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为什么有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却在下降?

鹏鹏254367192


编者按:国家有钱了现在,对教育也很重视,投入教育经费也越来越大,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要明白,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不到世界平均投入教育的一半。2012年教育经费才达到GDP的4%而已,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差了不少一个等级。



尤其是在教师的工资待遇等发放,更是位列世界倒数。这样的投入远远不足,从另外一方面说,国家对教育投入加大,但是对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很吝啬,没有高工资保障,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怎么会提高呢?

此外,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职称评不上,工资待遇也提高不上的原因。城里老师支教农村学校评高级职称,农村老师呆一辈子都评不上 。农村基层老师想不明白,城里老师支教农村学校一年两年就可以评高级职称,农村老师呆一辈子都评不上高级职称,这个公平吗?为什么没有农村老师支教城里学校一两年就可以评高级职称? 乡村学校又迎来了一名城里老师。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最近都教育界都在流行城里老师到农村基层学校支教,然后根据支教经历来评高级职称。 很多老师想不通:城里老师支教农村学校一年两年就可以评高级职称,农村老师呆一辈子都评不上高级职称,这个公平吗?为什么没有农村老师支教城里学校一两年就可以评高级职称?

乡村教育本身就因为缺少优质资源、优秀教师、优异质量而遭遇发展瓶颈、前景堪忧,而且城里老师到乡村学校支教根本没有传说中可以起到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

现在乡村教师处境越来越艰难,职业倦怠严重,师资力量已经满足不了家长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家长们对乡村教育已经越来越悲观失望,有能力的家长则早已经把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弄进城里读书。 这种新的教育状况不是说叫几个城里老师来支教一两年就可以改变的,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教育“空心化”现象只怕会愈演愈烈。

乡村教师本来普遍都有“低人一等,矮人一筹”之感,如今城里老师来支教一两年就回去评高级职称,乡村教师呆乡村学校一辈子也评不上高级职称,让乡村们情何以堪?难道他们清贫乐道地坚守乡村,甘于奉献地擦亮“庠序灯光”,让乡村文明赓续绵延、弦歌吗?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更要需要付出真心和真情,而且需要在具体的细节上下足功夫,除了倾斜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乡村教师福利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还应该在提升乡村教师的“尊严”上精准发力,让乡村教师真正拥有尊严感和荣誉感,让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所以,宁可要让乡村教师多提高点工资待遇,让他们工作舒心,生活幸福,也不需要花大力气金钱叫城里支教来扛乡村教育。我们现在必须要重视乡村教师,因为他们才是发展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


孖无悔观教育


作为老师我说说我的感触,可能只代表我个人,但是我相信这是真实的感触。我面对学生上课的时候我跟快乐,在教学中和同学们聊聊科研,聊聊技术,聊聊自己做项目的时候遇到的各类工程问题,课余时间同学们做做实验搞搞研究挺好玩的。什么时候积极性不高?填表,做各类文件和材料,我是有人说现在老师很多是教研型的,我觉得说法不全面。现在老师有至少30%陪着行政玩。一群大老爷脱离学校的实际情况定指标,同时自己又没有能力做领头羊。感觉就像一个外行再谈如何亩产万斤。每每遇到这样的破事就没心情做事情。


DOS4204053888


国家的教育好政策“经”,还没落地,就都让地方上的那些个“歪嘴和尚们”给念跑偏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教育部出台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大好教育政策,到了下边各省市非得给来个什么“地方特色”不可,否则就好像不能充分彰显突出它们的作为和存在感,结果呢?不是生搬硬套,就是变相抵制,政令不能有效畅通无阻、上传下达,一个个都成为变了味的“坏政策”,搞得老师们怨声载道,还哪来的积极性?



1、职评。

职称评定是老师们最大的伤痛,国家也是一直在努力改善之中。2019年,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自9月1日起施行。据悉,这是我国职称工作的首部法律性文件,对从源头上规范职称评审程序,依法加强职称评审管理,切实保证职称评审质量起到重要作用。《规定》明确:职称评审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评审标准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各地区、各单位制定的评审标准应当不低于国家基本标准。时至目前,我们当地还是依然故我,笔者没有感受到任何实质性变化,似乎跟普通教师没啥关系似的,真的很奇怪!


2、绩效工资。

目前,我国教师工资被称为绩效工资,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基础性绩效工资即老师的月薪打卡工资,占据教师所有绩效工资的70%,这部分工资教育局和校领导是无权过问的;其二是奖励性绩效工资,也就是老师的年终奖部分,名义上是按工作实绩和教学优秀奖励来进行考核统一发放的,但是这一块控制在教育局和校长们手里,通常情况都是“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说你不好你就不好,好也不好”,老师们基本上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争也不抢,局领导和校长们的嘴大,多说无益不说了,还一个不好就把你交流到最差的学校去,爱咋滴就咋滴吧!还积极性呢?凑合着干就不错了,你妈的,那帮整天无所事事的校领导们,拿着高普通老师两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我们累死累活一年下来,也就七八千元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凭什么?


3、社会地位。

2018年11月22日电 《华闻周刊》微信公号刊文称,最近,英国一家专注改善发展地区教育的机构所做的调查称,在对3.5万名受访者展开了调查后,该机构发布了“2018年国际教师地位指数”,调查覆盖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对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行排名,其中中国教师地位稳居首位,中国是教师最受尊重的国家;还称教师地位与学生成绩和表现成正比。外教代表则表示,得知调查结果,对中国的排名不感到惊讶,并称在中国谈到自己的职业时“感觉特别自豪”!而实际情况如何呢?笔者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感悟更加深刻,在我国教师是最有名无实的职业,谈起“尊师重教”,老师普遍被抬得很高,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并没有几个人真正瞧得起教师职业,当你在外面和其他职业的人交往时,你最大的感觉会觉得自己就是他妈一傻子,什么也不懂不说,说出话来,所要承受的,都是周围人满满的嘲讽和不屑,这才是社会现实!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升教师社会地位,真正做到尊师重教,不能玩虚的,必须有真材实料。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啥也别说了,把教师工资提升到公务员的3~5倍,你在来看看,有多少出色优秀的人才争着抢着来当老师,那个时候才会出现最好的教育!


自在人生wub


看了许多评论,什么工资低,地位低,责任大,工作压力等等。说的很到位,都是目前老师所遇到的问题。

下面我在补充一点:

国家大力投入教育资金,来进行购买教育现代化设备。丰富了教育的多样性,多重的新颖的教育方式。但教育者的主体还是老师,当年选择教师行业,就知道了教师工资不高,社会地位低,对此有心理准备了。之所以还要当老师就是看重了,老师工作比较单纯,跟孩子打交道比较容易。教师工作比较稳定,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对于对仕途欲望不大的人,教师职业是很好的工作。可如今教师太男当了,以前一本书,一本教案,一只粉笔走天下的老师是不行了。由于国家的大量投入教育的各类电子等硬件,需要老师不断的接受这些新事物,同时老师的传统教学也要大变革,不然跟不上当代教育形式。被动的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些对于老师来说并没有什么,毕竟现代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老师心里都清楚,这些先进的设备真的能对学生起到关键性作用吗?教育的本质在哪里?会给老师们带来困惑,因为老师最关心的是教学效果,学生真正能学会什么。而现代化的进入课堂,老师会感觉很累,有时候甚至不知所错,教了一辈子书,不会教了。


风子里123587946


回答问题之前,先说最近发生的一件令人无语的事吧。

据搜狐新闻@南方都市报报道,初中生家中自杀学校判赔14万!2018年4月8日凌晨,徐州市矿大实验学校的13岁女生韩某某于家中跳楼自杀。根据法院认定的事实,2018年2月28日开始,学校老师多次像韩某某家长反映孩子存在在数学课上走神、作业未及时完成的情况。2018年3月1日,韩某某父亲向老师反馈孩子眼睛有弱视和散光问题,希望往前调座位。之后老师回复考虑到高矮排列和其他同学情况,座位一般是大考后变动,韩某某可以坐到最前排。2018年4月2日至4日,老师告诉家长韩某某有作业没及时完成、抄作业的情况,按照班规是要回家反思的。4月2日韩某某被老师要求由家长提前带回家完成作业。此后就是学校组织的春游与清明假期。4月4日晚上家长将韩某某关在门外思过一小时,4月5日全家禁食一天。2018年4月7日晚上,韩某某父亲担心韩某某半夜两三点起来看小说,把家里电闸拉下来。4月8日凌晨4时,韩某某跳楼自杀。 韩某某家长认为……学校至少应该承担40%的责任。法院认为……学校老师让因韩某某没有完成作业让家长带其提前离校的行为,违反学校对课程安排、放学时间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同时未能全面考虑到韩某某作为未成年人自尊心强、心理承受力有限的情况,存在一定过失。……综上,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双方上诉维持一审原判,学校方面承担15%的责任,赔偿家长损失142656元。

“无论怎样,只要学生出事,学校和老师就难免担责”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个案例中学校的过错是“学校老师让因韩某某没有完成作业让家长带其提前离校的行为”,笔者不知道学校“让家长提前带孩子回家”的规定是否需要什么机关批准,笔者也不想从司法角度评判这个判决,只想问一句“学校和老师到底怎么做,才能既有利于管教学生,又有利于自身免责?”如果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怎么让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怎么保护学校和老师的合法权益?

回到正题——国家对教育重视,对教育投入多是事实,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师待遇、合法权益、应有地位得到保障和很好改善。一些体制机制上的突出问题仍需下大气力治理。有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下降,有多种客观原因:

一是学生难管,稍有不慎教师就会成为牺牲品

按照教育法和教师法规定,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具有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现象的义务。但由于多年来一些规定不够严密和规范,甚至有所缺失,直接影响了教师正确地行使教育惩戒权。在管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学生少有差池,学校、家长便拿教师是问。因管教学生导致教师受到过度惩治的例子,以及教师受到严厉惩治致使精神抑郁甚至自杀的例子并不少见。

山东省五莲县二中的优秀教师杨守梅,因用书本扇了逃课的学生而被教体局责成学校不予聘用,扣发奖励绩效工资,纳入失信名单。此后事件在媒体发酵,五莲县教体局又撤销了追加处罚,恢复其教师资格,将其调往一中任教。搜狐网教育频道曾于2017年5月13日刊登了一篇《教师体罚学生,以命结束!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的文章,主要内容是: 2017年4月6日中午,某小学五年级一班夏老师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在办公室对该班部分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因该班学生何某作业字迹潦草,在批评教育过程中使用抽拉教鞭打了何某臀部。其后事件在学生家长推动下逐步发酵。在各方进行各项善后处理并对该老师严肃处理后,4月17日老师悬梁自尽。

2019年《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发布。根据《征求意见稿》,教师可以对学生实施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和强制措施。相信即将出台的规则能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助手,赋予教师合理惩戒权,真正树立教育者应有的权威,同时也能约束学生遵规守纪。

二是“校闹”猖獗,学校、老师压力山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碰瓷”“医闹”“校闹”一批违背公德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逐渐猖獗。他们动不动就掀动舆论,兴风作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大肆挑战道德和法律底线,而一些政府部门、学校、医院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屈从于各种“闹”,不但严惩本无多少过错的老师、医生,而且还要承担一些大额赔偿。

央视《新闻周刊》就报道过安徽铜陵教师周安员自杀事件。原因是周老师在制止学生打架时与学生发生了肢体接触,在校方及警方认定周老师并无不妥后,学生家长要求周老师道歉并赔偿医药费,其后又威胁周老师要将此事在网上曝光。周老师因感到委屈和恐惧选择了自杀。

所幸,整治“校闹”、维护校园安宁已顺应民意地“入刑”。 2019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发布。

该《意见》第10条规定:依法惩处“校闹”人员。实施下列“校闹”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予以处罚:(1)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他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2)侵占、毁损学校房屋、设施设备的;(3)在学校设置障碍、贴报喷字、拉挂横幅、燃放鞭炮、播放哀乐、摆放花圈、泼洒污物、断水断电、堵塞大门、围堵办公场所和道路的;(4)在学校等公共场所停放尸体的;(5)以不准离开工作场所等方式非法限制学校教职工、学生人身自由的;(6)跟踪、纠缠学校相关负责人,侮辱、恐吓教职工、学生的;7)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管制器具进入学校的;(8)其他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或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的行为。“校闹”行为造成学校、教职工、学生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被侵权人依法追究“校闹”人员侵权责任的,应当予以支持。同时,可以通过联合惩戒机制,对实施“校闹”、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人员实施惩戒。 该《意见》第11条规定:严厉打击涉及“校闹”的犯罪行为。实施“校闹”行为涉嫌构成寻衅滋事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故意毁坏财物罪、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等,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公安机关要依法及时立案侦查,全面客观地收集、调取证据,确保侦查质量。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依法批捕、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加快审理进度,在全面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准确定罪量刑。对故意扩大事态,教唆他人实施针对学校和教职工、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者以受他人委托处理纠纷为名实施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行为的,依法从严惩处。

也就是说,侵害教师合法权益的要追究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校园是一片净土,任何恣意践踏法律法规、破坏教育秩序、侵害师生权益的“校闹”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该《意见》还着重提到:杜绝不顾法律原则“花钱买平安”,责任认定前,学校不得赔钱息事。“校闹”之所以猖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部门、学校破财消灾、息事宁人的不作为态度。希望学校对破坏教育秩序、侵害师生权益的行为一定要挺直腰杆,敢于说“不”。希望相关部门对“校闹”现象坚决依法打击。希望广大家长对待教师管教学生更加理性,从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和孩子健康成长的大局着眼,大力支持教师合理合法行使惩戒权,不要动不动就煽动舆论或者大肆“校闹”,迫使对老师作出不公正处理甚至伤害老师人身安全。否则,伤了广大教师的心,受害的最终还是孩子!

三是工作辛苦,竞争压力大

常听到行政机关的人说“教师真好,每年有寒暑假”,我总是让他们回答几个问题:“(某些高中)每天早晨六点到校,晚上十点多回家,每周六天上班,你算过教师的工作时间吗?”“每天三四节课,备课、批改作业、迎接各种检查评比,你算过教师的工作量吗?”“成绩排名、升学率排名,动辄影响工资、职称和前途,你感受到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吗?”“给学生布置作业,多也不是,少也不是,学生在校时间长也不是,短也不是,你受到过家长的责难吗?”

因为我当过小学、中学教师,也从事过其他行业,切身体会到了教师的巨大工作压力。即使现在的小学,老师在校时间不长,但是工作量也非常大,单单是每天上半天课、改半天作业就让人应接不暇,更别说其他事务了。

以我爱人为例,教高中,每天在校时间达16个小时,每周仅休息半天,即使在休息时间也不敢丝毫放松,在家备课、学习、不停的接各种微信通知、与家长沟通,甚至半夜也要接电话、处理学生事务。暑假稍长,但也有各种学习培训。至于寒假,能休息十天就不错了。

四是前途和待遇也是一大问题

教师行业队伍庞大,人员与外界交流任职十分罕见。绝大部分人一旦做了老师,只能一辈子还是“教书匠”;加班加点司空见惯,至于工资待遇,与其他吃财政人员基本一样,甚至有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扣发了部分本该属于教师的“绩效工资”。可以说,教师最大的希望就在于晋升职称了。然而晋升职称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公开发表的论文得有几篇吧(不知道有几人能写得出高质量论文),优质课得有几节吧,荣誉证书得有几张吧,尽管政策规定是合理的,但现实中执行起来往往会出现走样现象,一旦恶性竞争、丧失公平的现象比较常见,试问有几个教师不寒心?

这里引用一下今日头条@毫米的文章《教师来信:4个副高职称,全是校长夫人。沉默,也是对规则的破坏》部分内容:

相比公务员,教师没有层级丰富的职业发展体系,以及每上升一个层级所带来的物质上的丰裕和精神上的满足。相比企业职场人士,教师缺少培训,做着重复繁琐的工作,难以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与之相关的职位和收入的提高。因此,评上高级职称,是教师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可能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唯一途径。然而,评职称这条路,又是万分的艰辛。……全乡镇共有4个副高职称指标,最终评上的人,教学能力不突出,教龄不最长,各方面都乏善可陈。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这4人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校长夫人。

这是部分网友的评论:

哪怕这是个别现象,也会伤害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必须改革评职称等方面一些不合理的体制机制,确保广大教师职称待遇公平落实到位。

结束语

说了这么多令教师积极性挫伤的因素,希望广大教师不能因噎废食,不要受到负面影响,既然从事了这个职业,就要坦然面对。要正确看待教师行业的优势与不足,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争取以实际业绩获得职业幸福感。同时,要看到当前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正在使教育事业和教师待遇向好发展,“校闹”入刑逐步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被作为国务院教育督导办的督导重点,教师惩戒权即将被合法赋予,相信广大教师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分享科学教子方法,观摩优质教育案例,解决教子困惑,培养非凡人才----【教育心理专报】与您同在!※


教育心理专报


职称评定伤人,考核评定伤人,教学质量考核伤人,评优伤人,这是职称评定标准和学校领导造成,简单的说是不公平引起的,制定者好像是为少数人利益制定的。此如搞分数排名,又不分好差班,差班永远落后,永远没有评优的机会,评优的名额又少得可怜,怎么能激发教育的积极性!


绿原6


工资高低问题不是主要问题,而是公立学校的大锅饭问题,绩效工资形同虚设,职称工资相差太大,职称高待遇高的不干活,影响其他教师工作积极性!

不敢管理学生,打消教师工作积极性!

应付各种检查,打消教师工作积极性!

做各种无用工,……


燕无声


我在学院里生活,可是却对学院的空气感到十分不满,大学教育带给人们的不该是读死书、死读书,甚至读书死,它应该真正培养出一些智慧的才具,培养出一些有骨头、有判断力、有广博知识、同时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但是,事实上,大学教育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失败的。今天的大学生很少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独行。他们只会超超笔记、背背讲义,然后走进教堂或舞会,在教堂里,他们用膝盖;在舞会里,他们用脚跟,他们的神经系统已经下降,他们不会用脑筋!教育好像是一架冷冻机,接近它的时间愈久,人就变得愈冷淡。太多的理智恰像泰戈尔形容的无柄刀子,也许很实际很有用,可是太不可爱了。我亲身在这种世风、学风与文风里长大,并且亲眼看到这一代的儿童、少年与青年如何在长大,在恶补化的小学教育里、在模子化的中学教育里、在毫无灵性的大学教育里、在一窝蜂的留学考试里,我依稀看到这是一个悲剧的起点,一个恶果的下种。这个悲剧和恶果也许必须在这一代“当家”的时候,才能明显的看出来。我们的上一代承受了老祖宗们留给他们的悲剧的恶果,现在我们又要承受上一代,眼睁睁的静候他们的导演和耕耘。这些年来,我对上一代的所作所为已经肤尝身受,我要坦白的说,我失望透顶!


海20147976


一句话一一职称搞乱了人心。评上的都往后缩了,评不上的破罐破摔了。没有职称的时候教师们都一样,没有高低之分,一个心思扑在教学上,现在不一样了,首能耐的心思都往职称上使劲了,谁还管教学,教的在好没能耐肯定评不上,没评上就说你没教好,水平低,因此也没了心情。总之是职称


w脚踏实地m


教师没有积极性!都是评优秀教师评职称的原因!没评上的教师影响了个人的升级职称了!就有气!有气就会影响教育质量!大家想想!学校优秀教师多?还是不是优秀教师多!?这不就影响了一大片学生了吗!花那么多时间评优评职称真是浪费教育学生的大好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