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周过后没有什么神话故事,商周以前有?

春天来了Ou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商周过后,为何鲜有神话故事了呢?关于对这个问题的疑惑,其实可以从神话小说《封神演义》里找到答案。

什么是神话故事呢?它的产生有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那就是首先要有神。没有神的故事还能称得上神话故事吗?

那么,商周以后没神了吗?你别说这还真是个实际情况,的的确确是没神了。说的更准确一点是人间没神了,神去了那里呢?看过小说《封神演义》的应该都清楚,神都被封了。

昊天上帝的一张封神榜,是既封了神,也是封了神。前一个封是加封的意思,后一个封则是封印的意思。人教、阐教、截教,三教之圣人共拟封神榜单,上榜的人有忠臣义士,有不成仙而成神的,各有深浅厚薄,看的是彼此造化。

姜子牙按玉虚宫法旨,在封神台上让人神各归其位各守其职。在最后的封神我们可以看出,从日月星辰、三山五岳、生死轮回、富贵休咎、善恶是非等,那是样样俱全巨细无遗,人间一切大小诸事皆在其中。

天上诸神归位,地下列土封疆。构建成一个完整而全面的运行体系。就如同电脑一般,装入了一个完美的操作系统。

其实,在姜子牙兵进五关后,一些大神就已经接到命令提前撤退,不得久恋红尘以及干涉红尘之事。可以说商周,是人与神之间最后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在时间上又是一道分水岭。

周朝在历史上存在八百多年,这八百年是一个切断人与神的过渡期。在漫长的时间中人渐渐的开始适应没有神的世界,神这个曾经存在的实物,也开始渐渐的被人遗忘。

让原本果真存在的神话,变成了后来虚无缥缈的神话。

商周之前,人神之间是有信号可以联系。而随着后来的封神中断了传输信号。人间诸事与上天各神位遥相呼应,但各行其道两者互不干涉。神遵守着神的法则,人也依据人的规则。

这个搭建运行的系统,为了防止漏洞,也准备了补丁程序。这个程序就是没有上榜的姜子牙。姜子牙虽然没封神,但他却是万神的总领。

手执打神鞭既看守着天门,也防止神干涉人间之间。所以才有了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说法。就是说人间事,有我姜太公就可以了,诸神干好本职工作不得越界。

神话故事没有了神这个前提条件,自然是无法形成了。而至商周之后,说的更准确一点应该是商末周初,人与神之间的交流被封神切断,二者虽仍在一个系统,但已是两条平行线各行其道。

因此,神话故事也就越来越少了。

个人觉得,迄今为止的演变过程,应该是神兽时代——神话时代——半人半神话时代——人的时代。

大家好,我是云中之笔。欢迎朋友们留言点评,一起交流学习。我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云中之笔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商周过后,神话故事确实是少了,但是并不是说没有,比如在唐代乱世的时候,道教兴盛,相应的,类似吕洞宾这样的神话故事就出现了。

不过,不容否认的是,在商周之前,确实有许多让人惊叹上古神话,比如“女娲补天”等等。但是商周之后,这种让人“惊叹”的神话确实变少了,毕竟“吕洞宾”这类神话故事,在“女娲补天”这等上古神话面前,简直小打小闹一般,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属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说说比较明显的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对“天”的看法渐渐发生转变有关。奴隶制的社会制度下,君主用“意志之天”来巩固自己的权位,而封建王朝的君主,除了利用君权神授外,也会采取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态势。这是因为从春秋末期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人定胜天”的观点,甚至还衍生了“天无意志”这类想法的苗头。

也就是说,针对神话故事越来越少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以及商周之后的社会制度,继而找到合理答案。

(1)以商周为代表的奴隶制下的“有意志”之“天”

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无疑是奴隶制,而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制度渐渐转型,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到了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基本成型。也就是说,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属趋于稳定的奴隶制。

奴隶制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笃信“天”是“有意志”的。只不过,商王朝到周王朝有些不一样,这也是人类对“天”的认识渐渐加深的反映。

商王朝的“天”是只保佑“君主”的,商王朝的君主,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天之子”,是“天”在人间的代言人。换言之,“天”会保佑它的代言人,百姓的话,则必须臣服在这个代言人膝下,否者就要受到“天”的惩罚,这也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商纣王的“有恃无恐”。而商纣王最后亦是因为太过残暴,导致身死国灭。

至于商王朝将君主看成是天在人间的代言人,实则是君主控制为下者的一种手段。但是,商王朝覆灭的时候,便意味着“天”独佑君主的神话破灭,毕竟天之子都死了。于是周王朝的周公,便改造了商王朝的“天”。

独佑君主的“天”,到了周王朝那里,就是保佑万民了,“天”的庇佑不再是君主的专属特权,君主要“以德配天”,也就是要拥有能够与天下共主相匹配的德行才能长久统治天下,否则就会如商纣王一般被“天”厌弃。这一方面解释了天之子商纣王的陨落,一方面也巩固了周王朝奴隶主的地位。

也就是说,商周时期是奴隶制,奴隶制上下等级太分明,“天”成了保佑君的存在,这便暗示着“君主”因为受到“天”的庇佑而拥有至高权利,这是商周时期奴隶制下君主控制臣下百姓的办法。

(2)商周之后,从“人定胜天”到“人死如灯灭”

而到了封建制,早在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化时期的道家老子,他的自然观里面,天更多是“道”,“道”是无偏私的,更无意志。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老子已经打开了“无意志之天”的开端了。

而后世的荀子在稷下学宫多少受到了一些老子思想的熏陶,他的思想体系里面,颇有一些人定胜天的味道。人定胜天便意味着,人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天命”的一种否定。

而即便是孔子,他对于“鬼神”的态度也是敬而远之,孔子更强调祭祀之礼中的“诚”,而并不赞成人们带着有所求的目的去迷信鬼神,这种功利性的祭祀在孔子看来是“淫祭”,要不得。这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孔子对于迷信意志之天的批判。

而即便在汉代时期,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并且进一步论证了“君权神授”,此举一定程度导致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谶纬迷信”的兴盛。这里的“图谶”简单解释一下,就是方士、巫师制造且用于宣扬迷信的所谓“预言”。

即便是在“谶纬迷信”盛行的年代,也有类似桓谭这样的学者,在君主面前直言“谶纬”都是编造出来的,是不可信的东西,并且指出灾异背后不是“天”在发表自己的态度,而仅仅只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而已。而且他还用蜡烛和火的关系,比喻身体与灵魂的关系,指出人死如灯灭,这也为后世反对灵魂不死的迷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小总结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奴隶制时期,因为君主属于“天”授意领导百姓的存在,所以君主拥有对为下者绝对的统治权利。只是随着改朝换代,人们对“意志之天”也渐渐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思想相对开放的年代。

在奴隶制时期,由于等级制度鲜明,为下者能够发声的机会少,更别说是造成一定影响了。几乎人人都对“天有意志”这种观点深信不疑。人们畏惧于“天”背后的神秘和强大,于是不敢有太多动作。

直到商王朝的“天之子”商纣王从神坛上陨落,这便意味着作为“天之子”的君主并非是被“天”绝对保护的存在,这个时候人们对意志之天的盲目迷信就已经少了一些。

但是周王朝的周公很聪明,他提出“天”保佑有德之人,继而以君主应该“以德配天”来告诫君主修身养性的同时,也要一定程度牵制住百姓。只是后面的周天子失德,导致礼崩乐坏,诸侯王尔虞我诈间,也并未应验周公的“以德配天”,于是,人们对于周公的“意志之天”再一次提出了质疑。

以至于到后面的荀子等等思想家,表现出了唯物主义倾向。而且那个战乱的年代思想开放,被“意志之天”压抑那么多年的人们反对“意志之天”、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声音渐渐也传了出来。在相对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这些观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于是,即便战国以后封建王朝渐渐成型,而在汉朝董仲舒更是论证“君权神授”以此拔高君主地位,但是人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表现出的对“意志之天”的质疑甚至是否定的观点却一直存在。于是,商周以后人不再像商周时期那样迷信意志之天,并存在一部分人对意志之天抱有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想必也是因为如此,商周之后的神话就渐渐少了。



颜小二述哲文



说客先生dys123


这里大体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商周以前由于年代久远,所以留下的信史较少,而且由于焚书坑儒事件和项羽火烧咸阳,先秦史书几乎断层,而且周之前的殷商王朝使用的是甲骨文,和周的文字还有比较大的差异,今天我们看史书讲秦国统一六国文字就可以看出端倪,以至于出现了文化断层,但是这并不影响古人的事迹以故事的形式在民间市井流传,而口口相传的事迹又非常容易发生个人的理解,从而不断更改故事的原貌,这样的故事在经过文人的艺术加工,使得故事主人翁具有了不可思议的超能力,已经变成了今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神话故事,所以可以说,信史之后无神话。

还有一点原因春秋战国以后史书增多,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生产方式转变,从而神权社会进入到世俗社会,中国比西方国家更早的进入世俗化改造,世俗化的意义在于更注重市民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神权不断弱化,哲学的出现是神权瓦解的前兆,尤其是中国三圣老子孔子墨子以及百家争鸣的出现,神权更是一落千丈,再也不需要神话来神化统治者,从而完成了商周以后没有什么神话故事流传下来的局面。



风水狮多啦啦


你这个问题存在严重的误解。

中国的神话,商周之前跟商周之后都很多。比如说所谓的商周之前神话,封神演义也是明朝人写的。

就算今天大量网文,也可以当做当代作家写的神话来看。

我们之所以觉得不多,是因为五四爱国运动之后以及新文化运动之后,我们急于跟世界同步。

没有花太多的精力研究远比西方童话跟神话丰富得多的中国神话体系。


源子夫


我觉得这个问题呢,还是要分很多个原因的,那接下来我就具体讲讲三个原因:

那第一个原因呢,在夏商周以前,大家都是非常相信神明的。也就是非常信奉神话呢,神话说简单一点就是没有史实根据的,都是靠人们臆想出来的一些东西,神话呢,有很多,比如说精卫填海呀,女娲补天呐,甚至是孟姜女哭长城。

他们对这些神话呢,都是坚信不疑的然后呢,再传给祖祖辈辈我觉得这个就导致了以前很多神话能够流传于世,然后人们精神上是得到了满足了,所以后人呢,基本上也不在创造了。

第二个原因呢,我觉得是因为人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然后呢,不太相信神话了,相反而更加相信历史了,历史说的白话一些,就是有证据的东西,历史区别于神话,就是多了一个证据。这个时候的人们都更喜欢用事实说话,而不是去相信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更喜欢脚踏实地。所以呢,理所当然的创造神话的人也会相对少一些了。

那最后一个原因呢,我觉得也是比较重要的是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追求那些神话的东西,是因为生活过的不如意,然后之后生活过的稍微好一点了之后思想上也得到了冲击,然后就会接受一些其他的教育,比如诸子百家呀

喜欢在发展中谋求进步。一直是中国人民心中的向往。

脚踏实地的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一切而不再信奉神明,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这不仅是一种思想上的过度,更证明的是时代的进步,心智的成熟。好了,最后呢又回到了总结时间,然后大概三个原因就是一思想的进步,二时代的进步,三心智的成熟。

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或多或少有着自己国家的神话故事,而我国有着上下5000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神话故事也是不计其数,例如: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等等等,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所听到的这些神话故事大多都是出现在夏商周以前,而在这之后,就很少有一些神话故事了,甚至于在秦朝以后再也没有神话传说,而夏商周之前却那么多 ?

其实我们所说的神话在每一个时代都是有的,甚至是今天也是有的,只是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所说的神话大多都是属于夏商周,但是它的创作未必就是在夏商周,就拿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神话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来说,孟姜女实际上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与当时秦始皇所统治的秦国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当时大家为了凸显秦始皇的暴政,才有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因而我们说一个神话故事,往往是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特性的产物,是根据这个时代所臆想出来的。

另一方面,神话大多归于夏商周是因为许多神话是源于那一时期的传承,只是被后来的口口相传传的变了原本的意思,后来人在整理这些神话故事的时候,因为缺少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因而难以辨认孰真孰假,从而导致了一种真假掺杂的混乱局面。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我是崆峒书生,很高兴有机会回答您的问题。

关于神话的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看清什么是神话,在我们华夏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然后才能了解到神话为什么在商周以后就没有了,而商周以前存有比较多的神话。

什么是神话

神话不是随便乱造的故事,《中国文学史》给出的解释,大概意思就是神话是远古人们编成的故事形式,用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下雨、打雷这些现象,在科技不足够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没有办法准确完整的进行解释,只能通过雷公电母雨神这样的方式自我解释,然后就创造了一些基础神话,关于神话的类别,我们接下来会介绍。关于神话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也给出了解释: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势本身。

这些内容的核心,都离不开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

那中国古代神话,有哪些类别呢?

按照《中国文学史》的介绍,以及书生自己根据神话的类别和内容,大概有以下几类:

  • 第一,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顾名思义就是世界的创立,我们熟悉的“盘古开天辟地”就是典型的创世神话,当然,东西方神话的区别就从创世神话开始了,两个文明各自认为世界的形成有不同方式,按照《山海经》里的介绍,盘古是创世的始祖。

  • 第二,始祖神话

始祖指的是我们的古人对人类自身的来源进行思考,人到底是从何起源的,在进化方面的课研和理论还不足够充分的时候,我们变开始解释,我们人类是被某个神创造的,典型的就是“女娲造人”。

  • 第三,洪水、战争神话

我们华夏文明的进程中,有很多英雄主义的形象,比如大禹治水,炎帝黄帝等,这些人物都是我们华夏文明中的英雄形象,不仅从文化角度是这样分析,更重要的是,他们解释了很多有关自然和人类发展的问题,比如嫘祖(黄帝媳妇)发现了蚕丝,然后开始织丝绸;大禹治水,为我们解决了水灾;黄帝大战蚩尤等等。

  • 第四,发展神话

发展神话指的是在人类进程中,对人类的进步和文明有促进作用的一些人,比如伏羲推演的八卦,后羿发明了弓箭,燧人氏发明了火,有巢氏发明了房子等等,这都是发明类神话的代表。

为什么商周以后就没有神话了?

商周特别是周,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周天子分封,奠定了我们当下各省份、地域的文化特色,比如陕西简称秦;山东称齐鲁大地;湖北称荆襄等等,都和周有很大关系,那这个时期对神话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有的,这个时期我们华夏大地上文明发展的进程比之前快了太多,无论是劳动工具的改进,还是对大自然的认识,我们已经过了之前凡事无法解释,只能靠神话“安慰”自己的阶段,再者,以文王的周易为代表的文化,展开了对社会和自然的“科学”解释,人们把思想已经从虚幻的神话中慢慢拔出来,随着人类进程的发展,神话开始慢慢淡出。

结语

神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在无法解释自然和社会时期内的自然产物,毕竟人类需要认知世界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神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人类“敬畏自然”的思想,最早应该就是神话起的作用,随着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程度加深,人来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断然不如以前。

当然,严格来说,商周以后,神话依然存在,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崛起,在他的人生中,按照《史记》的记载,依然有很多神话色彩的故事,比如斩白蛇起义后的那两位皇帝。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文明程度加深,神话的作用已经不像人类在懵懂期那么重要而已。

回答完毕,我是崆峒书生,欢迎大家来我主页留言交流。


崆峒书生


不是没有是你没发现,有太多太多,商周以前也有,每个朝代都有


无明子123


科学进步!


罗次老不死


子不语怪力乱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