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方的神话故事里很多都是穷人娶仙女,而西方的神话故事里基本都是仙女嫁王子?

十万个为啥嘛


天理循环,有钱人家多小姐,穷苦人家多儿孙,这是老天没办法后的办法


七色稻


往往缺什么,就希望补什么。 讲故事,也是这个理儿。


我们大家都知道,东西方的文化与社会的形态有明显的不同。这一点,从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里面也可以看出来。


在东方的故事里,仙女都是嫁给穷人的。比如什么打柴的、放牛的、种地的、打长工的,像天仙配、牛郎织女、田螺姑娘等等,都是如此。



在西方的故事里,仙女都是嫁给王子的。比如什么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鱼,都被王子们娶走啦。难道,小老百姓家的小伙子,就没有一点机会了吗?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文化差异呢?


从时间上看,东方的故事比西方的故事的年代早。比如,牛郎星和织女星,在汉代古籍中就有记载。当然,他们后来在鹊桥相会,就是在编故事啦。而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与牛郎织女相比,在时间上就晚很多啦。


另外,在东方,施行了科举制度。在中国,早在唐代就施行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古代,是一个先进的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优秀的举措。有诗为证: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可见,一个穷人家的子弟,只要勤奋读书,有朝一日就可以飞黄腾达。待到那时,还需要担心什么样的仙女娶不到家吗?


与东方不同,中世纪的西方,已然是邦国林立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在流行民间爱情故事的年代,西方的社会阶层已经固化了。


王子就是王子;平民就是平民。在这种情形之下,仙女们如果不嫁给王子的话,难道还有其他的更好的选择吗?


当然,到了近代,曾经先进的科举制度也走向了穷途末路。形式化和极端化,使得科举制度丧失了原有的勃勃生机,最终变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打破科举制度的桎梏,不拘一格选人才,就成为了必然。此时,仙女就不一定争着抢着嫁给举人啦。


西方也是一样。比如在18世纪,法国率先进行革命,推翻了封建领主制度,建立了共和。这样一来,王子就沦落为庶民了。随着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仙女嫁王子的事,也就不值得像以前那样大书特书啦。


可见,不管是仙女嫁给穷人,还是王子迎娶仙女,都是那是时代的反映。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故事是什么样子的呢?希望大家也来说一说吧。


俚言杂谈


东方的神话故事是穷人文化,穷人娶不上媳妇,就只好臆想,在想像中满足自己,用想像来麻痺自己,所以常编些穷人娶仙女,栽棵白菜变仙女的故事。而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神话故事是贵族文化,美丽的仙女,只有高贵的王子才能配得上,所以自然是王子娶仙女了,就这么简单。我少年时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对穷人娶仙女之类的故事,特别讨厌,认为是封建统治阶级编出来哄穷苦人民的,不爱看。


甲辛


神话传说本质上是社会认识的一种间接表达,其背后拥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阶级意义。看上去中国神话普遍是穷书生娶仙女,而西方是仙女嫁王子;实际上则反映了中西方社会共识的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仙女不是简简单单的神仙,其代表的是一种资源和能力,而婚姻则可以理解为双方资源的再次整合。从中国方面来看,穷书生虽然冠以穷字,但请不要忽略了书生这一社会身份,因为书生在古代也算是特权阶层。古代国家赋税和徭役对穷苦百姓来说是极为沉重的,不可避免的,但需明白古代的读书人不在此行列。读书人不纳税不征徭役持续千年,直到雍正年间才得到改变。所以看起来书生是穷,但其也算是小小的特权人物。而如果书生一招中榜,就能步入仕途,更能获得更大的权力。同时结合古代重农轻商的特点看,仙女尽管有资源有能力,但没有特权没有社会地位,而和书生的结合正好是提升其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书生考取功名,自己在其最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自然功劳也是最大的,也能分享书生带来的更多权力。所以这也解释了仙女为什么不嫁普通穷人,因为这类人不读书没有翻盘的机会;不嫁商人,因为商人再有钱也没权没地位,何况自己也不差这点资源;不嫁大官,因为自己对他没功劳,自然权力分享少。故而嫁书生是一笔对未来的投资,也深刻诠释了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知识能改变命运。

从西方角度看,结合刚才的分析就知道,仙女只会嫁王子。西方的特权不像中国一样具有普遍流动性,更多的是老子什么样儿子也什么样,家族血统远比自己努力来的重要,所以网上经常会看到诸如哈布斯堡家族、罗斯才柴尔德家族、威灵顿家族等等,特权与血统绑定,任你再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社会地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神话中几乎全是贵族王子,没有读书人。所以仙女只会选特权最大的嫁,活在当下,自然而然王子就是最为理想的人选。

最为本质的是,神话故事本身是有深刻的阶级性的。中西方神话看似不同,但本质一样—仙女是从不嫁最底层、最贫苦、没有任何特权的人的。


人性与其他


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反映了东西方社会心理层面上的不同,应该从上层社会对自身的定位和底层社会对生活的期许两方面来考虑。

第一、仙女象征着上层社会,东西方神仙面貌有很大不同

东西方神话中,无论是何种结局,神仙都是高贵的,代表着上层社会,而仙女更是善良、美丽的代名词。所以,仙女的不同命运,就体现着上层社会里的人对自身的社会定位。

东方的神话中,神仙是有着十分操劳的工作需要完成的,他们将人类视为自己的子民,需要时刻帮助这些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这一性质正好和国家这一概念是重合的。

很多人一想到封建社会,就会想到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这是极为片面的观感。不论是何种社会形态,它的出现都是符合社会预期的,而其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经济基础的形式,到底是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也就是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的封建制度传到日本,圣徳太子执政阶段,完全模仿了中国的等级制度,建立了和当时中国相似的国家体系。但是,因为日本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中国的标准,所以这种制度在很短时间内就分崩离析了。当时的日本根据自己国家发展的阶段,创造了和中国不同的封建制度,这就是“幕府”统治的开始。

所以,中国的封建社会从秦开创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制度,代表着先进的水平。所以即使发生了很多次王朝更替,但它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同样的统治形式,也说明了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实际上是达成了一个共识。正是因为有相同的利益基础,所以对立的二者才能共存于同一个社会之中。

而仙女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也就是上层社会,他们有义务为被统治阶级,也就是故事中的穷人,提供安定的、美好的生活。当百姓变得更为富足的时候,这就是盛世出现的原因。

很多人用今天的生活水平来否定当时的百姓生活,认为百姓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下,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对历史的刻意歪曲,后一个时代的生活水平永远是要超过前一个时代的。宋高于唐,清高于明,同样,未来的生活水平肯定也会远超我们现在所能达到的标准。因为人类的发展是在进步的。

而西方的神仙与东方迥异。

西方的神如果放到东方的社会来说,那就是一群纨绔。他们没有像天庭体系一样,各路神仙各司其职,通力配合。西方的神往往每天都是喝着美酒,陪着美女,在奥林匹斯山上看看风景,甚至无聊了就开始挑拨人间发生战争,然后一群神仙做在一起开设赌局,赌谁会赢。更有甚者,兴致一来直接参与到人间的战争之中。

比如,《荷马史诗》这一西方经典著作中,战场上的英雄阿基琉斯就是神的儿子,特洛伊战争也是因为三位女神赫拉、雅典娜及阿芙罗狄忒三人的挑拨。赫拉是最高神宙斯的妻子,雅典娜和阿芙罗狄忒是宙斯的女儿,可见这些神仙都做了什么事儿。

所以,仙女所代表的是西方上层社会对自己的社会定位,他们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被统治者对他们的供养是天经地义的。仙女如果要嫁给凡人,那一定是同样属于上层社会的王子,不可能是穷人。

所以说,东西方上层社会对自己的定位,导致了故事不同的结局。

第二、故事截然相反,说明民间对社会的期望和诉求不同

同样,说过了仙女,再来说穷人,也就是下层百姓对其所处的社会有着怎样的观感。

说起东方社会的形态,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种偏见。

很多人认为,封建等级社会里,阶层的划分是非常严格的,上级压迫下级是常见的。但其实,中国封建社会中,等级虽然存在,但却并不是封闭的。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出身贫寒的贵族“士”就有着“帝师”的身份,说明社会地位的高地和财产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汉代,卫青本是马夫,霍去病原为外戚,曹操更是有着“唯才是举”的举措,说明这个阶段的“士”已经不限于贵族阶层了。

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出现,虽然主要是为了皇权稳固,但它同样是给出身贫寒的下层社会提供了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

所以说,东方封建社会里,阶层是固有的,但一个阶层内所包含的人却是可以变化的,并没有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森严与黑暗。

西方不同,西方的社会里更多的是家族的传承。

从社会等级的变化来看,大部分贵族都是代代相传的,往往以家族荣耀为根本,只有骑士等最低等的新贵族才有些许例外。

这就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等级是非常森严的,并且普通人已经没有了上行空间,他们最好的结局也只能作为一个有钱的商人而已,想要改变社会地位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西方的神话故事当中,下层社会也普遍不会相信仙女会嫁给一个穷人,因为这打破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仙女必须是嫁给王子的。但王子可以娶穷人家的女子,这就是男权社会导致的现象了。

综上,正是因为中西方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同,导致了上层社会和民间百姓对于自身定位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的才是仙女对穷人和王子不同的选择。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东方神话里仙女嫁给穷人,女鬼妖物相中书生这种桥段屡见不鲜,为啥都是这样的桥段呢?

其中原因分析起来其实也就三点

1.作者的身份

在中国古代能识字的都是书生,那书生读书的目的无非就是考取功名,写书在古代毕竟是不入流的行业,能高中入朝为官的话,没人会想着去写书。所以写书的大多都是落榜的那些穷困潦倒的书生,现实不如意只能通过写书来抒发内心的情绪。那他们笔下的主人公自然就是他们自己的化身了,现实已经足够困难了,那只能在虚拟的小说世界里来“意淫”一下了。

像在武林外传里面有一集剧情吕秀才写的小说,自己作为主角就写成了武功盖世的神笔书生吕落第,这其实也是对古代书生写小说的一个还原。

而在西方世界写书的通常是上流阶层,他们通常过着富足的生活,并不需要在书里去抒发自己的情绪。

2.受众群体

在中国古代通常来讲小说在书层面的传播还是比较小的,大多是以戏剧说书这种形式传播。

这种传播形式主要的受众群体就是下层平民百姓了,那他们爱听爱看的肯定是跟自己能产生共鸣的。写达官贵人那离他们生活太远,他们也不爱看,也没有市场嘛不是。

在西方世界受众群体通常是上流人士,以闺中小姐居多。那写的自然就是这些人爱看的王子公主的生活。

3.阶级统治

在封建社会能传播开来并流传下来的一定是统治阶级所接受的,若统治阶级不接受分分钟列为禁书禁止传播。

统治阶级允许这种小说流传也是为了安抚告慰下层百姓,告诉他们自己努力努力也会有被仙女相中的可能,最后也能抱得美人归,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下层百姓织造一副美丽的梦卷,让他们安分守己,从而利于统治。

以上这些原因就造成了中西方在小说领域的不同。


如果你喜欢这个回答记得点个关注呦


我是阿呆呆


东方这些神话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穷人群体)弱势文化中希望恩赐与破格获取的综合表述。

这话挺绕的,解读一下,就是不等价的意外的获取。是另外种贪婪。

试问,仙女与一无所有的穷人,在那里能够相匹配?有人说,得到仙女垂有的人都是人品端正的好人,但是这样的好人,都是生存能力相差的人,捡个仙女当老婆,无疑是希望一夜暴富,捡了个彩票,不是买的,然后中了个极品大奖。

表面上歌颂善良,好人好报,实则弱化竞争,崇敬安分,提倡忍耐剥削与压迫而不去反抗。改变现状只乞求上层大人们向恩典和意外,而不是自己本事的主动获取。

东方神话的仙人配等故事结局,基本是悲剧,因为不是你的,只是让你感受一下。这是人性的残忍,因为别人会嫉妒,会眼红,必须拆散,没有理由的,就拿缘会说事儿。

还有一个特点,东方神话为何是仙女?而不是仙男?得到仙女就是占便宜了,这本身就是不平等,是贪欲。

西方神话得到仙女是要代价的,要有勇力值,有智商,有情商,有人品的骑士,经过千难万险的考验才行。

这本身就是平等公平的交换,仙女是极品标识,应该附合她的身份地位相对等的人来拥有,这就是所谓上品不下用。酒杯就不能做夜壶。

一种神话故事,突现,东西方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角度的进入。

文化并无对错,取舍自在人心。


吟赏烟霞


中国男人自古喜欢意淫。古代穷书生盼着结婚一步登天;现代很多田园公犬又盼着彩礼房车不出,女人嫁给他,不嫁就是拜金、堕落、不相信爱情…


长颈鹿预报员


神话故事都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欧洲在近代以前一直是血缘世袭。这个世袭不仅是皇家,是整个国家分封给几个贵族伯爵,从上到下所有位置都是世袭。平民是没有任何上升空间。跨越阶级不仅不被鼓励,而且是不道德亵渎神的。在文艺复兴以前,跨阶级的故事一是没有人写,作家不关注那些永永远远不会有变化的穷人,二是没有人看,平民不识字也没有人给他们讲。而文艺复兴之所以伟大,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知识阶级开始关注平民的生活。

相对的,中国从秦始皇裁减贵族设郡县制开始,血缘世袭的成分逐渐减少最后只限于皇家。我一直觉得秦始皇最大的贡献不是书同文车同轨,而是改革贵族制。当然这也给他带来了众多的旧贵族的敌人,以至于秦朝很快就改朝换代了。但是,他的政策使平民有了跨阶级的机会。一开始是举荐制,后来发展出科举制,纵然跨阶级成功率是很低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社会上层人大部分来源于平民,这就给跨阶级爱情故事提供了广阔的土壤。一方面知识阶层书写身边的故事或者以身边故事为框架虚构创作,另一方面民间庞大的科举落榜群体把这些故事传诵给平民。


古乐来


【1】我国古代是男权社会,社会秩序就是建立在男性统治的基础之上的。那时候的达官贵人们可以三妻四妾,而社会底层男人却很可能一辈子都要过“双十一”。统治阶层为了让他们老实服从管理,甘心委居人下,编出了《天仙配》、《牛郎织女》这样的传说,其实就是讲故事“洗脑”。

【2】因为欧洲写书的都是贵族男,中国写书的都是穷酸书生。这是由于封建社会体制决定的。在封建社会,中国只有男人会读书认字,而在西方工业革命时期,西方童话给小女孩看的。此外,就当下来说,是为了给凤凰男一个念想。

【3】西方都是小宗主国,公主王子满街都是啊。中国国土面积大,中国的公主和王子都是一家的。有也是远嫁通婚很悲催的。好像春秋战国时还是有些公主王子爱情的,后来就彻底不可能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