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市值達65.94萬億 與GDP比值為71.73% 上市公司復工如何?

  2月10日,全國多地迎來複工復產高峰,多家上市公司亦加入復工潮。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12日,我國共有3777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65.94萬億元,與2018年GDP的比值為71.73%。可以說,上市公司的復工情況是各行各業的重要寫照,上市公司的一舉一動牽動著資本市場的走向。

  那麼,上市公司的復工情況如何?復工之後,能不能全面復產?面對復工復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上市公司又該採取哪些應對措施,確保自身經營重回正軌?

  多地上市公司陸續復工

  本週開始,各地劃定的延期復工時限到期,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陸續復工。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山鷹紙業、今創集團、中航機電、豐樂種業等上市公司先後發佈公告,宣佈進入復工狀態。另外如人福醫藥、高德紅外、明德生物、太龍藥業等,整個春節期間,為配合疫情防控需求相關物資生產線一直保持全面運轉。

  放眼全國,記者通過梳理看到,各地的上市公司也都在陸續有序復工,用實際行動來推動經濟發展。如按照廣東省的安排,廣東省各類一般企業於10日陸續復工復產,從本週開始,深圳本地上市公司長盈精密、怡亞通、捷順科技、海能達、邁瑞醫療等公開表示,本週起開始採取現場和遠程辦公相結合的方式有序復工,目前經營狀況正常。

  已陸續復工的還有不少江蘇本地的上市公司,如紅豆股份、蘇寧易購、中旗股份、雙良集團、中利集團等符合條件的企業也都陸續復工。

  同時,江西上市公司也紛紛積極復工復產,如聯創電子以及旗下其相關子公司目前已全面復工,包括洪城水業、江鈴汽車、方大特鋼、江中藥業、博雅生物、贛能股份、三鑫醫療、中文傳媒等來自江西本地上市公司也先後復工復產。

  此外,韻達股份、申通快遞、晶盛機電、浙江鼎力、同花順等浙江上市公司也發佈公告,於2月10日起復工。湖南、河南、四川等地上市公司也陸續加入復工潮。

  全面復產面臨挑戰

  儘管大部分企業已經復工,但部分上市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實際上並不飽和。當前,不少上市公司普遍面臨工人返崗難、防疫物資不夠、物流運輸不暢等問題。

  “復工,並不代表全面復產,企業要全面復產,確實還面臨不少挑戰。”一位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對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表示。

  而這一現狀,是目前不少上市公司共同面臨的難題。疫情防控期間,受各地政府對人員流動、隔離、交通等的不同管控政策,上市公司員工有些無法按期到崗,加上少部分物料受產業鏈上下游影響不能完全持續順暢供應,這些因素疊加,均對企業產能發揮和訂單交付產生不利影響。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柳認為,當前復工復產最需要解決的環節是物流,“物流是生產生活的支撐,製造業的供應鏈需要物流、百姓菜籃子需要物流,有條件的地方應該首先允許和鼓勵物流企業的復工。”

  與困難相比,抓緊復產、堅定發展仍是多數企業的選擇。上市公司紛紛表示困難是暫時的,對企業下一步全面恢復產能有信心。

  為了使經營走上正軌,上市公司自身也想方設法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及時復工保障生產。

  公開數據顯示,浙大網新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開發推出疫情防控系統,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技術服務。零售業也使出了渾身解數應對疫情。紅豆股份快速調整零售策略的調整,用直播帶貨、24小時線上服務等積極應對。

  針對當下,企業也有不少建議。新希望集團建議加強復工復產人員保障,特別是口罩、消毒用品保障;美的集團希望為配套供應廠家給予政策支持,儘快恢復上下游產業有序銜接;依文集團建議對轉產醫用物資生產的企業給予稅收等方面優惠。

  首要任務是保證充裕現金流

  為保障企業在疫情防控期間安全復工,各地方政府也陸續出臺“復工指南”。但除了不得不面對的客觀問題外,業內人士認為,企業還要做好短期內應對沖擊的能力,需要更加穩妥地管理現金流,如工資薪金、租金等硬性資金,需要提前籌措,做好安排。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在做好防疫工作外,要注意疫情對於上下游產業供給和需求的影響,產業鏈的復工進度和產量,對於原材料和產成品的價格變化有所預判,合理規劃庫存、產量,避免出現原材料或產成品庫存積壓,導致現金流週轉率下降的情況。

  清華經管學院中國企業發展與併購重組研究中心的調研報告建議,企業除了加強收入、壓縮開支管理好現金流之外,更要重視資產的流動性。協調好銀行和其它債權人關係,適當融資,避免陷入資產流動性的陷阱。

  報告指出,對上市公司來說,2020年業績下滑是大概率事件,要預防股權質押帶來的信用和債務風險。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短期內企業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證充裕的現金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