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真的只是因为虎门销烟吗?

前言

公元1840年,英国战船的一声炮响把清帝国从睡梦中唤醒,同时也宣告着国人所做的"天朝上国"的美梦破碎。从表面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似乎很是单一,是英国人对清廷所进行的禁烟活动所不满,认为这样做侵害了英国商人和英国政府的利益,同时也是对英国政府的一种挑衅。

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真的只是因为虎门销烟吗?

虎门销烟博物馆

为了报复清帝国,并且索取相关的鸦片损失赔偿,所以才出兵东亚,对这个庞大的帝国轰响了巨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虎门销烟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而已。而清英两国之间的矛盾早就已经出现。

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真的只是因为虎门销烟吗?

英国海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进攻沙角炮台



英国率先进入工业时代,商品产能急速提高

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在本国境内开始了工业革命。在此之前,英国利用了将近一个多世纪在全球各地大肆拓张殖民地,使许多落后的地区都成为了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地。这些地区的财富也随着英国产品的输入而逐渐流向不列颠群岛。

至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储备和积累,从殖民地掠夺而来的人口也为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劳动力储备打好了基础。随着蒸汽机的改良和普遍应用,英国正在大跨步步入工业时代。

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真的只是因为虎门销烟吗?

工业革命时期的油画

工业时代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利用大量的机器来取代人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又可以提升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产出效率。 如此,资本就可以快速转化为商品,再由商品转化为更多资本,国力也随之愈来愈强。

此时的清帝国仍然处于农业时代,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情况不足以令清帝国向资本主义转化,也没有足够的资本进入工业时代。《再论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于英国》中曾经提到:

"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地主阶级维护小农经济,导致劳动力和资金大量沉淀在农业生产中,市场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资本主义发展应该具备的要素无从谈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乃至工业革命更很难完成。"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清帝国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开始工业革命,更不要提进入工业时代了。如此便与英国相差了一个时代,自然无法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胜。

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真的只是因为虎门销烟吗?

清末时期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

时间进入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此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生产效率达到巅峰。然而英国虽然具有将资本快速转换为商品的能力,但想要将产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寻找倾销点。英国本土人口、需求都完全不足以消耗这些商品,所以英国人将目标投向了有着亿万人口的大清帝国。

产品滞销,贸易逆差日益严重

英国出口量最大且最具有特色的产品是羊毛。中世纪时期英国就以羊毛为特产,不断向欧洲大陆出口。伦敦、赫尔港都是有名的羊毛出口大港。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英国人可以自行完成羊毛的纺织,制成呢绒和布匹向清帝国倾销。但一直令英国人引以为傲的羊毛制品却在遥远的东方折戟。

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真的只是因为虎门销烟吗?

英国最大的港口伦敦港

造成如此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清朝的社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地主、官僚组成的富人阶级对于羊毛制品不屑一顾,反而对本土所产的丝绸青睐有加。普通百姓和穷人无力消费丝绸,只能勉强购买棉花保暖。丝绸最大的特点在于穿着舒适,而且吸水性和防水性极好,尤其受到南方人的青睐。北方人生活的环境虽然较为寒冷,但却有棉花可以御寒。

清初开始,棉花的种植就已经十分普遍,一斤棉花在道光年间仅需五十文左右。反观英国输出的羊毛制品,与丝绸、棉织品相比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再加上成本高昂,自然无人愿意购买。羊毛制品的滞销使英国人开始焦虑,这些商品在从英国前往清帝国的路上就已经消耗掉了巨额的运输费用。如果全部滞销,不但要亏掉成本费用,运费也将血本无归。

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真的只是因为虎门销烟吗?

如今也受世界各国追捧的英国羊毛制品

更让英国人崩溃的是,在出口商品滞销的同时,进口的规模却在与日俱增。由清帝国销往英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很快受到社会普遍认可。《鸦片战争后中英茶叶贸易探析》中曾经提出这样一组数字:

"从中英茶叶贸易的数据上看,在 1775 年到 1779 年间,我国出口英国的茶叶数量约为1695.6吨,而到1833年的时候,我国出口英国的茶叶数量已经达到 11792吨了。"

茶叶来到不列颠群岛后就得到了英国人疯狂的采购,上流社会更是以喝茶和身着丝绸为尊贵身份的象征。同样也可以看出,丝绸对比起羊毛制品来说具有着更多的优势,否则英国人也不会弃羊毛而不用。很快英国的进口额就超过了出口额,英国本土的财富源源不断流向东方,却丝毫不见东方的银两流入英国。

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真的只是因为虎门销烟吗?

清末时期的力工正在将茶叶搬运至商船上

这种贸易逆差会导致英国的外汇储备逐渐减少,国内的就业率也会随之下降。如果一直维持这样的状况而不做应对,英国经济很有可能会面临着崩溃的危险。为了改变当前现状,英国人不断尝试更换出口产品种类,如钟表、钢琴等等。但很可惜,清帝国的国民一概不买账,英国人在清帝国境内堆积的货物反而日益增多。

鸦片的输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清廷财政恶化

上文已经提到,英国对于一直持续的贸易逆差十分头痛,但却又无可奈何。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英国主要向殖民地倾销商品。此时英国无法与正在闭关锁国的清帝国建立贸易关系,只能通过日本作为中介来获得清帝国境内的商品。然而这样的交易方式不但不能够保证供货量,还会被日本人抽取中间的费用,导致英国人到手的利润变得很微薄。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终于与清廷达成了贸易协议,允许在广东开办商馆,但不允许到帝国其他城市内销售。英国人逐渐发现清帝国的市场潜力很大,于是将销售对象从殖民地转向清帝国,随后便发生了上文所提及的商品滞销的问题。《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探析》中曾经提到这样一组数据:

"据不完全统计,在1764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九年,欧洲对华贸易总值为191万两,而其中英国占比竟高达63.3% ,即121万两,由此可见英国已成为欧洲国家对华贸易的领军人物。到18世纪末,英国对华贸易已占到欧洲总值的90%左右。"

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真的只是因为虎门销烟吗?

繁华的广州港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此时英国已经没有可能放弃清帝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只能够再想办法扭转贸易逆差的局面。思来想去,英国人决定向清帝国出口鸦片。

人类对鸦片是又爱又恨,这种属于罂粟科的植物提取物可以制成吗啡,一种至今仍普遍使用的阵痛麻醉剂。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吗啡一直是重要的医疗物资。但它同时也对人体有着极大的副作用。早在明朝末年时期,荷兰人就曾经将鸦片带到华夏大地之上,并推广利用烟斗吸食鸦片的方法,引起了崇祯皇帝的警觉。

虽然明廷曾经严令禁止国人吸食鸦片,但仍有少部分人"顶风作案",躲在无人的角落里偷偷吸食。不过由于这一时期朝廷禁止各地种植鸦片,而且荷兰人带来的鸦片数量也极为有限,所以并未对社会产生太大规模的影响。

但是自英国向清帝国输入鸦片以来,借助大型商船的优势,有大量的鸦片抵达清帝国境内。上到皇亲贵胄,下到贫民百姓,都沉迷于吸食这种毒物。《梦厂杂著》中曾经记载了鸦片成瘾后的副作用:

"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唯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真的只是因为虎门销烟吗?

清末聚集在一起吸食鸦片的"瘾君子"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鸦片给当时的国人带来了多么大的毒害。清廷曾经三番五次下诏禁止鸦片的输入,并禁止满载鸦片的英国商船进入广州港。但成瘾的人们纷纷乘坐小船前往停泊在公海上的英国商船私自购买。况且清帝国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每一处都可能成为鸦片走私的地点,无法彻底将鸦片拒绝在国门之外。

英国人通过向清帝国倾销鸦片获得了巨额利益,很快贸易逆差便转为了贸易顺差,帝国境内的白银和民间百姓的财富源源不断流入英国。尝到了甜头的英国人继续加大对清帝国输出的规模,导致吸食鸦片的人数愈来愈多。

白银的流出很快引起清廷的重视,为了遏制这种趋势,清廷下诏在帝国境内栽种鸦片。此举等于直接破坏了英国人的利益,英国人自然不会接受。为了继续扩大鸦片带来的贸易收入,英国内阁投票后决定以武力的方式对清帝国进行震慑,第一次鸦片战争便因此而爆发。

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真的只是因为虎门销烟吗?

描绘了英国正在向清帝国输入鸦片的漫画



结语

综上所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所以会爆发,其本质在于英国通过鸦片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受到了损害。曾经长时间的商品滞销令英国人接近抓狂,但又无可奈何。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英国人想到尝试出口鸦片来扭转贸易逆差,没想到一举获得成功。英国不仅在对清帝国倾销鸦片的过程中赚回了曾经流入清帝国的全部财富,还通过这种方式掠走了帝国内原本就存在的财富。随着吸食鸦片的人数日益增多,帝国境内出现了大量的烟馆,吸食毒品也变成了一种上流社会的"优雅生活"。

随着财富不断外流,清廷的财政状况开始日渐恶化。吸食上瘾的百姓将全部资产都换成了货币购买鸦片继续吸食,无心回到土地上耕作,税收也因此一直无法征收够足额。清廷曾经想要通过本国自行栽种鸦片来缓解这一现状,一旦能够完成自产自销,英国人便再也无法通过输出鸦片来获取贸易收入。所以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英国人不惜向清帝国开战,以此换取对鸦片生产和销售的垄断权。



参考文献:

1. 《再论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于英国》

2.《鸦片战争后中英茶叶贸易探析》

3.《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探析》

4.《梦厂杂著》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