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岁老兵,一生没有住房,缴纳特殊党费20万元,捐款5万元

他,一生清贫,粗茶淡饭,衣服破旧

他,一生没有住房,住在敬老院

他,离休35年,报销医药费不足千元

他,缴纳特殊党费20余万元

他,向社会各界捐款5万余元


103岁老兵,一生没有住房,缴纳特殊党费20万元,捐款5万元

孙昌周近影

在烟台,有这么一位百岁革命老人。

他,丹心一片永向党,不忘初心报党恩,淡泊名利严要求,关心爱护助他人。他的事迹让人感动,他的举动让人赞叹,他的风格让人敬佩。

他就是烟台市福山区离休干部孙昌周。

孙昌周,1916年出生,1949年1月入伍,1955年入党,1984年12月离休,如今已是103岁的老人了。

住在敬老院中的孙老,一生没有住房,离休35年报销医药费不足千元,却先后向党组织贡献特殊党费20余万元、向社会各界捐款5万余元。

他先后多次被市、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授予“全省优秀离退休干部”荣誉称号。在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他悄然走进我的心中——

我被他铁心向党的坚定信念所感动

在信仰长河里,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的“一叶扁舟”成长为“一艘巨舰”,成功的密诀之一,就是靠着每一名共产党员“一心听党话、铁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孙老,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孙老原籍烟台市芝罘区黄务街道,青年时期参加革命。在残酷的战争时期,孙老一家曾两次险遭国民党反动派毒手,直到1948年芝罘区第二次解放,一家人才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报党恩”。经历过旧中国战乱与黑暗的孙老,铁心听党话,跟党走。他工作几十年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103岁老兵,一生没有住房,缴纳特殊党费20万元,捐款5万元

步入晚年的孙老,把“跟党走、报党恩、奉献自我”作为人生新起点和理想追求。离休后,他每月缴纳双倍党费,离休35年累计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达20余万元。

2000年,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已84岁高龄的孙老,拿出自己离休后积攒的5万元工资,作为特殊党费上缴党组织。

2006年7月1日,建党85周年之际,孙老再次拿出4万元,上缴党组织。

2010年,孙老因病卧床休养。想到自己随时都可能被病魔夺走生命,在有生之年为党奉献的愿望便更加迫切。病情稍微好转,他又两次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4万元。

孙老一次次缴纳党费的举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坚定信念,什么是赤胆忠心,什么是大爱觉悟,什么是忘我境界。

相反,有些党员干部没能坚守住思想阵地,在各种诱惑下,信念动摇了,思想滑坡了,走向了贪污受贿、腐败堕落的深渊,最终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观看他们的忏悔视频,无不谈到相同一点:初心丢了,信念没了,一步一步沦为权力和金钱的囚徒。


103岁老兵,一生没有住房,缴纳特殊党费20万元,捐款5万元

“工作离休,思想不能离休。”离休后的孙老时刻提醒自己抓学习一刻也不能放松。他严格按照《党章》要求,认真履行党员的责任,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

离休的头10年,孙老身体还很硬朗,他经常蹬着自行车,远行40多里路,风雨无阻去参加党支部集体活动。10年来,他行程数千里,自行车轮胎换过十几条,却从未叫过苦、喊过累。

当地支部领导看他年龄大、身体弱,劝他不必每次都要参加活动。可是孙老意志坚定的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脱离组织,更不能掉队,只要有能力,就必须坚持参加活动。孙老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能吃苦的劲头真是没说的。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一贯骑行40多里路参加组织学习活动,孙老的意志和态度让我们这些出门就想开车或者坐车的年轻人汗颜。

“活到老,学到老,思想改造到老”。这句话用在孙老身上非常合适。步入耄耋之年的孙老身体状况日渐下降,经常卧床休养,已经无法外出参加学习活动。可是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眼花、手颤等不适、不便和病痛,手拿放大镜,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学习党的政策理论和历史知识,关注国家发展形势。

他先后自费订阅了《党员干部之友》、《党员文摘》等十几种报刊杂志,购买了上百本书籍,写下了近20万字的学习心得和读书笔记。


103岁老兵,一生没有住房,缴纳特殊党费20万元,捐款5万元

看到他每天伏案学习很辛苦,身边人员心疼他说:“孙老,你为革命工作了一辈子,现在离休了,应该好好享受,还这么劳神干嘛?”

敬老院有些老人也不理解:“你现在离休了,土都埋到脖子了,还学理论干啥?”对此,孙老坚定地说:“老同志思想上不能生锈,更要保持活力,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孙老抓学习由主动变成自觉,又由自觉变成执着,而且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怎能让人不感动。再联系我们自身,我们这些晚辈后生又有什么理由、什么借口敢在学习上懒惰懈怠。

我被他淡泊名利的价值追求所感动

孙老先后在粮食、教育等部门担任会计工作,跟“钱”打了一辈子交道。按常理说,孙老应该不缺钱,但真实生活中的孙老一直过着清贫生活。他为党的事业拼搏奋斗了一辈子,却连安家立业的住房都没购买。

孙老原租居农村,后租居单位宿舍,老伴常年不在身边,唯一的女儿也远嫁外地。孙老平时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更舍不得买一件新衣物。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旧的衣服、穿破的袜子,孙老都是补了又补、穿了又穿,直到不能用为止。一件军大衣,他一穿就是20多年,至今都舍不得更换。这哪里像一名离休干部?他比农民还农民。


103岁老兵,一生没有住房,缴纳特殊党费20万元,捐款5万元

1997年,行动不便的孙老,住进了当地一家条件普通的镇级敬老院。一间1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张简易的木板床,几个旧纸箱,一张老方桌,一个单人旧沙发和一些瓶瓶罐罐,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烟台的冬天,雪大风急,气候寒冷,敬老院为每位老人配备了电暖器,孙老觉得耗电太多,一直闲置在角落不用;夏天再怎么高温闷热,他都不开电风扇;房间配备的电视机,孙老只在每天晚上7点钟打开,看30分钟《新闻联播》;他洗脸、洗手用过的水,也总是攒在脸盆里,留着冲刷厕所用。

看到孙老对自己过于苛刻,敬老院工作人员十分心疼。大家联合起来为他改善生活,都被婉言谢绝。有一次,孙老犯了心脏病不能下床,院里单独给做了病号饭,买了营养品,孙老却说:我是一名老党员,不能搞特殊化。他硬是向院里交了钱,才收下营养品。孙老的物质生活,在常人看来已经由简朴升级为“寒酸”,但他从来不给组织添乱,不向国家伸手。孙老的觉悟和胸襟,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103岁老兵,一生没有住房,缴纳特殊党费20万元,捐款5万元

现实生活中,像孙老这样的老革命、老前辈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把荣誉隐藏半个世纪的特等功臣张富清,不当将军志愿回乡当农民的甘祖昌……

他们活着是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丰碑。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被他关爱他人的高贵品质所感动

虽然孙老很“抠门”,很“小气”,但他绝不是现实版的“葛朗台”。孙老省吃俭用的一生是回报党恩的一生,也是助人为乐的一生。他“小气”里包含着大爱。

孙老在敬老院生活14年,他每年都把组织上送他的油、米、面等生活用品全部送到食堂,要求做给大家一起吃;每次收到慰问金,他总是全部捐给院里最需要照顾的老人。看到院里工作人员要照顾80多位老人,工作非常忙碌和辛苦,他心里十分不安,从2004年起,每年年底,他都从自己的工资里挤出钱,代表全院的老人,送给每位员工150元表示感谢。


103岁老兵,一生没有住房,缴纳特殊党费20万元,捐款5万元

孙老身体并不好,腰腿都有旧伤,而且因患肠癌曾做过两次大手术。晚年,他又患上了老年性便秘、消化不良以及严重的心脏病和帕金森症。

按常理,这些疾病每年至少需要上万元治疗费。作为离休干部,他完全可以享受住院治疗实报实销待遇,可是他却从不接受。孙老不愿多花国家一分钱,即使面对医院下达的病危通知书,他都坚持不住院。就连门诊费,他也尽量自己承担。

孙老常对身边的人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清正廉洁、为人民服务的本色”。“我的身体还可以,还有许多重病老同志比我更需要花钱治疗,我不能帮他们减轻痛苦,那就让我为国家省点钱留给他们治病吧。”孙老朴实的话语,令人为之感动和敬佩。


103岁老兵,一生没有住房,缴纳特殊党费20万元,捐款5万元

芝罘区只楚街道办事处敬老院孙院长曾经这样评价孙老:“这么大岁数,每次去捐款,都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连打车钱都不舍得花。”

周围知晓孙老生活状况的亲友及邻里,对他的奉献举动十分不解。女儿得知情况后,也对他极力劝阻。街坊邻居则有的认为孙老的事迹是谣传;有的说他是年纪大了,老糊涂了才这么做的;甚至有的说他有钱不花、有好日子不过,纯粹是傻子。

对众人的不理解和非议,孙老始终泰然处之,从来没有动摇过心中那份信念。孙老说:“是党给了我全家老小第二次生命,能在有生之年尽我所能为党做点贡献,我无怨无悔!”


103岁老兵,一生没有住房,缴纳特殊党费20万元,捐款5万元

孙老牢记初心一辈子,兢兢业业一辈子,克勤克俭一辈子,无私奉献一辈子,乐于助人一辈子。孙老的“无我”境界和高尚情怀已经达到一个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他这个纯粹的老布尔什维克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和精神动力。

历史的车轮从昨天走到今天,孙老的初心使命仍然是后来人的初心使命。同是追梦人,我们将继续传承弘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以时不我待、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顽强拼搏、争创一流,切实肩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责任。


后记:作者在撰写完本文后不久,从福山区委老干部局获知,孙老已于2019年8月仙逝。与孙老虽未曾谋面,但伤心难过之情瞬间涌上心头。最后,愿天堂没有伤痛,孙老安好!


作者小传


103岁老兵,一生没有住房,缴纳特殊党费20万元,捐款5万元

作者近影

张前进,山东安丘人,2000年12月入伍,2006年毕业于天津军事交通学院汽车指挥专业。历任保卫干事、组织干事、政治指导员、宣传干事等职务,曾先后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17年退出现役,目前从事公安工作。


本文原载于新时代文学社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