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八還應該不斷升級嗎?

冰雹藍天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完全沒有必要!

殲八系列戰鬥機同其他機型不同,是一個當年宣傳過頭的東西。

那個年代,對於國產所有武器都以正面讚揚為主,很少說問題。

所以殲八一度被稱為世界第一流戰機,宣傳可以對抗美國的F15、F16。

某血論壇的網友甚至說殲八可以打隱形戰機,由此成為網絡上流行的段子。

實際上,平心而論,殲八不屬於優秀戰機,問題遠遠多於優點。

殲八是沈飛基於米格21的升級機型,原型早在1969年就完成首飛。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深感空軍力量薄弱,但又不願意出高價購買法制幻影2000、美製F16戰鬥機,希望立足於自己生產設置。

於是,在美國的指導下,1984年採用兩側進氣佈局的殲-8II完成首飛。

本來雙方計劃利用,由美國方面提供技術,完成殲八的升級。比如美國格魯門公司進行航電升級,將二代機殲八提升到三代機的戰力。

但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80年代末期雙方合作終止。

殲八獲得美國的技術極為有限,導致項目流產。

殲八的目標本來是改進為一款達到三代機水平的多用途戰機,空戰可以進行超視距作戰,還具有對地對海的作戰能力。

然而,由於我國電子技術水平低下,始終無法解決航電系統問題。

直到90年代引進了俄羅斯技術以後,到2000年殲八才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超視覺作戰能力。

西方媒體認為,殲八對地和對海戰鬥力達到當時的目標,則是2009年的事情。

只是,殲八為落後的二代機設計,各方面在2009年都已經老舊,根本沒有值得繼續改進的必要。

加上殲10的服役,殲八的作用就更小。

所以,2011年軍方基本對殲八持放棄態度,開始逐步退出現役。

其中一種說法是,殲八的使用壽命遠小於宣傳,早期服役的戰機已經到了壽命尾期,沒法繼續改進。

而就算服役較近的,至今已經有10年左右,時間已經不短了。

殲八的現實就是這樣。

然而,在90年代中後期之前,除了進口蘇聯的蘇27以外,殲八幾乎是唯一的空軍先進戰機。所以,當時媒體都對殲八做了大量的宣傳,現在看來很多說法不符合實際。

需要說明的是,網上有帖子說研究殲八誕生了8個院士。還說殲八生產了30多年,連300架都沒產到。


薩沙


殲8,是沈飛研製的高空高速戰鬥機,具備“雙2”指標,即實用升限達到了20500米,最大飛行速度2.2倍音速。

這兩個指標,放在任何地方國家空軍,都是不落後的,因為現代化戰機,包括最新型的隱身戰鬥機,都飛不到2萬米的高度,一般實用升限也就16000米,上下誤差不會超過2000米。

以前總有軍迷嘲笑國內用落後的戰機想方設法打先進的隱身戰鬥機,現在看來,國內空軍當初的想法,非旦不落後,而且相當超前。

在國內新型米波雷達研製成功,在殲20橫空出世的大前提下,國內反隱身雷達才有了與殲20展開實戰化對抗測試的機會。

經實戰檢測,國內新型對空警戒雷達,依然能探測到隱身性能絕佳的殲20,那麼發現F系列隱身戰鬥機,也應該不是問題,儘管距離不是很遠才發現,但隱身戰機來去自由的時代已結束了,國內反隱身雷達被證明是成功的,無疑給了空軍極大的信心。

在有了國產殲20戰鬥機和地面新型反隱身雷達,空中能探測到隱身戰機的預警機以後,在體系作戰內,一旦發現對方的隱身戰鬥機,殲8戰鬥機照樣能將F系列隱身戰鬥機揍下來。

在預警機和地面雷達甚至殲20戰機的導引下,殲8憑藉高空高速性能,完全有能力居高臨下,灌頂攻擊用中遠程空空導彈,直接打掉對方在16000米高度飛行的隱身戰鬥機。

空軍繼續保留了殲8系列戰鬥機,原因一是憑藉其高空高速性能,充當偵察機,獲取空中和地面情況;二就是等待國產反隱身雷達研製成功,成為空軍打擊隱身戰鬥機的一把利劍。

目前,殲8最新型戰鬥機,不用特別升級,其高空高速性能,足以對付對手的隱身戰鬥機,只需改進電子設備和數據鏈,能接受預警機、地面指揮所發來的信息即可。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網絡。


國平軍史


沒什麼必要了。

放在20年前,殲八,或者說殲八-II/殲八-IIM還是“某新型殲擊機”,軍迷們圍著IIM新裝備的“甲蟲”雷達,不停地爭論它的搜索能力和引導接戰能力,各種殲八槍挑F22的段子也讓軍迷們笑中帶淚。

客觀地說,殲八系列戰鬥機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國土防空的重要機型,殲八-II首次在機頭安裝了大型火控雷達,具備高空高速和超視距攔射能力。那時候,我們為了老八到底能帶幾發中距彈爭論不休,為了老八到底怎麼配合僅有的幾架蘇27一起打贏周邊假想敵爭論不休。

然後,我們都知道了,在這二十年內,我們迎來了殲11、迎來了殲10、迎來了殲20,新飛機的技戰術性能遠非殲八可比。

當然,這並不代表殲8已經一無是處,雖然殲八的氣動佈局並不利於空中格鬥,但是其高空高速的特性,卻有希望作為偵察平臺或作為中距彈發射平臺,在預警機和殲20的引導下執行一定偵察和攔阻任務。

不過,其機體特性和空軍機隊現狀也決定了應該不會對殲八進行大改,等到越來越多新機加入,殲八也完成它的歷史使命,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笑看後輩們繼續守衛祖國藍天了。


深藍防務


斷無此必要了,不要再搞殲8了,就讓他安心的退役吧,渦噴發動機、毫無機動性的二代機真的可以退役了,雖然不否認這些飛機現在依然在前線緊急出動、維持巡航、保持制空優勢、進行轟炸機攔截等方面有無與倫比的優勢,但是這就足夠了,不需要升級他們。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這樣的渦噴發動機,能產生多少電力?能持久不能?就算是給殲8IIM戰鬥機換上一個大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他能帶的動這個功率嗎?配套的顯控設備和數字化飛控設備能裝上嗎?因此殲8IIM作為一款經典的第二代戰鬥機,或者說是現在國際標準的第三代戰鬥機,已經改進到可以發射中距離超視距主動制導空空導彈,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殲8IIM維護簡便,可以快速反應應急升空,這就是他的優勢,可以對敵人的行動作出快速的反應和攔截。但是如果我們要求具備更高的性能,這就完全超出了殲8平臺的潛力。殲8IIM怎麼改也不能再動氣動佈局了,如果還想要更好的機動能力,為此加上鴨翼,或者邊條,使用翼身融合技術,調整機頭形狀,那麼付出的代價未免過大。


另外,我國現在也有中型的四代機和新型的重型四代機,數量也不少,已經形成體系和規模優勢,實在是不必要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一個奇形怪狀的改進型飛機了,有這個精力和錢,還不如多造一些殲10來的實在呢。


海事先鋒


殲八ⅡM高空高速戰鬥機,從圖片裡看它已經可以使用SD-10“中距離攔截彈”了,對比於早期型這是一個較大升級,垂尾“草綠色”部分是複合材料,有利於減輕它的自身重量。


殲八Ⅰ、Ⅱ戰鬥機的研製是在1960年代末,當時我國航空工業積累確實薄弱,殲八直到1980年代初才在我軍服役(Ⅰ型),由於設計年代較早它採用了是當時比較流行的“高空高速”設計(主三角翼設計)就是要攔截可能來襲“逆火式”超音速轟炸機!而且採用了雙發“渦噴-13A”發動機爬升、加速性能非常好!

但是,由於是“高空高速”設計,殲八低空性能不好,主要是三角翼設計面積小,低空升力不夠足所致……這是它“氣動佈局”上的固有缺陷,進入到了21世紀以後殲八Ⅱ對比於其它殲十、殲十一系列…殲二十這些後生們,總體性能確實是落伍了!而且,再度改進的價值也不大了,因為“高空高速”已經不是21世紀作戰飛機的主流。


但,它由於高空高速性能出色,二十一世紀後出廠的殲八被賦予了戰術偵察機的功能,以替代服役已久的“殲偵六”戰術偵察機。目前我們看到殲八Ⅱ出現的場合已經很少了,原因是一部分退役(大部分是機頭進氣道的殲八Ⅰ型),另一部分保密等級提高了的原因。

世界上的事物總是要一分為二的去看待,殲八Ⅱ戰鬥機有它的自身優點,這就是不適應現代高機動空戰的“高空高速”,要利用的是它升限20000米、最大航速2.2馬赫的特點,安裝高速攝影/攝像🎥器材,高速接近要偵察的區域,快速拍攝後再迅速的離開,使敵方的戰鬥機和地面防空系統來不及反應…偵察機屬於“二線戰機”不以空戰為主,所以殲八偵察機只是攜帶兩枚“格鬥彈”自衛就可以了,剩下的掛架可以攜帶大型副油箱來提高航程。
JC-8F型高空高速偵察機,是在殲-8F戰鬥機基礎上改進的,前起落架後面就是大型偵察設備艙,它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戰術偵察機”之一。

殲八戰鬥機除了“偵察型”外或許在今後十年退出人民空軍、海軍的裝備序列,但是作為21世紀前我軍的主力戰鬥機,它為保衛國家領空的安全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武器裝備不論現在有多麼的先進,總歸有一天會慢慢的“變老”…這是自然法則!人是這樣的,器物也會這樣。
但,殲八戰鬥機所做出的貢獻將永遠保留在人民軍隊的功勞簿上!


皇家橡樹1972


殲-8已經沒有升級的必要了,能改到現在這個程度基本上已經發掘了他的最大潛能,畢竟他只是一款二代機而且還是有截擊機的成分在裡面。現在的殲-8大部分已經退到二線,還有一部分是作為高空高速偵察機使用的殲偵-8。打火箭彈已經是我們的傳統了

殲-8戰鬥機的研發可以追溯到60年代末期,可以算是中國航空自主研製戰機的一個起點,也算是被“逼”出來的一款戰機。那個特殊的年代中國面臨的各方面威脅其實是很大的,特別要面對升限超過2萬米的U2和速度超過2.2倍音速的Tu-22“逆火”這些高空高速飛機。但是由於中國的基礎工業和航空工業在當時實在是太薄弱,殲-8的設計本身又是“放大版”殲-7,這種“粗暴”的放大帶來很多結構、氣動佈局、動力、航電的種種問題,很多問題直到十幾年後才得以解決。再加上其他配套裝備研製的滯後,最早的殲-8連像樣的雷達都沒有隻能作為“日間戰鬥機”來使用,可以用“無彈可用”來形容。直到殲-8I型才安裝了204火控雷達及其他電子設備,此時已經是80年代初期了,也就是說殲-8誕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落後於世界主流了。而實現超視距空戰已經是1995年的事情,當時使用殲-8II與意大利“阿斯派德”空對空導彈組合實現的。

現在用的殲-8和以前比改動自然是很大的,殲-8II改為兩側進氣,機頭安裝大尺寸雷達;殲-8D又增加了受油管;而現在使用的殲-8F已經使用了平板裂縫天線雷達、發動機也改為WP-13BII,甚至可以打PL-12這類主動雷達中距空對空導彈。這些改進對殲-8來說已經可以了,把一款最初只能日間作戰的戰鬥機改成能打中距空空彈,潛力挖掘的已經很大了。

但是繼續改實在是沒有必要了,殲-8本身就是徹頭徹尾的二代機底子,再怎麼改也不可能成為三代機。而且殲-8上面我們也說了,他帶著截擊機的影子,大後掠三角翼的設計帶來的是升力不足的問題,低空低速性能比較弱,這就成為了殲-8的先天問題,如果要改那麼就要對結構進行大改,這就重新牽扯結構、氣動佈局、動力、航電等等問題,改了跟重新設計沒什麼兩樣。

當然有朋友說既然殲-8F都能帶中距彈那麼為什麼不去充當導彈平臺執行截擊任務呢?其實說實話,殲-8的技術參數在當時算是很好,但是放在現在他的所謂2倍音速有很多機型可以達到,優勢開始逐漸消失。而且這種大後掠三角翼帶來的也是帶彈量不足的情況,像PL-12/11這種大型彈殲-8只能掛2枚,單架出擊攔截一個目標,效率實在是太低了。如果極端點加裝相控陣雷達,就殲-8的WP-13發動機恐怕連電力都供應不上,而且相控陣雷達可能比殲-8本身還貴。

所以殲-8實在是沒必要改了,現在保留的這些很多退居二線,有的還帶彈在邊境地區執行巡邏和快速反應任務,算是發揮餘熱,如果硬要改還真不如多生產一些殲-10這類現代化的三代戰鬥機。但是我說殲-8在現在落後不意味著他沒有用,其實在很長的時間裡殲-8都承擔這國土防空的重任,在那個只有二代機和三代機數量不多的年代裡殲-8系列還是主力,2001年的南海不就是殲-8II嗎?只能說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太適合殲-8了,退役也算是最好的歸宿。關鍵是殲-8系列機型為中國創造了太多的“第一”,為後續的設計提供了不少的經驗,開創了不少屬於中國的先河。

其實殲-8除了戰鬥型之外還發展了偵查型,目前最新的是殲偵-8F。因為殲-8設計的時候是“高空高速”機,他可以利用這個高空高速性能在2萬米以2倍音速實施空中偵察,這樣就作為戰術偵察機來使用。在這種情況下殲偵-8攜帶近距格鬥彈來充當臨時自衛,其他的“拍完照就跑”。這種殲偵-8可能還會繼續服役很多年,畢竟他不參與直接空戰,對於所謂的“空戰缺陷”沒有那麼挑剔。下圖就是殲偵-8,進氣道下方機腹有照相吊艙,機翼掛載2枚近距格鬥彈


雛菊西瓜Peterpan


J8作為老兵,已經服役多年。面對風頭正盛的現代化中國空軍,你肯定不會想到J8出現的時代,正值空軍最艱難的時期,大量的空軍J6戰機隨處可見,號稱J6包打天下的背後是空軍處於無機可用的尷尬境地,當世界上主要強國都開始配備4代機的時候,空軍卻只能用老朽的J6去承擔國土防空任務,就連排不上號的越南空軍都有大量的米格21戰機,使得我方空軍技術上處於劣勢。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J8的出現給航空工業注入了強心劑,增強了空軍作戰的信心,隨著J8的服役,經歷了數十年的風風雨雨,J8系列戰機不斷的升級改進,使得該機性能從不斷提升,尤其是J8II的出現,一改往日國產戰機沒有中距空戰的能力,使得J8戰機戰鬥力得到了有效的躍升。而進入新世紀以來,J8不斷改進,甚至採用了J10戰機的高性能雷達,使得J8能夠充分發揮打了就跑的速度優勢,使得J8戰機性能已經一定程度具備對抗四代機的能力。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五代機開始逐漸服役,J8戰機服役多年,也顯得在機體及其發動機和氣動設計上的侷限性,J8系列已經不再能夠承擔對抗五代機的能力,雖然有很多文章宣稱,J8可以依靠高空高速對抗F22 ,打了就跑的說法,其實這也是一種笑話。因為,J8所謂的高空高速只是相對於以前的戰機而言,而現代具備了超音速巡航能力的五代機面前,J8引以為傲的高空高速已經無法擺脫5代戰機的追擊。所以即使J8再進行升級,對於空戰戰果也起不到任何效果了。


水鏡曉先生


奸8還有升級的空間!包括一代機都有升級價值!只是看怎麼利用這些武器資源。不如一代幾重量輕,改造成無人機執行偵查任務還是相當不錯的選項!進行近海偵查和掩護奸20的任務還是不錯的。例如,當敵人戰鬥機企圖越境時一代機打頭陣奸20尾隨;在一代機上安裝對講系統在距離敵機一定距離時在奸20喊話,一代機播報;敵人一樣能夠聽見喊話警告。當敵人繼續保持越境行為,就由奸20控制一代機強行撞向敵機;或許會出現速度跟不上撞不著。但是威懾力卻也能逼退敵機。如果敵人僥倖心理繼續保持越境姿態奸20直接發射導彈攻擊。近海,協助高性能戰機驅趕敵機還綽綽有餘。所以不要以為過時的東西就一無是處。五架一代機配合一架高性能戰機基本可以將高性能戰機隱藏起來。讓劣代戰機和高性能戰機實現互連一體協同戰爭保持聯動一體化。必要時還能夠給高性能戰機做盾牌確保敵人攻擊導彈發射後遮擋任務。敵人的導彈被一代機干擾和攔截就會給高性能戰機打擊敵人的機會。打擊必然會被高性能戰機幹掉。即便敵人飛行員跳傘一代機上的機關炮在第一時間在空中報廢敵機飛行員。


捍衛者N


殲-8還應該不斷升級嗎?

個人認為不應該了,可以退役。

但我們會記住殲-8 殲-8ll。記住81192,記住王偉,記住2001年4月1日的南海上空。當然,我們也會記住美國P-8海上巡邏偵查機。

江山無限夕陽紅,億萬人民意志同。

今日形勝何處是,請君拭目九州中。








白溪釣客


我看了好幾個軍事領域創作者的回答,都認為殲8不應該再繼續升級,等待退役,我卻有不同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老殲8飛機已經很老舊,退役差不多了,肯定不會再升級,但是殲8II飛機可能還會升級,它有特殊作用,空軍仍有需要,應該不會短期內退役。我為何這樣說呢?

殲8II戰機的研發歷史我不再講了,網上很多,有興趣自己看。殲8II是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在蘇27引進之前,曾經是我國空軍最好的戰機,現在看來其機身設計、動力、航電、性能等都已落後,在我人民空軍已大量列裝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戰鬥機的今天,理論上看似該退役了,但是殲8II戰機仍有其特殊優勢。

殲8飛機在研製時,定位為高空高速殲擊機,實現了“雙2”指標,即實用升限超過2萬米,最大速度超過2.2馬赫。比較一下就能看出殲8飛機在“雙高”方面的優勢,比如使用最廣、最知名的美國F-16戰鬥機實用升限不到16000米,最新的蘇35戰鬥機實用升限是18000米,雖然有最大速度超過2馬赫的重型戰鬥機,但是實用升限超過20000米的現役戰機,除了俄羅斯的專用截擊機米格31,其它還真沒有了。

殲8雖然命名為殲擊機,但它並不是一款空優戰鬥機,其實它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截擊機(和米格25/31一樣)。因為它強調了高空高速性能,所以殲8的中低空性能不佳,空中格鬥是它的弱項。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中,我英雄飛行員王偉駕駛的殲8II戰機在應對美國EP-3偵察機這樣的低速飛機時就顯得很吃虧。但是到了高空,就是殲8II戰機大顯身手的空間。這就是殲8II戰機第一大特殊作用——截擊攔截高空飛行器。

前些天曝光了一個新聞,我國空軍殲10C戰鬥機使用PL-10導彈擊落入侵我國領空的外國高空氣球。之所以用昂貴的空空導彈擊落入侵的外國氣球,原因就是入侵的氣球高度在2萬米以上,超過了殲10c的升限。一些專用偵察機、大型偵察無人機、偵查氣球等飛行器,利用高空為掩護,飛行高度在2萬米以上,這是絕大多數戰鬥機都夠不著的高度,這種情況下,只有殲8II戰機才有能力打擊這些入侵者。

剛才說了高空偵察,這也是殲8II戰機的另一大特殊用途——高空偵察。前幾年央視曾曝光過殲偵8F,它就是在殲8II-F戰機基礎上改進出的專用偵察機。

2萬米以上的飛行高度,不僅全世界少有戰鬥機可以飛上來攔截,就是防空導彈也只有像俄羅斯的S300和美國的愛國者這樣的大型地空導彈才能夠得著。

可見,殲8II戰機的“雙高”能力,讓其在高空攔截和偵查方面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殲8II系列戰機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仍然不會退出人民空軍的戰鬥序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