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物质精神齐脱贫 强村富民奔小康

  自选派驻杨湾村以来,张稳军围绕“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发展目标,把“穷脉”、治“穷病”、拔“穷根”,脚踏实地,奋发有为,逐步实现了杨湾村的“物质上脱贫、精神上富裕”。


亳州:物质精神齐脱贫 强村富民奔小康

张稳军(中)走访大棚种植户

  发展产业治“穷病”

  10月11日上午,杨湾村产业园,不时有零星小雨落下。站在村口干净整洁的道路远望,一侧广袤的土地上农民正在抓紧抢种,另一侧则是整齐排列的塑料大棚,俨然一幅现代农业的图景。

  刘亚利的四个大棚就在其中,不是种植蔬果,而是养殖黄鳝。大棚养黄鳝在当地也算一个稀罕,但效益确实不错,不仅自己挣了钱,每年还给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收入。

  “四个大棚,80多个网箱,一个网箱投黄鳝苗60斤,上市的时候在200斤左右,一个网箱收益能达到3000块钱以上,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元,效益很好。”养殖户刘亚利高兴地说。在张稳军的引导下,她夫妻俩不跑客运车了,改在家里养黄鳝,比原来收入还好,“不愁销路,主要供应到上海市场。建大棚时,村里注资了20万元,年底我就交2万元的收益给村里。”

  “20万元是村集体借给他们夫妇的养殖发展资金,按照约定,每年要向村集体上缴10%的收益。”张稳军介绍,村集体类似的投资行为还有不少,为了保障资金安全,他牵头制定了《杨湾村扶贫资金使用办法》,并报镇政府审批实施。要求群众借到的发展资金专款专用,同时每到年底,养殖种植户必须连同本金一起还给村里,如有需要,可以重新办理借款手续。

  郑点种植专业合作社也从村里借了30万元的发展资金,按照约定,除了本金之外,每年也要给村集体上缴10%的收益。该合作社是杨湾村规模最大的种植专业合作社,租用村里的蔬果种植基地,目前共经营102个大棚,种植的多种蔬果作物长势良好,哈密瓜已大量上市。“没有病虫害的情况下,一年挣个五六十万元是没有问题的,每年要上缴村集体15万元租金。”郑点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伙人王世龙说,合作社提供常年务工岗位10个、临时性务工岗位40个,半数都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66岁的贫困户杨世香夫妇常年在蔬果种植基地打零工,“活也不重,就在菜地、大棚里做杂货,栽秧子、摘瓜、搬货、装车,一人一天40元,很不错。”杨世香说,他有一个孩子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另外一个孩子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了,加上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家里的六亩田地等收入,2017年他们家已经顺利脱贫,“这都要感谢张书记搞的这个基地,里面种的哈密瓜、辣椒、茄子、草莓啥都有,家门口就能打工,村里的经济发展了,俺们老百姓的收入也上去了。”

  基地除蔬果种植外,还通过“支部+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发展肉用蓝孔雀养殖,预计年出栏孔雀1000只,可营利20万元左右。“孔雀吃东西很少,每天进食二两左右,只要做好防疫、消毒,养殖很省事,卖起来很贵,一个孔雀蛋能卖七八十元,一个肉孔雀能卖四五百元。”王世龙说,村里正在逐步引导本村村民养殖孔雀,合作社给予无偿技术指导,支持一部分村民养殖孔雀致富。

  脱贫攻坚必须依靠发展产业,产业兴,农民才能富,才能治愈“穷病”。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2018年,张稳军根据村里贫困人口年龄偏大、不能外出务工的实际,申请在杨湾村建设了就业扶贫驿站,现入驻一家饲料颗粒加工厂,方便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就近就业,增加户内收入。

  “产业项目的盈利让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今年底,杨湾村村集体收入可达20万元,预计明年底可达30万元。”张稳军介绍,村集体收益的一部分按照需求分给贫困户,另一部分收益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村里的沟渠基本贯通,水泥路面也已经实现了“组组通”。

  全面帮扶拔“穷根”

  杨湾村村民孙洪彦因身体有病和孩子上学等原因成为贫困户。通过政府扶持和个人努力,他于2016年底顺利脱贫。但因儿子仍在读硕士研究生,自身的哮喘病也需要长期用药,所以一家人仍是村里的重点关注对象,张稳军驻村以来,也是经常过去走访,给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村集体种植基地分红到账了没有?基地务工奖补呢?”10月11日下午,张稳军带着驻村工作队的成员又来到孙洪彦家,除了例行日常走访内容,重点查看了孙洪彦家的新增收入。当得知583元的基地分红和500元的务工奖补都已经到账,张稳军高兴地说,“分红的钱来自种植基地等集体收益,务工奖补就是对在基地工作收入超过5000元的家庭进行的奖励,全村共有14户,鼓励村里的贫困户依靠勤劳的双手在基地多挣钱。”

  扶贫关键在“扶志”,有了摆脱贫困的志气,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针对杨湾村的贫困现状,张稳军认为,在给贫困户物质帮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其精神上的关怀和鼓励,通过典型性的扶贫工作来带动和影响有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真正让贫困户在物质上脱贫、精神上奔小康。

  2018年8月20日,张稳军驻村刚好一个月。当天上午,贫困户家庭的小伙子杨建国找到他,说打工返乡想养鸡,但家里不支持,希望他能给个主意。虽然张稳军对养殖并不在行,但依然热心地和杨建国一起分析了当前养殖面临的成本、疫情、销售、环保等因素,并一再提醒他要谨慎养殖。没想到,创业心切的杨建国第二天就到了无锡,和一个厂家签订合同,把刚孵出的小鸡领回来了。但后期散养的场地、销售等都没有着落,供应商又开始在饲料、大棚等方面进行扯皮,最终协商无果。张稳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带领工作队到处帮他物色散养场地,并通过一个当地企业家解决了他的销售问题。“返乡创业不能光凭满腔热情与勇气,有了吃苦耐劳的准备,还要熟知当地环境,靠技术、靠知识,才能走得更好。”

  40出头的贫困户王明忠,因身患重症肌无力,二十多年来多数只能躺在床上,连坐起来都得靠人帮忙。张稳军了解他的情况后,就经常过去走访,和他谈心,鼓励他树立生活信心。如今的王明忠在父母帮助下开了一个小超市,见人很热情、很健谈,对党的扶贫政策充满感激,对帮扶干部也非常感谢,并且加强文化学习,在不少网络平台上发表小说四十余万字,他说:“希望用自己的积极态度,影响贫困户自强自立。”2018年,王明忠被评为利辛县十大励志脱贫典型之一。

  村里有个叫王皖莹的10岁女孩,四年前身患白血病,家庭因病致贫。她父母及她本人一直没有放弃治疗,因自费费用太高,家庭已很难支撑。但即使在病重的时候她也没有放弃学习,稍微稳定之后立即进入学校,在老师眼中是一个乐观、好强、品学兼优的孩子。“自从我认识这个孩子后,她的乐观、温和,一直感动着我。我知道,这就是希望。”张稳军说,“希望村里所有的孩子都能自立自强、永不放弃,都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不论是贫困户还是一般户,我早就说过,如果是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学,我来想办法,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辍学。”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作为如今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稳军深知“知识改变命运”,也深知扶贫“扶志”的重要性,“让孩子们有志气去学习,而不是给俩钱,就这样吃点喝点混日子。如果一代代不上学,就只能继续务农、吃老本。如果你去多学点知识,就算回来务农,感觉也会不一样。”

  勇担使命富村民

  因为宿舍距孔雀园很近,每天清晨,张稳军都会在此起彼伏的孔雀鸣叫声中醒来。春去秋来,转眼已经驻村一年多了。

  2018年7月19日,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车程,43岁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监理工程师张稳军从北京来到了杨湾村,从一个国企的管理干部,一下子成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虽然在湖北天门农村生活了近二十年,但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杨湾农村生活,面对眼前起伏的大棚、挺立的玉米、残缺的房屋、贫困的家庭,他还是感到了肩头担子的沉重。

  “当初的杨湾村是周边比较有名的‘落后村’‘软弱涣散村’,我来了第一件事就是抓党建,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张稳军说,通过换届,形成了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村“两委”班子。积极联系各级部门,争取各类扶贫资金,建设了新村室及广场,完备了村室办公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张书记到村以来,非常重视党建工作,规范‘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开展‘一课一片一践’活动。七月份还开展了表彰优秀党员和‘杨湾好儿女’活动,充分调动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脱贫致富的氛围。”利辛县委组织部选派干部、驻村工作队成员苏金旗说。

  啃掉脱贫“硬骨头”还是要靠产业。在抓好党建工作的同时,张稳军开始谋划村里产业发展布局。他带领工作队及村‘两委’班子先后考察了谷城什锦孔雀养殖基地、太和孔雀公主养殖基地等企业,投资190万元着力打造的蔬果种植扶贫基地和发展鳝鱼养殖、蓝孔雀养殖,进一步增加杨湾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推进杨湾村农产品尽快打入市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他为杨湾村注册了“皖湾”牌商标。“商标使用权属于杨湾村集体,前期免费使用,形成规模后,将按照销售额进行一定的收费。远期,我们正在做一个杨湾村产业五年规划,五年后村,集体收入有望达到200万元。”

  抓强产业抓民生,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在张稳军的主持下,80余盏路灯遍布主要道路,结束了村民晚上摸黑出行的历史;700多米东王庄到杨湾庄的水泥路,真正实现了“组组通”。同时他争取公司支持,在杨湾村开展“救急难”行动,发放3万余元慰问因大病需要救助的困难党员、群众。先后组织4家爱心企业为杨湾小学捐赠20余万元教学设施和学生用品,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学校形象。“杨湾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5户,未脱贫的还有7户18人,今年计划脱贫5户15人,剩余2户3人到2020年全部脱贫,到时整个杨湾村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张书记给我们村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产业发展很快,群众受益很多,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他做的每一件事,杨湾村民都深深记在心上。”杨湾村总支部副书记李耿激动地说。

  “张稳军同志作为一名选派的驻村扶贫干部,坚持抓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为杨湾村贫困户增加了收入,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分管全镇脱贫攻坚工作的胡集镇政府主任科员刘峰表示,今后全镇将以杨湾村作为脱贫攻坚领头雁,努力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夯下坚实基础。

  2020年,杨湾村将重点发展236亩的小麦、南瓜套种模式,“同时计划投建一个酱菜厂。”张稳军满怀憧憬地说,到时将带动整个杨湾各类农产品边角余料的利用,使边角余料市场价值突破农产品本身,让更多的村民尤其是贫困人群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