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绿富美”成长记

这里是亳州

亳州“绿富美”成长记

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日照充足

兼有南北气候之长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发达的水陆交通体系

良好的土壤条件

适宜的气候因素

林业发展基础良好

亳州“绿富美”成长记

上世纪50年代,汤王墓前的黄连木。 刘涛 摄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习惯在村宅周围、沟塘河边栽植槐、桑、椿、楝、榆、杨、桃、李、枣、石榴等树。户连片,庄成林,世代相袭。“大跃进”时期,由于大炼钢铁、大办食堂,许多树木被砍掉当柴烧,林木资源日渐减少。“文革”期间,虽然年年栽树,但管理处于放任状态,成活率较低。

亳州“绿富美”成长记

上世纪80年代,博林木业公司院内,等待出口的“亳桐”。 张家柱 摄

上世纪80年代起,我市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境内建成以泡桐为主的绿化带4条,区级泡桐丰产林1处,乡四级林网1处,林木覆盖率达23%以上,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其中魏岗泡桐丰产林是全省平原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丰产林。

亳州“绿富美”成长记

上世纪80年代亳涡公路,两旁桐花盛开。 张家柱 摄


泡桐作为亳州的主要树种,具有速生、质轻、不变形的特点,深受中外客商的欢迎,远销日本、东南亚。亳州也成为闻名全国的“泡桐之乡”。

亳州“绿富美”成长记

上世纪80年代,亳县核桃林场里的农民正在晾晒核桃。 张家柱 摄

改革开放之前,我市建成了三个国营林场,其中亳县核桃林场曾是亚洲最大规模的核桃生产基地。占地2.3万余亩,核桃树近19.5万株。七十年代的出口量每年在30吨左右。

亳州“绿富美”成长记

谯城区牛集镇乔楼村,相传李自成曾拴马于此树。 张家柱 摄

古树名木是前人和自然界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亳州境内还生长着130多棵珍稀古树,现已登记造册,被妥善保护起来。

亳州“绿富美”成长记

鸟瞰林拥城 张延林 摄

如今,“林拥城”景区已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必去之地。实际上,“林拥城”只是我市环城林带建设的一部分。环城林带位于亳州市北外环北侧、古井大道西侧和亳芜大道南侧,全长约40.4公里,总占地面积约2万亩,用绿色林带把城市包围起来,以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

亳州“绿富美”成长记

蒙城芡河现代农业示范园 张延林 摄

2018年,我市提升补植廊道450公里、新建廊道360公里、廊道新造林5.2万亩。坚持政府规划引导、市场主体实施,主城区和三个县城已建“林拥城”廊道5万亩、新造林1.2万亩。大力推进沿主干河流森林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实施了7条森林生态廊道改造提升工程,完善两侧农田林网18万亩。

亳州“绿富美”成长记

陵西湖秋色 张延林 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加快推进“林拥城”、沿主干道路、主干河流三类森林廊道建设,完成人工造林9.4万亩,创建森林城市1个、森林城镇4个、森林村庄36个、森林长廊示范段110公里,新建完善农田林网80万亩。

亳州“绿富美”成长记

陵西湖秋色 张延林 摄

亳州“绿富美”成长记

利辛西淝河畔 张延林 摄

绿色扮靓宜居城区

绿色洒满乡村道路

一片“绿海”

就是亳州人民未来的财富

亳州“绿富美”成长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