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疫情下市场所有商品都按照15%加价,我们是生活成本会降低吗?为什么?

明心说事


所有商品都按15%加价,我们的生活成本大概率还会上涨。


商人逐利,企业也要有利润才能生存,当加价幅度只有15%时,假如不能覆盖场地租金和人工成本,销售者必然选择其他途径或者干脆放弃经营。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物资紧缺的现象会更严重,进一步推高物价。


就以口罩进价0.6元一只卖1元的药店为例,虽然加价幅度乍一看超过60%,但是加价金额小,与其他渠道购买的口罩还是要便宜的多,因此被称为良心药店。


对该药店处罚之后,他们就不在药店销售口罩了。在这样口罩成为紧俏物资的当下,只要有货源,一定不愁卖。药店的经营者完全可以摇身一变微商供应商,发展一些销售人员,1.5元批发,按2元一只出售。


商品价格的形成因素不仅仅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还要看企业与销售渠道的垄断程度。


市场监管不可缺少,但是人为限制加价幅度,则可能对供应造成巨大影响。在这样的时候,就应该抓大放小,先把真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的人消灭掉。


就在2月10日前后,本人买了一斤多韭菜,一斤的价格是9元,而通过网上的信息可以发现,产地农民的韭菜只有0.5元一斤。零售价是“出厂价”的18倍,这样的加价幅度远非15%所能比拟。


如今房租这么贵,人工成本这么高,最终都要体现在售卖的产品里面。产地的蔬菜运不出来,因此亏本也要卖,批发零售的商户少,终端蔬菜缺少,价格自然就会上涨。


通过增加供给平抑物价,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在紧急关头,通过行政手段抑制价格过高,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财智成功


如果真的按15%的利润加价,再加上运输成本,及各环节所需成本,加上房租费,经营场所管理费,门前三包费,这几项再加50%的成本费上去,也就是说,从进货到销售,价格在进价上加65%,这个售价应该是很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比如大白菜在生产地0.8元/斤,减去成本利润,零售价在1.32元/斤,这是完全可以的,关健现在大多数商贩,满天要价,乘疫情期间哄抬物价,慎之一个白菜卖到六十多元,这完全就是欺炸消费者,前几天去药店卖了一袋板蓝根冲剂,原价12元/袋,药店却卖36元/袋,还说不在医保范筹内,不能刷医保卡,这利润是超出200%了,这种价格是暴利,所以我认为,我国现在的许多行业,价格是远远超过15%的差价的,希望疫情之后,各地要对价格问题严加管控,确保人民群众利益。


吃着梨子卖苹果


不会,结果很有可能是成本会增加。

限价能降低生活成本的前提是限价不影响供应

题主说的15%应该是最近疫情当中口罩价格不能上涨15%来推演的。

现在已经有很多地方因为口罩限价买不到口罩了,原因是口罩的成本增加,而售价被锁死。按照指导价卖亏钱,超过指导价卖被处罚,两权相害取其轻,很多商人就不愿意按照指导价格卖了。

也就是说,以行政手段压制价格会挤压供给,没有了商品供应,市场价根本不可能买到东西。

价格限制后会产生黑市交易,使得市场价格比正常价格还要高

我们假设销售的商品是必需品,比如粮食。因为行政限制了价格,就导致正常途径很难买到粮食了。可是每个人都要吃饭,为了买到粮食所有人都会各显神通。有人会通过走关系去买,有些人会去一些地下市场购买。但是因为在黑市贩卖粮食有被抓的风险,按照原先正常的市场价格卖依然没有人愿意,所以黑市商人必然会提高价格来获得风险补偿。

举个例子,没有疫情的时候粮食的正常价格是10元一斤,但是疫情导致了粮食的供应减少了,粮食的成本价格涨到了15元一斤,商贩需要以20元的价格卖才有利可图。可是为了平抑市价限制粮食的交易价格,规定了售价只能在原先的基础上加价15%,也就是不得超过11.5元一斤。此时,所有的商贩卖粮食都会亏钱,愿意卖的人大大减少。一些胆子大的人愿意铤而走险,但是他们要承担的风险很大,只有卖到30元一斤他们才肯干,于是价格反而上去了。

显然,强硬的手段限制售价并不会带来物价的下调。真正降低成本的方式是扩大供应。

疫情期间,最大的问题不是价格,而是供应,其实需要通过涨价加大供应

疫情期间,最大的问题是商品供应停滞,原先一天卖10吨粮食,现在只能卖5吨,供应量减少导致了价格上涨。要解决供应不足的问题,唯一的办法是通过涨价刺激。原先卖一吨利润5元,现在卖一吨利润20元,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供应上的缺口很快就会被填平。

相比较价格高低的问题,有跟没有的问题更加重要。



金融笔记


你这个问题表述不够清楚

在什么基础上加价15%这个很重要,如果是在商品的出厂价或者成本价加15%,那么人们生活成本肯定会降低的,因为大部分商品,涉及到店面房租水电,运营宣传,运费物流等等,加价远超过15%。但是这样一来,商家就没法生存,市场经济慢慢就会消退。物资奇缺。

所以还是根据市场规律来 不能一刀切。


薛定谔的口罩


非请自来。

要是这样的话,不是生活成本降不降低的问题,能不能好好生活都成问题。

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行为,根本不能长期存在。比如像题目说的所以商品都安15%加价销售一样。尤其是价格本身就相较低的商品,刨开各种成本费用,根本属于亏本的交易。比如,像进货价0.6元的口罩,按15%加价,价格就是0.69元,假设销售1万个,也只有900元的毛利,可能连运费都不够,更别说其他成本费用了。

类似这样,会有什么样的市场呢?对销售方而言,无利可图,也就是没有人愿意做种买卖。没有人再销售这类商品,消费者只能选择其他的替代商品。可以想象到,其他的替换商品,价格肯定要高于这种商品。如新闻报导过的某些药品,虽说是救命药品,非常重要,最终也因此停产,病患者只能选择昂贵的其他药品。由此可见,像题目这种情形,消费者生活的成本不降反增。

商品定价,本来就是一门学问,涉及方方面面,并不能简单的按一个比例进行加成定价。我们知道,基数小,考虑相对数后增幅也不会太多,比如0.1元的东西,增涨100%后也就0.2元,多了0.1元,绝对值为0.1。 我就很想知道,该怎么定价合适!

大概就是这样,我先闪了。


龙门账


如果这样的话,所有低价商品全部会缺货,没商家愿意卖,卖了也不够员工工资和租金、水电费用。不过也有一个办法,低价商品用高价包装,如6毛一只的口罩,十个一包,装进30块进价的包包里,一包卖41块,没违反15%的规定。


广州湾避风塘


古人总结经验:慈不掌兵,义不经商。不能说是真理,也是经验。没有利润,就没有积极性。在买卖中,末端零售商的利润是不能单纯的用个百分数来衡量的。杂七杂八的开销,货物积压,尾货处理,看似丰厚的利润,在一批商品销售完可能所剩无几。当然这个情况只能占少数。更多的时候是能够达到较好的目的。百货零售因为没法统计每一种商品的销售利润结果,于是所加的价就大大超过15%,这个加价是在进货价格基础上。一般25左右。这个百货公司才能维持下去。


茶客174420750


如果出厂价加15%,还不够交税的,店租不用钱?员工不用工资?老板亏着钱卖东西?好天真好纯洁



探索者户外


每个商品包括农产品从出厂到消售都由国家定额生产定量定价出售另外按月按户发放电子购物卡这个样芧台酒也要降价


南阳卧龙岗西蜀子云亭


在疫情情况下,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生活成本应该是上升的,只有一小部分受众生活成本才是相对来说降低的。与此同时,在疫情期间,市场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有一定的涨幅是必然趋势。因为在这期间,企业一方面由于停工停产,生产利润大幅度削减,商品的库存量较少,这就使得产品的供给量减少;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在疫情如果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而仍要坚持生产的话,就必须付出多于正常情况下几倍的生产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了,其价格必然随之升高。

企业生产的产品最终要流向市场,较高的产品价格无疑会增加大部人的生活成本。因为大部分由于疫情的特殊情况而不能投入到自己的生产的岗位上,断绝了其收入的绝大部分来源。虽然在疫情期间有一小部分仍然在岗位上工作,但是这毕竟为数不多。此时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物价的增长速度很明显是工资增长的n倍,因为工资速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如果疫情下市场的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加价的话,他们的生活成本无疑会上升好多。

那么不受影响的那类人究竟是哪些人呢?毫无疑问第二段的那部分在岗人员就属于这一类,因为此时他们的工资应该也会有一定的涨幅。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些人的工资甚至快于物价的增长速度,那就是依靠互联网进行工作的“自由者”。比如网红,一些自媒体达人,撰稿人,投资人士等等。他们的收入受疫情的影响比较小,甚至还会有略快的涨幅。虽然这类人的“福利”较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好这些职业的,因此这类人只是一小部分。

当然对于小白个人来说,生活成本其实没多大变化,主要是家在农村,存粮较多,对于家里来说除了口罩那类东西之外,其他还是变化不大。

我的看法就这么多了,如有补充,欢迎在下方留言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