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下的订单忧思,如何转危为机?

开春复工之际,一场疫情将新的经济考题摆在佛山制造业企业面前。

随着疫情对交通、物流、人流等产生阻碍,制造业的上下游产业均受到影响。这个春节,在佛山,有老板在时刻关注着其湖北供应商的动态消息,也有客户经理早早对接下游客户解释可能会产生的供应延迟。

然而,危与机总是相伴而生。面对疫情“黑天鹅”,一向务实的佛山企业也在努力跑赢这场“战疫”。

佛山企业究竟遭遇了什么新考验?他们又如何把握“黑天鹅”带来的机会?南方+记者深入佛山制造一线探寻答案。

供应短缺下的订单焦虑

这几日,“订单”成为很多老板最为焦虑的问题。

突发的疫情令很多企业遭遇了原料供应不足、物流服务停止、员工短缺等挑战,干扰了供应链。而这直接影响了订单和服务的完成。

“我们的供应商有一部分还没有完全复工,原材料的紧缺有可能会导致订单延期。”溢达纺织制衣厂副总经理刘志鹏说,订单延期有可能带来违约风险,同时也会影响企业在客户中的信用评级,这些环环相扣,最终会影响到企业总体发展。

对于另一些企业来说,应对出口订单则是复工后最为紧迫的事情。

在金牌陶瓷行政总监谭旭日看来,疫情对国内订单影响不会很大,但对出口还是造成了一定影响。“我们一年出口一亿元左右,这是一个挑战。现在客户不会逼着我们交货,但是我们仍然面临客户流失的可能,只能等疫情过去后投入经营,开拓新市场、新渠道。”

仕诚机械总经理助理秦志红表示,疫情目前对企业订单影响不算太大,其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服务工作上;企业无法为海外客户提供机器检测维修等售后服务。

不过放眼疫情对企业整体业绩的影响,一些佛山企业则认为影响有限。以2月10日复工的科顺防水为例,该企业董秘毕双喜表示,防水材料作为建材,总需求不会因此减少,所以疫情对第一季度难免会有所影响,但对公司全年的业绩影响不大。

尽管影响和波动难以避免,但保持沉着冷静、做好全面迎战的准备,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刘志鹏表示,溢达纺织已制定三大举措应对影响,强化和客户的沟通,并在信息公开、薪酬稳定等方面给员工吃定心丸。科顺防水则强调处于高速发展期,公司不会裁员。“开工后用工人数会保持稳定,公司也会申请政策扶持。”毕双喜说。

开拓新产品市场的“转机”

挑战当头,如何以自我突破和积极变革,化挑战为机遇?带有市场敏锐度的更多企业已经开启了探索。

由于一些员工在复工时还需要居家隔离观察,复工初期一些部门很难全员到岗,采用在家办公、网络办公,尤其是挖掘新办公方式的效率,成为企业的一大解决方案。

张旗康已连续在家办公多日。他所在的蒙娜丽莎将生产的班前会、班中会和班后会全部取消,而是安排微信群讨论具体工作。“疫情让我们的办公模式发生了改变,有了微信群的视频会议,我这几天一直在家办公,线上办公在某些方面的效率很高。”

而一些电商企业本身具有线上优势。于他们而言,如何利用新技术让在家办公和公司办公更好地融合,成为了一个新课题。

“林氏木业作为家居电商企业,本身具有强大的互联网基因,也积极拓展线上办公。在复工日期前,我们针对物业骨干已经开放远程办公平台和权限,让其用家里的IP地址处理公司业务。”林氏木业副总裁崔泽文说。

相较于办公模式,更加关系到企业复工切实利益的是生产。在新订单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通过上马去年的储备订单,来保证生产运行。“科达洁能在年前订单量较大,受疫情影响下游企业复工可能没那么快,我们可以趁此复工减少年前订单压力。”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木海说。

除了生产的调配,如何做好成本把控同样与企业复工息息相关。不久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撰文表示,疫情之下企业要极限式地降低成本。而这也是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主要做法。

为了进一步保证生产,万和将加大降低成本的力度;同时提升个人效率和产能,来保障劳动力的生产力供应。

在做“减法”的同时,“加法”也同步进行。在疫情中找到一个潜力产品领域并增加投入,成为万和接下来的一个主攻方向。

“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接下来消毒柜等产品会迎来重要的市场机会。此外,在如今提倡干净卫生的形势下,热水器的市场也会出现一些利好。”万和董事长叶远璋表示,结合这次疫情,企业接下来将研究如何在以上品类上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盼政府进一步减负与保供给

为了支持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不久前佛山出台《关于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在减免中小企业部分税费、延期缴纳税款等10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帮助因疫情影响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企业,推动其更加顺利地复工复产。

这一政策的及时性与贴近性,也获得了佛山企业的认可。

“佛山最近出台的十项优惠政策,其中涉及到减免税费、延缴社保等,我觉得这对企业来说是大好事,能为企业减轻负担。”张旗康说。

广东奥丽侬内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炳祥则认为,此次政策涉及到税费、社保、信贷等问题,都切中佛山企业的痛点,具有一定的精准性。

而关于佛山政府的宏观区域政策与服务,不少企业也进一步提出了建议。其中,税负是企业最为关注的议题。“疫情过后难免出现原材料、物流、劳动力价格上涨的情形,企业的经营压力也会相应增加。希望政府能够进一步降低整体税负。”毕双喜说。

刘志鹏则表示,希望政府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的同时,也可以在加强供应链的顺利供给方面提供一些保障,共克时艰。

工资发放和补贴细则,是企业的另一个关注焦点。“政府可以在工资发放、延迟返工的补贴等方面,出台更具体的指导意见,更好地指引企业。”张旗康说。

除了扶持内容,政策与企业的连接和落地也切中了企业的关注。“佛山政府对实体经济的帮扶支持力度一直比较大,下一步希望政府各部门能进一步加强协作、明确标准,便利企业的扶持政策申请。”谭旭日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