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都是人禍:瘟疫產生是因為環境變壞,比環境先變壞的是人心

康熙皇帝肇建避暑山莊,

首要原因是躲避瘟疫——天花

天災都是人禍:瘟疫產生是因為環境變壞,比環境先變壞的是人心

1.

359年前的(1661年)正月初六,順治皇帝得瘟疫死了,這還是一個年僅23歲的年輕人。

黃泉路上無老少,

那個時候的瘟疫是天花,在當時的人看來,得了天花的人九死一生,習慣於在北方涼爽環境生活的滿族貴族,對於天花談虎色變。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清軍即將大舉入關,大戰之前,肅親王豪格對大臣河洛會說:

我未經出痘,此番出征,令我同往,豈非特欲置我於死地乎?(《清世祖實錄》)

事實上,在清軍進軍中原的過程中,豫親王多鐸死於天花,年僅36歲。

順治皇帝死於天花,年僅23歲,同治皇帝也說是死於天花,年僅19歲。

清朝鐵帽子王禮親王代善生育有8個兒子,其中有3個被天花病魔奪去生命;

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幼年患過天花,獲得了免疫能力,但他的兩個妻妾,都在1649年感染天花死去……

為了躲避天花,順治皇帝在長達6年的時間裡,沒有接見蒙古各部落首領,因為蒙古首領大多沒有患過天花,有傳染的風險。

1651年,北京再次爆發天花,順治皇帝帶著太后和皇后,以狩獵的名義躲避在遵化的荒山野嶺裡,隔離數月。

對於瘟疫,人們都避之不及。

天災都是人禍:瘟疫產生是因為環境變壞,比環境先變壞的是人心

2.

1654年三月十八日,玄燁出生。

為了躲避天花,玄燁出生不久,就被抱出了紫禁城,由乳母正白旗漢軍包衣曹璽之妻孫氏帶養在西華門外稍北的一座宅邸中,這座宅子後來被雍正改為福佑寺。據說,在這裡還給玄燁接種過天花疫苗。可惜,疫苗在他身上沒管用,兩歲那年,玄燁還是染上了天花,但在孫氏的精心看護下,玄燁居然挺了過來,只是臉上留下了幾個麻子。

康熙皇帝回憶被隔離的日子時說:

“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

這也是一個有遺憾的人生。

其實誰的人生沒有遺憾呢?

但所有的苦難,都是人生的歷練,沒有玄燁隔離的日子,就沒有後來的康熙大帝。

所以現在被隔離在家的人,也不要心浮氣躁,踏下心來讀幾本書,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用上呢。

順治臨死前幾天,曾命滿漢大臣到病床前立遺囑,負責書寫遺詔的大臣王熙在後來寫自己的年譜時,寫下了當時的情景:

(順治十八年)初六日,三鼓,奉詔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即就榻前書寫,隨勉強拭淚吞聲,就御榻前書就詔書首段... ...

可見,順治皇帝對天花而死非常清楚,對於天花的為害也深惡痛絕。

當晚,一同被召進宮的還有外國人湯若望,這也是順治皇帝非常信任的外國籍大臣。

湯若望寫下的文字是這樣的:

如同一切滿洲人們一般,順治對於痘症有一種極大恐懼,因為這在成人差不多也總是要傷命的。在宮中特為奉祀痘神娘娘,是另設有廟壇的。或許因為他對於這種病症的恐懼,而竟使他真正傳染上了這種病症。

在選擇繼承人的事情上,湯若望記載了一段曲折:

繼承的皇子尚未詔封,皇太后立促皇帝做這一件事情。皇帝想到了一位從兄弟,但是皇太后和親王們的見解,都是願意皇帝由皇子中選擇一位繼承者... ...皇帝最後從一位庶出的、還不到七歲的皇子為帝位繼承者。當時為促成這一決斷所提出的理由,是因為這位年齡較幼的太子,在髫齡時已經出過天花,不會再受到這種病症的傷害... ...

天災都是人禍:瘟疫產生是因為環境變壞,比環境先變壞的是人心

3.

在過去的人們看來,天花與氣候和溫度有關。

明朝的徐謙寫的《仁端錄》裡說:

何痘不見於漢以前,而獨見於東晉元帝建武之後?蓋建武時胡虜極西北之人來南方溫熱之地,腠理開通,偶感時行疫癘之氣,觸動其胎中溫熱之氣,發為此瘡。

意思是說,漢朝以前怎麼沒有天花這種瘟疫呢?是因為東晉的時候,從西北地區抓來的俘虜,到了南方溫熱之地,疫癘之氣觸動人身體裡的溫熱之氣,這才出痘。

乾隆皇帝在承德,命令紀曉嵐等人編纂《四庫全書》,裡面收錄的《御篡醫宗金鑑》,對溫度和天花的關係做了總結:

上古無痘性淳樸,中古有痘情慾恣,

痘稟胎元出不再,毒之深淺重輕識。

天瘡之名因天稟,瘡形如豆痘名居,

塞北不出寒勝熱,毒發必自待天時

清朝皇帝認為的“塞北不出寒勝熱”,就註定了要在熱河修建避暑山莊。

所以說,瘟疫來的時候你才知道,生活在承德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


天災都是人禍:瘟疫產生是因為環境變壞,比環境先變壞的是人心

4.

最早要在塞外修建別墅的不是康熙,而是多爾袞。

《清世祖章皇帝實錄》載:

順治六年(1649年)五月癸亥,攝政王多爾袞以京城水苦,人多疾病,欲於京東神木廠創建新城移居,因估計浩繁,止之。

也就是說,1649年的時候,多爾袞就想在北京東邊的神木廠修建新城,因為北京城裡水苦,人多病。神木廠是明朝皇帝朱棣修建紫禁城堆放木料的地方。

順治皇帝因為花錢太多,沒有批准。

到了第二年(1650年)七月,多爾袞又提出一個折衷的辦法,說:

京城建都年久,地汙水鹹。春秋冬三季,猶可居止,至於夏月,溽暑難堪。

但念京城乃歷代都會之地,營建匪易,不可遷移。稽之遼金元,曾於邊外上都等城為夏日避暑之地。

予思若仍前代造建大城,恐糜費錢糧……今擬止建小城一座,以便往來避暑。

大的不行,咱們修建一座小的總可以吧?!

於是就有了塞外第一個避暑城——喀喇河屯行宮。可惜,喀喇河屯行宮沒有建完,多爾袞就死了。

1651年,剛剛親政的順治皇帝出獨石口,進行北巡,進入了後來被稱為木蘭圍場的草原,接見了前來朝拜的蒙古烏珠穆沁部王公貴族。

後來又有了木蘭圍場和沿途行宮,直到後來作為夏宮的避暑山莊。

清朝皇帝怕天花,沒有出過天花的蒙古貴族更怕天花傳染。為此,清朝理藩院將沒有出痘的蒙古貴族編入“圍班”,分期分批的到木蘭圍場陪同皇帝射獵行圍,然後再到避暑山莊覲見。

為了保證這些沒有出痘的王公貴族的安全,清政府規定不得進京,這在清朝成為了定例。

《理藩院則例》規定:未出痘人員應赴熱河引見。

西藏上層僧俗非熟身(出過痘)亦不能入京覲見。乾隆四十五年(1780) 六世班禪未出痘而至熱河朝賀清高宗七十壽辰,然後得以進京, 乃為特例。


天災都是人禍:瘟疫產生是因為環境變壞,比環境先變壞的是人心

5.

承德環境有多好,竟讓皇帝每年夏天都帶大臣和孩子們一起來這裡隔離?

尤其是康熙皇帝,還在避暑山莊裡專門修建了阿哥所(現在的第一幼兒園)。

承德的環境真的能遠離瘟疫嗎?

清朝初期,從蒙古壩上到長城沿線的古北口的大面積範圍內,人煙稀少,到處都是茂密的森林,壩上還多是原始森林。

康熙皇帝《巡歷塞北雜詠四首》中寫道:

塞北更多露氣涼,幔城坐聽漏聲長。

只今六月渾無暑,已見飄來木葉黃。

氣溫涼爽對人的健康有多大的好處,康熙皇帝在他寫的《養病塞北》裡還寫道:

身虛苦夏熱,多病愛清風。

這是康熙三十年,七月出古北口,九月入喜峰口回京,期間幾乎沒有任何外事活動,人們推測,他是在這裡養了一個月的病。

不但防病,還養病。

茂密的森林是塞外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涼爽的小氣候,到了乾隆年間,承德周圍還是森林密佈,古樹遍野,乾隆皇帝寫詩說:

宜人山色看無厭,入畫溪聲聽有情。

間染丹楓出綠樹,全教蟄語代蟬鳴。

這是人間仙境,可惜好景不常在。


天災都是人禍:瘟疫產生是因為環境變壞,比環境先變壞的是人心

6.

近三百年來,承德地區的氣候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順治年間,就開始大量砍伐森林,毀壞樹木,盜打野生動物。尤其是乾隆年間開始,人口劇增。

乾隆皇帝作《山田》:

山田無土著,燕雲逮晉齊,

奚啻千萬戶,梯巖事耕犁。

從山西、山東跑過來的移民,那個時候就跑山上開荒種地了。

人來了,森林沒了,河水淺了,野生動物沒了。

人們形容承德自然狀況時,經常說,七山一水二分田,經濟發展後勁不足。其實應該一田沒一田才對,主產農作物是玉米,人們吃的都是從外地運來的大米和白麵。

退耕還林也挺難的。

現在,承德密雲水庫和潘家口水庫的水源涵養區,是京津兩大城市的清潔空氣涵養區,自然環境正在恢復,所以,生活在承德很幸運。

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應該是每一個人的天職。


天災都是人禍:瘟疫產生是因為環境變壞,比環境先變壞的是人心

新冠肺炎時期,避暑山莊閉門謝客


7.

瘟疫產生是因為環境變壞,比環境先變壞的是人心。

多爾袞在北京尋求去建避暑城的時候,北京的環境已經非常差了。

按照《中國人口史》的記載:崇禎十六年,京師大疫,自二月至九月。第二年傳入天津。

文章接著說:北京的鼠疫雖然不是李自成部帶入的,而宣府地區(張家口)的鼠疫卻與李部有關。“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闖賊如懷來,十六日移營東去。是年凡賊所經地方,皆大疫,不經者不疫”,李自成進北京之前,北京已經成為了鼠疫流行區。

清軍入關,佔領的是一個這樣的北京。

古人也一直探索瘟疫是如何產生的,最終歸結到人心。

《太上洞淵北帝天蓬護命消災神呪妙經》裡這樣說:

往昔過去,人民淳樸,無有噁心。任命短長,終其天壽,無有夭枉,鬼不橫傷。但今來時代澆薄,人心破壞,更相疑惑。互為彼此,不信正法,唯有邪行。背真向偽,不正於道。違天逆地,攻根伐本。不忠不孝,無慈愍心。欺誘萬民,酷虐百姓。殺戮眾生,殘害物命。結諸寃對,無量無邊。致使今生男女,動見患難。

... ...蓋緣三天炁絕,六天炁行。人鬼不分,邪正未別。所以有幽囚之氣,慘怛之氣,邪魅之氣,妖淫之氣,妄侵生人,傳成疫癘。

天災都是人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