步,成就自我。


草根創業老油條


這個問題中的“人們”在我看來是有一定層次性的,不能籠統的將其混在一起。這個“人們”既可以分為大部分人和少部分人這兩個層次,又可以分為企業家和普通受眾,這兩種分類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重合的。至於實體經濟的重要性這是不言而喻的,早在清朝落敗末期,我們偉大的改革家孫中山就提出過走實業興邦的思想,雖然在最後由於種種原因而失敗了,但是實體經濟仍舊是一個國家經濟的長期穩定的重要因素。

通過這次疫情,我個人覺得大部分人是能夠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的,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最終起著至關重要的還是一直被人們忽視的實體經濟,各種醫療物資,各種設備以及建築。在我看來最為突出的表現還是屬於火神山醫院的建造,再一次讓世人感受到了中國速度,沒有所謂的“鐵人”,只有拼搏的鬥士。Made in China名不虛傳。雖然大部分意識到了實體的重要性,但是並不一定就代表貨幣就會流回到實體經濟。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資本的原始屬性,它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增值,去追逐利益,當然一些愛國的無私企業家除外。在全球經濟中,資本在國際間的不斷流動在源於此,資本總是流入一些毛利高的行業以及地區。經歷過這場疫情過後如果實體經濟行業的一些制度不加以更大的幅度優惠的話,貨幣是不會較大流入到實體經濟的,即使在疫情結束後的短期內實體經濟會迎來大幅度反彈。我覺得更多的資金還是會流向與實體經濟相反的的虛擬經濟,虛擬經濟受一些突發狀況的影響較小,且毛利較高,這些條件自然會吸引資本的趨之若鶩。

貨幣大量存在於虛擬行業無疑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要想改變這種情況還是要看制度的傾斜程度了,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

我的看法就這麼多了,如有補充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小白談金融


通過這次疫情,大家對實業救國有了更深的認識,但是疫情過後,貨幣會不會流回實體經濟呢?我們來簡單的分析一下。

首先關於實體經濟的概念,很多人是有誤解的,其實實體經濟包含的內容非常多,和它相對立的主要就是金融投資,而不是電商和文化娛樂等服務業。

我們知道社會生產主要就是有實體經濟和資本構成的,社會生產產生的價值,要在實體經濟和資本之間進行分配。

如果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向資本傾斜,實體經濟發展就會受阻,反之,資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證。

如果資本得到的利益太多,那麼就會影響企業加幹實業的積極性,我們現在其實就面臨這個問題。



如果你注意的話可以發現,在去年公佈的全球最賺錢企業中,我們有4家銀行在全球前10名,而且現在的互聯網企業也都紛紛加入民營銀行,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就說明資本得利比較容易。

疫情過後,很多行業面臨生產恢復,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這時候貨幣肯定會流向實體經濟,關鍵還是看利潤怎麼分配的問題。

最近報道,這次疫情期間,美團獲得了40億專項貸款,引起大家的關注,本來這些錢是為了幫助疫區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的,結果卻留下了一些互聯網頭部企業,你說是什麼原因呢?

這就說明在利益的驅動下,金融機構往往扮演著錦上添花的角色,而不願意去雪中送炭,經濟政策被他們執行歪了,小微企業得不到貸款,銀行也避免了風險,但是實體經濟困難沒有解決。

總之,無論是否有疫情,實體經濟都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也都意識到這個問題,關鍵是一些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向哪裡傾斜,以及掌握了貨幣的金融機構如何正確執行政策。


互金直通車


個人覺得這次疫情會讓人們感覺到實體的脆弱和風險性,讓主要投資貨幣迴歸實體顯然更加困難。

本次疫情對實體行業衝擊嚴重,高額場地費用讓很多行業受到重大損失,其中旅遊和餐飲行業尤為嚴重,特別是一些初創公司,如果本次疫情不能及時解決或者國家不出臺相關政策,很多公司到了五六月份根本經不起這麼高昂的場地和人員成本,只會讓更多的人畏懼傳統實體的前期高昂投入,看到營收策略的單一性。從而特別是現在這一期間,很多人開始關注網上創業項目,會有人開始發現如果不做開發自己投入的很多都是時間成本,往往對於前期資金的依賴沒那麼強,天花板的上限還很高。

所以我覺得,貨幣流回實體經濟會更加的困難。


財經阿告


我國從2008年人均GDP達到了3000美元以來,經濟發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口紅利的消失、中低端製造業向欠發達國家轉移、次貸危機對經濟的影響,經濟轉型升級成為當務之急。我們的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普通的實體經濟向現代製造業和科技產業發展!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了逆全球化,美國更是想要退出TPP、迴歸製造業等來打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我國一方面面臨著中低端產業向印度、越南、孟加拉、印尼等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另一方面卻是一部分中高端產業卻是出現了向發達國家迴流。

這是一百多年來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推進過程中從未遇到的困境,而這次我國經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這也使得我們迫不得已地通過基礎建設、房地產開發、建築產業的發展來提供經濟發展的緩衝期,以便可以儘快形成科技產業、現代製造業的競爭力。

在全球經濟競爭中主要體現的是:金融產業、科技競爭力和製造業等三個方面的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金融產業以美元霸權為核心,即便是歐元、英鎊、馬克、日元、人民幣等其他貨幣加起來也不到美元實力的一半。更加上我國的獨立貨幣政策下的限制性流通政策,要使我國金融產業在全球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力,那麼第一步還是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在科技產業、高資金密集型產業上,我國還是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可是相比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還是勝算不大,還需要繼續努力。如今也還是處於被捱打的角色。

唯一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就是製造業,可是相比於十多年前的全球製造業競爭力還是有所減弱。一方面中低端產業向欠發達國家轉移,而高端產業卻是流向發達國家的速度加快。整體的製造業競爭力有所下降。

這次疫情對於我國製造業不僅是一次考驗,也是對全球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一次供求關係的測試。美國打噴嚏,全球感冒。這是我國製造業供應鏈出現變化,全球製造業也會影響頗大。

我國形成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工業體系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提供產業鏈服務,也是制衡全球經濟的一個砝碼。


鞅論財經


恰恰相反,通過這次疫情,原本實體企業統統發展線上,都想擺脫實體經濟。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實體企業主們通過這次疫情,吸取了很大的教訓,至少明確了一件事,將來必須要做的就是實體與線上並行,缺一不可。這也是信息時代的今天,不可或缺的。


袁七


這次疫情能更加人們加深了實體重要性的認識,疫情過後貨幣也會迴流實體。

這次疫情最受影響的餐飲業、服務業、交通業等,平時看來不怎麼注意的行業,現在竟然竟然變得如此重要,社會的運轉是環環緊扣的,尤其是實體經濟,一個下游企業受到影響,它的上游企業會跟著受到影響,那麼整個產業鏈也會受影響的。

國家是一直支持實體經濟的,無論是疫情前還是疫情後。比如2019年的房地產調控,主要是為了資金迴流實體,不讓樓巿產生泡沫。比如去年的降準,都是引導資金定向支持實體經濟的。而疫情過後,相信國家也會出臺更多支持實體發展的政策。

其實疫情之下,一些線上企業反而也展現出巨大的機會,比如線上買菜,比如共享員工,比如線上醫藥、線上問診,比如線上教育等。由此可見,當實體受影響時,線上經濟會有增長,但是別忘了,任何的線上經濟都離不開實體的支持,實體興邦是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