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方的神話故事裡很多都是窮人娶仙女,而西方的神話故事裡基本都是仙女嫁王子?

十萬個為啥嘛


天理循環,有錢人家多小姐,窮苦人家多兒孫,這是老天沒辦法後的辦法


七色稻


往往缺什麼,就希望補什麼。 講故事,也是這個理兒。


我們大家都知道,東西方的文化與社會的形態有明顯的不同。這一點,從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裡面也可以看出來。


在東方的故事裡,仙女都是嫁給窮人的。比如什麼打柴的、放牛的、種地的、打長工的,像天仙配、牛郎織女、田螺姑娘等等,都是如此。



在西方的故事裡,仙女都是嫁給王子的。比如什麼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魚,都被王子們娶走啦。難道,小老百姓家的小夥子,就沒有一點機會了嗎?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文化差異呢?


從時間上看,東方的故事比西方的故事的年代早。比如,牛郎星和織女星,在漢代古籍中就有記載。當然,他們後來在鵲橋相會,就是在編故事啦。而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故事,與牛郎織女相比,在時間上就晚很多啦。


另外,在東方,施行了科舉制度。在中國,早在唐代就施行了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在古代,是一個先進的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優秀的舉措。有詩為證: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可見,一個窮人家的子弟,只要勤奮讀書,有朝一日就可以飛黃騰達。待到那時,還需要擔心什麼樣的仙女娶不到家嗎?


與東方不同,中世紀的西方,已然是邦國林立的社會形態。也就是說,在流行民間愛情故事的年代,西方的社會階層已經固化了。


王子就是王子;平民就是平民。在這種情形之下,仙女們如果不嫁給王子的話,難道還有其他的更好的選擇嗎?


當然,到了近代,曾經先進的科舉制度也走向了窮途末路。形式化和極端化,使得科舉制度喪失了原有的勃勃生機,最終變成了阻礙社會發展的東西。打破科舉制度的桎梏,不拘一格選人才,就成為了必然。此時,仙女就不一定爭著搶著嫁給舉人啦。


西方也是一樣。比如在18世紀,法國率先進行革命,推翻了封建領主制度,建立了共和。這樣一來,王子就淪落為庶民了。隨著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仙女嫁王子的事,也就不值得像以前那樣大書特書啦。


可見,不管是仙女嫁給窮人,還是王子迎娶仙女,都是那是時代的反映。那麼,我們這個時代的愛情故事是什麼樣子的呢?希望大家也來說一說吧。


俚言雜談


東方的神話故事是窮人文化,窮人娶不上媳婦,就只好臆想,在想像中滿足自己,用想像來麻痺自己,所以常編些窮人娶仙女,栽棵白菜變仙女的故事。而西方特別是歐洲的神話故事是貴族文化,美麗的仙女,只有高貴的王子才能配得上,所以自然是王子娶仙女了,就這麼簡單。我少年時就看透了這一點,所以對窮人娶仙女之類的故事,特別討厭,認為是封建統治階級編出來哄窮苦人民的,不愛看。


甲辛


神話傳說本質上是社會認識的一種間接表達,其背後擁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與階級意義。看上去中國神話普遍是窮書生娶仙女,而西方是仙女嫁王子;實際上則反映了中西方社會共識的差異。

需要注意的是仙女不是簡簡單單的神仙,其代表的是一種資源和能力,而婚姻則可以理解為雙方資源的再次整合。從中國方面來看,窮書生雖然冠以窮字,但請不要忽略了書生這一社會身份,因為書生在古代也算是特權階層。古代國家賦稅和徭役對窮苦百姓來說是極為沉重的,不可避免的,但需明白古代的讀書人不在此行列。讀書人不納稅不徵徭役持續千年,直到雍正年間才得到改變。所以看起來書生是窮,但其也算是小小的特權人物。而如果書生一招中榜,就能步入仕途,更能獲得更大的權力。同時結合古代重農輕商的特點看,仙女儘管有資源有能力,但沒有特權沒有社會地位,而和書生的結合正好是提升其社會地位的有效途徑。更為重要的是,一旦書生考取功名,自己在其最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自然功勞也是最大的,也能分享書生帶來的更多權力。所以這也解釋了仙女為什麼不嫁普通窮人,因為這類人不讀書沒有翻盤的機會;不嫁商人,因為商人再有錢也沒權沒地位,何況自己也不差這點資源;不嫁大官,因為自己對他沒功勞,自然權力分享少。故而嫁書生是一筆對未來的投資,也深刻詮釋了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知識能改變命運。

從西方角度看,結合剛才的分析就知道,仙女只會嫁王子。西方的特權不像中國一樣具有普遍流動性,更多的是老子什麼樣兒子也什麼樣,家族血統遠比自己努力來的重要,所以網上經常會看到諸如哈布斯堡家族、羅斯才柴爾德家族、威靈頓家族等等,特權與血統綁定,任你再努力也無法改變自己社會地位,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西方神話中幾乎全是貴族王子,沒有讀書人。所以仙女只會選特權最大的嫁,活在當下,自然而然王子就是最為理想的人選。

最為本質的是,神話故事本身是有深刻的階級性的。中西方神話看似不同,但本質一樣—仙女是從不嫁最底層、最貧苦、沒有任何特權的人的。


人性與其他


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反映了東西方社會心理層面上的不同,應該從上層社會對自身的定位和底層社會對生活的期許兩方面來考慮。

第一、仙女象徵著上層社會,東西方神仙面貌有很大不同

東西方神話中,無論是何種結局,神仙都是高貴的,代表著上層社會,而仙女更是善良、美麗的代名詞。所以,仙女的不同命運,就體現著上層社會里的人對自身的社會定位。

東方的神話中,神仙是有著十分操勞的工作需要完成的,他們將人類視為自己的子民,需要時刻幫助這些人過上更美好的生活,而這一性質正好和國家這一概念是重合的。

很多人一想到封建社會,就會想到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壓迫和剝削,這是極為片面的觀感。不論是何種社會形態,它的出現都是符合社會預期的,而其產生的根源就在於經濟基礎的形式,到底是農業社會還是工業社會,也就是生產力發展到什麼樣的水平。

這裡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中國的封建制度傳到日本,聖徳太子執政階段,完全模仿了中國的等級制度,建立了和當時中國相似的國家體系。但是,因為日本的生產力水平還沒有達到中國的標準,所以這種制度在很短時間內就分崩離析了。當時的日本根據自己國家發展的階段,創造了和中國不同的封建制度,這就是“幕府”統治的開始。

所以,中國的封建社會從秦開創之後,大部分時間都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制度,代表著先進的水平。所以即使發生了很多次王朝更替,但它們無一例外都選擇了同樣的統治形式,也說明了被統治階級和統治階級實際上是達成了一個共識。正是因為有相同的利益基礎,所以對立的二者才能共存於同一個社會之中。

而仙女為代表的統治階級,也就是上層社會,他們有義務為被統治階級,也就是故事中的窮人,提供安定的、美好的生活。當百姓變得更為富足的時候,這就是盛世出現的原因。

很多人用今天的生活水平來否定當時的百姓生活,認為百姓在統治階級的壓迫下,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是對歷史的刻意歪曲,後一個時代的生活水平永遠是要超過前一個時代的。宋高於唐,清高於明,同樣,未來的生活水平肯定也會遠超我們現在所能達到的標準。因為人類的發展是在進步的。

而西方的神仙與東方迥異。

西方的神如果放到東方的社會來說,那就是一群紈絝。他們沒有像天庭體系一樣,各路神仙各司其職,通力配合。西方的神往往每天都是喝著美酒,陪著美女,在奧林匹斯山上看看風景,甚至無聊了就開始挑撥人間發生戰爭,然後一群神仙做在一起開設賭局,賭誰會贏。更有甚者,興致一來直接參與到人間的戰爭之中。

比如,《荷馬史詩》這一西方經典著作中,戰場上的英雄阿基琉斯就是神的兒子,特洛伊戰爭也是因為三位女神赫拉、雅典娜及阿芙羅狄忒三人的挑撥。赫拉是最高神宙斯的妻子,雅典娜和阿芙羅狄忒是宙斯的女兒,可見這些神仙都做了什麼事兒。

所以,仙女所代表的是西方上層社會對自己的社會定位,他們認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被統治者對他們的供養是天經地義的。仙女如果要嫁給凡人,那一定是同樣屬於上層社會的王子,不可能是窮人。

所以說,東西方上層社會對自己的定位,導致了故事不同的結局。

第二、故事截然相反,說明民間對社會的期望和訴求不同

同樣,說過了仙女,再來說窮人,也就是下層百姓對其所處的社會有著怎樣的觀感。

說起東方社會的形態,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種偏見。

很多人認為,封建等級社會里,階層的劃分是非常嚴格的,上級壓迫下級是常見的。但其實,中國封建社會中,等級雖然存在,但卻並不是封閉的。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出身貧寒的貴族“士”就有著“帝師”的身份,說明社會地位的高地和財產的多少沒有必然的聯繫;而漢代,衛青本是馬伕,霍去病原為外戚,曹操更是有著“唯才是舉”的舉措,說明這個階段的“士”已經不限於貴族階層了。

尤其是科舉制度的出現,雖然主要是為了皇權穩固,但它同樣是給出身貧寒的下層社會提供了一條改變命運的道路。

所以說,東方封建社會里,階層是固有的,但一個階層內所包含的人卻是可以變化的,並沒有很多人認為的那樣森嚴與黑暗。

西方不同,西方的社會里更多的是家族的傳承。

從社會等級的變化來看,大部分貴族都是代代相傳的,往往以家族榮耀為根本,只有騎士等最低等的新貴族才有些許例外。

這就導致了整個社會的等級是非常森嚴的,並且普通人已經沒有了上行空間,他們最好的結局也只能作為一個有錢的商人而已,想要改變社會地位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西方的神話故事當中,下層社會也普遍不會相信仙女會嫁給一個窮人,因為這打破的是森嚴的等級制度,仙女必須是嫁給王子的。但王子可以娶窮人家的女子,這就是男權社會導致的現象了。

綜上,正是因為中西方社會等級制度的不同,導致了上層社會和民間百姓對於自身定位的差異性,表現出來的才是仙女對窮人和王子不同的選擇。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東方神話裡仙女嫁給窮人,女鬼妖物相中書生這種橋段屢見不鮮,為啥都是這樣的橋段呢?

其中原因分析起來其實也就三點

1.作者的身份

在中國古代能識字的都是書生,那書生讀書的目的無非就是考取功名,寫書在古代畢竟是不入流的行業,能高中入朝為官的話,沒人會想著去寫書。所以寫書的大多都是落榜的那些窮困潦倒的書生,現實不如意只能通過寫書來抒發內心的情緒。那他們筆下的主人公自然就是他們自己的化身了,現實已經足夠困難了,那隻能在虛擬的小說世界裡來“意淫”一下了。

像在武林外傳裡面有一集劇情呂秀才寫的小說,自己作為主角就寫成了武功蓋世的神筆書生呂落第,這其實也是對古代書生寫小說的一個還原。

而在西方世界寫書的通常是上流階層,他們通常過著富足的生活,並不需要在書裡去抒發自己的情緒。

2.受眾群體

在中國古代通常來講小說在書層面的傳播還是比較小的,大多是以戲劇說書這種形式傳播。

這種傳播形式主要的受眾群體就是下層平民百姓了,那他們愛聽愛看的肯定是跟自己能產生共鳴的。寫達官貴人那離他們生活太遠,他們也不愛看,也沒有市場嘛不是。

在西方世界受眾群體通常是上流人士,以閨中小姐居多。那寫的自然就是這些人愛看的王子公主的生活。

3.階級統治

在封建社會能傳播開來並流傳下來的一定是統治階級所接受的,若統治階級不接受分分鐘列為禁書禁止傳播。

統治階級允許這種小說流傳也是為了安撫告慰下層百姓,告訴他們自己努力努力也會有被仙女相中的可能,最後也能抱得美人歸,過上幸福的生活。為下層百姓織造一副美麗的夢卷,讓他們安分守己,從而利於統治。

以上這些原因就造成了中西方在小說領域的不同。


如果你喜歡這個回答記得點個關注呦


我是阿呆呆


東方這些神話背後體現的是一種(窮人群體)弱勢文化中希望恩賜與破格獲取的綜合表述。

這話挺繞的,解讀一下,就是不等價的意外的獲取。是另外種貪婪。

試問,仙女與一無所有的窮人,在那裡能夠相匹配?有人說,得到仙女垂有的人都是人品端正的好人,但是這樣的好人,都是生存能力相差的人,撿個仙女當老婆,無疑是希望一夜暴富,撿了個彩票,不是買的,然後中了個極品大獎。

表面上歌頌善良,好人好報,實則弱化競爭,崇敬安分,提倡忍耐剝削與壓迫而不去反抗。改變現狀只乞求上層大人們向恩典和意外,而不是自己本事的主動獲取。

東方神話的仙人配等故事結局,基本是悲劇,因為不是你的,只是讓你感受一下。這是人性的殘忍,因為別人會嫉妒,會眼紅,必須拆散,沒有理由的,就拿緣會說事兒。

還有一個特點,東方神話為何是仙女?而不是仙男?得到仙女就是佔便宜了,這本身就是不平等,是貪慾。

西方神話得到仙女是要代價的,要有勇力值,有智商,有情商,有人品的騎士,經過千難萬險的考驗才行。

這本身就是平等公平的交換,仙女是極品標識,應該附合她的身份地位相對等的人來擁有,這就是所謂上品不下用。酒杯就不能做夜壺。

一種神話故事,突現,東西方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角度的進入。

文化並無對錯,取捨自在人心。


吟賞煙霞


中國男人自古喜歡意淫。古代窮書生盼著結婚一步登天;現代很多田園公犬又盼著彩禮房車不出,女人嫁給他,不嫁就是拜金、墮落、不相信愛情…


長頸鹿預報員


神話故事都是現實社會的縮影。

歐洲在近代以前一直是血緣世襲。這個世襲不僅是皇家,是整個國家分封給幾個貴族伯爵,從上到下所有位置都是世襲。平民是沒有任何上升空間。跨越階級不僅不被鼓勵,而且是不道德褻瀆神的。在文藝復興以前,跨階級的故事一是沒有人寫,作家不關注那些永永遠遠不會有變化的窮人,二是沒有人看,平民不識字也沒有人給他們講。而文藝復興之所以偉大,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知識階級開始關注平民的生活。

相對的,中國從秦始皇裁減貴族設郡縣制開始,血緣世襲的成分逐漸減少最後只限於皇家。我一直覺得秦始皇最大的貢獻不是書同文車同軌,而是改革貴族制。當然這也給他帶來了眾多的舊貴族的敵人,以至於秦朝很快就改朝換代了。但是,他的政策使平民有了跨階級的機會。一開始是舉薦制,後來發展出科舉制,縱然跨階級成功率是很低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社會上層人大部分來源於平民,這就給跨階級愛情故事提供了廣闊的土壤。一方面知識階層書寫身邊的故事或者以身邊故事為框架虛構創作,另一方面民間龐大的科舉落榜群體把這些故事傳誦給平民。


古樂來


【1】我國古代是男權社會,社會秩序就是建立在男性統治的基礎之上的。那時候的達官貴人們可以三妻四妾,而社會底層男人卻很可能一輩子都要過“雙十一”。統治階層為了讓他們老實服從管理,甘心委居人下,編出了《天仙配》、《牛郎織女》這樣的傳說,其實就是講故事“洗腦”。

【2】因為歐洲寫書的都是貴族男,中國寫書的都是窮酸書生。這是由於封建社會體制決定的。在封建社會,中國只有男人會讀書認字,而在西方工業革命時期,西方童話給小女孩看的。此外,就當下來說,是為了給鳳凰男一個念想。

【3】西方都是小宗主國,公主王子滿街都是啊。中國國土面積大,中國的公主和王子都是一家的。有也是遠嫁通婚很悲催的。好像春秋戰國時還是有些公主王子愛情的,後來就徹底不可能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