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精確打擊”到停擺的餐飲業

原本打算在春節期間大有作為的餐飲業,被疫情來了一次“精確打擊”。在現金流高度緊張的情況下,很多停擺企業僅能維持2-3個月。在一些從業者看來,真正的挑戰在復工之後,疫情可能會帶來餐飲業的一次洗牌。


被疫情“精確打擊”到停擺的餐飲業


疫情對於春節期間餐飲業的影響有多嚴重?1月31日,恆大研究院在《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中指出,本次疫情在經濟層面的影響表現為宏觀層面的需求和生產驟降。其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餐飲、旅遊、電影等第三產業服務消費行業。2019年春節七天假期內,中國零售和餐飲業銷售額約1萬億元人民幣。據報告估算,餐飲業與零售業僅在春節7天內的損失就可能高達5000億元。


王國輝說,在餐飲界內有個226定律,即60%的餐飲業是虧錢的,20%收支平衡,剩下的20%盈利。從時間上看,很多餐飲店也分淡旺季,比如他的店鋪一年約8個月是淡季,旺季主要集中在冬天裡的4個月,“只有靠這4個月衝業績啊”。


並非每一家餐飲商家都會著重發力春節。春節餐飲業的重點在中餐與快餐等,一些小型店面本來就處於打烊狀態。

春節對於一些非主流的餐飲商家來講,本身也並非旺季。


四川成都的豪蝦傳就是這樣一家店面,在春節乃至疫情之前就早早關了門。其創始人蔣毅說,養蝦有季節性,每年10月後小龍蝦進入繁殖期,肉質變差,冬天更要冬眠,直到4-5月份才能上市。“對我們的影響暫時還有限。”蔣毅說,他度過寒冬的方式之一,是將員工派遣到其他餐飲店鋪工作。2月3日晚,盒馬生鮮也稱,歇業的雲海餚、青年餐廳(北京)員工將赴盒馬“上班”。


被疫情“精確打擊”到停擺的餐飲業

但總體來說,這輪疫情正衍生出一個全局性的寒冬,有小型的餐飲商家已準備歇業退出。1月30日早上,蔣毅接到了朋友老薑的一個電話,對方沮喪地說,“今天發完工資,就打算退出餐飲了。”朋友說,自己身上已經沒有現金了,到下個月就拿不出錢來繳房租和發工資了。“我堅持不下去了。”“餐飲行業最大的魅力是什麼?就是現金流。”蔣毅說,這是其他很多行業的從業者轉行做餐飲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首要原因。


現結現賣、實付實銷的交易模式,讓餐飲企業通常擁有豐厚的現金流,這樣才能承受日益增長的人力與土地成本。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正常營業,一旦閉店歇業,現金流也就斷裂了。


而疫情當前,餐飲行業要在沒有進賬的情況下,支付著房租與工資,在高度緊張的現金流下搖搖欲墜。很多企業可能只能維持2-3個月,這是行業多家大品牌的共識。


西貝莜麵村表示,賬上工資只夠發3個月工資;外婆家負責人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每天天亮一醒來,“就要支付250萬元工資”,目前看只能苦撐2個月。何勇給我算一筆賬,目前阿香米線每月要付約3000萬的租金,3500多萬的工資,這些都是硬性支出,佔到了日常成本的50%以上。他說,如果當前情況持續下去,他可能最多隻能維持3個月左右。“創業以來,從來沒遇到過這麼大的困難。”何勇說。

被疫情“精確打擊”到停擺的餐飲業

與2003年相比,中國經濟也有了結構性變化。第三產業比重已從當時的42%上升到53.9%,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當前,中國餐飲企業超過460萬個,門店數量更是超過800萬個,創造了超過3000萬個就業崗位,以個體、私營和三資企業為代表的非國有經濟的比例已佔95%以上,成為行業主體。


真正困擾這些商家的問題是:復工之後,店鋪是繼續開業還是不開?因為復工開業,就意味著房租、工資可能要照付。在租金減免的情況下,他們的現有資金儲備能維持兩月左右。這是在停業狀態才能支持下去的,如果開業了,是維持不下去的,因為人們不一定會來消費。


疫情遲早是會過去,但關鍵是消費者的信心什麼時候能回來。長期看來,很多餐飲商家老闆依然看好餐飲業的未來,這是基於中國每年在增長的5萬億元餐飲消費的需求量級,也是認定在疫情過去後,餐飲等第三產業會有報復性反彈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